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是啥意思呢?

農夫也瘋狂


中國是禮儀之邦,從周朝開始以禮治國,禮不僅是禮貌、禮節,而且跟社會等級制度,社會秩序休慼相關,由此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時,孔子提出“克己復禮”,意思就是要提倡恢復周禮,事實上古禮已經恢復不了,不過一些傳統禮儀還是延續至今。


農村由於農耕社會的基本形態變化不大,保留的傳統禮儀比較多,如祭祀、拜壽、婚禮等,“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農村流傳的一句俗語,和“神三鬼四”有類似的含義,是指禮儀的形式和禁忌。


禮儀的形式,“三”象徵吉利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 。

禮儀的形式有磕頭、鞠躬、拱手、問候等。男兒膝下有黃金,不能輕易用跪拜大禮,只有結婚、祝壽和祭祖這樣隆重的時該才可用。

結婚是每個人一中生最重要的大事,所以婚禮上必須行大禮,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三拜以後,送入洞房。

給老人祝壽是體現孝心,孝為善之先,所以拜壽必須行大禮,一拜壽比南山,二拜福如東海、三拜笑口常開。

祭祖是和孝道捆綁在一起的,想要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幸福,所以必須誠心誠意拜上四拜,比神多一拜,就是祈禱的意思,就像你家有了好事,我們一般都是說你家祖墳冒青煙了。

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禮儀形式,因為《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是有限的終點,是無限的開始。《易經》中指出世界是人、地、人三無素組成的,所以三就成了嚴格的禮儀之數。

如禮讓三次,禮不過三,“三”還延伸至社會各個領域,如孟母三遷,三顧茅廬,三打白骨精等,所以拜三就是對人最大的禮節,拜四是對鬼神最誠的禮儀。


禮儀的禁忌,“四”表示不祥

古人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謂“人在做、天在看”人若言差行錯,就會得到天報應。我們常看到歷史上出現地震、洪水、乾旱等天災,帝王們都會發罪已詔,告知天地,朕知錯了,以消天的懷滿,不再降禍。為了天時地利人和,就制定了各種禁忌。

禁忌產生的原因大致有四種,一是神靈的崇拜和畏懼,二是對慾望的剋制和限制,三是對禮儀的恪守和服從,四是對教訓的總結和記取。

怕遭天報應就是最原始的禁忌,對天的崇拜和恐懼使得人們只能服從禮儀,“四”和死是諧音,人們認為談到死,覺得會沾染晦氣,從而使心情灰暗,情緒低落,不利於健康,所以和死諧音的“四”就成了忌諱的數字。

結婚、拜壽都是歡天喜地的好事,禮儀當然不能和晦氣的“四”沾邊。

禁忌沒有什麼道理可講,一旦成為共識,就具有了不可抗拒的力量,約束人們的言行,比如“拜四要出事”這句話。

事實上“拜四”也不會出事,可是人們認定了這句話,就會把所有不好的事情往這上面附會,就像“偷斧頭”故事中的鄰居那樣。故事裡的人,家裡的斧頭丟了,懷疑是鄰居所為,看鄰居的言行舉止都像個小偷。當斧頭找到後,再看鄰居的言行舉止,就覺得鄰居是一個老實人。

綜上,“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只是古人流傳下來的一種禮儀,既含有一定的道理,也含一些迷信的糟粕,我們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確地吸收應用。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拜三不拜四”,這個拜,是一種禮儀。

1、拜

早先的時候,拜雖然要跪著,但僅僅是兩拱合,低頭與手平行,頭不著地,大概可以想象成跪著的拱手禮,最早的拜又叫拜手。

後來,對拜禮進行了非常嚴格複雜的規定,基本動作是仙跪下,然後彎腰,最後以頭著地,這叫稽首,也叫扣首,就是咱們常說的磕頭。

一般來說,這種拜是男子專用的,女子只在特定情況下才使用,但俗話又說了,男兒膝下有黃金,你不能隨隨便便磕頭,所以在什麼情況下才拜、拜幾拜就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了。

2、再拜

一而再,再拜就是拜兩次。

這是一般情況下表示尊重的禮節,比如你和朋友久未見面,突然相逢,再或者你要送朋友出遠門,或者在非正式場合遇到身份尊貴的人,就用再拜禮。

同時,在書信末尾,再拜也可作敬詞,相當於今天寫信的此致敬禮。

3、三拜

三拜比再拜更隆重,如對父母長輩,如夫妻拜天地,又如主人宴請賓客,不可能一一磕頭,這時候就需要行三拜禮,表示都拜過了。

三拜最初是來自佛教的禮儀,我們說頂禮膜拜,其實就是對佛陀的尊重,佛家的三拜比較負載,分大展、同展兩種拜法,如果你要表示無上的敬重,那就行3次三拜禮,稱九拜。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的三百禮儀,是中國佛家特有的禮儀,印度等地並沒有這種禮法。

4、四拜

三拜就已經是頂天的禮儀了,四拜雖然說在儀式上更為隆重,但這並不是常禮,三拜上加這一拜,實際上是謝罪。

到了明白,四拜沒有了謝罪的意思,逐漸成為民間最隆重的禮儀,主要對父母和師長才行此禮。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

看到這裡你大概就明白了,為什麼不拜四,因為四拜一開始就不是好的寓意。當然了,真相不止這麼簡單。

在中國民間,有很多避諱,四這個數就被中國人視為不吉利,因為四諧音“死”,再者,古人講陰陽,陽為吉陰為兇,一三五七九是為陽數,二四六八則為陰。

你看,一會兒諧音死,一會兒又陰,而拜禮又是非常隆重的禮儀,你在隆重上加點不吉利的因素,這不就是自找沒趣嗎?



也可自話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是啥意思呢?

中國真的是禮儀之幫,自古就有很多禮節講究,比如拜壽、拜訪、拜年等等,而且有很多場合還要磕頭而拜呢,雖然如今都簡化了,但是拜的過程中有些東西還是比較講究的。在我們農村就有“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的說法,梅花想分享一下自己對此俗話的理解。

第一,拜三不拜四,體現在給老人祝壽時有講究。現在人們的日子都過的比較舒心,大人孩子老人每逢過生日,一大家人都會藉此聚一聚,特別是家裡有長壽老人的,每到生日之日,比過年都熱鬧,親戚都會來給老人祝壽,而且為了讓老人開心還會磕頭拜壽呢,說到磕頭可是一定要注意哈,一拜三叩或三拜九叩一定不會錯的,但你要弄出個四拜來,那一定是祝壽人中最不受待見的,如果老人比較講究的話,一氣之下還能把你趕出去呢,因為拜三不拜四在一些老人心中還是跟深蒂固的,你拜四下,“四”與“死”同音,這不祝“死”嗎,老人能不翻臉嗎!


第二,出門拜親或拜訪貴人或客戶逢三拜訪而不要逢四拜。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三以及三的倍數是吉數字,“若要走,三六九”,因此出門走親訪友時會選逢三的日子,而很少逢四去拜訪的,特別是重要客戶或歲數大的長輩,你逢四去拜人家還會說你沒有誠意呢,人永會認為這樣的人不懂禮儀。而不懂禮儀之人,也是沒有教養,一個沒有教養之人能做什麼大事呢,這種情況如果談生意十有八九是談不成。

第三,“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另一講究就是體現在過生日到底過多少歲上。古代人壽命普遍不是很長,平均年齡60左右,30歲就是人後半生生的一個新起點,但是絕不能再40歲過生日,演繹到現在變成女人到了40歲時,不能宴請好友,大操大辦慶40歲的生日,只能在家自己做生日,有些地方也有叫“男不三、女不四”說法。



雖然現在是新社會,很多事情都不是很講究的,但是自古就傳承下來的一些習俗,不僅是一種講究,也是中國的一種禮儀文化,我們還是去遵守注意一下比較好。梅花不是封建之一,不論是做人做事,不想做不三不四之人,大禮儀要遵守,但最重要是凡事自己開心他人樂意才是。


山村梅花


拜,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男兒膝下有黃金,拜也不是隨便可以行的一種禮節,只能拜天拜地拜父母恩師。那麼,為什麼會說“拜三不拜四,拜四會出事”呢?

在我們當地,有兩種說法:



神三鬼四人一個

這是我們當地的一個傳統,就是去廟宇之上求神拜佛的時候,要拜三下;人過世了去參加葬禮的時候,要拜四下;給人祝壽或者春節拜年的時候,只能拜一下。

“拜三”的意思是說,人們要相信神靈,只要自己不做問心無愧的事情,神靈冥冥之中會保佑我們,避免噩運降臨。

“不拜四”的意思是說,人們不能相信鬼魅,更不能經常行跪拜之禮供奉鬼魅。

“拜四會出事”是指,如果人們相信鬼魅、經常跪拜的話,不僅不會起到保護我們的意思,而且會起到作用,反而對我們不利。



關於生日的說法

是說男性慶祝自己生日的時候,30歲的生日可以慶祝,但是40歲的生日不能慶祝的。

在以前,人們的壽命一般不超過70歲,而30歲是人生的分水嶺,代表人的上半生已經過去了,之後又是一個新的開始。而且,正所謂“三十而立”,從今以後,真正到了自己獨當一面的時候,所以要慶祝一下,以求以後得生活順順利利。

之所以40歲的生日不能慶祝,是因為四的與“死”同音,如果40歲也慶祝生日的話,等同於慶祝自己“死亡”,是不吉利的。因此40歲生日不宜太過宣揚,應儘量保持低調。



儘管這句俗語帶有些許迷信色彩,我們不應該相信。但是,既然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我們應該堅持。

您對於這句俗語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歡迎點擊右上方紅色【關注】,【農策分析】帶您瞭解更多三農資訊、幫您解讀更多涉農政策。

農策分析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一個有關禮儀的俗語。

我國有近5000年的歷史,最注重的就是禮儀和祭祀。西周的《周禮》是我國最早的一本禮儀專著。上面是這樣解釋的:

我國最高禮儀是“三拜九叩”,是指進見帝王及祭拜祖先時的莊嚴大禮。

“拜”指的是可以把自己的身體奉獻給崇拜的人,願舍其身。

“叩”就是跪下身體不起來,頭點地表示頂禮恭敬的意思。

“三拜九叩”就是指跪下身子,頭點三次觸地,然後站起來重複前面動作。總得來說就是三次跪下身子,九次頭觸地。



為什麼是三拜而不是其他呢?

古人最初相見以再拜為常禮,到後來人們為了表達無比親切熱情,這才增加了一拜,有了三拜之禮,從此後,三拜成了常禮。

“三拜”——長跪後兩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為拜。重複三次。



佛教的“三拜”表示身、口、意三業歸敬佛祖。

婚姻的“三拜”表示對天、地、父母的尊敬和祭拜。

“四拜”不是常禮,而是一種謝罪的加禮,比如蘇秦拜相後,他從前那個對他刻薄的嫂子給蘇秦拜了四拜,表示謝罪。

在明朝四拜是最隆重的禮儀。

不過有些地方是忌諱拜四的,這些地方的人們認為第四拜是拜給死人的,是拜鬼神的,“四”諧音為“死”。

如果你給老壽星跪四回,估計老人跟你急眼,一急眼就出事,不是打你一頓,就是被你氣死。所以說“拜四要出事”。

雖說“禮多人不怪,”但也分地方和場合,要尊重當地的風俗,你說是不?




秉燭讀春秋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要看人們如何認識理解,拜如何理解,三四如何理解,認識理解不同,結果就大不一樣。

拜,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見面行禮表祝賀,拜訪,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恭敬地與對方結成某種關係,敬辭。拜的不同,結果是大不一樣的,拜天拜地拜神拜鬼拜人也不一樣。拜分男女分陰陽分單雙。從陰陽單雙論,陽人宜陽宜單不宜陰雙,三陽單,四陰雙,故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實是誇張的說法,目的起強調警示作用的,並非拜四拜就一定會出事。

三很多時候代表天地人。為人要拜天拜地拜父母君親師,只拜如此三拜即可,其它不必拜了,男兒膝下有黃金,不可亂拜。一拜天時,二拜地利,三拜人和。過去人迷信,相信有神鬼,所以會拜神拜鬼,神助人,鬼害人,神三鬼四,拜神拜三不拜四,拜鬼才拜四。弄清了拜,為何而拜,怎麼拜,就不會出事了。

拜天拜地拜神鬼有講究,有禮節,拜人之忌諱就更多,拜父母君親師之禮節更值得注意,要重細節,不可隨便,不然真的會弄巧成拙,會出事的。對父母,岳父母,君親師的拜敬是要很細心很慎重,馬虎粗心不得的。

四不但是陰雙,諧音死廢,所以人多忌諱四,拜四人就不喜歡很有反感了。做生日祝壽,四十也要忌了,逢四要忌諱了。三是陽單吉,三己代表多,有三已代表天地人,足夠了,不必拜四了,這也是有些人的理解。

拜是表禮數的,表恭敬的,表祝賀的,如此之拜,是要細心的,有講究不可隨便的,不講究而隨便,有時真起不到作用而反招禍端的,所以不要小看了這小小的拜拜拜。




樹德漢碩


 拜天拜地拜神鬼有講究,有禮節,拜人之忌諱就更多,拜父母君親師之禮節更值得注意,要重細節,不可隨便,不然真的會弄巧成拙,會出事的。對父母,岳父母,君親師的拜敬是要很細心很慎重,馬虎粗心不得的。

  拜,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見面行禮表祝賀,拜訪,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恭敬地與對方結成某種關係,敬辭。拜的不同,結果是大不一樣的,拜天拜地拜神拜鬼拜人也不一樣。拜分男女分陰陽分單雙。從陰陽單雙論,陽人宜陽宜單不宜陰雙,三陽單,四陰雙,故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實是誇張的說法,目的起強調警示作用的,並非拜四拜就一定會出事。

  那麼這句話的最好理解的意思就是說給長輩叩頭的時候,一次只能最多扣三下,如果扣頭扣為四下的話,就會顯示出對長輩的不尊敬。

  以這個四拜是決計不能出現的,這個跟我們的傳統禮節還是有很大的關係的,也是一種傳承歷史的一種禮節,這種說法還是很靠譜的。


金魁星


拜三不拜四中的“拜”,是我國一種傳統禮儀。

拜這個字最早出現在《周禮》,相傳西周時期,世風淡薄。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就決定製作禮樂,教化民風。

其中就有“拜”的禮儀,這時候拜分兩種:拜手和空首。拜手適合平輩或朋友之間,一般作揖就可以了。

空首之禮是對長輩和身份高貴的王公貴族,這裡分一拜、二拜、三拜,根據身份高低而定。一般三拜只針對君王、天地和父母。

周朝時期的拜,並沒有太多等級森嚴的意思,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種基本禮儀。

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凳子,大家都是跪坐,所以拜還沒有後世磕頭叩首那麼隆重。


到了唐代隨著佛教的興起和椅子的出現,拜賦加了一些新的含義。

首先,有了椅子之後,人們不再跪坐。但拜的禮儀還要傳承下去,所以要行空首之禮,就必須雙腿跪地才能完成,這就走了磕頭的說法。

其次,佛教有“佛敬三炷香”的說法:戒香、定香、慧香,有“破迷開悟”之意。

有了表示對佛的尊重,點完三炷香後還需對菩薩拜三拜。一拜敬佛,二拜表示自己願學佛一心向善,三拜是在佛面前懺悔自己的罪過。

當然佛教還有四柱香的說法,四柱香是解脫香,早期的意思是作孽深重的人,為尋解脫求佛祖給自己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去極樂世界其實就是離開人間,是死的意思,但作惡的人能去極樂世界嗎?老百姓肯定不願意,他們只能下地獄。

所以在老百姓的眼中,惡人點四柱香拜四拜,就是求死做鬼的意思。於是後來民間就有了“神三鬼四”的俗語。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明白,“拜三不拜四”是什麼意思了吧。

拜三是習俗中“拜”的最高禮儀,一般是拜天地、神靈、祖先及父母,而拜四就是拜鬼的意思,這是對跪拜對象的極不尊重。

如果是活人就有詛咒的意思,一拜只差含義天壤之別,所以生活中要特別注意。



花木童說史


在農村經常會有一些有意思的俗語,而且有一些在農村實踐中還會有一些深遠的意義,比如這句“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其中就蘊含了非常深刻的禮節以及相關的習俗。

這句話在過去的農村非常盛行,其中這句話應用最多的就是跪拜的禮節,尤其是在給長輩過壽以及見面行禮的時候,並不是一味地拜的越多就越能表達孝心,這其中是有講究的。首先如果給長輩祝壽時候,一般跪拜三次,磕頭九次,是表示對老人的尊敬,也是比較符合我們中國三拜九叩的常理的,但是你如果跪拜四次,就一定會惹得老人不高興,因為“四”這個字跟“死”是屬於同音字,老人祝壽都是想著能夠健康長壽,你跪拜四次那是詛咒老人可是萬萬使不得的。


其次就是如果在典禮上以及去寺廟跪拜祈禱平安時候也要切記不可以跪拜四次,因為民間盛傳“神三鬼四”一說,如果你跪拜四次,那麼你所跪拜的就不是神仙了,就是周邊的一些小鬼,這樣不但起不到祈禱平安的作用,還有可能跟鬼怪打上關係,會讓你厄運纏身,甚至失去生命。

然後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民間過生日的習俗,“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句話在農村過生日時候也是經常的聽到,因為在農村一般三十歲生日時候要好好慶祝一番,但是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不要操辦了。因為三十歲代表人已經到了最有本事的時候,如果三十歲好好慶祝一番,那麼後半生也預示著無災無難,可以大展宏圖。人一旦到了四十歲一輩子基本已經定格了,如果這個年齡再去大辦生日,則會讓自己提前老去,所以不宜大辦。



總之這些風俗習慣是老一輩人累計下來的經驗,雖說無任何科學依據可言,但是為了順心如意,最好還是按照禮節來的好,而且我國自古以來都是個禮儀之邦,所以在一些用的到場合,記得這些禮節是有必要的。


農業經濟第一線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句話是出於古人的跪拜及祭祀之禮。

古時候的人們的很講究禮制的,生活中的繁文縟節點點滴滴都有相應的規制,例如:吃飯夾菜的順序,結婚也講求長幼有序,大哥未娶,小弟就不能婚配,不然就會被稱為“誇頭”,不吉利。



這裡的“拜”有多種場景。

跪拜前輩:

平時看古裝劇我們也能經常看到晚輩給前輩行跪拜之禮,而且都是三拜即止。為什麼是三拜,而不是其他呢? 因為這裡的三拜代表著“天、地、人”三種意思,給前輩叩拜三下,代表祝福前輩壽比天地,在人間活的順順利利,前輩會很開心。

但如果叩拜四下,那就不同了。因為叩拜四下,是給死人跪拜的。

從古至今我們的文化裡都是很尊敬死人的,所謂“死者為大”,對死人的跪拜跟活人不一樣,要多叩一下表示尊重,所以叩拜四下是不吉利的,古時候的人很在意這些禮儀,如果晚輩不小心給前輩叩了四下,前輩真的會非常不滿意,有時候甚至會破口大罵:“你這不是咒我死嗎?”這就出事了。



跪事之拜:

這裡還有一個跪拜日子選擇的說法,古時候的人如果遇事需要求人幫忙,肯定會選擇初三這一天前往府邸求貴人辦事。

跟前面一樣,初三這一天也是預示者順利和吉祥的寓意,這一天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求人辦事出門前都會先看下日子。

而被求之人也會看日子,如果今天不是初三,他們一般也不會答應幫人辦事,因為這一天是不吉利的。

文化是傳承下來的,我們今天的人也很不喜歡四這個數字,在古時候更加迷信,所以初四這一天很不好,如果你在這一天上門求人辦事,別人不僅不答應,很可能還會動怒,這不就出事了嗎。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