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的第五個等級:脾不統血,黑便,經血多,按以下3個方法做

3今天我們來說下脾虛的第五個等級:脾不統血。

華佗著《中藏經》五行理論:“心生血,血為肉之母;脾生肉,肉為血之舍;肺屬氣,氣為骨之基;腎應骨,骨為筋之本;肝系筋,筋為血之源。”從這一段我們就能看出脾與血的關係。

脾虛的第五個等級:脾不統血,黑便,經血多,按以下3個方法做

脾主統血的生理功能,早在《難經》中就有記載,如“脾主裹血”即指脾氣能裹攝約束血液循行於經脈之中,使其不致逸出脈外而為出血。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 金匱要略中提出用黃土湯治療脾虛下血。明代張景嶽、清代唐容川也都明確指出了脾虛不能攝血,可致下血出血。

脾不統血是氣不攝血的病理反映,它不僅與脾主統血直接相關,而且與脾化生氣血的功能也有密切關係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健旺,則氣血充盈,氣能發揮固攝作用,血液也就能循其常道而不致逸出脈外,所以,脾統血的作用是脾氣化生血液和固攝血液功能的綜合體現。若因脾胃素虛,或脾胃因飲食所傷,或勞倦思慮傷脾,或久病耗傷脾氣,均可使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氣血生化無源;氣血虛虧,固攝無力,則血逸脈外而致出血。

脾不統血有哪些臨床表現?

脾不統血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脾氣虛則運化無力,氣血虧虛,可見食少,腹脹,便溏,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

二、有多種出血症狀,如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等。便血而屬脾不統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雜,或先便後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見脾氣虛症狀;崩漏而屬脾不統血者,表現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盡,色淡質薄,面色白或虛浮,身體倦怠,四肢不溫,氣短懶言,納呆便溏等。

脾虛的第五個等級:脾不統血,黑便,經血多,按以下3個方法做

為何會脾不統血?

脾不統血是氣不攝血的病理反映,它不僅與脾主統血直接相關,而且與脾化生氣血的功能也有密切關係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健旺,則氣血充盈,氣能發揮固攝作用,血液也就能循其常道而不致逸出脈外。

脾氣虛證和出血共見為辨證要點。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脾氣虧虛,統血無權,則血溢脈外。溢於腸胃,則為便血;滲於膀胱,則見尿血;血滲毛孔而出,則為肌衄;由齒齦而出,則為齒衄。脾虛統血無權,衝任不固,則婦女月經過多,甚或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皆為脾氣虛弱之症。

脾不統血的辯證

脾不統血

表現: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治則: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宜用:歸脾湯加減

脾虛的第五個等級:脾不統血,黑便,經血多,按以下3個方法做

脾虛陽衰

表現: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婦人崩漏,血色黯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者。

治則: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宜用:黃土湯加減

氣血兩虛

表現: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治則:益氣補血

宜用:八珍湯加減

脾不統血多發於女性朋友,在具體改善中需要聽從專業人員的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