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二解史第23讲——西周分封诸侯真有八百那么多吗?

#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

赵二解史第23讲——西周分封诸侯真有八百那么多吗?

西周灭商以后,对于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巩固国家政权,成为摆在西周统治者面前的当务之急。在吸收商朝灭亡教训的前提下,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即分封制度。由于当时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采用中央集权制度,在通信交通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要管理庞大的国家是十分困难的。所以采用分封制度,由王室的后代或臣子以封地的形式对广大国土分而治之,而封国又统一在周王朝的之下。其它还有些小因素:原始社会遗传的思想和国家不成熟.很多游牧民族占领农耕地区时都这样;是诸侯势力太大,武王伐纣有三千诸侯参与,而且商朝旧贵族实力也很大 ,所以西周采取了分封制度!

赵二解史第23讲——西周分封诸侯真有八百那么多吗?

周初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为三种人:周王的同姓亲属、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其实周朝并没有分封800诸侯那么多,实际上西周只有两次大规模的分封,第一次是武王伐纣后,一次是周公诛管蔡后,一共只封了71个诸侯,其中姬姓53个。西周一共封了多少国家,根据以上历史和政治制度,综合资料记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周打败敌人重新赐封建立的国家或封国,共有71个,因为都是用周王发下来的土地实际赐封建立的国家,所以称作实际封国。

赵二解史第23讲——西周分封诸侯真有八百那么多吗?

其中,与周王同姓姬的姬姓封国53个,异姓之国或有功之臣与前朝贵族或三皇五帝与夏商王朝后裔封国共计18个。53个姬姓封国中,周公之后加封2个,共计55姬姓封国。后来灭国后以国为姓而演变成55个姬系姓氏;最初的53个姬姓封国里面,姬昌及其兄弟的直系子孙封国是15个,属于护卫周朝的直亲封国。这就是左丘明《左传》和荀况《荀卿子》说诸侯国封国七十一、姬姓之国四十和兄弟之国十有五个的来源。除了71个封土建国的封国外,还有宣布服从周天子没有灭国而接收封号的封国、方国,还有330个左右,称作名义封国。名义封国加上直接封国共计有四百个左右。这是《吕氏春秋》说四百个封国的历史来源。此外,整个姬周王朝(包括西周与东周)时期,四周八方的边远地区的部邦和部落,为了获得和平安定和图个“正统”名誉,宣布服从周天子而前来首都上贡的“泛诸侯国”,称作“服国”,总计还有八百个左右(这是《吕氏春秋》等说服国八百个的来源)。这八百个服国类诸侯国,再加上前面的实际封国和名义封国四百个,一共有一千二百余个泛诸侯国了。

赵二解史第23讲——西周分封诸侯真有八百那么多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周王的。分封制只是把土地给诸侯来管理。王子王孙受封之地,都是从原有的土地中划分出来封给他们的。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世袭制。这样的层层分封,形成为一座政治宝塔,压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自天子至士,为各级贵族,庶民主要是农业劳动者。

赵二解史第23讲——西周分封诸侯真有八百那么多吗?

商王朝政治体制是方国联盟,商王朝以商部族为中心建立国家政权,商王控制着联盟的权力,支配各方国,人类最初建立的政治制度大体都是这样。西周封建邦国则打破了部族形式,分封到各地建立的王国,不再以部族集团的首领为统治者,而主要以周王室的同姓亲族为分封对象,重新建立一套体制。同时又以宗法制强化王权,并解决各级行政权力的继承问题。这种制度显然比方国联盟更有效,因为一方面各封国与中央(王室)形成了臣属关系;另一方面,各封国与王室的血缘关系保证了政治隶属关系的有效性。当然,西周不可能打破所有的部族组织,为控制全国,同姓亲族、功臣、姻亲所封之地或为战略要地,或为富庶地区,受封地的同时还伴随着大量的物质、武装和人口,这就保证了统治效果。由此可以看出,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较之夏、商更为成熟。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会减弱。

赵二解史第23讲——西周分封诸侯真有八百那么多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