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句劝,别去借钱

最近我不管是用微信付个钱也好,打个车也好,点个外卖也好,刷个微博也好,都能看到一个烦不胜烦的广告----大哥,借点钱去花呗?

而且这些“互联网公司”为了放贷出去,所做的广告令人发指,完全不是正常人的价值观了,比如这个:

听我句劝,别去借钱

还有很多放贷的广告,也是价值观十分扭曲的。最经常的是这样的广告,描绘一个人和女朋友出去吃饭,但是小伙手上没钱了,看着边上的人都用某种网贷软件付钱,十分羡慕,于是也开通了网贷去付了个钱...

总之,我看了好些个网贷app的广告,我都觉得十分逗趣,我当段子看的东西他们一本正经地砸很多钱在流量平台上打广告,可见一个明显的事实--我不是他们的目标用户。他们的目标用户应该是年纪比较小,对贷款这件事没有很明确的理解。

前两天我看到一篇叫《少年借贷,则中国强 | 衣公子》的文章,对里面的一段话印象很深:

"这100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这30年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这10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突飞猛进。在这场抢夺心智的战争里,科技巨头们是深谙人性、武装到牙齿的猛兽,而作为猎物的个体,是连信用记录都没有的社会底层(底层年轻人是消费金融用户主流,因为信用稍高一点就可以在银行借到成本更低的钱),他们还是和100年前一样的肉体,冲动、盲目、短视,向往美好又意志薄弱。

巨头们的数据、算法、算力、场景已经太太太强大了。当你在社交网络刚刚分享自己当妈妈的喜悦,转眼就收到尿不湿的广告;明明你只是在和朋友闲聊想吃日料,某APP就给你弹出了附近的餐厅和日料的外卖。今天,在中国,打开APP一刹那最显眼的位置一定是你最有可能或者最需要购买的商品,休闲娱乐的空隙你会被引入到最符合你胃口的游戏和视频。既然50年前,以健康的名义,那套低效的营销系统不被允许售卖香烟和毒品,那么如今这套缜密、科学、高效的系统就不应该被用于向年轻人推销“贷款”这种商品。"

听我句劝,别去借钱

以前消费贷这个概念并不深入人心(当然,也并不被提倡),原来老一辈的人们,也就是我们的父母辈,爷奶辈那群人,对于“贷款”这个东西是比较抵触的,欠谁钱也不想去欠银行钱。除此之王,银行也并不那么容易给贷款,大多都还是要抵押的,抵押房和车,或者公司资产等都是比较常见的贷款手法,得拎着一大堆证件去签一堆协议才能拿得到钱。

不管是过程的“仪式感”,还是背负着贷款的紧张感,还是银行的压迫感,都让普通人觉得贷款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是一件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做的事情,一件特别严肃的事情。如果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后代会若无其事地拿着贷款去买手机、买鞋、喝酒和玩游戏的话,那他们估计会惊到下巴都没了。

其实如果是消费,虽然严重但也不至于严重到家破人亡。但是如果你在投(du)资(bo)的时候,行情并不如你所愿的时候,你会不会考虑弄点钱来作为你的补充资金呢?不管是补仓还是加保证金,都有一种手机点个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出来干一把的冲动吧?

这才是我今天最想劝大家的。毕竟在今天这个网贷铺天盖地搞的如小强一般恶心的时候,你们虽然不一定已经用上了这个东西,但是在你们的脑海中一定已经有了“网贷借起来很轻松,而且额度不低”的概念,当你需要的时候,你随时会很轻松地下载一个你很熟悉名字的网贷app,然后轻松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借出几十万块钱,甚至快到你被下跌/上涨冲昏的头脑还没降温就已经到账,当你完成充值再把这些钱亏完的时候,你冷静下来都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

之前有个帖子就是这样,贷款干了一仗,钱也不多,但是就想到了自杀。

听我句劝,别去借钱

刚好最近大家刚刚经历了一轮比特币带领着主流币来了20%左右的大瀑布,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个冲动,所以这篇文章就是想提醒大家,千万别去借钱,尤其是在币圈这么高的风险的情况下,千万别去借钱投资,千万别贷款投资。

在币市里,活下去,就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