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農村一家蓋房全村幫忙,現在為什麼感覺沒有啦?

山裡狗娃


那時候即使兩家不說話也會在蓋房子的時候前去幫忙,幫忙主要是從地裡拉土。那時候掙的是工分把老屋土拉到地裡當肥料然後把地裡起出來的新土拉回來。


用戶101902089127


非常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也是自己本人經歷過的,就在前年自己在農村蓋了一套120平米左右的房子,地處偏遠的大西北吧!

當時也頭腦一熱就想起給父母蓋套房子,因為自己離開家鄉有多年了,老人也在外邊,想到以後老人回老家養老,就蓋套房子吧,心裡想的美好,可是從一開始就感覺不順暢!

從開始拿地基就碰到個坎,自己家老房子周圍人少地勢高,吃水不方便自來水不通,所以要買個地方,可是人家早荒廢的地方要價也不低,地基小事畢竟農村沒多少錢就買了吧,剩下就是找工人開工,對是工人的問題,就麻煩了,我們和從前不一樣,以前只要誰家蓋房子還是有什麼紅白喜事只要開口一叫一群人,現在可不比當年,請工人一個村的,你得好煙好酒,一天三頓飯 ,還不能吃的不好,工錢還出奇的貴,可現在已經到了這個份也沒辦法,硬頭皮幹,三間房間愣是蓋了半年沒交工,連裡面裝修斷斷續續幹了倆年,現在想起來就頭疼!

有時候在想現在是怎麼了,誰說農村套路不深那是你沒回去,其實現在農村人比城裡人更現實,也更計較,社會改變,農村可不是以前的淳樸民風了,現在個個尖酸刻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不用城裡,農村更能體現的淋漓盡致!打字不易,謝謝觀看!





瀟瀟廚藝


大家好,我是老王。我結合自己情況為大家講一下現在農村的現狀吧。

我老家的房子從我小時候已經翻蓋過兩次了,我記得每次蓋房子,家裡非常的熱鬧,村裡幾十個壯勞力過來幫忙。

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工錢可說,只需要管飯就好。每頓飯一個大鍋菜,那時候條件差也沒有太多的肉,然後就是便宜的散酒和饅頭。

很多人納悶,那個時候怎麼那麼有人情味呢?主要是以前人們沒有外出打工,在家裡種完一畝三分地之後,有太多的空閒時間。

而且農村屬於人情社會,你幫我我幫你相互幫忙,人們湊到一塊熱熱鬧鬧的。

到了現在,種地的收入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生活所需,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打工掙錢。時間對於所有人來說變得珍貴起來,農村也沒有了以前那種熱鬧呢場景。

現在在農村基本除了紅白喜事,想讓別人幫忙幹活,大多要支付工錢的,不然很少有人去幫忙。

有人可能感覺缺了人情味,但是現實就是這麼一回事,別人的時間都是值錢的。

當然,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村裡生活的人多,往往還保留著以前免費幫忙的習慣。以我舅家來說,前些日子收紅薯,村裡去了30多個人幫忙,不僅不需要付工錢,連飯也不用管。當然了,平時別人家有事,他也經常去給別人幫忙的。

好了,以上就是關於農村以前和現在的人情關係介紹,各位朋友,喜歡的話請點贊關注老王,謝謝大家!


鄉知老王


事實就是這樣,剛剛記事的時候,一個母親帶著一個兒子,爸爸已去世,家裡蓋兩間房子,村裡人全來幫忙,也不吃飯各回各家,吃過飯馬上又回來,現在回到村子,做任何事都是各顧各,管飯也沒人幫忙了,錢,沒有錢過去幫忙的事,現在談都不用談,過去一家有事百家幫,現在有事錢幫忙,有個同學發來消息接兩間小房子,一個奶奶的兄弟十七個,兩間小房還是要花錢找人接起來,也不知以後到低能變成什麼樣。


5663642717936


提到到這個問題,我想談談關於我家房子的故事:

我出生在祖傳的一幅大宅院內,院內房子很多,人也很多,因祖上清末時期出過三位秀才,小時侯記著房上還建有秀才標誌,我家世代不熱衷土地,置辦了需多房產,後因家中人多,屢經分家,到我爺爺這一代土地就廖廖無幾,在那個年代,爺爺的兩位弟弟出去為官,我們全家就靠伯父的鑄造廠生產水車生活,沒人置辦土地,所以到土改時,我家因土地太少,應定性為下中農民成份,但因房產太多,有私辦工廠,就折中定了箇中農成份,有幸保住了這幅宅院。

我們秭妹五個與父母住在東屋三間廂房,因門臺太高,有十二層臺階,小時候玩耍時經常從臺階上摔下,頭上經常大泡壓著小泡,母親很心疼我們,恨死了那十二層臺階。後來哥哥長大需要成親,家裡必須有幅獨立院落,母親拿定主意自己先搬出去,但那個時期,上世紀六,七年代,人吃飯就是問題,那有錢置辦新物料蓋新房,老房必須拆掉,利用舊房料再起新房,母親就暗下決心,全家人忍飢挨餓攢餘糧,把生產隊分回的六斤棉籽油八角錢一斤,賣掉二斤,把分的布票全部賣掉,全家穿衣就靠外婆紡線織布,三年攢下八百斤餘糧,二百多塊錢,又有外婆家賣房錢,合在一起,免強準備起房,那年的冬季,母親不知跑了多少趟,找村支書批了一塊四分大的村邊地皮,就準備第二年春季蓋房。

到第二年春季,鄰居聽說拆房都來幫忙,但老房太高,大家都不幹上房,我父母都犯了難,這時我村有個好鄰居穆幹臣,此人人高膽大,手腳利索,熱心腸,鄰居有難,總是站出來幫忙,他對我父親說,兄弟不用犯愁,我帶著這幫人三天把房從上到下給你拆完,說罷,蹬著木梯,攀爬上房頂,把房獸卸下,隨後又上幾位膽大的,有人在下,有人在上,用了三天時間,把房終於拆完。

房子蓋起之後,我全家就剩十三斤糧食,全靠紅暑渣度日,母親餓的病倒了,後來哥哥從海河工地回來,分了二十斤糧食,靠這點糧食母親才勉強站起來。

進入八十年代之後,中國實行改革來放,我家的傳統工廠也辦了起來,隨著工廠的擴大,我家的房子需要騰挪翻蓋,父親決定,這次蓋房不讓鄰居幫忙,掏錢找幾位鄰居承包,鄰居們受過來的傳統習慣,不好意思拿工錢,父親說,今後大家都是靠掙錢吃飯,我再也不能讓大家無償幫忙蓋房,給錢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從此之後,我們村裡的人逐漸出去打工掙錢,生活越來越好,手裡有了錢,房子越蓋越好,工程量越來越大,過去幾天蓋座房,現在需要幾個月才能蓋起,加上裝修都是一年多時間,互助蓋房大家都吃累不起。村裡就順勢成立了建築隊,誰家需要蓋房,只要找到工頭說句話,談好價錢,就不用再管什麼,先蓋房,後付錢,省去了需多是非麻煩。

現在農村不僅有建房隊,還有拆房隊,紅白事廚師服務隊,農田裡的耕種收割,噴藥澆地都有專業隊,只要一個電話,就可上門專業服務。

現在的農村,也進入了商品經濟社會,專業性很強,舊的自然互助方式已不適應這個時代,時間就是金錢,專業才有高效,雖然過去互助風氣很好,但只適應那個貧窮時代,隨著社會專業分工越來越細,那樣社會互助方式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以願我們今後在專業化,現代化的路上走的更快更好。


以詩會友3


過去農村蓋房的確會來很多人幫忙的,記得小時候我家裡蓋新房,我很多堂哥堂嫂、鄰居都過來幫忙,那時候也不會發工資都是管頓飯就行了。而現在都是花錢僱來的小工、大工。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有這幾點:

一、以前農村外出打工的人不多,蓋房子都是趁農閒時蓋,農村很多人都有空來幫忙。現在農村大部分勞動力都出去打工了,沒有那麼多人在家待著。

二、以前蓋房子都是一層磚混結構,施工難度小,很多農村人都能幹點。現在農村蓋房越來越高,樣式也越來越多,需要更加專業的人來做。還必須要有專業的機器來完成,同樣還需要專業的人來操作機器。這些都不是隨便找個人就能幹的。

三、在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農村人的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人情越來越抵不過金錢的魅力了。

<strong>

<strong>


沒有顏值的顏值哥


我八零後生活在農村在我16歲那年我家翻蓋了新房,至今有了20年了也就是說我現在住的房子是20年前蓋的,那時候我記得打一天工也就10元錢工資。

那時候在農村鄰里之間關係都很好,吃飯都到門口誰家做的好吃吃誰的,有什麼事情都是相互幫忙根本不要工錢,就是管飯就行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特別濃。

現在就不一樣了,親戚之間也沒人情味了。平常都很少見面,只有有特別重要的事情才能聚到一起無論幹什麼活都需要打工錢,免費幹活已經不存在了。現在社會快速發展尤其在農村錢越來越難掙,但是開支越來越大。農民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無論搞什麼建設都使工資和料錢各一半。

隨著時代的變化,時過境遷已經回不到以前了,只能看以後了,人情味越來越淡金錢越來越重要。現在人們的眼裡只認錢,不談感情!






王大在農村


是啊。我記得蓋第一次土坯房時,打夯全是晚上,全村人輪流幹。脫坯男女老少爭先恐後,就是中午吃頓窩頭。上樑這天全村人齊幫忙,那時場景回想起真好。可好!現如今條件好了,全向錢看齊,屁大點活張口就是多少錢,要說幫忙,不管農活,還是修房蓋屋門的沒有。錢厚了,人情味別說薄就是沒有了。難道這就是潮流時尚嗎?沒法解釋。


王連全


過去農村一家蓋房全村幫忙,這裡要糾正一個誤區,過去農村蓋房,是一家人最大的工程項目,很多家庭從計劃建房到可以搬進去住,大都要經歷多達幾年的過程,並不是現在意義的建房,找一家工程隊,專業施工,一鼓作氣幾個月時間搞定。

過去農村建房,嚴格意義上說,基本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全村幫忙是一些必須要多人才能完成的項目,如起柱子,上樑等。也不是想象中的,要蓋房全村人七手八腳,從控基坑到可以住人,全部幫你一氣完成。其實大部分工作要靠自己,下面我講講我們老家過去蓋房的基本過程:

一,房屋選址,報批,基礎清理,挖基坑,不用說,這一系列的工作都得自己親自動手完成。

二,過去建房一般是石砌基礎,當時大部分地方還沒有統一的砂石料場,在我們那裡,都是自己拉著小板車,到山上去採,今天幾塊明天幾塊的去撬,直到塊石、沙積累得差不多了,才請二三個石匠師傅進行基礎施工,石匠師傅如果是本村的,只要管吃就行了,如果是外地專業從事石匠工作的,還得付點工錢。

三,基礎完工後,要進行木框架施工,這就要先準備木材,一般提前向村裡申請砍閥,村裡按計劃批准了,你要請幾個人去砍,砍回來後,再請三四個木匠師傳加工,木匠師傳待遇同石匠。木工活計一般要幾十天才能完成。

四,木框架在平面拼裝完成後,進入最重要的階段:豎房子現段,這時會舉行的儀式,請親戚朋友做客,吃幾餐飯,請村裡的勞動力幫忙,很多人在木匠師傳指揮下,在木框架豎立起來,再地一拼一拼的用橫樑連接起來。這個現段如果你家各種材料準備充分,可一鼓作氣用一二個星期,把牆體、門窗、樓板、屋頂瓦面等全部完成,基本達到入住條件。如果準備不充分,就要分步實施了,一般就不會請多人幫忙,自己慢慢砌牆,找二三個人幫忙上瓦等,有時一拖拖上幾年也建不好。

總之,過去農村建房大量工作還是靠自己動手,請別人幫忙雖然一般不要工錢,但管伙食也是不小的開支,況且請了人家幫忙,大家還是會大概記著,以後人家有事,你得幫回去,也是禮尚往來!現在不一樣了,大部分房都是磚混結構,要求的技術較高,請很多人也幫不上多少忙,況且年青人外出打工較多,也請不到多少人,請人也基本要付工錢、管吃喝,工效低,算算成本可能比找專業施工隊建還要貴,因此,慢慢地就基本不找全村人幫忙了!


譚成年往事ABC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對農村建房最瞭解。我是六零後,在我小時候,我家建房,生產隊時期,我父親和他年嶺相仿的七個人一起建房,一年建二家七人一起幹,只管飯不要工錢。三年建六家,剩一家沒建,這家後來建瓦房,找的別人包工,二百二十包工費,其餘六家每家出三十元。這就是鄉親人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