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學校一年狂賺2億!辦「三本」大學,暴利堪比印鈔?

兩個學校一年狂賺2億!辦「三本」大學,暴利堪比印鈔?

關注傳習邦,深刻洞察教育行業。傳道學習,教育興邦。

撰文 | 葵醬Aoi

11月5日,7月登陸港交所的內地民辦高校辦學集團中彙集團發佈上市以來第一份財報。截止8月31日的2019財年,中彙集團實現營收7.0億元,同比增長10.7%;經調整淨利潤2.4億元,同比增長18%;在校生3.3萬人,同比增長2.6%。

當中的槽點是,中彙集團的在校生增長僅為2.6%,跑輸了國內高校普通本專科在校生整體上3.36%的年增長水平(2018年)。當中的亮點是,2018/19學年,中彙集團旗下的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平均學費上漲10%,帶來中彙集團整體毛利率同比增長3%,達到48.6%的水平。

- 1-

中匯上市,「亞視之父」家族跨刀相助

作為一個三本野雞大學,類似「學歷工廠」式的操作,中彙集團卻也成為國內地產商辦教育的「典範」之一。自7月上市以來,中彙集團的股價4個月內飆升了56%。大灣區+商科高校的概念,再加上已故「亞視之父」邱德根家族的鼎力相助,中彙集團深得二級市場人氣。

兩個學校一年狂賺2億!辦「三本」大學,暴利堪比印鈔?

中彙集團隸屬於上世紀90年代創辦於廣州增城的太陽城集團,創辦人廖榕就擔任廣東政協常委、增城工商聯主席,為當地的地產、酒店大亨。2000年之後,廖榕就的太陽城集團多元化發展,佈局教育、金融、貿易、服務板塊,2009年順利拿到批文,與當時名為廣東商學院(廣商)的廣東財經大學合作,在增城創辦廣商的二級學院華商學院。

辦學十年,中彙集團旗下的高校增至三所,兩所在廣東,一所在澳洲,分別為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華商職業學院、澳洲國際商學院。華商職業學院另附屬華商汽車工程學院、華商酒店管理學院,但辦學規模較小,分別只有數百名學生,不值一提。

年報顯示,2018/19學年,華商學院在校生2.27萬人,同比增長4.1%,在全國水平線之上。華商職業學院在校生9500人,增長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出現招生困難。澳洲國際商學院的在校生,則只有區區850人。營收方面,主打會計、英語、國際經貿等五大專業的華商學院佔比中彙集團的七成以上。

2019年7月16日,中彙集團在港交所掛牌成功,發行價 2.85 港元,募資 6.3 億港元,成為第十二家在港上市的民辦「三本」辦學集團。上市首日,中彙集團收報 2.87 港元 / 股,上漲近 1%,總市值 28.7 億港元。截止11月初,中彙集團股價站上4.8港元的高位,市值逼近50億港元。

- 2-

批量複製「學歷工廠」,包賺不賠

大灣區建設,經貿為先。作為經濟大省,廣東一向是畢業生就業的首選地之一。但隨著大灣區建設提速,整個灣區的財會、經貿人才缺口仍在170萬左右。另一方面,廣東考生多有不出省的「傳統」,千軍萬馬擠在本省高校,造成廣東「三本」院校的大繁榮。

經貿大省,外加考生不願出省,「三本」學歷工廠,也有底氣年年漲學費。在華商學院的例子裡,學費、住宿費的年複合增長高達7.5%,2018/19學年的平均學費已達2.18萬元。華商學院開設31個本科專業,只有會計學、新聞學晉身廣東高校「特色重點學科」、「重點培育學科」。

學費在漲,營收、利潤也就節節高升,其中,利潤方面的年複合增長高達30%以上。在中國,「三本」大學不需要承擔科研,不需要投入重點學科建設,不重視師資水平,生師比居高不下,為典型的「學歷工廠」式操作,是一個「包賺不賠」的好生意。當然,對於國內高教事業而言,民辦「三本」的教學水平正是一大短板。

2018年,國內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48.1%,自己與自己相比,成就非凡,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差距。更重要的是,作為高教主力軍的研究型大學、眾多考生趨之若鶩的211+985大學,相對於巨大的考生基數而言,仍嫌太少。

國內高教的出路,不在於一味擴招,一味批量複製「學歷工廠」,而在於本科階段質量的提升。2018年起,本科階段教學水平的提升,已成為教育部高教工作的重中之重。

- 3-

「三本」大學,另類的地產生意?

對於毛利率高達50%的民辦「三本」院校而言,教學質量、降低生師比並非第一位的考量。受制於報表壓力,上市的「三本」院校辦學集團大多把精力、資源投向所謂的「外延式」、「內生性」擴張,在資本市場維持「高增長」的假象。

外延式擴張,無非是併購學校,合併報表,一路跑馬圈地。中彙集團也不例外,早已宣佈聚焦珠三角、大灣區,以投資、併購的方式,實現外延式增長。內生性增長,無非兩個途徑,一是加專業、漲學費。一是校區擴容,或是在現有校區大興土木,或是另外拿地,興建新校區。

對於地產、酒店基因的中彙集團而言,擴建校區、新建校區,在上市之前便已提前做好規劃。年報顯示,擴建方面,中彙集團計劃分別斥資2億元、7500萬元,在華商學院增城校區興建用於教學的科技中心、用於舉辦行業會議或校企會議的國際會議中心。新建方面,華商學院正在廣東肇慶的四會市興建一個新校區。

四會新校區佔地面積53萬平米,總投資8億元,可容納1.6萬在校生,預計在2020年9月投入使用,預期可錄得每年新增在校生3000人的重大「利好」。

兩個學校一年狂賺2億!辦「三本」大學,暴利堪比印鈔?

對於地產商廖榕就而言,辦學是一門好生意,奧妙在於每年學費可上漲1000-3000元,且自由定價、不受監管。正因為如此,中彙集團有底氣舉債辦學、舉債搞基建。相關財報顯示,2018年,中彙集團的資本負債比高達112%,債務股本比高達 90.5%。在地產商的操辦下,「三本」大學,某種程度上辦成了「另類的地產」項目。

- 4-

合規兩難:註冊「營利性」,先繳地價款!

中彙集團的挑戰,在於合規方面的兩難——

2016 年的《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規定,民辦學校分為非營利、營利兩種,非營利學校在稅收、土地方面享有優惠,但出資人不能提取辦學利潤。既然IPO上市,中彙集團就不能註冊為非營利機構,否則就得重搭結構,以VIE協議控制方式,在「諮詢費」、「服務收費」科目中,變相提取辦學利潤,從而引發新一輪合規問題。所以,在上市之際,中彙集團已明確表態,打算把旗下高校註冊為盈利性學校。

根據廣東省的民促法《實施意見》,如果註冊為營利性民辦學校,中彙集團必須先進行財產清算,完成土地、校舍的權屬登記,繳納相關稅費,才能辦理新的辦學許可證。辦學之初,華商學院的辦學土地,拿地價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註冊為營利性學校,對華商學院而言,意味著需要補繳一大筆地價款。

更嚴重的是,在法律上,華商學院是歸屬廣財大名下的一所二級獨立學院,廣財大為公立大學,不可能舉辦一所營利性的二級學院。因此,華商學院要註冊成營利性學校,中彙集團必須首先與廣財大達成協議,出資受讓廣財大持有的辦學人所屬權益份額(即股權),然後才能正式與廣財大脫鉤,經教育主管部門批准轉設為一所獨立的民辦本科院校。只有作為獨立的民辦本科院校,華商學院才有可能註冊成為一所營利性學校。

當然,與廣財大脫鉤,意味著不能繼續使用「廣東財經大學」的名號,給招生、招徠(為了拿地!)造成困難。

從年報的披露來看,補繳地價款、收購廣財大所持權益(股權)、與廣財大正式脫鉤、轉設為獨立的民辦高校、註冊為盈利性學校......這一複雜的合規進程尚未正式提上日程。對於地產商廖榕就而言,一年大賺兩億的華商學院要想真正合規,恐怕一定會先掉一層皮、後出一盆血——畢竟,補繳地價款、收購廣財大權益(股權),都將是一筆鉅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