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古镇:最多的时候有20多家铁匠铺子,现在只剩下一家了

汉阳古镇:最多的时候有20多家铁匠铺子,现在只剩下一家了

千里岷江,在滑过青神,流过中岩寺、德云寺之后,像一名花样滑冰的优雅舞者,飘逸地回旋出一个斜斜的“U”形,把一个千亩丰饶的坝子揽在怀里,这就是青神县保留的最原始古朴风貌的汉阳坝,也是今天人们称的汉阳镇。

汉阳古镇位于青神县城南20公里。相传远在汉代,一户姓阳的外地人家迁移途经于此,见这里环境优美、气候温和,而且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个落脚安居的好地方。他决定不再走了,便在这个平坝上安了家,专事农桑,养蚕缫丝。后来相继又有些人家落脚此地,生息繁衍,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村落、一个集镇,因此得名汉阳镇。

拥有千余年历史的汉阳镇,虽然不算很大,可自古就是商厦云集、热闹非凡的商业重镇,是蜀中经由水路通往乐山、重庆乃至川外的水上交通咽喉和舟船停泊的重要口岸。汉阳以岷江到乐山的最后一个大码头为根基,形成了上下船只货物贸易的一个商埠,它依托岷江水运,历史上舟船密集于码头,商贩及过往游客塞街断巷,生意兴隆,故自古素有“穷青神,富汉阳”之说。据资料介绍,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汉阳渡口仍有渡船十余艘。每到逢场赶集的日子都是人来船往,万人涌巷,商贩们把集市从镇上一直摆到了宽阔的河坝里。现在,虽然往日那般喧嚣和繁忙景象已淡出,但却成为了我们寻找千古遗风、聆听过去岁月的最好载体。

汉阳古镇:最多的时候有20多家铁匠铺子,现在只剩下一家了

进入古镇放眼望去,满眼是苍翠高大的树木,形成“井”字街衢格局的八条老街掩映其间。街上的路面是由大小不均、参差错落的青石板镶嵌而成,虽然年代久远却仍光滑如新。整个古镇的房屋几乎是清一色的青砖黛瓦、砖木结构、木门石阶的明清时期建筑风格。街上人很少,两旁的商铺要么关门闭户,要么虚掩着门,店家悠然闲散其中。阳光把树叶的影子投射到油漆失色、墙皮斑驳的牌匾上,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叫,便增添了几分生机感。

行走在汉阳,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卷中。这里面山临江,古树参天,翠竹成林,一派田园风光。一座座千年沿袭的翘檐楼台庭榭,独具特色的吊脚楼,相互毗邻的四合院……好像昔日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分布在古镇内的各个街巷,虽然显得陈旧,却在默默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古镇的封火墙很有趣味,它不仅使本来很简单的屋面变得曲折流畅,错落有致,增强了建筑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它超出于街面和高出于房顶墙体,能有效阻断火势,避免“火烧连营”。汉阳遍筑封火墙,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多次遭遇火灾。后来,有钱人家便以青砖盖房,并筑起高高的封火墙。不过,那时当地青砖昂贵,而木头则遍地都是,绝大多数平民百姓还是只能修建木房。

当年交通商贸发达的汉阳镇,自然会招引来八方各类工匠艺人。在这熙来攘往中,原本就心灵手巧的汉阳镇人更是将各种手艺绝活传承了下来。在电子秤广泛使用的当今,手工做秤这门手艺,几乎淡出视野。然而,古镇盐关街却有位叫陈燕的手工制杆秤匠人,也是当地古法制秤的第三代传人。在陈燕的作坊里和作坊外,挂满了工艺精细的大大小小的杆秤,大到用于称谷称兽的棒棒秤,小到以克计量、专为药铺制的盘盘秤。吸引着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游客竞相参观。

汉阳古镇:最多的时候有20多家铁匠铺子,现在只剩下一家了

走出制秤作坊继续前行,转过一个街口,不远处传来“叮叮当当”清脆的敲击声,循声走近探访,原来是一家手工铁匠铺。门侧边的货架上,有序地摆放着打造好的锄头、镰刀、铲子、铁锹……师傅姓邹,正在将一块烧得通红的铁胚锤敲得火花四溅。据说,古镇里这样的铁匠铺子,最多的时候有20多家,现在只剩下这一家了。

有趣的是,汉阳鸡早年是这条水路上客商特别青睐的一道美食。汉阳鸡是长期敞放啄食各种虫子和草籽的土鸡,这种鸡肉质特别细嫩,很多来到汉阳的客商都要吃汉阳鸡,有的还要把卤好的汉阳鸡带到路上,中途歇脚时拿出来吃。我们游玩古镇之后,自然是要品尝古镇地道美食汉阳鸡的。井水柴火童子鸡,皮脆肉嫩,佐以芝麻、炒花生、精盐、红油、麻油等做出的凉拌鸡,色香味鲜,麻辣刚好,入口化渣,硬是安逸,吃了一回还想吃二回。

汉阳古镇和周庄、丽江不同,它几乎名不见经传,很多资深的成都游客都少有走进汉阳,甚至没听说过它的名字。汉阳就像一位藏在深闺的小家碧玉,拥有一种独特的恬淡。它的美内敛而含蓄,只有走近它,才能认识它。(刘忠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