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地名前世今生之“潘渡”

菏澤地名前世今生之“潘渡”

潘渡村位於鄆城縣城西北9公里,系潘渡鎮政府及潘東、潘西、潘北3個村民委員會駐地。潘渡原名潘溪渡,現簡稱潘渡,潘溪曉渡系鄆城十大美景之一。

關於潘溪渡得名的由來,有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在棗林河渡口有個撐船人名叫潘溪,潘溪每天早晨起來,搖船擺渡,往返接送行人,天天如此,卻分文不取,行人莫不感激。後來黃河龍王的四太子被貶入棗林河,這惡龍在棗林河中興風作浪,到處吃人。一次潘溪搖船渡人來到溪中,惡龍忽然現身,潘溪持魚叉與惡龍相鬥,卻不是惡龍的對手。危急時分,幸而得到河中的鯉魚精相助,潘溪和鯉魚精齊心合力,最後斬殺了惡龍。龍骨化成一艘渡船,鯉魚精也化身為紅玉女,與潘溪喜結良緣,潘溪夫妻二人用龍骨船繼續擺渡行人。後人為紀念潘溪,將此地命名為潘溪渡。

傳說雖然美麗,但畢竟是傳說,從文獻資料和《潘氏族譜》中,我們約略可以知道潘渡村名的真實來歷。據載:明代前,潘氏祖先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時村北有條棗林河,至此與貫穿村中的小溪匯流,形成渡口,攔阻南北交通。明永樂年間,村人潘旺在此施舟濟渡,每日早晚,免費渡人過河,後人紀念之,將村中小溪命名為潘溪,將村名命名為潘溪渡,現簡稱潘渡。另外,根據明崇禎七年《鄆城縣誌》中對潘溪渡橋的記載,也可以印證這種說法:“潘溪渡橋在城西北十八里,永樂元年,居士潘旺施舟濟渡,後捐資建橋,往來便之。”

從鄆城古十景圖中,可以看到古時潘溪曉渡的美景。晨渡棗林河,日光曉色,水平如鏡,游魚成群,岸柳如煙,風景優美宜人。潘溪渡口美,潘溪的人更美,潘旺施舟濟渡,不收分文,來往客人競渡者,絡繹不絕,人們口傳心記,把潘溪渡這個美麗的地名永遠記在了心裡。後來黃河決口,淤平了潘溪渡口,潘溪景色不再,但人們為了紀念潘旺,潘溪渡的地名就流傳了下來,在明、清《鄆城縣誌》中,都有“潘溪渡”的記載。

在抗日戰爭時期,潘溪渡是我抗日健兒大顯神威的地方。1940年冬,楊勇司令員率部於潘渡設伏兵,殲滅日本侵略軍1箇中隊,漢奸1個大隊,繳獲九二步兵炮1門,輕、重機槍9挺,步槍190餘支,燒燬汽車4輛。曾思玉司令員在回憶錄中寫道:“圍點打援,潘溪渡巧設奇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