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沙河一個200人的宣紙廠曾紅極一時,如今沒落到無人知曉

著名文學家和史學家郭沫若曾說:"宣紙是中國勞動人民所發明的藝術創造,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的妙味。"宣紙的手工製作技藝歷史悠密不外傳。但這一技藝曾在金寨大山區沙河鄉得以傳授,沙河鄉也一鳴驚人的製出久負盛名的宣紙,並得以量產銷售全國各地。

金寨沙河一個200人的宣紙廠曾紅極一時,如今沒落到無人知曉

沙河宣紙廠舊址

沙河鄉在上世紀興辦的宣紙廠,在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辦企業的經驗。憑著振興山區經濟的一腔熱情,憑著敢為人先的超前意識,土法上馬,艱苦創業,終於使在涇縣以外的地方生產出被書畫界承認的“沙河宣紙”

上世紀80年代初,的鄉鎮企業風起雲湧,“無商不活,無工不富”的理念深入人心,興辦企業一可安排當地回鄉青年就業,又可增加農民收入。 當時在選擇項目上頗費周折,時任沙河鄉黨委書記周百應和鄉長周其成很著急,因為鄉里除了鍋廠和林場,還沒有上規模 高效益的企業。在派出多支外地考察隊後,創建宣紙製造廠得到大家的共識。因為沙河山上多青檀皮、毛竹、沙田稻草(宣紙主要原料)當時全國建小造紙廠的很多,效益都很可觀。於是黨委會上決定派沙河企辦室的王德佩同志〈原梓樹村支書)去涇縣宣紙廠參觀並聘請當地師傅來沙河傳授造紙技術。

金寨沙河一個200人的宣紙廠曾紅極一時,如今沒落到無人知曉

丁際榮老人

1983年7月王德佩終於請來了涇縣小嶺宣紙廠的3位師傅,鄉里聘用企業辦的會計丁際榮為廠長,餘新海(碾灣村支書)、但繼江、甘書田為副廠長,(第三年由周喜成任廠長)付鄉長張行才為駐廠幹 部。下設:辦公室、生產科、技術科,檢驗科,銷售科,安保科。根據宣紙生產的工藝分別設立5個生產車間:備料曬紙、發孝沉漿、撈紙烘乾、裁紙打包。並訂嚴格的勞動紀律和獎懲制度。廠址設在棗林村沈畈生產隊。首次招收農家子弟30人,4年共招收200餘人。

當時宣紙按傳統用嫩竹為原料,雖然具有受色受墨好,淡畫不灰,淡潑濃、濃潑淡的特點,但是,抗拉力不強,抗水性差而且不利於大幅作畫,並在遭受第一次發貨全部退回的失利。於是,鄉里派餘新海三到小嶺宣紙廠請教退休師傅得知,在紙漿在加入麻絲、松香,多次嘗試改進工藝,提高質量。

金寨沙河一個200人的宣紙廠曾紅極一時,如今沒落到無人知曉

撈漿

經過不斷嘗試,建廠第三年終於在合肥書畫院張建中院長的推薦下,沙河宣紙終於打開銷路。當年生產生宣、棉料共10噸實現利潤4萬元。被縣裡評為“先進生產企業”

值得稱道的是廠長丁際榮,自幼喜愛書法藝術,人到中年的他為辦廠也傾注了艱辛。他多次自帶乾糧赴合肥、武漢、南京等城市,請教書畫名家並請其試畫,這些畫家也提出了對沙河宣紙的良好建議有不少畫家揮筆提詞。張建中先生提詞:“國之瑰寶千年壽紙,沙河宣紙一鳴人!”舒同先生提詞:“弘揚傳統技藝,振興中華文化”韓美林先生:“一紙風行,萬家傳頌”這些名家的提詞即是對沙河宣紙的製作成功的肯定,也對沙河人艱苦創業,創新求進,敢為人先的精神給予莫的褒獎!

金寨沙河一個200人的宣紙廠曾紅極一時,如今沒落到無人知曉

烘紙

沙河宣紙廠從83年7月到89年底由於種種原因停產。但由此積累的辦廠經驗,和管理思路。並培養了多名企業幹部和大量返鄉青年。其中餘新海調斑竹園繅絲廠先做籌建工作,後任生產副廠長,周喜成調任村委書記多年。很多年輕人從泥腿子變成工人,他們也學到了辦廠、管廠的經驗,為以後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打下基礎。總之由沙河山區農民辦企業,在金寨企業史上是一個成功的嘗試。

更多金寨資訊趣事請關注頭條號(視覺金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