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智慧:功臣都沒好下場?道德經中有保命符,人人都該照此修行

歷史上有太多權臣不得善終。如:商鞅,白起,文仲,伍子胥,韓信。

當然,也有很多人能夠安享晚年。如:范蠡、張孟談、王翦、範睢。

於是,歷史上留下了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似乎權臣想要活命,只能告老還鄉或者隱居江湖。

這樣的歷史規律,雖然讓人心寒,但也無可奈何。因為這不僅僅是歷史故事,也是人性寫照,更是天道使然。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君臣 雙方的心理活動。

比如說商鞅。商鞅為秦國變法強國,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秦孝公在位的時候,對商鞅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和支持的,秦國的國政,就掌握在商鞅的手裡。秦孝公也實現了當初的承諾,裂土分疆,將商於之地封給商鞅。商鞅從一個純粹的無產官僚,成為有產的“商君”。權勢已然達到頂峰。

歷史智慧:功臣都沒好下場?道德經中有保命符,人人都該照此修行

商鞅有一次和門客趙良交談,商鞅問趙良:我治理秦國,和五羊大夫(百里奚)相比,誰更好啊?

商鞅這麼問,願意定是想聽趙良拍拍自己馬屁的。沒想到趙良說到: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五羊大夫輔佐秦穆公,三平晉亂,三置晉君,並國二十,使穆公稱霸西戎。他自己呢,暑不張蓋,勞不坐乘,死之日,百姓悲哭,如喪考妣。如今,您做秦相八年,法令隨行,刑戮太慘,民見威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太子恨君刑其師傅,怨入骨髓,民間父兄子弟,久含怨心。一旦秦君晏駕,君之危若朝露,尚可自誇大丈夫,與五羊大夫比賢哉?君何不薦賢人以自代,辭祿去位,退耕於野,尚可望自全也。

簡單說來,就是趙良認為,商鞅雖然法令得行,但是太過嚴苛,得罪了包括太子在內的很多人,一旦秦孝公駕崩,商鞅就會面臨殺身之禍,在這個時候,不但不應該考慮自己的功績和五羊大夫誰大的問題,當務之急是趕緊找個人來取代自己的職務,進行裸辭,退出政壇,才有可能自保。

這基本上是所有局外人能提出的最中肯的建議了。當初越王勾踐,在文仲范蠡的輔佐下,臥薪嚐膽,歷盡苦楚和羞辱,終於滅了吳國報了仇,范蠡看出勾踐是可共苦不可同甘的人,於是急流勇退,主動辭官退隱。臨行前告誡文仲,勸文仲也和自己一樣退隱,但文仲並不認同。

結果,商鞅沒有聽趙良的,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初,就將商鞅車裂;文仲不聽范蠡的,被勾踐賜死。

也有聽人勸的。比如范雎。那時范雎權勢熏天,甚至一手將戰神白起玩死,但後期委派的人打敗仗的打敗仗,投降的投降,這在秦國的法律裡,是要受牽連的。燕國人蔡澤前來遊說,勸范雎辭官退隱,以求自保,范雎聽從蔡澤的建議,推薦蔡澤為丞相,自己辭官,最終得以保全。

歷史智慧:功臣都沒好下場?道德經中有保命符,人人都該照此修行

還有一種選擇,就是當權臣的權勢達到頂峰,可以另起山頭。比如分晉的韓趙魏,齊國的田氏家族。當初趙氏的趙襄子,臨死前對繼承人交代,現在韓趙魏三家的勢力足以自立,這是最好的時機,如果後來晉國出現了精幹的君主,那麼三家就會面臨危險,所以應該加快自立為諸侯的步伐。最終,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是權臣的另一種結果。

韓信幫助劉邦打下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當時有說客,勸說韓信用兵自立,與劉邦兩分天下。韓信猶豫遲疑,沒有采納。最終,劉邦在天下平定之後,疑忌自己的老部下們,幾乎將異姓諸侯王全部滅族,韓信當然也不能倖免。

所以,權臣的結局無非如此,退隱的能保命,戀位的遭誅殺,有野心的自立山頭。這三種結局,並不是孤立的,其實是互相聯繫的,因為每一種結局都有發生,才導致最終結局的不可捉摸。

正是有功臣被殺的例子,所以功臣不願被殺,選擇造反;正是有功臣造反的例子,所以君主忌憚功臣,選擇誅殺功臣;正是因為功臣不願被殺,也不願造反,只能選擇退隱,花費的心血,立下的功績,都如流水般逝去,到頭來一場空,因此這個選擇是很難做出的。

歷史智慧:功臣都沒好下場?道德經中有保命符,人人都該照此修行

這是比較理性的分析,當局人的心理活動,只怕比這複雜百倍。

這場君臣之間的博弈,猶如囚徒困境。

做君主的不能確定權臣會不會造反,與其在不確定中惶惶終日,不如殺了安心。一山難容二虎,哪怕那隻老虎沒有歹意,但他擁有傷害威脅自己的實力,這中情況怎麼能讓人放心?與其錯殺,也不能容許這種情況發生。這其實是成本最小的試錯。而且這種猜疑感會讓君主異常敏感,有點風吹草動,比如說左右之人說一點煽風點火的話,肯定會一點就著。

做權臣,心理活動會更復雜。一方面他確實立下大功,有功當受賞,這是他一路升遷上來之後養成的固有的思維習慣。另一方面,他可能確實沒有異心,因此仗著功勞有些傲慢。再一方面,他立下這麼多功勞,怎麼捨得裸辭呢?但這些表現,恰恰就會刺激君王敏感的神經啊!如果大臣跟隨君王一起打天下的,還好說,君王能控制住功臣,但是君王也會考慮,自己的兒子能不能控制得住這些桀驁不馴的大臣。

歷史智慧:功臣都沒好下場?道德經中有保命符,人人都該照此修行

這樣的博弈,對功臣來講,贏面極少。除了隱退和造反,還有出路嗎?

確實有,但其實更難做到。比如特別會耍心眼的王翦、蕭何。他們就會故意表現出貪財的一面,以此讓君主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野心,沒有大格局的人,不會影響君主統治的安定。

再有一種,便更難了。這是極其反人性的。這便是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到的: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一曰儉,一曰不敢為天下先。

為什麼說這是反人性的呢?一個人,有權有勢,讓他慈、儉、不爭先,不是很難嗎?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本性是慈、儉、不爭先,那他可能很難建工立業啊! 就是這樣矛盾。

雖然矛盾,但老子給出的辦法,確實值得我們學習。那些被誅殺的功臣,有誰做到:慈、儉、不爭先了?正因為難做到,所以最寶貴,正因為反人性,所以才要修行!

歷史智慧:功臣都沒好下場?道德經中有保命符,人人都該照此修行

日常生活中何嘗不是如此,眼看著那麼多人得勢之後,變得囂張、膨脹,離慈、儉、不爭先的要求相隔萬里,最終因為囂張而覆滅。不久前重慶被打的保時捷美女就是此例最佳寫照。

物極必反,權勢越接近頂點,就越接近滅亡,而慈、儉、不爭先的自我修行,是真正的保命符!

我最近寫了個專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