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故事說——沂山傳奇


濰坊故事說——沂山傳奇



沂山傳奇

張新民

沂山風景區位於沂蒙山革命老區的腹地,這裡環境優雅,風光絕佳,民風淳樸,文化深厚。在這裡每天都發生著許多令人感動的懿行善舉,好人好事,這一系列活生生的生活小花絮,對於我們這些生於斯長於斯的沂山子民來說,如久居芝蘭之室,有些審美疲勞,習以為常了。還是讓我從沂山歷史文化的長河中,掬一朵浪花,給大家講幾段歷史傳奇吧。

濰坊故事說——沂山傳奇

01

常將軍的傳說

changjiangjun

齊長城象一條巨龍,橫貫沂山東西。在沂山長城嶺中段南側的山坳中,仰臥著一塊巨大的骷髏狀怪石:它雙目深陷,塌鼻張口,似有沖天冤氣,令人心生惻隱,當地人稱其為“將軍頭”。相傳為齊長城督修官常玄通將軍頭顱所化。欲知其中原委,待我慢慢講來。

話說戰國時期,各國爭戰,民生塗炭。齊王為抵禦楚、魯侵犯,決定舉全國之力,沿齊國南部邊界修築長城,命大峴戍主常玄通將軍為長城督修官。常將軍軍法威嚴,令出必行,要求他走到哪裡,長城就修到哪裡。修長城的將士惟命是從,奮力苦幹,從黃河岸邊的防門,沿國界一路東去,築起了一道巍峨壯觀的堅固壁壘。當長城修至沂山東麓脖根腿時,將軍望著東北方不遠處的故鄉——常家溝,想起了多年不見的老孃,便不由自主地信馬由韁回了趟家。修城將士不知箇中緣由,奉將軍舊令,跟隨將軍將長城修到了常家溝。待將軍出門發現,為時已晚。因有令在先,也不好責怪修城將士,只好從脖跟腿按原計劃沿國界向東南重新築城。這樣以來,就形成齊長城複線。

此事傳至齊都臨淄,齊王龍顏大怒,責怪常將軍不該假公濟私,浪費人力物力,多修了一道長城。為嚴肅軍紀,以儆效尤,遂在穆陵關西的築城現場斬了常將軍。將軍對朝廷忠心耿耿,雖有過錯,實屬過失,突遭斬首,冤氣沖天,立屍不倒。修城眾將士見此情景,一齊跪倒,將軍念及部下情義,這才將屍體仆倒。畢竟冤氣難平,頭顱竟沿長城向沂山方向飛去,落到了現在的地方,化為此石。

寒來暑往,春露秋霜。若干年後,楚國大軍壓境,進犯齊國。齊軍於齊長城穆陵關據險奮戰三天三夜,但終因寡不敵眾,被楚軍攻破防線。楚軍也損失慘重,但畢竟是初戰告捷,士氣大振,一路浩浩蕩蕩乘勝北進。走了十幾裡,突然發現長城複線擋在眼前。從穆陵關敗退的齊兵重整旗鼓,在此重新佈防。楚軍將士望著巍峨的複線、獵獵的旌旗、威嚴的陣勢,不禁震驚萬分,於是四處找人打探消息。適逢一放羊的結巴牧歸至此,便捉來訊問:“由此向北,還有幾道長城?”這結巴倒是個老實之人,據實相告:“還有,一道、一道、一道、還有一道。”敵首聞聽此言,不由寒從心起,鬥志頓消:攻破第一道長城,尚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損兵折將無數,僥倖得勝。不想還有四道長城橫在前面,真似銅牆鐵壁,堪稱天羅地網。甭說消滅齊國,單這四道長城,也斷難通過。看來齊國的國力也太強大了,與其以卵擊石,不如及時撤軍,也好保存實力。於是急令收兵,沿來路快速返回,一場惡戰如此化為雲煙。正是:

玄通無意築雙堅,戰略縱深關相連。

堪笑蠻兒城枉破,結巴一語滅狼煙。

齊王聞報此事,終於認識到了長城複線的軍事價值和戰略意義,對錯斬常將軍深感愧疚,於是下詔在穆陵關西常將軍被斬處敕立常將軍廟。命塑工畫匠塑造常將軍金身,以享官府及四方民眾的供奉、香火,常將軍終於修成正果。

相傳常將軍時常顯聖,護佑往來商民,嚇退剪徑強盜。每逢戰事將臨,廟中金鼓不擊自鳴,以提醒穆陵關守關將士嚴陣以待,準備戰鬥。凡此種種,臨朐及沂水舊志均有記載。您若有閒不妨一覽舊志,或蒞臨東鎮沂山,聽鄉村耆老聊聊常將軍的故事,順便品讀厚重的鎮山文化,飽覽沂山的旖旎風光。

濰坊故事說——沂山傳奇

△百丈崖瀑布 攝影:劉婧

02

穆陵關上伐韓通

mulingguan

穆陵關是沂山境內齊長城上一個重要的關口,也是中國最古老的關隘。齊長城東接滄海,西連岱嶽,北走燕趙,南控徐淮,是齊國與魯、莒、楚諸國的分界線,穆陵關就坐落在這國界上。這裡曾發生過許許多多的戰事,其中最著名的當數趙匡胤穆陵關上伐韓通。

趙匡胤穆陵關上伐韓通的傳說,在沂山周邊地區,可以說是婦孺皆知。趙匡胤和韓通,他們曾經都是後周的重要將領。韓通為人忠烈,性格暴躁,人送外號“韓瞪眼”,是一個標準的武將。公元960年正月,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於陳橋驛黃袍加身,發動兵變,取後周而代之。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不忘後周恩澤,忠心報國,他就拉著人馬來到穆陵關,與趙匡胤分庭抗禮。他為什麼來穆陵關呢?韓通曾經追隨郭威,在沂山東北角的郭雀寨屯兵練兵,積蓄力量,後來建立了後周。韓通對沂山的山山水水瞭如指掌,來沂山他這是故地重遊。穆陵關戰略位置重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傳說韓通的前身就是沂山的長臂猿,來到穆陵關後,他就恢復了前世的法力。他有個什麼本事呢?他的胳膊能一伸丈二。打仗的時候,不等你到跟前,他的手就伸過來了,在冷兵器時代,這是非常厲害的。趙匡胤親率大軍靖邊,到了穆陵關前,先是安撫、勸降,告訴韓通,過去我們共同效忠後周政權,現在後周幼主年齡太小,不更世事;再者外敵入侵,幼主已經坐不了天下了。我做皇帝,也是為國家著想,為社稷著想,為老百姓著想,讓老百姓免於塗炭。你為人耿直,忠心報國,天下共知。只是後周氣數已盡,而今天下歸心,大宋初奠,你還是順應大勢,歸順宋朝,我給你官升一級,保你高官厚祿,世世代代永享榮華富貴。韓通聞言勃然大怒,惡言相向,於是他倆就一番對罵,接著就動手打起來了,拳來棍往,難解難分,他們是棋逢對手,不分勝敗。最後,韓通施展法術,把手一伸丈二,將趙匡胤推了一跤,便順勢下馬擒拿。趙匡胤見勢不妙,拔腿就跑,好不容易才得以脫身。他沿著崎嶇山路,跑到現在的九龍口東南角的沂山山神廟前,精疲力盡,就坐下來倚著廟門休息,恍恍惚惚地進入夢鄉。他夢見一個鬚髮皆白的老頭告訴他:“皇上,你跟韓通打仗,你是打不過他的。因為他是沂山長臂猿轉世,他來沂山以後就恢復前世的法力了。你雖說貴為天子,但畢竟是肉眼凡胎,所以你是打不過他的。”趙匡胤說:“那怎麼辦呢?我必須得把韓通打敗啊,不然何以安天下?”那老頭說:“我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也算是心存社稷吧!”趙匡胤問:“你如何助我啊?”老頭說:“韓通的法力午時最弱。你巳時做飯,午時攻關,我在旁邊再助你一臂之力,定能把他打敗。”趙匡胤依計而行,到午時又來穆陵關叫戰,喊出韓通,雙方交戰,就在這個時候,山崖上一聲高喊“打韓通!”驚得韓通一個冷顫,再伸長手,就伸不出來了,手腳也不能動了,低頭一看,發現身體已被藤條捆了起來,趙匡胤如此輕而易舉地把韓通抓起來了。抓住韓通後,趙匡胤還是想勸降,卻被斷然拒絕。趙匡胤惱羞成怒,於是就把韓通捆綁起來,用繩索拴住腳,另一端連在馬鞍上,向南奔去,班師回朝。到了現在沂水縣馬站鎮的時候,就停下來再次勸降,韓通仍然嚴詞拒絕並破口大罵。於是,趙匡胤就繼續拖著他向南走,就這樣倒著拖了十幾裡,一直拖到現在的韓家曲,趙匡胤回頭一看,韓通已被拖死。人畢竟是血肉之軀,拖了這麼遠,能不被拖死嗎?!韓通死後,留下了許多傳說。這一帶出產水晶,有白色的,也有淡紅色的,個體都比較小,當地老百姓就把這白水晶叫“韓通牙”,這淡紅色的叫“韓通腦”。這一帶的荊棘沒有倒鉤,據說是因為草木也覺得趙匡胤倒拖韓通太殘酷了,不忍心再用棘針刮他,所以棘子就沒有倒鉤了。並由此就產生了這一路的地名並流傳下來:一是馬站,趙匡胤於此停馬勸降韓通,故名;倒拖韓通,留下“道託”這個地名,現在是沂水縣道託鎮駐地;再往南走十里,有個十里堡(因縣內有重名的地方,現改稱青山堡);韓家曲是韓通葬身之地,韓家曲過去是冤屈的屈,為趨吉避凶而改今名。這就是馬站、道託、十里堡、韓家曲地名的由來。

趙匡胤埋葬了韓通,折馬回來祭拜東鎮廟,以報沂山之神相助之德。來到東鎮廟一看,沂山之神的石雕像滿頭大汗,這分明是他幫助擒韓通勞累所致。趙匡胤非常感動,就下詔重建東鎮廟,重塑金身,留下了一段知恩圖報的傳世佳話。

濰坊故事說——沂山傳奇

△獅子崮雪景 攝影:丁香凝

03

歪頭崮的前世今生

waitougu

沂山歪頭崮,海拔971米,它與海拔1032米的玉皇頂、海拔973米的獅子崮合稱“沂山三崮”。

相傳原先沂山的主峰並非玉皇頂,而是景色秀麗的歪頭崮。想當年,它聳立挺拔,直插雲霄,平日裡人們很難見到它的全貌,只有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的日子裡,人們才能一睹它的風采。玉皇頂和獅子崮就像兩個跟班的兄弟,依偎在它身旁,形影不離。

由於歪頭崮高聳入雲,直抵天庭,玉皇大帝和眾位神仙在凌霄殿議論秘事,常常無意中飄入歪頭崮的耳中。畢竟是擎天之柱,它懂得天庭的規矩,雖然胸裝無限最高機密,卻始終守口如瓶,從來不曾洩露過天機。就這樣屹立在天地之間,與天地人三界和諧共處,歷盡滄海桑田,慣看春夏秋冬。

可是,萬物都有劫難,一切難逃定數。閱盡萬年風光的歪頭崮,後來竟遭遇了斷項歪頭的厄運。

濰坊故事說——沂山傳奇

△高處不勝寒 攝影:傅越

原來,玉皇大帝和眾位神仙看到沂山一枝獨秀,風光絕佳,物產富饒,而別處的山水卻遠遠不及。於是,想把沂山這優越的資源,也勻給別處一些,裝點一下普天之下的王土。比如把珍貴的冬蟲夏草,派遣一部分去青藏高原;將紫瑩瑩的靈芝和舉世罕有的人參,也勻一些個給東北的深山老林……,玉皇大帝這統籌全局的戰略構想,倒也合情合理。可歪頭崮深深地愛著域內的萬千子民和一草一木,不願眼睜睜地看著珍貴的資源流失。聽到天庭的議論,他心中愁腸百結,思來想去,跳不出本位情結,可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說服天神。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將這“天庭絕密”透露給掌管沂山地域的土地神祇,並面授機宜,如何如何……。沂山土地神急忙召集沂山眾神商量對策,最後大家一致同意,通知沂山的奇珍異寶,抓緊時間藏匿。待到天兵天將奉旨來沂山例行公事之時,才發現茫茫沂山草莽遍地,奇珍異寶寥若晨星,只好上天覆命。玉皇大帝和眾神靈聞報,不禁疑竇叢生,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沂山處處奇花異草,天天盡收眼底,怎會出現這等怪事?玉皇大帝眉頭一皺,就猜測出了幾分,便招二郎神近前,低聲耳語一番,隨後擺出一副大度的樣子,讓眾位神仙各自散去,此事便不了了之。

過了幾日,玉帝復招群臣議事。眾位神靈暢所欲言,彷彿把前段往事忘得乾乾淨淨了。只有二郎神,獨自一人立在凌霄寶殿的窗邊,望著起起伏伏的雲海彷彿搜尋著什麼。就在眾神各抒己見,大發議論之時,窗下徐徐升起一座山峰,慢慢地向窗邊靠攏而來,這哪能躲過二郎神的法眼,分明是歪頭崮故伎重演,前來偷聽天庭機密。因玉帝早有恩准,二郎神不容分說,等到歪頭崮靠近,便猛地推開窗子,用盡全身力氣,揮起小山似的巴掌,朝歪頭崮劈頭搧去,只聽“轟隆”一聲巨響,窗外塵土飛揚、亂石紛飛……。從此以後,拔地而起的歪頭崮不再挺拔,脖子被打折了,頭顱向東歪去,身材矮了一大截,變成了今天的模樣。

即使這樣,玉皇大帝還不放心,又派遣鎮守南天門的雙獅來到沂山,分列歪頭崮左右兩側,時時監視以防洩密事件再次發生。只是天長日久,雄獅忠於職守,一動也不動地注視著歪頭崮,關節慢慢地鈣化了,漸漸地變成了一座山峰——獅子崮。雌獅來到沂山,被這人間萬象所吸引,難免溜達一番,一日被玉皇大帝發現,朝它大吼一聲,驚得這獅子猛然回首,就在這一刻,玉皇大帝使出定身法,將這帶著一副憨態的頑獅定格在了那裡,形成了回頭崮。

當地的山民,深深地感激歪頭崮的厚愛。他們不在乎歪頭崮如今的模樣,年年攜帶供品前來致祭,以表達對歪頭崮捨身忘死保護沂山名優特產,護佑身邊子民的感激之情。春夏之際,鄉民們自發地來到山上植樹種草,醫治歪頭崮的創傷,天長日久,歪頭崮慢慢地穿上了美麗的綠裝,變得嫵媚起來,只有東邊的懸崖峭壁不能綠化,於是一群美麗的紅嘴山鴉來此安家,給寂靜的大山,增添了幾多活力。

沂山奇絕的風景,如詩如畫,讓人流連忘返;沂山美妙的傳說,浩如煙海,令人回味無窮;沂山淳樸的人民,熱情好客,使您賓至如歸。歡迎您前來品讀歷史文化,鑑賞綠水青山,吐納清新空氣,祈得綿綿福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