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冷雨夜宵


莫斯科保卫战是二战当中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在这场战役当中,苏军以巨大的代价打败德军,它宣告德军“闪电战”的失败,同时为二战转折点即斯大林格勒战役奠定了基础。当莫斯科战役失败的消息传回德国时,希特勒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毕竟在莫斯科战役以前,德军在苏联战场上势如破竹,歼灭了苏军430万人。希特勒不明白,苏军为什么还有能力在莫斯科发动反攻。

事实上,在莫斯科战役以前,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确实正在有条不紊的实施着,苏军在战场上不断溃败,传回德国的捷报读都读不过来,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苏军还可以绝地反击,希特勒相信,灭亡苏联指日可待。

然而,苏联的实际情况却没有德国想象的那般不堪。由于大清洗,苏军优秀的指战员几乎损失殆尽,在德军闪电战的攻势下,苏军难以阻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苏军已经没有反击的力量,与德国相比,苏联拥有国土和人口上的优势。从西向东狭长的国土面积令苏联有极长的战略纵深,不至于被德军一举歼灭,而大量的人口基础则令苏联的动员能力是恐怖的。

在开战以前,苏军总数约为537万。德军在开战以后的六个月里战功卓越,歼灭苏军430万人,其中基辅战役一战就歼灭苏军将近七十万人。可是直到1941年12月,莫斯科战役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时,苏军依旧拥有592个师,800万人,比开战以前还要多三百多万。尽管这些军队多是新军,战斗力不如德军,但视死如归的人海战术,还是令德军难以招架。

更何况,苏联的军工生产能力不仅没有被德军摧毁,反而在英美等国的援助下急剧上升。仅1942年一年,苏联就生产了两万四千辆坦克,而这个数量比苏联战前生产的坦克总量还要高。数不尽的坦克、飞机和先进枪械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使得苏军在面对德军时,逐渐取得优势。

当然,战争动员需要时间,即使是苏联,完成如此庞大的战争动员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如果德军能够抓住这个时机,赶在苏联完成战争动员以前彻底击溃苏联的反抗力量,还有机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只可惜希特勒的判断错误让德军陷入深渊。

在战争开始仅三周以后,德军就攻占了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市,这是攻打莫斯科的最好时机,然而希特勒却调集大量军队,围攻基辅。尽管德军在基辅战役当中大获全胜,但他们却错失了攻克莫斯科的良机,给了苏军喘息的机会。希特勒想要乌克兰的石油和粮仓,但他忽略掉了德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依靠的就是闪电战,一旦和苏军进入相持阶段,德军即使有基辅的油田和粮仓也难以战胜。

正是德国战略上的失误,给了苏联喘息的机会,而苏联抓住这个机会,发动它恐怖的战争动员能力,在短时间组建出大量的军队,才能在已经损失数百万军队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在莫斯科战役当中反攻,最终打败德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历史战争


这只能说苏联拥有着近乎“变态”的战争动员能力,德军的入侵是在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到7月1日,苏联便新征召了530万人,到7月10日已经完成了新增56个师的动员,这些师随即补充到现有的各个集团军。到8月1日,新动员的师已经增加到144个,其中包括8个坦克师。尽管在8月1日之前的作战中苏军损失了46个师,但用兵力还是达到了401个师,实力相比于战前反而增加了。



此后动员工作进入白热化阶段,截止到1941年12月31日,苏联共计新组建285个步兵师、12个重建的坦克师、88个骑兵师、174个步兵旅和93个坦克旅的庞大部队。在加上6月22日前原有的陆军,苏联红军在战争的前6个月里总计投入了483个步兵师、73个坦克师、31个摩托化师和101个骑兵师,共688个师。如果将两个旅折算成一个师的话,那么总计将达到821个师级规模的兵团。需要注意的是苏联新动员的师实力大致只有德国师的一半。



在战争的前六个月,也就是莫斯科战役接近尾声时,苏军已经损失了147个步兵师、40个坦克师、11个机械化师、10个骑兵师以及21个步兵旅和坦克旅,总计430万人,但是1941年12月31日,苏军仍旧拥有592个师,800万人,比6月22日开战时的537万人还要多近300万人。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苏军在损失了几百万军队后仍旧能在1941年的冬季发起全面的反攻。


据可靠估计,苏联在战争的前8个月里共征召了超过1000万人,其中300万人被立即派往了前线。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的总动员人数为2950万人(含多次入伍的情况)。苏联有效的动员工作不仅弥补了苏军在作战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而且还使其实力得到了显著的增长,这也是为何苏军虽然遭到重大打击却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起反击的原因所在。


战略论


这个问题,当然要问斯大林了。

作为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在苏德战争前疏于防范,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手足无措,但斯大林在莫斯科城下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并最终稳住了阵脚,为彻底打败法西斯打下了基础。

而在1941年10月莫斯科会战爆发前夕,经历了4个月苏德战争的苏联,失去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陷了超过1/4的人口,失去了绝大多数工业基地。而最可怕的是莫斯科会战前,苏联已经在4个月的战争中失去了至少300万军队,而且都是斯大林麾下的精锐之师。

而莫斯科的身后,几乎再无有效阻挡。可以说莫斯科会战前夕的苏联,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极端危急时刻。

但苏军仍然顽强战斗,并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终胜利,那么为何苏联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实现逆转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德军已是强弩之末

希特勒的闪击战在二战爆发前夕大显神威,西欧小国纷纷在德国凌厉的攻势下迅速沦陷,连西欧传统强国法兰西也在德国的疯狂进攻下迅速投降。

但苏联和西欧国家完全不同,首先苏联国土面积异常庞大,这是德国不可能和闪击西欧一样对苏联做到一击必杀。

虽然二战前德国想尽办法拉近和苏联的距离,例如瓜分波兰使苏德成为邻国,以达到闪电战的突然性,但巨大的国土面积摆在这里,即使德国跑断腿,也不可能迅速拿下苏联全境。

所以在第一波进攻结束后,如果苏联不死,那么最终倒下的一定是德国。

从1941年6月21日发起苏德战争开始,苏军一溃千里,德军则高歌猛进,但完成工业化的苏联在基建方面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欧。缺少完备的铁路和公路系统,这使得德军坦克只能行进在土路和麦田之中。在遭遇了黄沙滚滚的烟尘后,苏联一年一度的秋雨,使整个装甲部队陷在泥沼中动弹不得。

对于以速度快著称的闪电战而言,龟速就意味着失败。

而直到冬季来临,路面结冰,德军才再次加速,而此时已错过一举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等到精疲力竭的德军到达莫斯科城下时,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

2、斯大林模式余威仍在

因为苏联国土面积远大于其他西欧国家,所以希特勒对德国的诉求也比西欧国家多得多。

在侵略苏联的550万军队中,希特勒以北方集团军攻打列宁格勒,断绝苏联的一切外援;以南方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夺取苏联丰富的粮仓和油田;而以中央集团军进攻莫斯科,彻底摧毁苏联人民的抵抗意志。

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顾此失彼。尤其是在基辅战役中,为贪图大量消灭苏联有生力量,希特勒减缓了中央集团军的推进脚步,在创造了围歼苏联60万军队的史上最大围歼战的胜利后,希特勒也彻底失去了消灭苏联的所有可能。

因为希特勒没有意识到,苏联最重要的不是60万苏联军队,也不是莫斯科,而是身在莫斯科的斯大林。

这个创立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强人,有着崇高的政治威望,以及战无不胜的个人魅力,只要斯大林在,整个苏联上下就能众志成城。

而忽略了兵贵神速道理的希特勒,在基辅耽误了数月时间后,又因为秋雨陷在泥潭,给了斯大林和朱可夫宝贵的喘息时间,最终莫斯科城防坚如磐石,在斯大林亲自坐镇指挥之下,失去数百万军队的苏联,迅速将各行各业的群众组织起来,形成抵御德国法西斯的钢铁长城。

在苏德战争前期,如果希特勒能够认识到苏联的“七寸”所在,德军的推进将会顺利很多。

3、苏联并非一无所有

能够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各行各业群众功不可没,但如果没有远东军区的30多个西伯利亚师,莫斯科保卫战将不会如此顺利地取得胜利。

而西伯利亚师之所以敢于万里增援,和潜伏在东京的著名间谍佐尔格密不可分,正是因为佐尔格获取了日本大本营将要南下挑战美国的重要情报,才极大减缓了苏联在远东的外在压力,斯大林和朱可夫才敢于抽调西伯利亚师加强莫斯科城防。

而强悍的军队没有卓越的领导人也是万万不行的,在腥风血雨的大清洗运动中,大量优秀的指战员惨遭屠戮,苏联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实现了战斗力的急速滑坡,而目的只是增强斯大林的个人权威。所以苏德战争前期苏军的惨败,斯大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斯大林的表现却又是可圈可点的,首先他信任将领朱可夫,这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带领苏联民众挡住了德军凌厉的攻势。

随后在朱可夫的一再保证下,斯大林选择留在莫斯科与莫斯科共存亡,并且在莫斯科保卫战激战正酣时,举行了震惊世界的红场大阅兵。

正是这次出乎意料的阅兵,使苏联上下更加团结,也让全世界看到了苏联的价值所在。

所以损失几百万,苏军对于苏联而言,并不是最致命的打击,只要斯大林在,莫斯科在苏联就一定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打个比方来说,在日本侵华期间,刚开始日本也是势如破竹,但是在8年艰难的抗战下,在中国人民小米加步枪的意志力坚持下,军民团结一心,中国人民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任何列强,侵略者都是纸老虎,失败是必然的。

因为德国法西斯是长途跋涉作战,所以长期下去,他们的后勤供应补给肯定会存在问题,而且邪不压正。



刚开始希特勒初期出其不意的攻打苏联,苏联来了个措手不及,所以一上来就损失了几百万精锐之师,非常可惜,苏联打了一个没有准备的战役。

但是苏联地大物博,地广人稀,希特勒想快速的把所有的地方都占领,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作为优秀的领导人的斯大林有坚强的意志,他是不会被轻易击垮的。斯达林,朱可夫这些优秀的领导人发誓与莫斯科共存亡。



即使希特勒打到了莫斯科城下,但是斯大林依然进行了大阅兵,极大的鼓舞了士气。

斯大林靠个人魅力召集起来各行各业的群众一起对抗敌人,同时征集了80万女兵,还把30万远东军召集回来,大家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而且希特勒和他的士兵,对苏联的天气也特别的不适应,拖了几个月的战斗之后,已经是人困马乏,强弩之末。

秋天,秋雨绵绵,到处都是泥泞的小路,坦克和汽车陷在泥里就走不动了。冬天,冰天雪地,零下几十度,士兵冻死冻伤,步枪枪栓拉不开,汽车开不了,坦克打滑走不动。

斯大林带领军民抗击侵略者,士气正旺。希特勒困难重重,进退两难。

虽然在开始苏联损失了几百万军队,被敌军占领了约1/4的人口,失去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在他们的领袖斯大林领导下,他们不畏强敌,抱着必胜的信心,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纵观最终斯大林方取得最终的胜利的原因,一,苏联有优秀的指挥者斯大林和朱可夫等,只要有他们在,能够组织起有效的反攻,苏联就不会沦陷。二,苏联军民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想不打胜仗都难。三,苏联国力强盛,不会被轻易摧毁。四,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侵略者没有好下场。



所以看似希特勒横扫欧洲,但是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是不得民心的,才最终走向了灭亡。


历史漫谈君


一、德国的崛起。

苏德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那德国又如何从一战的废墟上爬了起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援助了德国。一战结束后,英法两国做为战胜国,要偿还美国战争贷款,但是他们没钱,钱只能从战败国德国身上出,但是,德国也没钱。

这时,实力超强的美国出手了,他不愿意自己的投资打水漂,提出“道威斯”援助计划,摈弃意识形态的偏见,援助德国。美国为何不直接援助英、法两国?其实,这里有美国的私心,英法两国本身就是战胜国,如果得到美国的援助,实力大增,必然称霸欧洲,这于美国不利。

希特勒正是利用美国的援助,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在1929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遭受经济危机摧残的情况下,德国实现了20%的年经济增长率,失业率从30%降到了1.7%。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51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苏联是430已美元,居世界第三,美国是2000亿美元,雄居世界第一。



德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成为第一个普及高中教育的西方国家,使德国的科技水平位于世界前列,虎式坦克、喷气式飞机、高速列车、导弹等技术比美国还要强大,如果不是纳粹排外,爱因斯坦和许多优秀的科技人员都跑到美国,德国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

所以说,纳粹德国敢于发动二战、敢于侵略苏联,是有自己骄傲的资本的。

二、苏德矛盾。

德国的崛起得益于纳粹集团的上台,纳粹集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民族主义,有强烈的排外特点,它认为只有日耳曼民族是优秀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德国应该主宰欧洲。他具有侵略扩张的本性,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不仅想吞并欧洲国家,还对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垂涎三尺。

德国重新崛起的时候,欧洲还有一个国家强势崛起,那就是苏联。连续几个五年计划之后,苏联不断发展成为欧洲工业强国,从俄国的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出,只有不断的扩张,才能保证其强盛,扩张一旦停止,俄国随即衰落。崛起的苏联对欧洲的野心从来都不比德国小。

两个崛起的工业强国在欧洲相遇,战争在所难免。


为了避免一战两线作战的教训,德国首先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暂时稳住了苏联。这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有好处,因为苏联五年计划的重点还在重工业,军事工业的制造水平与德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当德国采用闪电战击败波兰、捷克、比利时、法国之后,国土面积扩展到300万平方公里,控制人口达到两亿人。德国有了和苏联叫板的资本。

三、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按照事先拟订的“巴巴罗萨”计划,从波罗的海到黑海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北、中、南三个集团军、190个师,共计550万人,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这让斯大林始料未及,毕竟《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还不到两年。

德国的闪电战再一次奏效,凭借3800辆先进坦克、1800多架飞机、4.3万门先进火炮,192艘舰艇,德军势如破竹。


在半天之内,苏军损失66个机场、1200多架飞机,西部海空军基地、通信设施、都被德国航空兵轰炸殆尽。

半个月之内,苏军损失陆军的一半,30万人被俘、被击毁上万辆坦克。

德军攻克明斯克之后,于7月15日攻破莫斯科门户斯摩棱斯克,距离莫斯科仅仅380公里。并于当年11月,兵临莫斯科城下。

在这危急关头,苏联竟然硬生生的顶住了德国的攻势,并且于1942年4月取得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稳住了战争局势,挫败了德国闪电击败苏联的图谋。

那苏联如何做到了反败为胜?

一、苏联人口众多、国土广袤,战略纵深大。

苏联2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即使丢了莫斯科,还有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由于苏联的工业化比欧洲国家进行的晚,很多地方没有铁路,即使有铁路,铁轨的宽度也和欧洲不一样,这样就造成了德军的补给非常困难。利用广阔的战略纵深,苏联用空间换时间,德军攻打莫斯科城下,已经超过装甲作战的极限,成了强弩之末。



当“闪电战”拖成了持久战,苏联人口多,国土广阔的优势逐渐发挥出来。丰富的石油、钢铁、煤炭、有色金属资源加上动员起来的1700万作战预备人员,最终拖垮了资源匮乏、人口不占优势的德国。

何况,苏联的工业水平虽然比不上德国先进,但是在数量上更占优势。以坦克为例,德军如果取得战争胜利,需要每月生产500辆坦克,而实际产量只有可怜的230辆。苏联就不同了,因为苏联制造的坦克简单、耐用,每月的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500辆,一旦在战争条件下,生产速度还会呈几何数增长。



二、天气严寒。

拿破仑和瑞典的查理二世栽在了俄国寒冷的天气上,这次,希特勒同样栽在了苏联的严寒上。

德国人计划在11月份寒冬来临之前,在克里姆林宫饮酒庆功。然而,10月份寒冷的大雨让苏联大地一片泥泞,德军的集结和进攻变得越来越困难。

泥泞之后,是严寒,由于冰雪天气,德军坦克身陷冰雪,大炮也因为燃油被冻无法打开,攻击力大打折扣。



三、美英援助。

虽然战后出于政治需要,苏联否认了美英给予的援助。但是,不可否认,没有美国、英国的援助,苏联不可能战胜德国。二战的胜利是美苏英三大强国联手制服了德国。

从战争初期到莫斯科会战,苏联的损失是巨大的。为了不让德国独霸欧洲,美英两国出手了:1.8万架飞机、1.5万门先进火炮、每月500辆坦克,以及4.3亿颗子弹,加上不计其数的军备物资,源源不断的输送给苏联。

总结:自身的实力、严寒的天气加上国际援助,使苏联从惨败中挺了过来,由惨败变成了惨胜,而德国没有这些待遇。


品读春秋001


诚邀,如题。为何德军消灭了苏军几百万人,苏军在二战后期还有能力反攻?很简单,因为苏军的总兵力有2000多万!



二战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战争。由于前期的金融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崩溃。在灾难面前,美国英国法国选择了解决问题,而日本和德国意大利选择对外扩张以转移国内矛盾并恢复经济。于是世界的东西方同时上台了法西斯集团,从1939年开始德国突袭波兰开始,全球五大洲,61个国家20亿人先后参战。其中德国和苏联就是其中主要对手。

那么苏联实力如何呢?

二战爆发后,苏联总共动员了约3440万人参战。至二战结束时,苏军总兵力为1280万。 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13.41万架、坦克10.28万辆、火炮和迫击炮82.52万门。 另外,二战期间,各条战线的苏军共计损失:步兵伍器1547万件,坦克和自动推进炮96500辆,火炮和迫击炮31万7500门,飞机88300架,载重汽车35万1800辆。所以德军消灭了苏军几百万并不意味着苏军没人了,依靠着强大的战争恢复能力,苏联在后期逐渐占了上风并打败了德国。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况最为惨烈的战场,双方投入的军队数量达到了千万级别。在苏德战争的期间,德军凭借着装甲兵团通过闪电战的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数百万的军队被德国成建制的消灭和俘虏。特别是在基辅战役,19万苏军被消灭,65万苏军成为俘虏,就连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也成为德国人俘虏。




但是就在初期那么不力的情况下,苏联还是顽强的挺住了,并在赢得莫斯科保卫战之后,逐渐开始扭转了局面,并开始反攻到了德国本土,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苏联之所以能扛过最艰难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苏联占有地利

苏联国土面积广大,拥有无与伦比的战略纵深,让苏联在丢失大片国土之后仍然可以凭借剩余的国土进行反击。另外苏联冬季那寒冷的气候给予德军很大的打击,导致德军大批量冻死。



二、苏联应有人口优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人口的数量达到了1.6亿以上,是当时世界上人口第三多的国家(第一是中国,4.5亿;第二是英属印度,3.7亿)。而当时的德国,人口只有苏联的一半不到,也就7000多万。因此当双方都动员1000万级别的军队时,苏联的后劲优势明显大很多。

三、苏联的工业潜力

苏联是在建立之初,还属于一个半农业半工业的国家。但是在斯大林上台之后,集中力量发展工业,让苏联的工业水平不属于欧洲的老牌强国。而且,苏联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规定所有的工业都可以在战时完成转化,生产农具的要求在战争时期可以生产枪支弹药,生产拖拉机的要求在战时最低可以生产坦克,规模较大的需要能够生产飞机。




因此,在苏德战争期间,即便是苏联的主要工业基地被摧毁,仍旧爆发出了巨大战争潜力,无数的军功产品被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在二战期间,苏联前后生产了10万量的T34坦克,达到了人类坦克数量的极限。而德国的战争潜力早在战争爆发之初就已经彻底发掘,后劲不足。

四、德国两线作战

德国在进攻苏联的同时,在西线还和盟军作战,比如说在非洲战场和英国人打得难分难解。两线作战本是兵家大忌,分散了德国的战斗力。而苏联则是集中权力对抗德国,自然更加有优势。

五、英美的支持

苏联在面临着着德国巨大压力时,英美给予了苏联一定的援助。


小镇月明


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全面打响侵苏战争开始,直到12月5日苏联发起莫斯科反击战之前,可以说德军全线追着苏军打,不但连续乘胜围歼消灭苏军的数量巨大,而且更是彻底粉碎了主攻的前进路上几乎苏军所有可能的反击和阻击。

短短时间不过五个来月苏军人员损失就已高达数百万,损失的各种技术装备武器数量更是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而且自德苏战争爆发起,双方就是一直都在一路连续高强度,持续大规模,不计任何代价,不存在会给对方任何喘息机会时间。

双方除了进攻就是进攻,因此这也是为什么苏军会有这种惊人的损失,为什么短短五个来月时间就造成了苏联这么大数量的不可想像的恐怖伤亡。而理论上苏军遭到如此短时间,损失规模就已高达到了数百万量中、并且损失都还是现役规模。更不用说损失的那些不计其数的战争资源物质,还有那些对于苏军相当重要的各种技术装备武器巨量般的损失。

因此理应这种损失对于苏联当前军事战争本身规模实力来说,就不仅仅应该只是个数量而不是质量方面的严重损失,就算苏联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能高效聚集起规模量巨大的后备预备役力量,同样就算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高效补充几乎所有前期损失的数百万规模量,并还能额外再多聚集二、三百万规模后备预备役成军力量。

但是要知道后备预备役的军事战争有效组建素质根本无法与现役能够相提并论,更别说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军事战争本身规模实力要求的现役打造质量了。同时如果苏军这么的短时间内,就将数百万后备预备役直接补充到了正在进行军事战争当中几乎前期所有损失的现役规模量,

那么苏联这个军事战争规模实力要求的本来当前质量,就要因为短时间内被补充了数百万后备预备役,当前质量更要进一步被整体稀释而再被降低,做为后备预备役补充到军事战争当中补充的只是个数量,而不是质量,结果就是随着补充到军事战争当中的后备预备役比重规模越大就越加不堪一击,越容易引起战场当前发生军事战争大崩溃。

即便这些为主的后备预备役做为苏军主要方向战场上集结准备投入的额外重要作用的一支生力军,都会因为不具备可以成为目标要求完成的成效军事战争展开性,只能成为需要给予军事战争支持性。这不是因为规模数量和即便技术装备武器能够保证满足的问题,而是由于当前军事战争规模实力要求的整体质量已经下降决定的。

所谓不具备目标要求完成的成效性简单来说、就是由苏联预备役组成的成军部分规模再大,都不具备担当发起当前军事战争主要方向要求反击的质量规模实力。何况面对的还是德国专门为此进攻莫斯科方向经过重新规模集合加强的、基本都是作战相当强悍的精锐力量形成的180万庞大中央集团军群。

再来看苏联能够发起莫斯科反击战,完全就是全面的彻底大反攻,仅仅一个月时间,整个就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180万精锐直接击退到了远离莫斯科方向已经150~300公里开外的溃败地带,而且苏军更是全线穷追不舍,似乎有种不消灭掉整个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誓不罢休的追击势头。

然而能够达到如此反击目标要求的全面成效性战争实现理论,首先敢肯定莫斯科反击战不可能是由苏联后备预备役形成力量能够独立成军规模实现的,同时也不可能是苏联进行莫斯科反击战前已经战略质量遭到巨大损失的当前这个军事战争集团所能够通过数量填补而不是质量恢复就想做得到的。

也就是说苏联这个已经战略质量遭到军事战争巨大损失集团,已经同时不具备当前军事战争威力优势了,也就谈不上进攻,谈不上进攻的主体,能去做为莫斯科反击战那样进攻性直接就是威力成为追击性出来,要是如此那只能说战争初期是苏联打爆了德国,而不是德国打爆了苏联。

因此苏联发起莫斯科全面反击进攻战的这个主体,除非现役,除非完全独立具有军事战争的现役性质,才不会受到本身之外的军事战争作用影响,这就好像是1940年意大利趁着国际形势发展认为已经完全极其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下,悍然发动了侵略希腊的优势规模战争,但是战斗结果大跌眼镜,意大利军队反而被希腊和英国处于规模劣势的联军给打得个连连失利。

那想意大利发动的侵略战争甚至被可笑到了竟然自身国土反遭攻占,不管意大利如何增扩多少倍规模兵力大于对手,都无法改变意大利在当前军事战争规模实力的本来现役质量差距带给自己要求的战争已经朝着失败的方向趋势。

正因为意大利面临如此当前危险,德国才可能及时出手给予无条件的军事战争规模自身实力加入,战争本来已经朝着失败的意大利方向趋势但是通过德国的介入顿时意大利要求的战争彻底发生根本性意识反转成胜利必得。

这就是因为德国的军事战争规模实力本来就不受意大利当前的军事战争规模实力任何质量差距影响的结果,说明要想从当前军事战争规模实力本身质量劣势范围当中彻底获得扭转这种已经完全不利自己的危险情况形势,除非得到最基本相同于本身范围对手质量强势的规模实力要求条件基础加入。

否则别说苏联人口基数是否大于德国也好,就是远远大于又能代表什么?如果当前苏联军事战争规模实力要求的本来现役质量规模到此补充枯萎,接下来无疑全部属于苏联后备预备役新建编制投入和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当前军事战争规模补充要求。

通俗就是说苏联现役由于没有现役规模可以再进行补充,等于就是苏联已经基本打完了全部现役的,实际上已经没有职业的了,剩下的都是一些不过业余的而已。并且这些业余的还是业余再到业余当中的外行,仅仅就是只能刚刚组建就得必须直接参与到正在正式进行当中的职业比赛中去。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假设一下,要是一支国家队完全是由业余的刚刚组成就直接参加国际正式大赛,就像团体项目上场就可以始终例外于对手职业不允许采取的车轮战术可以不断随时通过换人的规模优势来要求场上比赛的每个己方位置都是完全保持新鲜体能充满活力和充沛精力的。

那么通过这种规模优势取得的绝对业余体能优势,可否冲抵掉对手因为不可避免体能严重透支而下降这个职业优势性于,从而自身同样可以获得多大业余可能要求的比赛胜算机会?可以说根本就不会有胜算的机会,就在职业与业余的区别彼此不在一个竞技纬度区间。

所以没有胜算机会,不管苏联当前后备预备役组成的规模多么庞大吓人,还是拥有多大惊人的绝对倍数于德国带来的士气高昂,但是都不影响苏联的军事战争有效组建素质直接就要被德国具有的职业性从业余直接打到底部的外行组建范围。

不是一腔热血就能够否决得了的,更不是胸凭一死报国就可能例外的,业余乃至外行不是仅靠这些就能成就军事职业性的!所以苏联能够发起莫斯科全面反击战,并且完全击溃整个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快速全线败退,直接进入完全追击战的反攻中。

这就似如拳击比赛,一开始德国首先就是重拳集中打击消灭掉的苏军数百万规模力量,只能是属于苏联战略军事要求的现役次重拳力量组成的“偏军”部分,可是德国虽然几乎打扒了苏联这支战略“偏军”,但是德国同样需要相当付出代价的重拳精力损耗,而且应该损耗还是比较严重的。

这是因为苏联这个现役次重拳力量组成偏军部分,再怎么不经打!再怎么没什么用。但是由于已经完全达到苏联战略军事要求完备的军事战争规模实力等级条件性,所以尽管只是一个次重拳,尽管损失远远超越德国,但是同样具有与重拳一样战略等级价值的实际意义。

那么苏联这支偏军损失属于什么性质,同样德国付出的损耗就是什么性质,显然苏联这支偏军损失属于战略性质损失,同样德国付出的损耗就是战略性质损耗,而且这种损耗还是属于德国的重拳。战略性质损失和损耗,直接就是战略要求的威力性下降,这才是问题,因此与其说是苏联发起的莫斯科反击战全面击溃了强大而又精锐的180万德国中央集团军群。

道不如说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因为受到战略性质损耗从而导致已经无法与苏联打出的重拳“正军”集团再进行正面战略交锋了,所以不得不全线自己主动败撤。由此对于已经全面出手的苏联现役重拳力量组成的正军部分来说,做为次重拳的“偏军”还有没有战斗下去的要求力,还能不能抗击得住来自德国的重拳打击都已不再重要了。

因为战略交锋已经完全交给了苏联正在出场的重拳“正军”手里,接下来“偏军”只要进行战略战争交错掩护,展开战场战役发起配合同比苏联“正军”势头就足以能让德国难受无比,而苏联做为重拳“正军”力量的俄罗斯近卫军集团就能随时随地随处寻找最佳打击时机地点以便好好给上德国一记战略凶狠的重拳直接把丫给打趴下。


东都有湘


文史频道第106期苏联翻盘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实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派出了500余万军队,分三路进攻苏联。

北路进攻苏联高加索地区,中路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南路进攻苏联基辅。

在战争前期,德国军队长驱直入,苏联军队溃不成军,按照这个速度,苏联首都莫斯科东部地区很快就会落入德国手里。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发出号召,苏联全名参战,抵抗德国的侵略。

在1943年苏联反攻之前,苏联损失了数百万的军队,为何最终翻盘取胜呢?

这个问题让很多人好奇,今天笔者就来分析下原因。

第一,不投降政策



战争开始后,斯大林意识到和德国人和平相处已经不可能,在紧急动员令的号召下,苏联境内的男人踊跃参军,兵员迅速得到补充,达到了1000万的规模。

当时在苏联境内的德国军队才500余万,加上战场上损失,剩余300余万,在人数上德国人已经不占优势。

第二,丰富的战略资源



在高加索地区,有苏联人的重工业基地,负责生产战略装备,数千辆飞机和坦克在很短时间内服役,为苏联的长期对抗提供了后援保障。

德国军队长途作战,补给线绵延数千里,前线的士兵根本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个给苏联人喘息的机会。

在陷入多线作战后,德国机械化部队没有石油的供应,没有能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在装备上,后期的苏联军队已经超过德国。

第三,国土辽阔



德国人在占领波兰和乌克兰等地区后,有超过一半的军队留在当地驻防。

苏联人利用战略大纵深,拖住了德国军队前进的步伐,到莫斯科保卫战时,双方已经打得有来有回。

德国人已经占不了便宜,这对以闪电战闻名的德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第四,美国的支援



在战争后期,为了防止德国在欧洲一家独大,美国人采用了平衡的战术,开始支援处于劣势的苏联。

大批的武器装备和战争援助,对苏联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稳住阵脚以后,苏联军队利用美国的支援,扩充军队规模,让三线作战的形势发生逆转。

第五,恶劣的气候



德国进入苏联,没有做长期作战的计划,所以德国的士兵大部分没有准备过冬的棉衣。

到了冬天,德国军队还穿着秋季的军装作战。

加上苏联下起了数十年一遇的大雪,大批德国士兵被活活冻死。

机械化部队也失去了作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到处可以看到德国坦克抛锚。

战争进行到这个状态,德国人还是选择继续作战,犯了兵家的大忌。


1943年秋天,苏联人在做了充分准备以后,开始展开对德国军队的反攻。

在苏联境内德国军队,大部分被歼灭,剩余数十万军队选择投降。

1945年4月30日,苏联军队攻破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

苏联人以完美的翻盘,取得了二战欧洲战场的胜利

—End—



冷月钩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可以称得上是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惨烈的一场战争。从数据上来看,苏德双方先后投入的总兵力相加,高达上千万之多,而且纵观双方的战争过程,动辄就是数十万乃至上百万死伤的超级大战。这样系列战争,就算是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我们知道,这场战争最终是以苏联攻陷柏林而告终。

不过,在战争刚开始的头两年,苏联军队却是节节败退。根据统计,在莫斯科战役开始之前,苏联已经至少损失了三百万士兵,而且领土也被德军占领了近三成,甚至德国人还杀到了莫斯科城下。

(苏德战争)

那么,苏联究竟是凭借了什么,竟然能在岌岌可危的形势下完成伟大的反杀呢?

说起来,为了侵略苏联,德国实在已经酝酿了太久。就在德国闪击波兰的前几天,德国刚刚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在与苏联瓜分波兰之后,德国也确实遵守了约定,并没有继续向东进攻。他们调转枪头,对整个欧洲进行了一次大扫荡。

尽管德国在西边闹腾得厉害,但当时仍忙于大清洗的斯大林,却并没有引起重视。在他看来,希特勒肯定不会让德国陷入双线作战的窘境中,他一定会先收拾英国,之后才敢来进攻苏联。

结果到了1941年,德国在并没有拿下英国的情况下,突然集结了550万大军,向苏联发起了攻击。这样的突发情况,让斯大林始料未及。

面对德军兵分三路的装甲进攻,苏联人的各路战场,很快陷入了被动挨打的状态中。苏联国土不断沦陷,士兵的伤亡数字也在不断加大。可以说,苏联已经到了国家存亡的关系时刻。

不过,此时的苏联虽然岌岌可危,但相比德国,却有三个明显优势。

(斯大林)

一、苏联的国土面积足够大。

欧洲小国家之所以不断地沦陷,除了德国装甲部队所向无敌之外,他们的国土面积太小,也是一大决定性因素。而作为国土面积第一的国家,苏联在不断的败仗中,开始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作战策略。由于战略纵深足够长,德国的闪电战,并不能一口吃下庞大的苏联。这样一来,苏联就得到了喘息的时间,并且成功将闪电战,转变成了长期消耗战。

二、德国战线太长,补给出现问题。

最明显体现这一点的,当属莫斯科战役进入冬季后,德军缺少御寒衣物,而大规模冻伤这件事。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希特勒根本就没有将战争拖入冬季的打算。但顽强的苏联人,却让德国彻底陷入了窘境之中。实际上,德国早已经是强弩之末。在他们连战连捷,深入苏联的同时,就应该考虑到了战线过长的问题。但开弓没有回头箭,疲惫的德军,在缺少补给的情况下,还要坚持作战,已经是为失败埋下了伏笔。

(莫斯科战役)

三、苏联主场作战,并且有不准士兵投降的死命令。

尽管在前期已经损失了几百万士兵,但好在苏联也算是拥有近两亿人的人口大国。当时斯大林号召“全民皆兵”,因此苏联在兵源的补充上根本不存在问题。当然,这也导致了后来苏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除此之外,斯大林还向士兵们下达了“只准战死,不准投降”的死命令。一旦发现士兵投降,那么他的家人就会跟着遭殃。不得不说,这一狠招,在当时确实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苏联的工业生产基地,高加索地区始终没有被德军攻陷。这就使得苏联在军事补给上,同样具备了坚实的保障。

如此看来,德国选择死斗苏联,确实是一招臭棋。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