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為什麼蘇軍還能反攻?

冷雨夜宵


莫斯科保衛戰是二戰當中一場非常重要的戰役,在這場戰役當中,蘇軍以巨大的代價打敗德軍,它宣告德軍“閃電戰”的失敗,同時為二戰轉折點即斯大林格勒戰役奠定了基礎。當莫斯科戰役失敗的消息傳回德國時,希特勒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畢竟在莫斯科戰役以前,德軍在蘇聯戰場上勢如破竹,殲滅了蘇軍430萬人。希特勒不明白,蘇軍為什麼還有能力在莫斯科發動反攻。

事實上,在莫斯科戰役以前,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確實正在有條不紊的實施著,蘇軍在戰場上不斷潰敗,傳回德國的捷報讀都讀不過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蘇軍還可以絕地反擊,希特勒相信,滅亡蘇聯指日可待。

然而,蘇聯的實際情況卻沒有德國想象的那般不堪。由於大清洗,蘇軍優秀的指戰員幾乎損失殆盡,在德軍閃電戰的攻勢下,蘇軍難以阻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蘇軍已經沒有反擊的力量,與德國相比,蘇聯擁有國土和人口上的優勢。從西向東狹長的國土面積令蘇聯有極長的戰略縱深,不至於被德軍一舉殲滅,而大量的人口基礎則令蘇聯的動員能力是恐怖的。

在開戰以前,蘇軍總數約為537萬。德軍在開戰以後的六個月裡戰功卓越,殲滅蘇軍430萬人,其中基輔戰役一戰就殲滅蘇軍將近七十萬人。可是直到1941年12月,莫斯科戰役進行到白熱化階段時,蘇軍依舊擁有592個師,800萬人,比開戰以前還要多三百多萬。儘管這些軍隊多是新軍,戰鬥力不如德軍,但視死如歸的人海戰術,還是令德軍難以招架。

更何況,蘇聯的軍工生產能力不僅沒有被德軍摧毀,反而在英美等國的援助下急劇上升。僅1942年一年,蘇聯就生產了兩萬四千輛坦克,而這個數量比蘇聯戰前生產的坦克總量還要高。數不盡的坦克、飛機和先進槍械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使得蘇軍在面對德軍時,逐漸取得優勢。

當然,戰爭動員需要時間,即使是蘇聯,完成如此龐大的戰爭動員也花費了不少時間。如果德軍能夠抓住這個時機,趕在蘇聯完成戰爭動員以前徹底擊潰蘇聯的反抗力量,還有機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只可惜希特勒的判斷錯誤讓德軍陷入深淵。

在戰爭開始僅三週以後,德軍就攻佔了莫斯科的門戶斯摩稜斯克市,這是攻打莫斯科的最好時機,然而希特勒卻調集大量軍隊,圍攻基輔。儘管德軍在基輔戰役當中大獲全勝,但他們卻錯失了攻克莫斯科的良機,給了蘇軍喘息的機會。希特勒想要烏克蘭的石油和糧倉,但他忽略掉了德軍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依靠的就是閃電戰,一旦和蘇軍進入相持階段,德軍即使有基輔的油田和糧倉也難以戰勝。

正是德國戰略上的失誤,給了蘇聯喘息的機會,而蘇聯抓住這個機會,發動它恐怖的戰爭動員能力,在短時間組建出大量的軍隊,才能在已經損失數百萬軍隊的情況下,依舊能夠在莫斯科戰役當中反攻,最終打敗德軍,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歷史戰爭


這隻能說蘇聯擁有著近乎“變態”的戰爭動員能力,德軍的入侵是在1941年6月22日開始的,到7月1日,蘇聯便新徵召了530萬人,到7月10日已經完成了新增56個師的動員,這些師隨即補充到現有的各個集團軍。到8月1日,新動員的師已經增加到144個,其中包括8個坦克師。儘管在8月1日之前的作戰中蘇軍損失了46個師,但用兵力還是達到了401個師,實力相比於戰前反而增加了。



此後動員工作進入白熱化階段,截止到1941年12月31日,蘇聯共計新組建285個步兵師、12個重建的坦克師、88個騎兵師、174個步兵旅和93個坦克旅的龐大部隊。在加上6月22日前原有的陸軍,蘇聯紅軍在戰爭的前6個月裡總計投入了483個步兵師、73個坦克師、31個摩托化師和101個騎兵師,共688個師。如果將兩個旅折算成一個師的話,那麼總計將達到821個師級規模的兵團。需要注意的是蘇聯新動員的師實力大致只有德國師的一半。



在戰爭的前六個月,也就是莫斯科戰役接近尾聲時,蘇軍已經損失了147個步兵師、40個坦克師、11個機械化師、10個騎兵師以及21個步兵旅和坦克旅,總計430萬人,但是1941年12月31日,蘇軍仍舊擁有592個師,800萬人,比6月22日開戰時的537萬人還要多近300萬人。所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蘇軍在損失了幾百萬軍隊後仍舊能在1941年的冬季發起全面的反攻。


據可靠估計,蘇聯在戰爭的前8個月裡共徵召了超過1000萬人,其中300萬人被立即派往了前線。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的總動員人數為2950萬人(含多次入伍的情況)。蘇聯有效的動員工作不僅彌補了蘇軍在作戰中所遭受的巨大損失,而且還使其實力得到了顯著的增長,這也是為何蘇軍雖然遭到重大打擊卻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發起反擊的原因所在。


戰略論


這個問題,當然要問斯大林了。

作為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在蘇德戰爭前疏於防範,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手足無措,但斯大林在莫斯科城下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並最終穩住了陣腳,為徹底打敗法西斯打下了基礎。

而在1941年10月莫斯科會戰爆發前夕,經歷了4個月蘇德戰爭的蘇聯,失去了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淪陷了超過1/4的人口,失去了絕大多數工業基地。而最可怕的是莫斯科會戰前,蘇聯已經在4個月的戰爭中失去了至少300萬軍隊,而且都是斯大林麾下的精銳之師。

而莫斯科的身後,幾乎再無有效阻擋。可以說莫斯科會戰前夕的蘇聯,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極端危急時刻。

但蘇軍仍然頑強戰鬥,並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最終勝利,那麼為何蘇聯能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實現逆轉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德軍已是強弩之末

希特勒的閃擊戰在二戰爆發前夕大顯神威,西歐小國紛紛在德國凌厲的攻勢下迅速淪陷,連西歐傳統強國法蘭西也在德國的瘋狂進攻下迅速投降。

但蘇聯和西歐國家完全不同,首先蘇聯國土面積異常龐大,這是德國不可能和閃擊西歐一樣對蘇聯做到一擊必殺。

雖然二戰前德國想盡辦法拉近和蘇聯的距離,例如瓜分波蘭使蘇德成為鄰國,以達到閃電戰的突然性,但巨大的國土面積擺在這裡,即使德國跑斷腿,也不可能迅速拿下蘇聯全境。

所以在第一波進攻結束後,如果蘇聯不死,那麼最終倒下的一定是德國。

從1941年6月21日發起蘇德戰爭開始,蘇軍一潰千里,德軍則高歌猛進,但完成工業化的蘇聯在基建方面仍然遠遠落後於西歐。缺少完備的鐵路和公路系統,這使得德軍坦克只能行進在土路和麥田之中。在遭遇了黃沙滾滾的煙塵後,蘇聯一年一度的秋雨,使整個裝甲部隊陷在泥沼中動彈不得。

對於以速度快著稱的閃電戰而言,龜速就意味著失敗。

而直到冬季來臨,路面結冰,德軍才再次加速,而此時已錯過一舉攻佔莫斯科的最佳時機。等到精疲力竭的德軍到達莫斯科城下時,實際上已經是強弩之末!

2、斯大林模式餘威仍在

因為蘇聯國土面積遠大於其他西歐國家,所以希特勒對德國的訴求也比西歐國家多得多。

在侵略蘇聯的550萬軍隊中,希特勒以北方集團軍攻打列寧格勒,斷絕蘇聯的一切外援;以南方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奪取蘇聯豐富的糧倉和油田;而以中央集團軍進攻莫斯科,徹底摧毀蘇聯人民的抵抗意志。

看似面面俱到,實則顧此失彼。尤其是在基輔戰役中,為貪圖大量消滅蘇聯有生力量,希特勒減緩了中央集團軍的推進腳步,在創造了圍殲蘇聯60萬軍隊的史上最大圍殲戰的勝利後,希特勒也徹底失去了消滅蘇聯的所有可能。

因為希特勒沒有意識到,蘇聯最重要的不是60萬蘇聯軍隊,也不是莫斯科,而是身在莫斯科的斯大林。

這個創立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強人,有著崇高的政治威望,以及戰無不勝的個人魅力,只要斯大林在,整個蘇聯上下就能眾志成城。

而忽略了兵貴神速道理的希特勒,在基輔耽誤了數月時間後,又因為秋雨陷在泥潭,給了斯大林和朱可夫寶貴的喘息時間,最終莫斯科城防堅如磐石,在斯大林親自坐鎮指揮之下,失去數百萬軍隊的蘇聯,迅速將各行各業的群眾組織起來,形成抵禦德國法西斯的鋼鐵長城。

在蘇德戰爭前期,如果希特勒能夠認識到蘇聯的“七寸”所在,德軍的推進將會順利很多。

3、蘇聯並非一無所有

能夠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莫斯科各行各業群眾功不可沒,但如果沒有遠東軍區的30多個西伯利亞師,莫斯科保衛戰將不會如此順利地取得勝利。

而西伯利亞師之所以敢於萬里增援,和潛伏在東京的著名間諜佐爾格密不可分,正是因為佐爾格獲取了日本大本營將要南下挑戰美國的重要情報,才極大減緩了蘇聯在遠東的外在壓力,斯大林和朱可夫才敢於抽調西伯利亞師加強莫斯科城防。

而強悍的軍隊沒有卓越的領導人也是萬萬不行的,在腥風血雨的大清洗運動中,大量優秀的指戰員慘遭屠戮,蘇聯在沒有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實現了戰鬥力的急速滑坡,而目的只是增強斯大林的個人權威。所以蘇德戰爭前期蘇軍的慘敗,斯大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斯大林的表現卻又是可圈可點的,首先他信任將領朱可夫,這位優秀的軍事統帥,帶領蘇聯民眾擋住了德軍凌厲的攻勢。

隨後在朱可夫的一再保證下,斯大林選擇留在莫斯科與莫斯科共存亡,並且在莫斯科保衛戰激戰正酣時,舉行了震驚世界的紅場大閱兵。

正是這次出乎意料的閱兵,使蘇聯上下更加團結,也讓全世界看到了蘇聯的價值所在。

所以損失幾百萬,蘇軍對於蘇聯而言,並不是最致命的打擊,只要斯大林在,莫斯科在蘇聯就一定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為什麼蘇軍還能反攻?

打個比方來說,在日本侵華期間,剛開始日本也是勢如破竹,但是在8年艱難的抗戰下,在中國人民小米加步槍的意志力堅持下,軍民團結一心,中國人民還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任何列強,侵略者都是紙老虎,失敗是必然的。

因為德國法西斯是長途跋涉作戰,所以長期下去,他們的後勤供應補給肯定會存在問題,而且邪不壓正。



剛開始希特勒初期出其不意的攻打蘇聯,蘇聯來了個措手不及,所以一上來就損失了幾百萬精銳之師,非常可惜,蘇聯打了一個沒有準備的戰役。

但是蘇聯地大物博,地廣人稀,希特勒想快速的把所有的地方都佔領,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作為優秀的領導人的斯大林有堅強的意志,他是不會被輕易擊垮的。斯達林,朱可夫這些優秀的領導人發誓與莫斯科共存亡。



即使希特勒打到了莫斯科城下,但是斯大林依然進行了大閱兵,極大的鼓舞了士氣。

斯大林靠個人魅力召集起來各行各業的群眾一起對抗敵人,同時徵集了80萬女兵,還把30萬遠東軍召集回來,大家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而且希特勒和他的士兵,對蘇聯的天氣也特別的不適應,拖了幾個月的戰鬥之後,已經是人困馬乏,強弩之末。

秋天,秋雨綿綿,到處都是泥濘的小路,坦克和汽車陷在泥裡就走不動了。冬天,冰天雪地,零下幾十度,士兵凍死凍傷,步槍槍栓拉不開,汽車開不了,坦克打滑走不動。

斯大林帶領軍民抗擊侵略者,士氣正旺。希特勒困難重重,進退兩難。

雖然在開始蘇聯損失了幾百萬軍隊,被敵軍佔領了約1/4的人口,失去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在他們的領袖斯大林領導下,他們不畏強敵,抱著必勝的信心,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取得了勝利。



縱觀最終斯大林方取得最終的勝利的原因,一,蘇聯有優秀的指揮者斯大林和朱可夫等,只要有他們在,能夠組織起有效的反攻,蘇聯就不會淪陷。二,蘇聯軍民團結一心,擰成一股繩,想不打勝仗都難。三,蘇聯國力強盛,不會被輕易摧毀。四,邪惡永遠戰勝不了正義,侵略者沒有好下場。



所以看似希特勒橫掃歐洲,但是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為他是不得民心的,才最終走向了滅亡。


歷史漫談君


一、德國的崛起。

蘇德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那德國又如何從一戰的廢墟上爬了起來,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援助了德國。一戰結束後,英法兩國做為戰勝國,要償還美國戰爭貸款,但是他們沒錢,錢只能從戰敗國德國身上出,但是,德國也沒錢。

這時,實力超強的美國出手了,他不願意自己的投資打水漂,提出“道威斯”援助計劃,擯棄意識形態的偏見,援助德國。美國為何不直接援助英、法兩國?其實,這裡有美國的私心,英法兩國本身就是戰勝國,如果得到美國的援助,實力大增,必然稱霸歐洲,這於美國不利。

希特勒正是利用美國的援助,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在1929年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遭受經濟危機摧殘的情況下,德國實現了20%的年經濟增長率,失業率從30%降到了1.7%。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51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蘇聯是430已美元,居世界第三,美國是2000億美元,雄居世界第一。



德國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成為第一個普及高中教育的西方國家,使德國的科技水平位於世界前列,虎式坦克、噴氣式飛機、高速列車、導彈等技術比美國還要強大,如果不是納粹排外,愛因斯坦和許多優秀的科技人員都跑到美國,德國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

所以說,納粹德國敢於發動二戰、敢於侵略蘇聯,是有自己驕傲的資本的。

二、蘇德矛盾。

德國的崛起得益於納粹集團的上臺,納粹集團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民族主義,有強烈的排外特點,它認為只有日耳曼民族是優秀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德國應該主宰歐洲。他具有侵略擴張的本性,希特勒及其納粹黨不僅想吞併歐洲國家,還對廣袤的西伯利亞平原垂涎三尺。

德國重新崛起的時候,歐洲還有一個國家強勢崛起,那就是蘇聯。連續幾個五年計劃之後,蘇聯不斷髮展成為歐洲工業強國,從俄國的發展歷史上可以看出,只有不斷的擴張,才能保證其強盛,擴張一旦停止,俄國隨即衰落。崛起的蘇聯對歐洲的野心從來都不比德國小。

兩個崛起的工業強國在歐洲相遇,戰爭在所難免。


為了避免一戰兩線作戰的教訓,德國首先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暫時穩住了蘇聯。這對兩個國家來說,都有好處,因為蘇聯五年計劃的重點還在重工業,軍事工業的製造水平與德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當德國採用閃電戰擊敗波蘭、捷克、比利時、法國之後,國土面積擴展到300萬平方公里,控制人口達到兩億人。德國有了和蘇聯叫板的資本。

三、蘇德戰爭。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按照事先擬訂的“巴巴羅薩”計劃,從波羅的海到黑海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分北、中、南三個集團軍、190個師,共計550萬人,向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這讓斯大林始料未及,畢竟《互不侵犯條約》簽訂還不到兩年。

德國的閃電戰再一次奏效,憑藉3800輛先進坦克、1800多架飛機、4.3萬門先進火炮,192艘艦艇,德軍勢如破竹。


在半天之內,蘇軍損失66個機場、1200多架飛機,西部海空軍基地、通信設施、都被德國航空兵轟炸殆盡。

半個月之內,蘇軍損失陸軍的一半,30萬人被俘、被擊毀上萬輛坦克。

德軍攻克明斯克之後,於7月15日攻破莫斯科門戶斯摩稜斯克,距離莫斯科僅僅380公里。並於當年11月,兵臨莫斯科城下。

在這危急關頭,蘇聯竟然硬生生的頂住了德國的攻勢,並且於1942年4月取得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穩住了戰爭局勢,挫敗了德國閃電擊敗蘇聯的圖謀。

那蘇聯如何做到了反敗為勝?

一、蘇聯人口眾多、國土廣袤,戰略縱深大。

蘇聯2000多平方公里的國土,即使丟了莫斯科,還有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由於蘇聯的工業化比歐洲國家進行的晚,很多地方沒有鐵路,即使有鐵路,鐵軌的寬度也和歐洲不一樣,這樣就造成了德軍的補給非常困難。利用廣闊的戰略縱深,蘇聯用空間換時間,德軍攻打莫斯科城下,已經超過裝甲作戰的極限,成了強弩之末。



當“閃電戰”拖成了持久戰,蘇聯人口多,國土廣闊的優勢逐漸發揮出來。豐富的石油、鋼鐵、煤炭、有色金屬資源加上動員起來的1700萬作戰預備人員,最終拖垮了資源匱乏、人口不佔優勢的德國。

何況,蘇聯的工業水平雖然比不上德國先進,但是在數量上更佔優勢。以坦克為例,德軍如果取得戰爭勝利,需要每月生產500輛坦克,而實際產量只有可憐的230輛。蘇聯就不同了,因為蘇聯製造的坦克簡單、耐用,每月的產量達到了驚人的1500輛,一旦在戰爭條件下,生產速度還會呈幾何數增長。



二、天氣嚴寒。

拿破崙和瑞典的查理二世栽在了俄國寒冷的天氣上,這次,希特勒同樣栽在了蘇聯的嚴寒上。

德國人計劃在11月份寒冬來臨之前,在克里姆林宮飲酒慶功。然而,10月份寒冷的大雨讓蘇聯大地一片泥濘,德軍的集結和進攻變得越來越困難。

泥濘之後,是嚴寒,由於冰雪天氣,德軍坦克身陷冰雪,大炮也因為燃油被凍無法打開,攻擊力大打折扣。



三、美英援助。

雖然戰後出於政治需要,蘇聯否認了美英給予的援助。但是,不可否認,沒有美國、英國的援助,蘇聯不可能戰勝德國。二戰的勝利是美蘇英三大強國聯手製服了德國。

從戰爭初期到莫斯科會戰,蘇聯的損失是巨大的。為了不讓德國獨霸歐洲,美英兩國出手了:1.8萬架飛機、1.5萬門先進火炮、每月500輛坦克,以及4.3億顆子彈,加上不計其數的軍備物資,源源不斷的輸送給蘇聯。

總結:自身的實力、嚴寒的天氣加上國際援助,使蘇聯從慘敗中挺了過來,由慘敗變成了慘勝,而德國沒有這些待遇。


品讀春秋001


誠邀,如題。為何德軍消滅了蘇軍幾百萬人,蘇軍在二戰後期還有能力反攻?很簡單,因為蘇軍的總兵力有2000多萬!



二戰是世界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次戰爭。由於前期的金融危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崩潰。在災難面前,美國英國法國選擇瞭解決問題,而日本和德國意大利選擇對外擴張以轉移國內矛盾並恢復經濟。於是世界的東西方同時上臺了法西斯集團,從1939年開始德國突襲波蘭開始,全球五大洲,61個國家20億人先後參戰。其中德國和蘇聯就是其中主要對手。

那麼蘇聯實力如何呢?

二戰爆發後,蘇聯總共動員了約3440萬人參戰。至二戰結束時,蘇軍總兵力為1280萬。 戰爭期間,蘇聯共生產飛機13.41萬架、坦克10.28萬輛、火炮和迫擊炮82.52萬門。 另外,二戰期間,各條戰線的蘇軍共計損失:步兵伍器1547萬件,坦克和自動推進炮96500輛,火炮和迫擊炮31萬7500門,飛機88300架,載重汽車35萬1800輛。所以德軍消滅了蘇軍幾百萬並不意味著蘇軍沒人了,依靠著強大的戰爭恢復能力,蘇聯在後期逐漸佔了上風並打敗了德國。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況最為慘烈的戰場,雙方投入的軍隊數量達到了千萬級別。在蘇德戰爭的期間,德軍憑藉著裝甲兵團通過閃電戰的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數百萬的軍隊被德國成建制的消滅和俘虜。特別是在基輔戰役,19萬蘇軍被消滅,65萬蘇軍成為俘虜,就連斯大林的兒子雅科夫也成為德國人俘虜。




但是就在初期那麼不力的情況下,蘇聯還是頑強的挺住了,並在贏得莫斯科保衛戰之後,逐漸開始扭轉了局面,並開始反攻到了德國本土,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蘇聯之所以能扛過最艱難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蘇聯佔有地利

蘇聯國土面積廣大,擁有無與倫比的戰略縱深,讓蘇聯在丟失大片國土之後仍然可以憑藉剩餘的國土進行反擊。另外蘇聯冬季那寒冷的氣候給予德軍很大的打擊,導致德軍大批量凍死。



二、蘇聯應有人口優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蘇聯人口的數量達到了1.6億以上,是當時世界上人口第三多的國家(第一是中國,4.5億;第二是英屬印度,3.7億)。而當時的德國,人口只有蘇聯的一半不到,也就7000多萬。因此當雙方都動員1000萬級別的軍隊時,蘇聯的後勁優勢明顯大很多。

三、蘇聯的工業潛力

蘇聯是在建立之初,還屬於一個半農業半工業的國家。但是在斯大林上臺之後,集中力量發展工業,讓蘇聯的工業水平不屬於歐洲的老牌強國。而且,蘇聯為了應對戰爭的需要,規定所有的工業都可以在戰時完成轉化,生產農具的要求在戰爭時期可以生產槍支彈藥,生產拖拉機的要求在戰時最低可以生產坦克,規模較大的需要能夠生產飛機。




因此,在蘇德戰爭期間,即便是蘇聯的主要工業基地被摧毀,仍舊爆發出了巨大戰爭潛力,無數的軍功產品被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在二戰期間,蘇聯前後生產了10萬量的T34坦克,達到了人類坦克數量的極限。而德國的戰爭潛力早在戰爭爆發之初就已經徹底發掘,後勁不足。

四、德國兩線作戰

德國在進攻蘇聯的同時,在西線還和盟軍作戰,比如說在非洲戰場和英國人打得難分難解。兩線作戰本是兵家大忌,分散了德國的戰鬥力。而蘇聯則是集中權力對抗德國,自然更加有優勢。

五、英美的支持

蘇聯在面臨著著德國巨大壓力時,英美給予了蘇聯一定的援助。


小鎮月明


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全面打響侵蘇戰爭開始,直到12月5日蘇聯發起莫斯科反擊戰之前,可以說德軍全線追著蘇軍打,不但連續乘勝圍殲消滅蘇軍的數量巨大,而且更是徹底粉碎了主攻的前進路上幾乎蘇軍所有可能的反擊和阻擊。

短短時間不過五個來月蘇軍人員損失就已高達數百萬,損失的各種技術裝備武器數量更是到了難以想象的地步。而且自德蘇戰爭爆發起,雙方就是一直都在一路連續高強度,持續大規模,不計任何代價,不存在會給對方任何喘息機會時間。

雙方除了進攻就是進攻,因此這也是為什麼蘇軍會有這種驚人的損失,為什麼短短五個來月時間就造成了蘇聯這麼大數量的不可想像的恐怖傷亡。而理論上蘇軍遭到如此短時間,損失規模就已高達到了數百萬量中、並且損失都還是現役規模。更不用說損失的那些不計其數的戰爭資源物質,還有那些對於蘇軍相當重要的各種技術裝備武器巨量般的損失。

因此理應這種損失對於蘇聯當前軍事戰爭本身規模實力來說,就不僅僅應該只是個數量而不是質量方面的嚴重損失,就算蘇聯可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能高效聚集起規模量巨大的後備預備役力量,同樣就算比較短的時間內就可高效補充幾乎所有前期損失的數百萬規模量,並還能額外再多聚集二、三百萬規模後備預備役成軍力量。

但是要知道後備預備役的軍事戰爭有效組建素質根本無法與現役能夠相提並論,更別說在短時間內就能達到軍事戰爭本身規模實力要求的現役打造質量了。同時如果蘇軍這麼的短時間內,就將數百萬後備預備役直接補充到了正在進行軍事戰爭當中幾乎前期所有損失的現役規模量,

那麼蘇聯這個軍事戰爭規模實力要求的本來當前質量,就要因為短時間內被補充了數百萬後備預備役,當前質量更要進一步被整體稀釋而再被降低,做為後備預備役補充到軍事戰爭當中補充的只是個數量,而不是質量,結果就是隨著補充到軍事戰爭當中的後備預備役比重規模越大就越加不堪一擊,越容易引起戰場當前發生軍事戰爭大崩潰。

即便這些為主的後備預備役做為蘇軍主要方向戰場上集結準備投入的額外重要作用的一支生力軍,都會因為不具備可以成為目標要求完成的成效軍事戰爭展開性,只能成為需要給予軍事戰爭支持性。這不是因為規模數量和即便技術裝備武器能夠保證滿足的問題,而是由於當前軍事戰爭規模實力要求的整體質量已經下降決定的。

所謂不具備目標要求完成的成效性簡單來說、就是由蘇聯預備役組成的成軍部分規模再大,都不具備擔當發起當前軍事戰爭主要方向要求反擊的質量規模實力。何況面對的還是德國專門為此進攻莫斯科方向經過重新規模集合加強的、基本都是作戰相當強悍的精銳力量形成的180萬龐大中央集團軍群。

再來看蘇聯能夠發起莫斯科反擊戰,完全就是全面的徹底大反攻,僅僅一個月時間,整個就將德國中央集團軍群180萬精銳直接擊退到了遠離莫斯科方向已經150~300公里開外的潰敗地帶,而且蘇軍更是全線窮追不捨,似乎有種不消滅掉整個德國中央集團軍群誓不罷休的追擊勢頭。

然而能夠達到如此反擊目標要求的全面成效性戰爭實現理論,首先敢肯定莫斯科反擊戰不可能是由蘇聯後備預備役形成力量能夠獨立成軍規模實現的,同時也不可能是蘇聯進行莫斯科反擊戰前已經戰略質量遭到巨大損失的當前這個軍事戰爭集團所能夠通過數量填補而不是質量恢復就想做得到的。

也就是說蘇聯這個已經戰略質量遭到軍事戰爭巨大損失集團,已經同時不具備當前軍事戰爭威力優勢了,也就談不上進攻,談不上進攻的主體,能去做為莫斯科反擊戰那樣進攻性直接就是威力成為追擊性出來,要是如此那隻能說戰爭初期是蘇聯打爆了德國,而不是德國打爆了蘇聯。

因此蘇聯發起莫斯科全面反擊進攻戰的這個主體,除非現役,除非完全獨立具有軍事戰爭的現役性質,才不會受到本身之外的軍事戰爭作用影響,這就好像是1940年意大利趁著國際形勢發展認為已經完全極其有利於自己的條件下,悍然發動了侵略希臘的優勢規模戰爭,但是戰鬥結果大跌眼鏡,意大利軍隊反而被希臘和英國處於規模劣勢的聯軍給打得個連連失利。

那想意大利發動的侵略戰爭甚至被可笑到了竟然自身國土反遭攻佔,不管意大利如何增擴多少倍規模兵力大於對手,都無法改變意大利在當前軍事戰爭規模實力的本來現役質量差距帶給自己要求的戰爭已經朝著失敗的方向趨勢。

正因為意大利麵臨如此當前危險,德國才可能及時出手給予無條件的軍事戰爭規模自身實力加入,戰爭本來已經朝著失敗的意大利方向趨勢但是通過德國的介入頓時意大利要求的戰爭徹底發生根本性意識反轉成勝利必得。

這就是因為德國的軍事戰爭規模實力本來就不受意大利當前的軍事戰爭規模實力任何質量差距影響的結果,說明要想從當前軍事戰爭規模實力本身質量劣勢範圍當中徹底獲得扭轉這種已經完全不利自己的危險情況形勢,除非得到最基本相同於本身範圍對手質量強勢的規模實力要求條件基礎加入。

否則別說蘇聯人口基數是否大於德國也好,就是遠遠大於又能代表什麼?如果當前蘇聯軍事戰爭規模實力要求的本來現役質量規模到此補充枯萎,接下來無疑全部屬於蘇聯後備預備役新建編制投入和只有數量沒有質量的當前軍事戰爭規模補充要求。

通俗就是說蘇聯現役由於沒有現役規模可以再進行補充,等於就是蘇聯已經基本打完了全部現役的,實際上已經沒有職業的了,剩下的都是一些不過業餘的而已。並且這些業餘的還是業餘再到業餘當中的外行,僅僅就是隻能剛剛組建就得必須直接參與到正在正式進行當中的職業比賽中去。

我們不妨可以這樣假設一下,要是一支國家隊完全是由業餘的剛剛組成就直接參加國際正式大賽,就像團體項目上場就可以始終例外於對手職業不允許採取的車輪戰術可以不斷隨時通過換人的規模優勢來要求場上比賽的每個己方位置都是完全保持新鮮體能充滿活力和充沛精力的。

那麼通過這種規模優勢取得的絕對業餘體能優勢,可否衝抵掉對手因為不可避免體能嚴重透支而下降這個職業優勢性於,從而自身同樣可以獲得多大業餘可能要求的比賽勝算機會?可以說根本就不會有勝算的機會,就在職業與業餘的區別彼此不在一個競技緯度區間。

所以沒有勝算機會,不管蘇聯當前後備預備役組成的規模多麼龐大嚇人,還是擁有多大驚人的絕對倍數於德國帶來的士氣高昂,但是都不影響蘇聯的軍事戰爭有效組建素質直接就要被德國具有的職業性從業餘直接打到底部的外行組建範圍。

不是一腔熱血就能夠否決得了的,更不是胸憑一死報國就可能例外的,業餘乃至外行不是僅靠這些就能成就軍事職業性的!所以蘇聯能夠發起莫斯科全面反擊戰,並且完全擊潰整個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快速全線敗退,直接進入完全追擊戰的反攻中。

這就似如拳擊比賽,一開始德國首先就是重拳集中打擊消滅掉的蘇軍數百萬規模力量,只能是屬於蘇聯戰略軍事要求的現役次重拳力量組成的“偏軍”部分,可是德國雖然幾乎打扒了蘇聯這支戰略“偏軍”,但是德國同樣需要相當付出代價的重拳精力損耗,而且應該損耗還是比較嚴重的。

這是因為蘇聯這個現役次重拳力量組成偏軍部分,再怎麼不經打!再怎麼沒什麼用。但是由於已經完全達到蘇聯戰略軍事要求完備的軍事戰爭規模實力等級條件性,所以儘管只是一個次重拳,儘管損失遠遠超越德國,但是同樣具有與重拳一樣戰略等級價值的實際意義。

那麼蘇聯這支偏軍損失屬於什麼性質,同樣德國付出的損耗就是什麼性質,顯然蘇聯這支偏軍損失屬於戰略性質損失,同樣德國付出的損耗就是戰略性質損耗,而且這種損耗還是屬於德國的重拳。戰略性質損失和損耗,直接就是戰略要求的威力性下降,這才是問題,因此與其說是蘇聯發起的莫斯科反擊戰全面擊潰了強大而又精銳的180萬德國中央集團軍群。

道不如說是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因為受到戰略性質損耗從而導致已經無法與蘇聯打出的重拳“正軍”集團再進行正面戰略交鋒了,所以不得不全線自己主動敗撤。由此對於已經全面出手的蘇聯現役重拳力量組成的正軍部分來說,做為次重拳的“偏軍”還有沒有戰鬥下去的要求力,還能不能抗擊得住來自德國的重拳打擊都已不再重要了。

因為戰略交鋒已經完全交給了蘇聯正在出場的重拳“正軍”手裡,接下來“偏軍”只要進行戰略戰爭交錯掩護,展開戰場戰役發起配合同比蘇聯“正軍”勢頭就足以能讓德國難受無比,而蘇聯做為重拳“正軍”力量的俄羅斯近衛軍集團就能隨時隨地隨處尋找最佳打擊時機地點以便好好給上德國一記戰略兇狠的重拳直接把丫給打趴下。


東都有湘


文史頻道第106期蘇聯翻盤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實施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派出了500餘萬軍隊,分三路進攻蘇聯。

北路進攻蘇聯高加索地區,中路進攻蘇聯首都莫斯科,南路進攻蘇聯基輔。

在戰爭前期,德國軍隊長驅直入,蘇聯軍隊潰不成軍,按照這個速度,蘇聯首都莫斯科東部地區很快就會落入德國手裡。


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刻,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發出號召,蘇聯全名參戰,抵抗德國的侵略。

在1943年蘇聯反攻之前,蘇聯損失了數百萬的軍隊,為何最終翻盤取勝呢?

這個問題讓很多人好奇,今天筆者就來分析下原因。

第一,不投降政策



戰爭開始後,斯大林意識到和德國人和平相處已經不可能,在緊急動員令的號召下,蘇聯境內的男人踴躍參軍,兵員迅速得到補充,達到了1000萬的規模。

當時在蘇聯境內的德國軍隊才500餘萬,加上戰場上損失,剩餘300餘萬,在人數上德國人已經不佔優勢。

第二,豐富的戰略資源



在高加索地區,有蘇聯人的重工業基地,負責生產戰略裝備,數千輛飛機和坦克在很短時間內服役,為蘇聯的長期對抗提供了後援保障。

德國軍隊長途作戰,補給線綿延數千裡,前線的士兵根本得不到及時的補充,這個給蘇聯人喘息的機會。

在陷入多線作戰後,德國機械化部隊沒有石油的供應,沒有能力發起大規模的進攻。

在裝備上,後期的蘇聯軍隊已經超過德國。

第三,國土遼闊



德國人在佔領波蘭和烏克蘭等地區後,有超過一半的軍隊留在當地駐防。

蘇聯人利用戰略大縱深,拖住了德國軍隊前進的步伐,到莫斯科保衛戰時,雙方已經打得有來有回。

德國人已經佔不了便宜,這對以閃電戰聞名的德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第四,美國的支援



在戰爭後期,為了防止德國在歐洲一家獨大,美國人採用了平衡的戰術,開始支援處於劣勢的蘇聯。

大批的武器裝備和戰爭援助,對蘇聯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在穩住陣腳以後,蘇聯軍隊利用美國的支援,擴充軍隊規模,讓三線作戰的形勢發生逆轉。

第五,惡劣的氣候



德國進入蘇聯,沒有做長期作戰的計劃,所以德國的士兵大部分沒有準備過冬的棉衣。

到了冬天,德國軍隊還穿著秋季的軍裝作戰。

加上蘇聯下起了數十年一遇的大雪,大批德國士兵被活活凍死。

機械化部隊也失去了作用,冰天雪地的戰場上,到處可以看到德國坦克拋錨。

戰爭進行到這個狀態,德國人還是選擇繼續作戰,犯了兵家的大忌。


1943年秋天,蘇聯人在做了充分準備以後,開始展開對德國軍隊的反攻。

在蘇聯境內德國軍隊,大部分被殲滅,剩餘數十萬軍隊選擇投降。

1945年4月30日,蘇聯軍隊攻破德國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殺身亡。

蘇聯人以完美的翻盤,取得了二戰歐洲戰場的勝利

—End—



冷月鉤沉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爭可以稱得上是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從數據上來看,蘇德雙方先後投入的總兵力相加,高達上千萬之多,而且縱觀雙方的戰爭過程,動輒就是數十萬乃至上百萬死傷的超級大戰。這樣系列戰爭,就算是在整個世界歷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

我們知道,這場戰爭最終是以蘇聯攻陷柏林而告終。

不過,在戰爭剛開始的頭兩年,蘇聯軍隊卻是節節敗退。根據統計,在莫斯科戰役開始之前,蘇聯已經至少損失了三百萬士兵,而且領土也被德軍佔領了近三成,甚至德國人還殺到了莫斯科城下。

(蘇德戰爭)

那麼,蘇聯究竟是憑藉了什麼,竟然能在岌岌可危的形勢下完成偉大的反殺呢?

說起來,為了侵略蘇聯,德國實在已經醞釀了太久。就在德國閃擊波蘭的前幾天,德國剛剛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在與蘇聯瓜分波蘭之後,德國也確實遵守了約定,並沒有繼續向東進攻。他們調轉槍頭,對整個歐洲進行了一次大掃蕩。

儘管德國在西邊鬧騰得厲害,但當時仍忙於大清洗的斯大林,卻並沒有引起重視。在他看來,希特勒肯定不會讓德國陷入雙線作戰的窘境中,他一定會先收拾英國,之後才敢來進攻蘇聯。

結果到了1941年,德國在並沒有拿下英國的情況下,突然集結了550萬大軍,向蘇聯發起了攻擊。這樣的突發情況,讓斯大林始料未及。

面對德軍兵分三路的裝甲進攻,蘇聯人的各路戰場,很快陷入了被動挨打的狀態中。蘇聯國土不斷淪陷,士兵的傷亡數字也在不斷加大。可以說,蘇聯已經到了國家存亡的關係時刻。

不過,此時的蘇聯雖然岌岌可危,但相比德國,卻有三個明顯優勢。

(斯大林)

一、蘇聯的國土面積足夠大。

歐洲小國家之所以不斷地淪陷,除了德國裝甲部隊所向無敵之外,他們的國土面積太小,也是一大決定性因素。而作為國土面積第一的國家,蘇聯在不斷的敗仗中,開始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作戰策略。由於戰略縱深足夠長,德國的閃電戰,並不能一口吃下龐大的蘇聯。這樣一來,蘇聯就得到了喘息的時間,並且成功將閃電戰,轉變成了長期消耗戰。

二、德國戰線太長,補給出現問題。

最明顯體現這一點的,當屬莫斯科戰役進入冬季後,德軍缺少禦寒衣物,而大規模凍傷這件事。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希特勒根本就沒有將戰爭拖入冬季的打算。但頑強的蘇聯人,卻讓德國徹底陷入了窘境之中。實際上,德國早已經是強弩之末。在他們連戰連捷,深入蘇聯的同時,就應該考慮到了戰線過長的問題。但開弓沒有回頭箭,疲憊的德軍,在缺少補給的情況下,還要堅持作戰,已經是為失敗埋下了伏筆。

(莫斯科戰役)

三、蘇聯主場作戰,並且有不準士兵投降的死命令。

儘管在前期已經損失了幾百萬士兵,但好在蘇聯也算是擁有近兩億人的人口大國。當時斯大林號召“全民皆兵”,因此蘇聯在兵源的補充上根本不存在問題。當然,這也導致了後來蘇聯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除此之外,斯大林還向士兵們下達了“只准戰死,不準投降”的死命令。一旦發現士兵投降,那麼他的家人就會跟著遭殃。不得不說,這一狠招,在當時確實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蘇聯的工業生產基地,高加索地區始終沒有被德軍攻陷。這就使得蘇聯在軍事補給上,同樣具備了堅實的保障。

如此看來,德國選擇死鬥蘇聯,確實是一招臭棋。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東進:蘇德戰爭1941-194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