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一心匡扶漢室,為什麼不幫劉備,反而要幫被稱做漢賊的曹操去打劉備呢?

七巷7720


荀彧作為鐵桿兒的忠漢派,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他會去盡心輔佐漢賊曹操,而不是一心想中興大漢的劉備呢?關於這個問題,本人看過很多回答,不是按照《三國演義》的情節去推論回答,就是回答不到點上。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以上這個問題,首先是因為我們一般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小說畢竟是小說,會帶有很強烈的人物反差。再有就是我們習慣以結果論過程,認為只要結果是這樣的,那麼他努力的過程也是奔著這個方向去做的。這種觀點是帶有主觀臆斷的,不是以科學的態度,嚴謹的邏輯去探討歷史問題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依據史料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來看看曹操的早期經歷。

公元174年,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經司馬防(司馬懿的父親)舉薦為洛陽北都尉,棒殺了當時皇帝最寵信的大宦官蹇碩的叔叔蹇圖,此事在整個洛陽城引起了軒然大波。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討伐穎川一帶的黃巾軍。後因公被任命為濟南相,在任上整治貪官汙吏,肅清邪亂之事。曹操認為黃巾之亂爆發的原因之一,就是由於百姓太過迷信鬼神之說,便下令拆毀祠廟。使得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公元187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人,謀劃廢掉漢靈帝,擁立合肥侯。找曹操過來商量廢立大事,被曹操一口否決。


公元189年—190年,董卓掌權後想拉攏曹操,任命曹操為驍騎校尉,但曹操不願與董卓同流合汙。便逃歸鄉里,散盡家財,首倡義兵討伐董卓。然而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都是想借這個機會起兵反抗朝廷,爭奪自己的利益。沒人願意去和董卓硬碰硬。曹操卻不顧生死,帶著自己新招募的幾千兵馬與董卓對抗,結果寡不敵眾,大敗而歸。

公元191年,袁紹與韓馥謀劃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時,又找去曹操商量,結果曹操再一次嚴正拒絕,他認為:“皇帝方才年幼,並沒有什麼罪過,天下大亂是因為皇帝身邊的奸臣掌權,現在要做的是該如何除掉皇帝身邊的奸臣,而不是連皇帝一塊廢掉。況且廢立皇帝是天下最不詳的事,沒有伊尹、霍光那樣的威望和能力是無法成功的,就憑袁紹和韓馥根就做不成這事”。後來,袁紹和韓馥也以失敗告終。


公元196年,曹操迎奉天子到許昌,漢獻帝劉協至此不在流離失所。東漢宗廟社稷始立,朝中的政治環境得到改善,在州郡設置天官,興修水利,募民屯田。曹操有了政治威望,經濟基礎,自然也不缺少文臣武將。便對不臣服東漢王朝的地方諸侯開始四處征伐,各個擊破。

從曹操的早年經歷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是一個不畏強權,立志報國的熱血青年,他想要憑藉一己之力,拯救整個大漢王朝,雖然起初由於得罪權貴,四處碰壁,半生潦倒,但是經過曹操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開闢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們再縱觀各路諸侯,沒有一個是真心為國效力的。不是想篡漢自立,就是想裂土封王。當初,荀彧在袁紹手下任職時,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才果斷離開的。其實荀彧離開袁紹最重要的原因是袁紹有不臣之心。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紹、韓馥以商議,認為獻帝年齡幼小,被董卓所控制,又遠在長安,不知生死。想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作為忠漢派的荀彧毅然離袁紹而去,投奔時任東郡太守的曹操。

而此時的劉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我們先來看看在荀彧投靠曹操之前,劉備的早期經歷。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因鎮壓黃巾起義有功被封為安喜縣尉。

公元189年,大將軍何進派毋丘毅到丹陽一帶募兵,劉備在途中加入,因打敗下邳盜賊立功,被任命為下密縣令。不久又投靠公孫瓚,被任命為別部司馬。

公元191年,劉備與青州刺史田楷共同對抗袁紹,劉備又因功被任命為平原縣令。後來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軍所攻,派遣太史慈向劉備求救。劉備居然驚奇的說到:“孔北海竟然知道天下還有個劉備呢。”便即刻發兵去救孔融。可見劉備此時卻是沒什麼名氣。荀彧也正是這一年投靠曹操的,所以本人懷疑此時荀彧可能都不知道天下還有劉備這一號人物,何談輔佐劉備呢?

我們熟知的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都是《三國演義》杜撰的,就連在討伐董卓的行動中,也沒有看到劉備的身影。此時的劉備應該是在公孫瓚手下任職,公孫瓚同樣也沒有參加過討董戰爭。所以荀彧不會選擇輔佐劉備是理所當然的。

反觀曹操早期的表現,棒殺蹇圖、肅清汙吏、首倡義兵、反對王芬、韓馥和袁紹廢立皇帝等事件,無不體現出了曹操不畏權貴,勇於奮鬥,為國為民的精神。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所以荀彧選擇曹操是順理成章的。

然而天意弄人,就在曹操官渡之戰大勝袁紹後,野心開始逐漸膨脹。曹操不再滿足於做一個東漢朝廷的司空。接著就是罷三公自立丞相,然後是魏公,魏王,甚至還想著改朝換代。

曹操與荀彧起初有著共同的理想和目標,他們憑藉著滿腔熱血除暴安良,為了把大漢王朝建立成一個高效廉潔的太平國家,而不斷努力奮鬥。眼看勝利在望之際,曹操在巨大的權力面前,背離了自己的初衷。這是荀彧所不能忍受的。他知道自己已經無法阻止曹操做任何事,自己昔日拼命輔佐的戰友,如今卻成了大漢王朝的掘墓人。此時的荀彧要想活下去,只能是陪著曹操一起改變初衷,但是他做不到,他對大漢王朝的忠心至死都沒有改變。這就是荀彧的高尚之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不只是諸葛亮的代名詞,荀彧也當之無愧。



龍舞


荀彧對曹操一統北方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但是在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時,他覲言曹操不應該如此,曹操並沒允納,最後荀彧鬱鬱而終。荀彧心中想的是匡扶漢室,劉備打的旗號也是中山靖王之後,兩人本應該是合作的最佳拍檔,可為什麼荀彧不與劉備合作,反而選擇了曹操呢?

公元190年,曹操幹了一件讓世人覺得他忠於漢室的事件。當時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而關東聯軍懼怕董卓精銳的涼州軍的戰力,無人敢向關西推進,全都屯兵酸棗一帶。而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遂獨自引軍西進,但是曹操因兵力不足而敗。後撤兵回酸棗時,曹操還進言應該再次作戰,可無人聽從。曹操這般行為感動了袁紹的一個謀士,那就是荀彧,荀彧以匡扶漢室以己任,看到曹操如此賣力地討伐董卓,對於漢室的忠心比袁紹要真實多了,且曹操野心沒有膨脹,荀彧自然是想歸附曹操。而當時的劉備,依附公孫瓚,只是小小的平原相,實力過於弱小,且沒有做出任何效忠漢室的表現,只有空口號,相比於曹操顯得微不足道,所以荀彧放棄劉備,選擇了曹操。

就算劉備後面逐漸擴大勢力,手下兵多將廣,佔據荊州並攻打益州,可以做到在群雄中有話語權,但是荀彧已在曹操陣營效勞多年,也不可能再次投奔劉備,失掉自己的名節。曹操以為荀彧可以為自己謀天下,荀彧以為曹操可以匡扶漢室,但是他們沒有看透各自的小心思。當曹操都野心一步步顯露出來時,荀彧覺得匡扶漢室無望,抱負得不到實現,便鬱鬱而終。

以前一直搞不懂荀彧,既然一心向漢,甚至可以為了忠於漢室而去死!為何偏偏又選擇輔助曹操?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後來才發現荀彧才是真正的大智、大賢。

野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因為環境逐漸培養起來的,曹操就是如此,甚至袁紹、袁術等也是如此。起初大家都忠於漢室,但隨著漢室朝廷的逐漸衰落,地方割據勢力逐漸強大,那份取而代之的野心就逐漸萌芽,甚至連劉備也是如此。面對漢室的衰落,荀彧並沒有像王允、袁隗、董承等愚忠、死忠,而是類似於曲線救國的意思,選擇輔助割據勢力以實現匡扶漢室的目的。

起初荀彧選擇了袁紹,後來發現袁紹難成大器,所以才轉投曹操。那一年是191你,荀彧才29歲。那一年劉備還在基層工作,還一無所有。後來荀彧認識劉備的時候,曹操已經很強大了,而且其野心還沒有擴大。直到後來,曹操統一了整個北方,曹操從司空到丞相,再到魏王,曹操野心逐漸外漏出來。但此時的天下大勢已歸於曹操,即使荀彧對曹操諸多不滿也改變不了大局了,也不能去改變。因為荀彧知道漢室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倘若曹操出事了,中原大地又將會掀起另一場血雨腥風,剛剛平定的北方地區又將大亂,受苦的還是人民。他也知道即使是劉備,恐怕也會和曹操一樣。最終,面對時局的無奈,荀彧選擇了堅持自己的信念


Kaiser凱撒


曹操果真是漢賊?


▲曹操

史書記載中稱曹操為“漢賊”的是東吳周瑜,曹操親領大軍南征東吳即赤壁之戰發生前夕,孫權與東吳大臣們討論如何抗拒曹操之時說出。其他記載中要麼稱“曹公”或者“曹操”,著名的“隆中對”也稱“曹操”並非“漢賊”曹操。

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三國志》

▲周瑜

東吳人周瑜稱曹操為“漢賊”當然有其目的,東吳和曹魏勢力是對立的,所以貶低曹操為“漢賊”無可厚非,但其他陣營或者中立者未必稱曹操為“漢賊”。處在不同立場,肯定有不同見解,曹操是不是“漢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荀彧出身世家大族

▲荀彧

荀彧出身於潁川荀氏,荀子之後。其祖父為荀淑,順、桓帝期間知名當世,號為神君,順帝時太尉李固和有“天下楷模”之稱的“八俊”之首李膺是他的學生。有八子,世人稱之為“八龍”,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

荀彧在父親荀緄的安排下,娶了中常侍唐衡女兒,唐衡是桓帝時期,誅滅外戚大將軍梁驥的“五侯”之一,封為汝陽侯;其弟唐珍為官至司空;其兄唐玹為官至京兆尹。因為荀彧年少時有才名,才得以免被人譏笑。南陽名士何顒見到荀彧,大為驚異嘆道:“王佐之才也!”

劉備四處奔波

▲劉備

劉備大於荀彧二歲,公元184年討伐黃巾軍起,開始奔波於東南西北,中平三年(188)年被封為安喜尉,不久毒打督郵而棄官逃命。之後跟隨母丘毅到丹陽募兵途中,在下邳斬殺盜賊有功而被任命為下邳丞,又不知什麼原因辭官。

之後擔任過高唐尉、高唐令,不久高唐縣被盜賊攻破,投奔公孫瓚,拜為別部司馬。初平二年(191),劉備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冀州牧袁紹,劉備因功遷升為試守平原縣縣令,後領平原國相。

▲孔融

賣草鞋出身的一介草民劉備,在諸侯並立的東漢末年,只能算是一位不起眼的小角色,如北海相孔融被賊寇圍攻,派遣太史慈求救於平原相劉備時,劉備驚愕地說:“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還有袁術寫信給呂布時候,說道:“術生年已來,不聞天下有劉備。”

當時,劉備東奔西走,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還投靠故友公孫瓚,寄人籬下,別說照顧別人,連自己生計也顧不好。

門第觀念極深的東漢末年,出身世族大家的荀彧不可能,投奔連自己個都照顧不好的劉備,或者根本瞧不上草民劉備,如袁術一樣根本不知道還有劉備此人。

荀彧投奔曹操

▲董卓

中平六年(189),被薦舉為孝廉,任亢父縣令,董卓作亂時,棄官回到家鄉。當時董卓挾天子號令天下,世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荀彧認為潁川處於四戰之地,將遭受戰亂,不是久留之地,於是帶領宗族遷至冀州避難。

此時,袁紹從韓馥手中奪取冀州,以上賓之禮對待荀彧,但接觸一段時間之後,荀彧認為“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總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191),炒袁紹魷魚,投奔曹操。

▲袁紹

為什麼離開當時實力更強大的袁紹,而投靠相對實力弱的曹操呢?從當時世人們的評價中,窺見一斑。

“鬼才”郭嘉曾經也服務於袁紹,他認為“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 而離開袁紹。

討伐董卓的關東軍,十二路諸侯之一的濟北相鮑信,目睹袁紹脅迫韓馥,奪取冀州之時,說道:“袁紹為盟主,因權奪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

▲鮑信

相反世人對曹操的評價相當高,太尉橋玄曾對曹操說道: “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名士何顒也曾說過:“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陳留富豪衛茲,見到初到陳留的曹操就說:“平天下者,必此人也。”這句話就是當時投奔曹操的人們想法,加之曹操起兵之前,在洛陽當北部尉時候,不畏強權棒殺當朝皇帝紅人蹇碩之叔;任職濟南相的時候,整頓官場風氣,罷免管轄內十餘個縣令(長)中的八個人等行為深得人心,所以荀彧也同大部人當時世人,持有相同想法而投奔曹操。

總結

▲公元191年,諸侯勢力圖

當時,天下大亂,百姓遭殃生靈塗炭,一心匡扶漢室的荀彧,急於解救國家的危難。但時運艱難,非“命世之才”就沒有能力挽救東漢王朝。

回看當時的諸侯們,董卓、曹操、袁紹、劉表、孔融等等。荀彧不可能投奔反賊董卓、闇弱的劉表、不能成就大事的袁紹、空有虛名的孔融,其他袁術、公孫瓚等諸侯們能力上遠不如袁紹,所以不是考慮對象,更不能投奔連根據地也沒有的劉備。

心繫急於救國的荀彧來說,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加上當時曹操很理智地控制自己,未漏出狼子野心,此種情況下,荀彧投奔曹操是最佳選擇。


敘三國


有人猜測荀彧一開始對曹操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荀彧盲目相信了曹操對他的承諾:打完江山我就再把權力讓給皇帝。

只是後來曹操反悔了而已。

這明顯是替荀彧異想天開。董承伏完伏皇后全都因為衣帶詔被誅,皇權玷汙,獻帝受辱,全拜曹孟德一人所賜。“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不單是外人送曹操的一句差評。而曹操實際上,也確實藐視獻帝,大權獨攬,對皇室專治蠻橫,目中無人(但對下屬和賢士確實很會拉攏人心)。如果荀彧真的像他自認且公認的那樣忠於漢室漢帝的話,那麼他就理應遵衣帶詔旨意而滅曹。

又,荀彧多次逢曹操帶兵出征時,被曹操安排獨自鎮守許都。且不說他是不是忘了要趁此機會解放劉協,還大權於皇帝。即便有人提醒他時,他不僅無動於衷,還去熱心求曹操發援兵。比如官渡之戰時,劉備奉衣帶詔帶兵攻許都,荀彧遣信使報送曹操回兵解圍,同時死守許都。

這些行為都可以證明,荀彧忠曹家不忠劉家,荀彧沒打算扶漢,他只是想保漢。所以劉備也沒被荀彧視為主公的可能人選(但是三國殺裡被劉備溜的還蠻開心的哈)。

於此。我能想到三個解釋。 1.荀彧的形象刻畫前後矛盾了。(羅貫中:我缺心眼啊我?!) 2.荀彧的想法(三觀)發生了變化,前期死忠曹,後期良心發現了,才忠於漢室,怒斥了曹操的逾矩和野心。(荀彧:我神經病啊我?!) 3.其實荀彧的認知裡,只要漢的國號不改,劉協世代稱帝就好,即便是個傀儡。它不應該叫荀彧的底線,而應該叫荀彧的理想國。荀彧認為劉氏沒有安定天下的能力,所以你們劉氏就可以化作一個符號,坐擁帝號和尊貴即可。可由他們這些沒有篡位野心的賢臣們,包括他自己和曹孟德,來平定四方覬覦帝位的諸侯軍閥,保證大統穩固。應該說,荀彧有很超前的理想化政權結構設想,好比日本天皇和幕府之間的關係一樣。所以荀彧對曹操架空皇權的事實一直沒有反對,反而全力相助成其霸業,驅虎吞狼。後來曹操父子野心昭昭,囂張跋扈肆無忌憚,真的蠢蠢欲動要取而代之自立為帝,才讓荀彧覺得自己被人性背叛,理想被現實強姦。

應該說,第三種情況才是讀者心目中“秉忠貞之志”的荀文若。


氵賓哥哥


誰說荀彧一心匡扶漢室,荀彧一心一意地幫助曹操成就偉業!

關於是否迎接漢獻帝一事,他對曹操這麼說:“從前晉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諸侯服從,漢高祖東征項羽,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天下歸心。自從天子蒙亂,將軍您首先倡導義兵勤王,只是因為山東地區紛擾戰亂,還不能遠赴關右,但還是分派將領,冒險與朝廷通使節,雖挽救國難於朝廷之外,而心無時不繫於王室,這是將軍誠扶天下的一貫志向。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怎麼敢為害呢?如不及時扶正朝廷,天下將生叛離之心,以後即使考慮此事,也來不及了。”

大順、大略、大德,說得不是漢獻帝!是曹操!!!而且,他讓曹操學習誰?晉文公、漢高祖,讓曹操幹什麼?諸侯服、天下歸心於曹操!這分明就是鼓勵曹操要成就晉文公、漢高祖一樣的偉業,這是要匡扶漢室嗎?

倘若要匡扶漢室,就應該樹漢獻帝的威望才對、勸諫曹操效忠漢獻帝才對、應該全賴天威才對,應該力勸漢獻帝光宗耀祖才對。

及時扶正朝廷,是為了不讓天下生叛離之心,不是為了匡扶漢室。劉備不但生叛離之心,而且還公開反叛曹操,荀彧當然要幫助曹操討伐他了,即使劉備打得旗號是光復漢室,荀彧更要討伐他!

決不能讓劉備“奉主上以從人望”!這是一心匡扶漢室的人應該做的嗎?


公明淏


其實大家一提到這個人物不免想起來,當時劉備是以匡扶漢氏為準打下天下,最後呢和曹操然後對立而辦。至於為什麼不幫劉備反而幫曹操呢,因為他看出來當時初期的時候劉備。沒有他想象那麼強大,他都害怕,萬一失敗了可能會被曹操殺死,所以呢,他看到了許昌的曹操,比劉備勢力強大。所以呢,他選擇了曹操。兩個利益之間的較量最後讓他認為曹操絕對能幫他一統漢室,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劉備和他事事有仇,所以他加入曹操也是為了對抗那個劉備。為什麼沒有幫劉備呢?這留給歷史去評判吧,咱們看到的歷史不能改變,只能按歷史的這個規則去欣賞每個人物的魅力和時間他們的鬥爭。


宇坤娛樂


所謂匡扶漢室,只是一件美麗的外衣而已,荀彧所代表的,其實是門閥世家的勢力,而劉備並不是,實際上,曹操也不是。

所以荀彧一開始選擇的是門閥世家的代表人物——袁紹。

曹操出生於閹宦家庭,屬於政治上的寒門。在漢朝,玩政治的都是門閥世家。名門望族們勢力龐大,根深蒂固,是經過許多代人努力才發展起來,不是曹操這樣的家庭可比的。

相比曹操,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代言人袁紹才是根正苗紅的豪門世家。

《三國志》: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也。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

袁家世代累計的聲望,不是任何諸侯所能相比的,就算在官渡之戰失敗後,只要袁紹不早死,曹操還是啃不動他。

從賬面上看,當時最有希望勘定天下的其實是袁紹,也就是門閥世家的代表。

荀彧出生於潁川荀氏,也是門閥世家的代表。所以他一開始選擇的並不是曹操,而是袁紹,除了荀彧,還有與他同郡的辛評、郭圖和他弟弟荀諶,同樣也在為袁紹效力。

但是荀彧是個比較聰明的人,他看出袁紹終究能力不足,可能無法在競爭中勝出,於是他又投奔了曹操。

隨著曹操能力的顯露,慕名來投的門閥世家子弟也有不少,比如荀彧、荀攸、崔琰等,荀彧還為曹操拉來了不少士大夫階級的人物。

不過這些人為曹操效力,有一個前提,就是曹操必須維持原本的政治框架,也就是以門閥世家士大夫為政治核心的框架。

維持了這個框架,門閥世家的階級利益就有了保障,這個框架,也就是所謂的匡扶漢室,因為從東漢以來,政治一直就是這麼玩的。

荀彧勸曹操奉迎漢獻帝,同樣也是基於這個基礎,有了漢朝皇帝的加持,政治框架就來得更加穩固,不可能被動搖,除非有人要造反,推翻這個框架。

所以,直到建安十七年,曹操打算進爵國公,加九錫之前,曹操和荀彧都是在這個框架下來玩的。

至於荀彧為什麼不投靠劉備,因為人都是現實的,不管在哪個年代,階級的差異也都是存在的。

荀彧歸附曹操時是初平二年(191年),當年的劉備只是個平原縣令,也就是個處級幹部,要聲望沒聲望,要實力沒實力。

荀彧出身於名門望族,祖父、父親、叔父都是大官,自己也在長安當過守宮令,怎麼可能看得上默默無聞的劉備。


小院之觀


誰又能預知曹操名為漢臣,實為漢賊呢?

荀彧是在初平二年(191)離開袁紹,投靠曹操的。這一年,黃巾起義主力被鎮壓,各地豪強趁勢而起。在這一年之前,曹操表現出來的都是一個漢朝重臣的模樣。

中平六年(189)董卓廢漢少帝為弘農王,立漢獻帝,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於是改名易姓逃離洛陽,回到陳留散盡家財號召天下英雄討伐亂臣賊子董卓,你看,怎麼看都是一個大漢忠臣啊。

初平元年(190),諸侯以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曹操積極參與代理奮武將軍。然而諸侯彙集屯兵酸棗,卻就怕董卓精銳涼州軍而按兵不動,曹操認為董卓焚宮室,挾持天子,海內震動,應該與之決戰,可諸侯們不為所動,於是曹老闆一氣之下,獨自引軍西進與董卓大將徐榮交鋒,因為實力懸殊過大,曹操大敗。

各懷心思的諸侯們因為不斷髮生摩擦,互相火併,沒多久聯軍就解散了。而曹操在第二年在東郡打敗毒、白繞、眭固、於扶羅這些造反的亂民,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

到了初平三年,青州的黃巾軍攻打兗州,兗州牧劉岱輕敵被殺,曹操帶著青州軍前來鎮壓黃巾軍,一舉將之殲滅,成功入主兗州,袁紹表其為兗州牧。

你看,在荀彧投靠曹操以前,曹操所做的事情,一樁樁一件件表現出來的無一不是漢室忠臣的模樣。一心為國,匡扶漢室,仁義無雙,具有極強的大局觀不說,還敢打敢拼,最重要的是,曹操還相當有本事,兩次鎮壓了造反的亂民,比起那些心懷鬼胎、志大才疏的諸侯而言,怎麼看都是最有希望重振天下的賢臣啊。

這樣的人,對於一心匡扶漢室的荀彧,不選擇他曹老闆,還能選擇誰?袁紹還是袁術?孔融還是公孫瓚?這些人要麼自身沒本事,要麼就是一心顛覆漢室割據一方的野心家。荀彧又怎麼會選擇他們呢?起初選了個袁紹,也最終失望的離開了,自然只能選擇那個“忠臣模樣”的曹操了。

至於劉備,荀彧說,不好意思,沒有聽說過。

劉備這個時候,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從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爆發,二十四歲的劉備參與鎮壓起義開始,到初平2年(191)的這7年的時間裡,劉備一路跌跌撞撞,做過縣尉,因為鞭打督郵而與關羽、張飛逃亡,後來在丹楊從軍,在下邳剿匪立功,做了下密的縣丞,不久辭官,之後又做過高唐尉、高唐令,後來高唐被土匪攻破,劉備逃奔公孫瓚,成為了別部司馬。

到了初平二年,劉備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袁紹,因為屢次建功而升職為試守平原縣縣令。所以在荀彧投靠曹操之前,劉備還是一個小人物,聲名不顯。

劉備真正混出名堂,混得仁義無雙劉皇叔的諢號,要到興平元年(194),曹操以為父報仇為名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謙不能抵擋,求助於田楷,田楷跟劉備一同救援徐州,後來陳宮背叛曹操迎呂布,根據地失陷的曹操不得不放棄攻打徐州,回兵兗州,劉備這才算是在啊陶謙這裡混出了個人樣,成為豫州刺史,在陶謙死後成為徐州牧。這樣,劉備才算進入了曹操集團的視野之中。

荀彧是正兒八經的名門出身,而劉備是個草根,更重要的是這個草根為了刷名望見人就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漢室宗親,你以西漢的門第來蹭東漢的皇族,這種行為對於荀彧這樣正兒八經的名門而言,必然不齒,一眼就看穿了劉備不是一個什麼正經人。你打著皇室宗親的旗號想幹什麼?難道不是因為天下大亂,想要撐起正統的旗號,窺視神器?別說什麼漢室宗親,東漢這個漢室三百年前是跟你家祖上是一家,可現在早就不是了,更何況你這個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也只是你憑嘴說的,誰又知道呢。



坍塌的歷史觀


荀彧的選擇沒毛病。

荀彧本來是投奔袁紹的,天下將亂之時,荀彧把家族前往冀州,投奔袁紹,但是一段時間後,荀彧認為袁紹不是成大事的人,於是轉投曹操。

曹操、劉備都是英雄,都擁有撥亂反正的能力。所不同的是,劉備起點低,本錢太少,一開始也沒什麼名氣,這種情況下,選擇相對強大的曹操,無可厚非。

曹操本人雄才大略,允文允武,把曹操稱為漢賊,這只是站在對立面角度的稱呼而已。曹操是漢賊,劉備還被稱為大耳賊呢!

荀彧的結局確實不太好,他不願意曹操稱魏公、加九錫,最終憂憤而死。不過除此之外,曹操對他還是很信任的,官渡之戰的生死關頭,曹操寫信讓荀彧來決定進退之策,曹操在外征伐,荀彧坐鎮許都,有如蕭何。


歷史都付笑談中


理解了曹操野心暴露的心路歷程也就理解了荀彧為啥沒辦法了。

荀彧是曹操迎漢帝前入夥的,當時曹操啥官職?奮武將軍。

後來迎了漢帝中原大戰,曹操啥官職?司空。

再後來官渡大敗袁紹一統中原了,才是丞相。

赤壁回來不久就封魏公。

至少在這些階段之前,曹操都是漢臣。沒有僭越之心,最多專權,是個牛逼哄哄的權臣。

而荀彧的政治理想是啥呢?從目前的史料來看,就是協助曹操平定天下後還政漢室。而且裡面就一個核心,只要曹操還是漢臣,就一切好辦。

可完蛋就完蛋在,曹老闆封公都不滿足,已經是漢家頂級的人臣了,還想進一步。那就只能封王、禪讓往下走了。禪讓的必須條件就是被讓者得是王(參照王莽)。可是劉邦留下話了,非劉氏不得稱王,否則天下共誅之。所以曹老闆從決定封王那一刻起已經決定要走篡漢這條路了。

否則解釋不通為什麼放著漢家頂級人臣,忠名千古不要。非要冒天下大不韙封王,因為封王是鋪路。老曹想曹家千秋萬代。

所以,荀彧有選擇時,沒得選。沒選擇時,依舊沒得選。可憐文若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