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暴政并没有那么“暴”,它的灭亡另有更深刻的原因

前言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杜牧《阿旁宫赋》

成王败寇,自古而然。所谓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话用来形容秦王朝的“千古盛名”一点也不错。秦,二世而亡,存世不过十五载,但秦的“暴名”却传世两千年。陈涉说:“天下苦秦久矣”,可见人们对秦朝的愤恨。死人是无法为自己辩白的,这是刀笔吏手中的笔杆比钢刀更可怖的地方。

透过历史的悠悠迷雾,重新探究两千年前的波诡云谲,我们不禁要问:强大如斯的秦帝国,何以会轰然崩溃。起义的浪潮在历史的一瞬息之间就喷涌狂流,席卷万里,完全摧毁了一个新生的,还很强大的帝国。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仅仅是秦的“暴政”吗?

秦朝的暴政并没有那么“暴”,它的灭亡另有更深刻的原因

质疑:秦朝的暴政真的有那么夸张?

暴政的说法由来已久,但在我们当代的历史研究下,该说法却漏洞百出。历代说法都有夸大歪曲的成分,也就是说秦政也许并不温和,但远没有后人所描述的那般夸张。就拿董仲舒说“秦税二十倍于古”来说,孟子曾说“什一而税”就已经是仁政的体现了,如果按这个标准去衡量秦朝税收标准,那秦税就要高达200%,岂非荒唐。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 《孟子·滕文公上》

而我们熟知的大泽乡起义之中,人们曾对秦法“失期法皆斩”这一过分规定感到十分愤怒,而当代出土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却明确写着因天气原因导致无法按时到达的情况,是没有罪责的——“降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

秦朝的暴政并没有那么“暴”,它的灭亡另有更深刻的原因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还有很多说法,在此不一一赘述。但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的是,“苛政猛于虎”这一说法未必站得住脚,或者说,并非秦亡的根本原因。

那么,秦朝的死因到底在哪呢?任何一个王朝的灭亡都不是一个单一因素导致的,这其中充满了各种定数与巧合,种种诱因单独来看都不过疥癣之疾,合在一起却比毒药更甚。

想要探寻秦朝的灭亡原因,我们必须先了解秦人这一民族或群体。

秦人的发展历史:一个顽强的民族,三次历史机遇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 《诗经·商颂·玄鸟》

秦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部落时代。其先祖是一位名叫“修”的女子,传说修在野外牧羊的时候吞下了一颗“玄鸟”的蛋,因此生下了秦人的祖先。这一传说和商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很多部落都有类似的传说,这其实表明的是他们都处在一个“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

秦朝的暴政并没有那么“暴”,它的灭亡另有更深刻的原因

玄鸟图腾

秦人有一位先祖叫伯益,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过舜的嘉奖。在夏商之交,秦人的祖先帮助商朝推翻了夏朝,因此受到商朝的重用。但后来因为死忠于纣王而得罪了周人,因此被阖族流放到了西部边陲,也就是现在的甘肃东部地区,因其地而称秦人。直到西周中叶才因为养马有功得到周王室的赏识,在西周灭亡后因为护送平王东迁而成为一方诸侯。这是秦人的第一个历史机遇。

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民族通过自身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戎狄遍布的关中地区顽强生存,并最终站稳脚跟。在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手中,更是建立起称雄一世的霸业。不过,尴尬的是秦人虽然一直想要积极融入到中原王朝的圈子中去,却屡遭排斥。“戎狄”是自恃文化优等的中原王朝对秦的标签。

与秦有相同遭遇的还有楚国,但楚国却在春秋时期就通过自身努力,靠拳头使得中原各国承认了楚国的地位。但秦国却不得不面对挡在自己面前的晋国这座大山,这座山是在太过高耸,让人望而生畏。但晋国却在内讧中走向了分裂,这是秦人的第二个历史机遇。

秦朝的暴政并没有那么“暴”,它的灭亡另有更深刻的原因

三家分晋

晋国走向了分裂,但这对于秦国的国际环境的改善起到的作用不算巨大,因为接踵而来的是强大的魏国。魏文侯、武侯力行变法,重用人才,魏国渐强。大将吴起为魏国开疆拓土,战无不胜,夺秦河西之地,不断压缩着秦国的生存空间。秦国的幸运在于他不断涌现出雄主明君,也在于魏国出了一个魏惠王。

秦的第三个历史机遇在于商鞅变法。值得一说的是商鞅变法是我们一直最称道的秦国强大的原因,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秦国获胜的唯一原因。变法的好处在于最大程度上整合了秦国的国力来面对战国的局势,而秦国一连出现七位雄主且他们都能很好的任用人才也是秦国夺取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

秦朝的暴政并没有那么“暴”,它的灭亡另有更深刻的原因

秦灭六国

上千年来,秦人并不总是运气好的那一位。这个民族也有过沉沦与坎坷,放逐是对其最大的打击,但这个民族却总能把握住历史机遇,助力自己的发展。在夹缝中求生存是对其崛起之路最好的概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顽强的民族。

可就是这样一个民族,何以禁得住苦难,受不了繁华。秦始皇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祖辈五百年来“大出天下”的梦想,却用了十二年把这承载着祖辈希冀的事业全然做空。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来好好探查一番。

秦亡原因一:可怕的巧合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 司马迁·《史记·始皇本纪》

有人说扶苏不死,秦国不灭。这话是由一定道理的,作为长公子的扶苏应该来说是秦始皇最中意的儿子。秦始皇当初因为扶苏直言进谏把扶苏派到了北方去做监军,想来是有两个目的。一是历练扶苏,二是监视手握重兵的蒙恬。

秦朝的暴政并没有那么“暴”,它的灭亡另有更深刻的原因

秦始皇的长子公子扶苏

秦始皇犯了一个大忌讳,那就是作为皇储的皇子被派出了都城。不知道秦始皇有没有想起当年的晋献公的故事,晋献公就是因为听了骊姬的话,把太子申生派出了都城,导致最后申生被害死,晋国大乱。虽然扶苏不是名义上的太子,但却是秦始皇心中的继承人的最佳人选,这一点从他留下的遗诏中就可以看出来。秦始皇临死时,立下遗诏,要求扶苏回京治丧,而依据惯例,只有继承人才可以主持先皇的丧事。

因此,秦始皇虽然没明说,但已经把扶苏确立为继承人了。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而秦始皇之所以不直接立扶苏为太子,有这么几个原因:其一,是秦始皇仇女。这主要是拜他的母亲赵姬所赐,赵姬不仅秽乱后宫,还和嫪毐生下了私生子,并要支持嫪毐夺取秦始皇的王位,这对秦始皇的打击可想而知。所以秦始皇仇视女人,没有立皇后。没有立皇后,也就没有嫡长子。其二,是求长生。秦始皇一生追求长生不老,希望自己能永远当皇帝。立储就意味着他承认了自己会死,所以他不愿意立太子。

秦朝的暴政并没有那么“暴”,它的灭亡另有更深刻的原因

秦始皇晚年追求长生不老

长策东鞭及海隅,鼋鼍奔走鬼神趋。怜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间有死无。 —— 唐·罗隐·《秦纪》

所有的错误与巧合聚在一起,成为了杀死秦朝的毒药。首先是没有嫡长子,意味着秦始皇的十八个儿子都有继承权,这就为胡亥的即位提供了合法性;其次是把扶苏派到了边疆,要不然扶苏也没那么容易死;再其次是喜欢出巡,而第五次出巡的时候他偏偏死在了路上。如果死在皇宫就没那么多事了;再其次在于最后关头把蒙毅派出去为自己祈福,局面完全由赵高和李斯把持;而最后是李斯,他英明一世,在关键时刻却利欲熏心,害了自己也害了秦朝。

秦亡原因二:不甘心的六国贵族们

继承人的问题说完,就要来谈谈另一批人了,那就是六国的遗老遗少们。秦始皇荡平六国,将其国君一一放逐,其中多数死于非命。但六国王室及其势力并未因此消散,反而潜伏在暗处,伺机而动。自从秦孝公以来,秦征战不断,六国军士死于秦手者,百万有余。仅仅只是武安君白起据考证就斩杀六国士兵165万之众,无愧一代杀神。但对于秦国来说这是功劳,对于六国来说可就是仇恨了。六国百姓多少都有些仇视情绪,而要说最仇恨秦国的莫非六国贵族。百姓在六国是百姓,在秦国还是百姓。

而贵族在六国是贵族,在秦国非但是百姓,还有可能是囚徒,这种身份落差带来的折辱感有时足以引发敌对情绪。

彼可取而代之 。 —— 项羽
秦朝的暴政并没有那么“暴”,它的灭亡另有更深刻的原因


再加上秦朝在建立之后,实行的是郡县制和土地私有制度。要知道,在战国时代除了秦国完全推行这两个制度以外,没有那个国家彻底做到这点。这两种制度带来的影响是原本在地方拥有一定势力的地方豪门受到毁灭性打击。本来灭国就摧毁了大贵族,然后随之而来的是秦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的制度,严重打击了地方势力。

制度的变更是权力的重组,动了别人的奶酪,又怎么可能就此了之。

也无怪乎陈涉在起义后天下云集响应。响应的人是平头百姓吗?未必,农民没有人组织,很难有财力与魄力去闹革命。陈涉去找当地的三老豪杰商议,众人一拍即合,就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此心。这些人响应起义是因为恤民劳苦吗?恐怕不是。他们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秦始皇严苛,也只是使得百姓的日子过得苦,这些人依旧逍遥自在。而往往这些人是不会在乎百姓死活的。问题就在于秦始皇行郡县,变更土地制度,让这些人失去了在地方的权威,让他们富而不贵。所以,他们本来就想反。只不过,他们不敢。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秦朝的暴政并没有那么“暴”,它的灭亡另有更深刻的原因

陈胜吴广起义

不敢的原因,一是秦始皇,二是秦朝强大的军队。第一点解释了为什么陈涉和旧贵族在秦始皇死后一年就举事了,那个时候的秦朝还没到最黑暗的时候。有秦始皇在,没人敢反。可惜秦始皇没有他高祖父那样的超长待机,而是仅仅当了十二年皇帝。秦始皇死了,天下开始乱了,但没人想当出头鸟,除了陈涉这个愣头青,因为秦军还在。六国那帮老滑头给陈涉摆了一道,他们给陈涉戴高帽,尊陈涉为首领,真实目的就在于让陈涉成为帝国的集火目标。所谓“擒贼先擒王”、“枪打出头鸟”,可惜陈涉不明白。镇压叛乱,秦军只用一帮囚徒就完成了,历时仅九个月。陈涉死了,六国旧贵族一个个趁机做大,摇身一变,又是一方诸侯。项羽争天下,不就是为了重回分封制时代么。可惜他不知道,时代变了。

秦朝的暴政并没有那么“暴”,它的灭亡另有更深刻的原因

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而死

秦亡原因三:平民的不适应

贵族对天下大变不满,平民也未必乐意。之前我们说过,秦国是由被流放到西陲的一个部落发展起来的,在他早期生存的环境里,他不得不与周边大大小小的游牧民族争夺生存空间。而与这些“戎狄”杂居的过程中,秦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是和中原王朝脱节的,因此受到中原王朝的歧视。

即使到了诸侯时代,中原王朝还戏称秦君为“小秦伯”,因为秦君在分封制中只是个“伯爵”。到了商鞅变法时期,商鞅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为秦国“移风易俗”,这当然不是要把秦国改造成为可以融入中原文化圈的礼乐文明国家。而是用法度来约束秦人剽悍粗蛮的个性,引导他们勇于公战,勤于劳作。这些都是适应了战国的形势需要,有利于秦国的争霸战争。

秦朝的暴政并没有那么“暴”,它的灭亡另有更深刻的原因

商鞅变法

但秦始皇在建立秦朝后仍然沿用了这一套制度,并把它推向全国。秦始皇对当时中国做出的最大的改造是统一和集权,这很大意义上是旧政策的延伸。可惜这一套办法未必适用于当时的秦朝,也未必适用于六国的文化环境。

秦律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影响必然是重大的,因为这是全面性的以法治国的开始。这样重要的变革,民众必然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后来的刘邦入咸阳,废除秦律,仅仅“约法三章”,人民欢欣鼓舞。而汉朝建立后,汉朝皇帝又恢复了秦律,只不过改称《九章律》。这不过这一时期的汉朝奉行无为而治,其用意无非是过渡。而后的法律增为《十二章律》,证明了不是社会不需要法度,而是需要时间来适应以及去调整。

由此可见,有问题的不是秦法,而是秦始皇和他的谋士没有认识到一点:不断变革,与时俱进。

小结:历史复杂而多变,
不能一言以蔽之

秦朝仅仅亡于暴政吗?相信看完这篇文章,你不会再给这个问题一个绝对肯定的回答,诸多可怕的巧合、不甘心的六国贵族和平民百姓的不适应等重要因素,都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秦朝的暴政并没有那么“暴”,它的灭亡另有更深刻的原因

秦始皇陵兵马俑

没有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出于一点原因,复杂事物的形成往往是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必然的或偶然的,个人的力量或者社会的因素,共同作用于一件事物,总不能一言以蔽之。


文│历史飞扬裕宗 图│网络与制作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却又色泽淡雅,青铜器一样体量厚重而又造型独特,这是飞扬看到的历史,愿与你一起共赏。

秦朝的暴政并没有那么“暴”,它的灭亡另有更深刻的原因

点击下方加入历史飞扬的专属圈子,天文地理,历史人文,一边聊,一起走,有归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