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蒙元的尊孔與衍聖公家族的時運

自漢朝起,中國曆代王朝都尊崇儒家。儒家創始人孔子被冠以種種頭銜,他的嫡系子孫也得到優遇,享有特權。唐玄宗時,封孔子三十五代孫為文宣公。

北宋至和二年(1055),有人指出"文宣"是孔子的諡號,不宜作為後裔的封號,於是改封衍聖公。自此以後,歷代相沿未改,一直行用了八百多年。在金代,衍聖公的地位不斷上升。金朝統治者對衍聖公的待遇超過了前代,也超過了同當時對峙的南宋。這說明他們充分意識到了儒學對於現固統治的作用。

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正月,蒙古軍包圍汴京,金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避難的衍聖公孔元措出城投降,蒙古政權要他回曲阜"奉祀",並於第二年(1233)六月命他"襲封衍聖公"。此時金朝尚未滅亡,而"聖者之後"已經接受了新朝的封號。朝代變了,衍聖公的地位並沒有受到影響。

孔元措在蒙古政權和地方軍閥庇護下,襲封術聖公十餘年,直至蒙哥汗元年(1251)因病去世。此後,曲阜孔子後裔圍繞著衍聖公的爵位,發生矛盾衝突,以致出現數十年爵位空缺無人承襲的情況。衍聖公長期空缺,一直持續到元世祖忽必烈去世(1294)。當時佛、道等教派的領袖人物,也都受到元朝政府的種種優遇,每當一位領袖人物死去,其繼任人(或由死者生前指定,或由該教派上層人物推舉)總是很快得到政府的承認,享有正式的頭銜,沒有出現長期空缺的現象。用元朝大臣王惲的話來說,忽必烈對"三教九流,莫不尊奉"。唯有作為儒家象徵的衍聖公,卻成了例外。

史話蒙元的尊孔與衍聖公家族的時運

衍聖公公爵位長期無人承襲並非孤立的現象。曲阜孔家在忽必烈統治時期總的來說是遭到冷落的。在即位以後,忽必烈從未召見過任何一位"聖裔"。忽必烈的寵臣阿合馬還以"孔夫子的子孫多有,只教他每自看著"為理由,將前代賜予孔府的一百戶灑掃戶都撥做軍、站、民戶,承擔國家的賦稅差役。

當時有人感慨地說:"林廟戶百家,歲賦鈔不過六百貫,僅比一六品官終年體耳。聖朝疆宇萬里,財賦歲億萬計,豈愛一六品官俸,不以待孔子哉!且於府庫所益無多,其損國體甚大。"

這番牢騷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但並沒有使事情發生任何變化。"可憐杏老空壇上,惟有寒鴉噪夕陽"。孔府和孔廟是一片蕭瑟的景象。

忽必烈對孔府的態度與他對儒學的認識有關。他採用"漢法",推行改革,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忽必烈真正賞識並加以重用的漢族士大夫,主要是劉秉忠、王文統一類"尚霸術,要近利"的人物。對於只知講道德性命、聖賢之道的儒生,他雖然也加以收留,給予一定榮譽,但一般都安插在閒散的位置上,並不重視。在他統治期間,不少人提議行科舉,他始終置之不理,這和對儒生的輕視態度是分不開的。講求聖賢之道的儒生得不到重視,作為"聖人後裔"、儒教象徵的行聖公,自然遭到冷落了。

當然,"聖裔"們內部為了爭奪爵位爭吵不休,把家醜公開化,給忽必烈留下了很壞的印象,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總體來看,元朝統治者採用"漢法"與重用儒生、尊奉孔孟之道並不能完全等同起來。

1294年,忽必烈死,其孫鐵穆耳嗣位,是為元成宗。他在某些方面採取了不同於忽必烈的政策,其中之一便是尊孔。在即位之初,他就"詔中外崇奉孔子"。詔書中說:"孔子之道,垂憲萬世,有國家者,所當尊奉。"

史話蒙元的尊孔與衍聖公家族的時運

大德十ー年(1307),鐵穆耳死,武宗海山繼位。他在尊孔方面更為積極,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這個頭銜以後一直沿用,用魯迅的話來說,這是一個"闊得可怕的頭銜"。為什麼要加上"大成"二字呢?原來,"世嘗知尊孔子矣,而皆未至也";"大成之號,其所以致褒稱之隆,蔑以尚矣"。也就是說,加號"大成",是為了表示元朝皇帝尊孔最為度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在加封的詔書中還說:"蓋聞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範百王,師表萬世者也。""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維聖道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詔書最後說:"尚資神化,祚我皇元。"尊孔的目的,說到底,就是為了現固元朝的統治。這一點從上述詔書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至大二年(1309),元武宗又下令在全國學校將加號詔旨立碑,用丞相三寶奴的話來說:"交立碑石呵,今後學本事的人,肯用心也者。"後來的元朝皇帝,還對孔子的父母、妻子以及弟子等,加贈種種稱號。

當元成宗尊孔的詔書下達後,濟寧路達魯花赤按檀不華聞風而動,集資修廟。自大德二年(1298)起,到五年止,"殿矗重簷,亢以層基,繚以修廊。大成有門,七十二賢有廡,泗、沂二公有位。黼座既遷,更塑鄆國像於後寢。締構堅貞,規模莊麗。大小以楹計者百二十有六"。到元順帝元統二年(1334),又次大規模修葺,工程共進行了兩年多時間,"門垣繚廡,重門層觀,丹碧黝堊,制侔王居"。元朝政府還賜給田地作為廟產,恢復孔廟的灑掃戶。大德五年孔廟大殿落成後,元成宗"賜田五千畝,以供粢盛,復戶二十八,以應灑掃"。順帝元統元年,又將沒收罪人的"田八頃八十九畝,屋二十有七間,家奴若干人",賜給曲阜孔廟。"沒人產俾孔氏襲封世業之。其家奴婢俾籍於有司,居所沒入居,田所沒入田,世服役孔氏為酒掃戶而輸其租"。

既然尊孔,孔子的後裔當然要優待。元成宗下詔尊奉孔子的次年,即元貞元年(1295),召孔治入朝,命他襲封衍聖公,階中議大夫(正四品)。"孔子世爵,弗傳者久,至是乃復"。由孔元措死(1251)算起,到孔治襲爵止,行聖公爵位空缺了四十餘年。孔治襲爵後,"獨領虛名未沾實祿",到大德四年(1300),輸林學士閻覆上書請求"照依隨朝正四品例,每月幫支體鈔,俾之有爵有祿,以奉祭祀"。從此開始,衍聖公才有了正式的俸祿,"月俸百千"。

史話蒙元的尊孔與衍聖公家族的時運

元仁宗延祐年(1315)後,衍聖公月俸增至五百貫(五百千,相當於鈔十定)。泰定三年(1326),山東廉訪副使王鵬南上言:"襲爵上公,而階止四品,于格弗稱,且失尊崇意。"於是在泰定四年升衍聖公階嘉議大夫(正三品)。到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又高升了一步,"制授中奉大夫""(從二品),衍聖公印章也由銅製改為銀製了。品階一遷再遷,表明元朝政府對衍聖公愈來愈重視。聖公之外,孔子的其他子孫也得到優遇。曲阜縣尹一職仍在孔子族人中選充,但不再由衍聖公兼任,"世封其大宗為衍聖公以奉祀事,世任其小宗為曲阜尹,以治其地"。元朝政府還從孔子後裔中選擇學校教官,"凡孔氏後,得從其族長推舉,移衍聖公府,送所隸類選注學校官,出身視庶族優一等"。有的蠢然無學,既充路教,甫歷初階,即升八品"。

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統一南方,遣軍北伐。明軍很快便攻取了山東。十二月,行聖公孔克堅派遣孔希學"率曲阜縣尹孔希章、鄒縣主簿孟思諒等,迎見[明軍將領張]興祖于軍門"。自己卻稱疾不出,意存觀望。明軍將孔希學送到南京,朱元璋親自接見,慰勞有加,同時對孔克堅稱病不來表示不滿,專門派人"以敕往諭之曰:"朕聞爾祖孔子垂教於世,扶植綱常,子孫非常人等也。…[朕]雖起自布衣,實承古先帝王之統。………天命所在,人孰違之。聞爾抱風疾,果然否,若無疾而稱疾則不可。諭至思之。"朱元璋一面表示對孔子的尊敬、對聖裔的優待,另一方面表示自己是正統所在,警告孔克堅必須端正態度。果然,救書一到,孔克堅立即就入朝了。朱元璋馬上召見,對他說"你祖宗留下三綱五常,垂憲萬世的好法度。你家裡不讀書,是不守你祖宗的法度,如何中?"

朱元璋封孔希學為衍聖公,階為二品。賜予孔克堅房屋、馬匹,但不任職,用朱元璋的話來說:"以其先聖之後,特優禮之,故養之以祿而不任之事也。"

朝代又ー次變化,衍聖公的地位卻更加顯赫了衍聖公的政治地位在元代有很大的提高。宋制,衍聖公階八品,而到元末,已升至二品。由此可見,由蒙古統治者建立的元朝,在尊孔崇儒方面,超過了前代。但應指出的是,元代衍聖公地位的變化,是在元中期以後發生的。蒙古統治者最初以弓馬之利得天下,雖然受一些漢人謀土的影響,也採取一些尊孔崇儒的措施,以資號召,但實際上是不甚重視的。只有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的實踐以後,他們才真正認識到尊孔崇儒對於鞏固統治的作用,從而大力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史話蒙元的尊孔與衍聖公家族的時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