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創世之柱?是由什麼構成的?


“創世之柱”通常被翻譯為“創生之柱”,英文名為“Pillars of Creation”。

創生之柱聞名於世始於1995年,實際上指的是由美國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天鷹星雲(M16星雲)內三個圓柱形的較冷星際氣體和塵埃的一張照片。天鷹狀星雲是距我們6500光年的巨蛇座附近的恆星形成區,而創生之柱中最高的柱子從底部到頂端大約有4光年長。創生之柱彷彿是三座高聳的孤立山峰,是哈勃空間望遠鏡的代表作和20世紀天文學最具標誌性的圖片之一。照片中的點點繁星是新誕生的年輕的大質量恆星。在恆星映襯下創生之柱展現出雲霧狀和絲狀的輪廓,是星雲中氣體和塵埃最密集的區域,而它們周圍的區域是已經被電離的密度較低氣體。創生之柱的山峰是恆星誕生的孕育和孵化器,其中隱藏著一些新生的恆星,這也是稱之為創生之柱的原因。同樣這些新生恆星會散發強烈輻射,能夠電離和加熱(甚至會吹散)周圍的氣體和塵埃。由於大質量恆星的壽命很短,在其演化過程中狂暴的星風和生命末期絢麗的超新星爆炸等會導致組成創生之柱的氣體和塵埃的分化和剝離,甚至解體。因此創生之柱形態是會一直髮生改變的,這在2014年哈勃空間望遠鏡重新拍攝照片的重要發現之一。

天鷹星雲及其中創生之柱(圖像正中小圖) Credit: 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鷹星雲的"創生之柱",1995年的原始圖像。 Credit: NASA, Jeff Hester, and Paul Scowe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在鷹星雲的"創生之柱",於2014年重新拍攝。Credit: 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南極觀星人


創生之柱,是約7000光年之外老鷹星雲的幾團氣體塵埃的影像。這是一片及其廣闊的星宇,柱子的尺度在十萬光年,其內部不斷有新的恆星在誕生,這也就是創生的含義。

創生之柱是1995年由哈勃天文望遠鏡對老鷹星雲進行觀察時,拍下的一系列影像,經過處理後得到很多瑰麗的照片。創生之柱是老鷹星雲中恆星最密集和活躍的區域,內部不斷有恆星產生,超新星爆照這些宇宙最激烈的活動出現。

據NASA介紹,可能現在看到的創生之柱已經在大規模的超新星爆炸中損壞,由於距離遙遠無法觀察現在的情況,也許已經消失了。

每次看到這張創生之柱的照片,都能體驗到宇宙中的洪荒之力,冥冥自有天意的感覺。

面對這樣神奇和宏大的宇宙景觀,人類會莫名感到震驚和恐懼,既感慨宇宙的浩渺,又可嘆我們自身的渺小。


量子實驗室


熟悉天文學的朋友可能都聽說過“創生之柱”這個詞,它的本指的是1995年4月1日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在老鷹星雲(天鷹星雲)內圓柱形的星際氣體和塵埃的一張影像,如下圖:

在這張影像中,老鷹星雲內的一個細節被完美的展現出來,有三個巨大的柱形氣體雲存在於老鷹星雲的內部,猶如三座巨大的孤立高峰,左側最高的柱子從底部到頂端大約有4光年長,和太陽到比鄰星的距離差不多。



這張照片非常著名,影像是由不同元素髮射的光合成的,在星雲中不同的元素以不同的顏色表示:綠色的是氫、單獨的紅色是電離的硫、藍色是少了兩個電子的氧原子,所以顏色看上去豐富多彩。而其中的點點繁星是新誕生的年輕的大質量恆星。在恆星映襯下創生之柱展現出雲霧狀和絲狀的輪廓,是星雲中氣體和塵埃最密集的區域,而它們周圍的區域是已經被電離的密度較低氣體。


老鷹星雲是一種發射星雲,距離太陽系約6500光年,約20光年寬,用雙筒望遠鏡朝北天巨蛇座的方向即可看到。從遠處看,整體看起來像只老鷹,創生之路就位於它的心臟位置。老鷹星雲中明亮的區域實際上是一個通往由塵埃所組成的如同洞穴的暗雲中心的窗口,裡面一個疏散星團正逐漸形成。在這個洞穴裡,高大的雲柱、冰冷分子氣體雲和由黯淡塵埃組成的圓形雲球,仍留在這個正在形成恆星的區域,創生之柱就是其中之一。

其實創生之柱的山峰是恆星誕生的孕育和孵化器,正是因為其中正有不少新生恆星正在形成,所以其才被稱為“創生之柱”,如今這些新生恆星正散發著強烈輻射,能夠電離、加熱和吹散周圍的氣體和塵埃,而且創生之柱中也有著即將發生超新星爆發的大質量恆星,NASA曾在2007年宣佈,創生之柱將會被6,000年前爆炸的超新星衝擊波摧毀,他們甚至發現裡面散落著20個左右的恆星將要爆炸,雖然距離哈勃拍攝的第一張創生之柱照片僅有11年,但據斯皮策望遠鏡的最新觀測顯示其變得更小了,而且顯得幽靈般透明,並且能在左邊的支柱內看到一顆恆星正在形成。


雖然創生之柱看上去像三座高聳的山峰,然而實際上它們是時刻都在動盪的塵埃雲,恆星的形成和活動乃至超新星的衝擊波也會幫助這裡的塵埃雲形成新的恆星,所以創生之柱終將會為一些新生恆星所代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