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官员会感恩戴德,为什么一些人出宫门后就会扔了?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

王若云


皇帝赏赐的东西再不好,官员们也不可能刚出宫门就扔掉。皇帝御赐的物品本身可能没啥价值,但却代表了皇帝的权威。如果大臣故意损坏甚至刚出宫门就扔掉御赐之物,要是被一些政敌以此为借口上奏,轻则丢了乌纱帽,重则可能直接被皇帝处死。

所以,不管乾隆赏赐的猪肘子有多难吃,大臣也绝对不可能刚出宫门就扔掉。再有,乾隆赏赐大臣的不叫猪肘子,而叫祚肉。

在以前,皇帝在祭祀宗庙、社郊后,会把祭肉分给大臣,这个过程就叫“赐祚”。而皇帝所赏赐的这些祭肉则称之为“祚肉”

清朝皇帝经常在坤宁宫举行祭神仪式,祭神仪式结束后,皇帝就会把祭肉赐给大臣。

清朝的这种祚肉十分难吃,不要说吃惯山珍海味的王公大臣了,就算是底层的老百姓都不一定吃得下。其做法非常简陋:

“清代新年朝贺,每赐群臣吃肉,其间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大脔臣下拜受,礼至重也,乃满洲皆尚此俗。”

这种所谓的猪肘子,其做法非常简单:先杀一头猪,再把这头猪煮得特别烂,不加任何的调料,然后让御厨将其切成一片片肥瘦相间的肉片,最后赏赐给王公大臣们。

没有加任何调料的猪肘子,其难吃程度可想而知。那么,乾隆为啥要这么做呢?

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满清风俗。这种直白的水煮猪肉,主要是想让满人不忘根本。因为没入关之前,满洲士兵就是吃着白水煮猪肉度过严寒的冬天的。现在让满洲的王公大臣们享用这种并不好吃的祚肉,就是不想他们沉浸于享乐,要让他们记住满洲旧道、不忘根本。

二是乾隆个人原因。雍正夺取皇位,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的儿子们基本上都处于享福的状态,这时雍正就想考验他们,看看他们有没有忘记先人们的不容易。

于是在乾隆十岁那年,雍正就把几个皇子召集在一起,让他们吃祚肉,结果只有乾隆吃祚肉时没有露出任何不满的神情,其他几个皇子都差点恶心到吐。所以乾隆继位后,有时候就会用吃祚肉来考验大臣和皇子。

大臣们如何应对难吃的祚肉?

白水煮猪肘子,不仅一点味道都没有,而且还特别油腻,自然是比较难吃的。

乾隆时期,大臣们吃祚肉,一般都是在宫内吃的。按照乾隆的规定,是不能让大臣将祚肉带到宫外的,所以自然就没有大臣刚刚出宫门就扔乾隆赏赐的猪肘子之说法。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祚肉实在是太难吃了,但当着乾隆的面,大臣又不能不吃,所以在吃祚肉时,许多大臣都是比较痛苦的。而皇宫中一些打点膳食的人也察觉到大臣们的痛苦,于是他们就想了一个较为实用且没啥风险的法子:

用一种特殊的纸在酱油里泡上几天,让这些纸完全被酱油浸透,如果大臣们在吃祚肉前给他们一点好处,他们在给这些大臣上祚肉时,就会送上这样一张浸满酱油的纸。

给了好处的大臣们,就可以将纸张中的酱油沾到祚肉上,然后直接将祚肉吃下去。

总的来说,大臣们刚出宫门就扔祚肉的情况并不存在。在热播剧《延禧攻略》中,傅恒因为吃祚肉蘸盐而被宗人府抓了。如果大臣们直接把祚肉扔在宫门口,那可是要砍头的事情,以前的官员们可都是老谋深算的一类人,自然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傻事。


金兔历史


乾隆赏赐给大臣的这个肉呢,并不是猪肘子肉,它有个专有名称,叫做“胙肉”。

做法很简单,就是白水煮猪肉,不加任何盐、糖等调味料,吃起来还有点油腻。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强迫大臣们吃这种白水煮猪肉呢?到底有何用意呢?

首先,并不是所有大臣都能吃到胙肉,只有满洲王公大臣才有资格享用。

根据史料记载:

清代新年朝贺,每赐群臣吃肉,其间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大脔,臣下拜受,礼至重也,乃满洲皆尚此俗。

原来,清朝经常会在坤宁宫举行祭神仪式,并赐给诸王、大臣们吃祭神用的胙肉。

吃这种水煮猪肉,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好吃,而是要牢记满洲旧道

还没入关时,满洲士兵就是靠着吃白水煮肉度过寒冬的。所以,吃胙肉的目的是以示不忘根本。

因此,绝对不可能出现所谓“乾隆皇帝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官员会感恩戴德,为什么一些人出宫门后就会扔了”的事。

首先,乾隆赐下的肉并不是猪肘子。

其次,大家都是在宫里头吃胙肉,不会让你带出去的。


乾隆曾经有过规定:

祀身祭肉,著派总管太监刘成专管。每日吃肉之时。仍著派御前侍卫一员、乾清门侍卫二员、同吃肉之侍卫等、进宫一体分食。并遍加查看。

凡是不好好吃胙肉者,都会严加惩处。

总而言之,标题说的并不是实情。


HuiNanHistory


在整个清朝,要是比起吃肉来,纪昀纪晓岚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他能就着一壶茶吃下十斤肉。据《啸亭续录》《清稗类钞》等清朝史料记载,清朝皇帝逢年过节都会赏赐给亲近大臣和侍卫一些猪肉,但是大臣们嘴上山呼万岁谢恩,心里却在叫苦不迭。又一次乾隆赏给每位大臣一个猪肘子,结果大家一出宫门,就把那些猪肘子全都扔了——不是扔在路边垃圾堆里,而是扔进了纪晓岚的轿子里。纪晓岚回家下轿的时候,满身油腻,脚地下全是猪骨头——那些肘子被他一个人啃光了。

纪晓岚有多能吃肉咱们暂且不提,因为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猪肘子可是好肉呀,特别是乾隆皇帝钦赐的,这可是无上光荣呀,这些大臣怎么一出宫门就扔了呢?这其中固然是因为到了乾隆年间,大臣们已经腐败透顶,每天猴头燕窝鲨鱼翅满汉全席吃着,这又肥又腻的猪肘子实在是看着就想吐。另一个原因就是清朝皇帝赏赐的猪肉很特别,除了纪晓岚这样的怪物,别人根本就吃不下去。就是拿给现在的普通人,也是难以下咽。

熟悉清朝宫廷习俗的读者都知道,清朝皇帝特别喜欢吃猪肉睡热炕,以至于御膳房每天都要在皇帝皇后的院子里杀两口猪,逢年过节还要加倍。新鲜的猪肉大块卸下来就扔进大锅里白煮,有个八九分熟不带血丝了,就捞出来切片上桌。五花好肉都端给了皇帝皇后妃嫔答应常在,而大肥肉片子块子就拿出去赏赐给大臣和侍卫。皇帝后妃们吃白切肉,是可以蘸蒜泥韭菜花的,但是大臣和侍卫可就没那么好的待遇了,他们就是一大块没盐没酱没滋没味的水煮肉,而且还要叩头谢恩之后当场吃掉——如果分肉的厨子拿谁开涮,就会给那人一块大肥膘,吃上三口不想吐那就是好胃口,而吐出来就是“大不敬”,此生就再也吃不成肉了——吃饭的家伙被拿走了。


于是很多聪明的侍卫就想出拉一个办法:悄悄地在怀里揣一打糯米纸(也有用牛皮纸的),这纸已经用咸盐酱油十三香反复浸泡晾干,用这样的纸包着肉来吃,热乎乎的肉浸润了纸中的调味品,自然别有一番风味。但是大臣们的袖子里、靴子里都装着奏折和银票,要是也装这样的纸,那么皇帝在看奏折的时候,就会感到很奇怪:这些人是在厨房里给朕写奏折吗?怎么全是麻婆豆腐味?

清朝皇帝赐肉上瘾,据《啸亭续录》记载:“定制,大内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于坤宁宫,钦派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上自用御刀割析,诸臣皆自脔割。 ”大家想想吧,一帮王公大臣围着一块白水煮肉,你一刀我一刀分切大嚼,来自白山黑水的大肚汉还好说,这让来自江南水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儒雅




文人情何以堪?

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乾隆赐给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结果那帮大臣出了宫门就扔了。但是细细想来,如果清朝这制度一直保持下去,每天就吃点白切肉大烩菜,别弄什么满汉全席,也别吃什么山珍海味以至于一顿花费几百两银子,清朝的老百姓生活是不是会好过一点? 清朝是不是能不被八国联军揍得那么惨?


欧富定新时代婚纱摄影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敢把皇帝赏赐的东西扔了,头上长几个脑袋?敢这么任性。

不说是猪肘子了,就算是别的任何东西,皇上赏赐的,都不能随意扔的。

这个猪肘子到底是什么来历呢?

古人是很敬重祖先的,特别是皇室,因为人家的祖先牛啊,有皇位给后代继承。

所以后人为了表示感激,在固定的节日,会给祖先敬上猪牛羊这些动物,让祖先享用。

祖先享用过之后呢,人们觉得这些东西都是肉,不用了浪费啊,于是就再次回收利用。

这就叫做“胙肉”。

清代时候,回收利用的比较奇特,直接将这种敬过神灵的半生不熟的肉,切成块,分给臣子们吃。

《啸亭续录·贵臣之训》中有记载:“坤宁宫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

因为大清皇室是满人,祖先都是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的游猎部族,所以没有出关时候,满人吃这种肉不在话下。入关后,都锦衣玉食的,再吃这种不太熟,有没有任何佐料的肉,就有点故作苦而念先人之苦的意思了。

雍正皇帝刚继位不久,有一次遇到祭祀完祖宗的时候,就把小弘历叫到身边,然后什么话也没说,就将这样割下来的冷猪肉给小弘历吃。小家伙也没有多说什么,就将这肉吃了。雍正很开心,心里暗想,这真是有大福的小主啊,暗暗就将接班人选定给了弘历。

延禧攻略中有一个情节,魏璎珞陷害怡亲王,就给他的胙肉中,偷偷加了佐料,就这个事情,被告发之后就受到皇帝的责罚,连皇上都不嫌弃不好吃,大臣们还敢作孽,这不是找事嘛。

所以不要小看了这块冷猪头,来头大着呢。谁敢偷偷扔了,绝对是活腻了。



历史宝藏


乾隆皇帝的确喜欢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大多人吃不下还不敢吐,不敬之罪谁都不敢犯。惟一例外的是和绅的老对头——纪大烟袋纪晓岚,纪晓岚最大本事就是爱吃肉,其他大臣叫苦连天,纪晓岚则欢天喜地吼道:“放开那猪蹄,让我来!”



为什么大臣们怕吃这猪肘子呢?如果整成东坡肉,大伙儿肯定就着二锅头能啃几口,这跟猪耳朵都是下酒的好佐料。关键这猪肘子用途不对,是用来祭祀用的胙肉。

胙肉什么玩意儿?据《啸亭续录》所载,这是清朝定下的规矩,几个节气日在坤宁宫祭神,然后白水煮猪肘,大臣们个个有份,拿刀自己割着吃。最早是为了保持游牧族的猎食的习俗,警醒当权者勿为了享受忘了当初游牧族的本性和本能,跟每年定期打猎是同一个道理,到了乾隆就玩出了花样。

乾隆喜欢戏弄大臣,干脆人手一个,谁都不用抢,谁也不能少,就喜欢看大臣吃出洋相。这白水煮肘子,无盐无味,毛没什么剃干净,熟没熟看天意,除了纪晓岚,其他人难以下咽,只好当面一脸假笑感谢隆恩,一面随意吃两口,转身打包走。

当面不吃,不行!

转身扔掉,也不行!

因为这是祭神的肉,是纪念清朝传统的专用品,当面吐是对神、清朝的大不敬,如果哪个大臣想用颈项和刀子比硬,乾隆很乐意成全。


刘墉干了一回把猪肘扔护城河的事,结果被和珅看见了,告到了乾隆那儿。

乾隆一脸凶相地威胁刘墉说:“大胆刘墉,居然敢扔掉祭神用品,该杀!来人!”

和珅一旁拍着巴掌乐坏了!

“且慢啊,皇上!”刘墉啪的一声跪在了地上,不巧膝盖刚跪在和珅脚上,疼得和珅抱着脚坐在地上,眼泪都出来了。

乾隆就是想吓一吓刘墉,看一看刘墉又能胡扯些什么狗屁道理出来。

“臣正吃肘肉之时,忽见一女子,从画卷脱出,自言乃是洛神,今儿游于江湖,恰歇在我护城河边老柳树边,久闻天子好客,特来求取一胙,以作待客之用。”刘墉张口就来。

和珅嘿嘿一笑,刘墉这是自寻死路,脱口而出道:“世上哪有神仙,刘墉这是欺君……”。但马上掩住了嘴,两个眼珠儿直瞪着刘墉,这刘墉太坏了。

乾隆用胙肉本来就是祭神,总不可能说没有洛神这回事吧?这岂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乾隆也没折了,只好问道:“后来呢?”

刘墉双手一拱道:“洛神知道皇上文釆非凡,想请皇上赐诗一首,以作留念!”

这一下子捅到了乾隆心头痒痒处了,大声吩咐道:“和珅,备笔墨!”

和珅一脸幽怨地看着刘墉,心想:刘墉你可真能扯,扯了屈原扯洛神,什么人来的啊?

乾隆拿着笔,挥墨留书,写下了《题顾恺之洛神图》。

赋本无何有,图应色即空。 传神惟梦雨,拟状若惊鸿。 子建文中俊,长康画里雄。 二难今并美,把卷拂灵风。

后来刘墉胙肉全扔护城河了,和珅干脆视而不见,也嫌拿着累赘,学刘墉往护城河一扔完事。

乾隆赐给大臣的猪肘子,就是祭神的胙肉,无盐无味,毛也未去净,半生不熟,换谁也难以下咽。不过也不敢乱扔,这一扔就扔掉了自己脑袋,所以一般打包回家悄悄处置,比如让下人吃掉,或者偷偷施舍给乞丐之类的,只要明面上不给人抓着把柄就行了!


西游梦红楼


大兄弟,按照你的说法,乾隆分的应该不是什么猪肘子,而是祭祀用的祚肉。祚肉是猪肉用白水煮熟,祭祀天地和先祖之后拿下来吃的。这种肉也不是什么大臣都可以吃的,什么位分就只能吃什么部位的肉,比如猪后腿上的肉最好,是皇帝才能吃的,其余好的是给阿哥王爷们的,而且这种肉一般是不允许蘸调料的,前一段时间的热播剧《延禧攻略》中傅恒就是因为吃祚肉蘸盐被宗人府抓了,蘸点盐都这么严重,更不用说你扔掉或者吐出来了,那是要砍头的,再者,皇帝赏赐的东西就是S你也得吃完,别说这还是肉,所以电视剧中的情节看看就好了。

民间的满人也都由吃祚肉的习俗,到家里做客的人吃的越多,主人越高兴,祚肉又叫“跳神肉”,这是一种满族特有的料理,早在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相关记载,“割法虽用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参、横斜碎杂为佳,与圣人割不正不食一语截然相反。其猪身肉之名目甚多,满洲跳神肉最妙”跟祚肉的做法类似,先用白水把猪肉煮熟,然后用小刀切成片状,肥瘦相参是最好的,小刀一般都是客人自带的,吃的时候当然也是不能蘸料的。

你说的那种蘸料的肉应该是祚肉的改良版蒜泥白肉,是祚肉的做法传到四川之后,川人用蒜泥和各种佐料改良之后的做法,现在很多馆子都有这道菜,味道妙不可言,没有吃过的同学可以去尝一尝,或者直接做也可以,做法非常简单,菜谱这里就不罗嗦了。


漫威百科全书


在正式行文之前先发两句牢骚,我看了一些史料之后,突然很愤慨,吃猪肘子,那叫忆苦思甜吗?就算是煮的白水肉,也半生不熟的,但有那么难吃吗?真的是造孽。这些扔了肉的人,就应该砍头,并不是说对皇帝大不敬,这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生活平时有多腐化,如此下去,大清不灭,天理难容。


据传纪晓岚一天至少10斤肉,从个人习惯来说,当然无可非议。别说胃受不受得了,如果没有高薪,这都养活不起。此题与纪晓岚无关,只与吃肉有关,这么写出来只当引子。

清人昭梿在《啸亭杂录》卷十中这样记载纪晓岚:“北方之士,罕以博雅见称于世者,惟晓岚宗伯无书不读,博览一时。所著《四库全书总目》,总汇三千年间典籍,持论简而明,修词澹而雅,人争服之。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粒,真奇人也。”


好了言归正传。乾隆皇帝每年要祭祀五六十次,祭祀时都要杀几口大猪,仪式完后,把这些肉分于大臣与皇妃们享用,每次都用白水煮肉,还不把肉煮熟,煮至七八分时捞出切片。

《啸亭续录》记载:“定制,大内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于坤宁宫,钦派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上自用御刀割析,诸臣皆自脔割。”


有肉吃本是好事,为什么有些大臣冒着杀头的危险,却把皇帝赐的肉给扔了呢?

原因很简单,这样的肉不好吃呗。这些大臣整日的山珍海味,鱼翅燕窝的,已经把嘴养刁了,这白水肉,又半生不熟,很难嚼烂,食之无味,大臣们哪能受得了这罪。 本来就不咋好吃的肉,还要把瘦肉和五花肉分给皇帝身边的人,而大臣们得到的,就是肥肉和咬不动的筋。皇帝身边的人,还可以蘸着料吃,大臣们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难以下咽,那也得吃,这是皇帝赐的,不吃就是欺君,为了一块肉,再把吃饭家伙给丢了,所以题中说的,大臣把皇帝赐的肉扔了,我觉得这不大可能,谁会去冒这个险?

本来乾隆皇帝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他们忆苦思甜,给这些大臣敲敲警钟,让他们别忘了先皇们打江山的不易。我觉得这待遇已经不错了,要是给他们上点什么糟糠野菜的,那该怎么办?难道为了舌尖美味去死吗?


这些大臣们也就琢磨开了,不吃不行,那就想点办法。于是他们就用盐和酱油把糯米纸浸泡透了,然后拿出来晾干。再去吃肉就带上,肉用糯米纸包了吃,就相当于蘸料了。

想想我们茹毛饮血的先祖们,那些大臣们居然不能下咽白水肉?可见他们平时的生活有多糜烂。题中说的,大臣们把皇上赐的肉扔了,这我是不信的,如果是真的,那真要给这些大臣们上上课紧紧发条了。


唯恋无名


清朝的时候,皇室里有一个习惯,就是用猪肘子来祭祀祖先。这些祭祀完的肘子不能扔,也不能经过再此加工,而是直接吃掉。

这种经过祭祀的肉,不但是皇帝要吃,就是皇子,嫔妃,臣子等人也要吃的,当然能分到这种肉吃的臣子,都是国家的重臣。

一般的臣子是吃不到的,但是,无论是谁,在吃这种肉的时候,都会表现出一种难以下咽的痛状。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呢?

我说一下这种肉的做法,大家就知道这些肘子为何难以下咽了?

肘子的制作过程,就是把杀完的猪,褪去毛,直接放在白水里煮,重点是还不能煮熟,而是半熟不透。煮成这种效果的肉,就被直接捞了上来,然后祭祀完祖先,就分给不同的人吃掉。

你说吃这种肉是不是有点恶习,好像无论怎么吃,都是难以下咽的。

这时候你是不是会有一种疑问,皇帝是不是有点变态,为何这样作践自己呢?

其实,皇帝的用意,有点卧薪尝胆的意思。

大致就是警告自己和皇子们,他们满足人的江山得来的不容易,大家一定不要忘本,体验一下,先祖创业的时候,曾经过过的生活。只有懂得祖先曾经吃过的苦,才能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

所以,这就是满族皇帝让人吃肘子的用意。

因为这种肘子实在是太难吃了,很多大臣在吃的时候,实在是不想吃,但是,又不敢不吃,毕竟这是皇帝的御赐之物,若是你不吃的话,触怒了龙颜,皇帝说不定会因此治你一个杀头的罪。

所以,很多人就不得已选择吃了。

要知道,像这种皇帝御赐的东西,都是不能带走的,皇帝随时给你,你就要随时给吃掉,守着皇帝的面吃掉。

所以,也就根本不存在大臣把肉给扔掉的这一说词了。

不过这些大臣们,也是有他们自己的办法,来应对吃肘子的。毕竟每年都要吃几十次,每次都要受罪,谁能受得起如此的折磨呀。

那么大臣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

他们发明了一种纸张,就是被酱油盐醋浸泡过的糯米纸,只要皇帝再给他们吃肘子的时候,他们就用糯米纸把肘子拖起来,然后就这样吃。如此的吃法不能说有多好吃,但是,最起码至少是有点味道了。


史学达人


其实皇帝赏赐的这个肉啊,他不是什么猪肘子,而是叫做胙肉,胙肉是祭祀用的肉,做法很简单,就是白水煮猪肉,不可以加任何的调味品,这种煮的时间不长,能熟透已经非常不错,点背的人分到里面的肉,有的肉还带着血丝,这种肉意义重大,但是真的很难吃,甚至都咽不下去。

“司俎太监等舁(注:抬的意思)一猪入门,置炕沿下,首向西。司俎满注入洲一人,屈一膝跪,按其首,司俎满洲执猪耳,司祝灌酒于猪耳内……猪去息后,去其皮,按节解开,煮于大锅内……“——《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

这种胙肉尽管难吃,但是却很神圣,意义非凡,容不得有半点的侵犯。大家看过宫廷剧,其中《延禧攻略》中就有这一桥段。

当时正值月中大祭(宫中每月都有这种吃胙肉的习俗),可怜的怡亲王,他吃的肉就被魏璎珞给偷偷的处理了,加了少许的盐,然后可怜的怡亲王就被人给查出来了,居然在吃胙肉的时候加盐,简直是大逆不道啊。

随后怡亲王就被皇帝给教训了,什么我们满足马背上得天下,起与白山黑水之间,几番厮杀才得到了今天的天下,但是我们要忆苦思甜,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苦,吃胙肉习俗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们不要忘了列祖列宗的不容易,你居然放盐吃,简直不可理喻,你难道忘了祖宗的教诲吗?……

怡亲王被狠狠的教训了一顿,其实他内心想说,老子没加盐,可是他却不敢,毕竟正确确凿。

怡亲王被皇帝喷成了筛子,由此可见,吃胙肉的重要程度,是不可以有半点亵渎的神圣之举。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英勇善战的八旗子弟早就腐败的只会遛鸟、斗蛐蛐,茶馆吹牛了。

他们早就忘了祖宗们打江山的不容易,此时此刻吃胙肉,简直成了一种负担,这种胙肉难吃的要死,带表的意义,他们更是觉得毫无意义。

所以,宫中大臣和侍卫在吃完胙肉的时候,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难吃的玩意赶紧扔了。他们恨死这个玩意了,只不过表面无人敢说,但是回到家里,却暴露了本性。

由于宫中每月都有吃胙肉的习俗,所以一些人开始自己想办法,如何才能让这样“劫难”变成一种“快乐”。其实也很容易,只要有盐就可以解决了。

于是,不知道是谁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用草纸泡在酱汁中,让草纸吸满酱汁,再将草纸剪成小块,放到自己的小壶里,等到吃胙肉的时候,他们随身带着自己的小壶,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将胙肉汤倒一点到小壶里,小壶内的汤汁就会丰富起来,再将小壶内的酱汤倒在胙肉上,这样一来,胙肉不再难吃,反而成了一道美食,只是胙肉存在的意义彻底失去了作用。

当年雍正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就曾经使用胙肉考研自己的皇子们,结果所有的皇子都龇牙咧嘴的表情,他们痛苦的撕咬着胙肉,没有一个能够吃完。

只有一位皇子,将胙肉吃的干干净净,似乎意犹未尽,他的表现让雍正很满意,这个皇子正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其实,清朝的胙肉习俗本意不坏,让族人们忆苦思甜,不忘这天下如何得来,只是前人的这番苦心,到了后来却成了一种群臣的负担,如此意义重大的胙肉,成了人人厌恶的“垃圾”。


野史日记


首先,有书君想纠正题主的一些说法:所谓乾隆皇帝赏赐给每个大臣一个猪肘子是不确切的,而应该胙肉。

那么:何为胙肉呢?

所谓胙肉,就是祭肉,乃是古代祭祀时、用以供奉天地与祖宗的肉品。指猪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位的肉,并非专指猪肘子,毕竟一头猪才有四只蹄子,是不可能每一个大臣都分到的。

我国从古代就有用猪肉祭祀供奉天地与祖先的传统。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早在周朝,就有周天子以胙肉赏赐诸侯、以示对其恩宠的故事。

到了清朝,祭祀非常频繁,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例行祭祀。《啸亭续录·贵臣之训》记载:坤宁宫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

意思就是说,坤宁宫祭神的胙肉都分给身边的侍卫食用,用来代替早餐,并且有表达皇家恩宠赐福于民的含义。

其次,有书君想谈谈,胙肉能不能扔掉?

看过《延禧攻略》的观众大概都会记起一个细节:身为宫女的女主魏璎珞,设计陷害气焰嚣张的怡亲王,就是在例行的月中大祭之时偷偷给其食用的胙肉加了盐,然后又间接进行举报,以致怡亲王不仅当众被皇上训斥,在王公大臣面前颜面扫地,还被革除宫内职务,在家禁闭反省。

怡亲王只不过偷偷加了一点佐料来吃,被发现后就受到严惩,谁还敢偷偷扔掉皇上赏赐的食物?那可是犯了杀头之罪的。

所以题主说大臣们在接受赏赐的时候感恩戴德,一出宫门就偷偷扔掉的说法,不过是影视剧的加工罢了。实际上是不可能有的事情。

第三:有书君想谈谈胙肉的做法以及好不好吃?

能吃到皇帝赏赐胙肉的大臣貌似非常荣幸,是皇家赐予的特殊荣誉。但实际上是非常遭罪的事情。

这是因为胙肉的料理方法,实在是很难吃的。

据《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记载:“司俎太监等舁一猪入门,置炕沿下,首向西。司俎满注入洲一人,屈一膝跪,按其首,司俎满洲执猪耳,司祝灌酒于猪耳内……猪去息后,去其皮,按节解开,煮于大锅内……“

简单的说,就是把猪杀死、肢解后放入大锅之中白水煮烫。这种肉不仅油腻无味,而且半生不熟。

因为要表达对天地和祖先的敬畏,不能添加任何调味料。况且,祭祀过后,胙肉冷却,更加难以下咽,而皇帝的赏赐,是不能不接受的,受赏的人不仅要感恩戴德,还要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当着皇上的面把它吃掉。《上书房》里,就有雍正在中秋御宴上独独赐给四阿哥一块胙肉的一幕。

第四、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

乾隆皇帝为什么如此重视分胙呢?

有书君觉得:

①、乾隆皇帝赏赐胙肉给臣子主要是为了提醒后代饮水思源,居安思危。满族发迹于白山黑水,当年创业维艰,他们辛勤劳作,生活艰苦,常常食不果腹,能吃上不熟而且没调料的肉就不错了。这种模仿当年因陋就简食肉的祖制,就是是为了忆苦思甜、时时警醒,告诫子孙今时锦衣富贵、来之不易。

②、乾隆皇帝如此重视胙肉,不仅因为有历史传统因素,更因为胙肉对乾隆皇帝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当乾隆皇帝还是雍正皇帝的四皇子弘历的时候,他是并不怎么受雍正皇帝待见的。

但是,某一天,雍正却召见了弘历并拿给他一碗“胙肉”,看着眼前白花花半生不熟的油腻物,弘历还是面不改色的吃了下去。结果,雍正皇帝驾崩,弘历一鸣惊人,坐上了大清帝国的龙椅。或许正是他面不改色吃下去的一碗胙肉,让雍正认定了他是能吃苦的好皇子。

因此,胙肉对于乾隆皇帝而言,并不仅仅是祭祀仪式上的祭祀物,更是见证了他被认可的吉祥物。

③凡事都有两面,要辩证的看待乾隆皇帝分胙这一史实。一方面,分胙固然有其积极正面的教育和传承的作用。但是,过多且过于频繁的祭祀活动不仅耗资巨大,劳民伤财,而且也让文武百官叫苦不迭。

由于胙肉油腻无味,实在不是好吃的食物,同时又因为胙肉没有完全煮熟,且又是冷食,大臣们硬着头皮吃下去,常常导致肠胃不舒服,让文武百官受尽折磨,恨不能丢之、毀之。然而贫苦百姓一年到头连肉的面都见不着,这难道不是对乾隆皇帝分胙这一做法的讽刺?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