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广东江门往昔,食民间美味

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的江门市,因位于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汇合处,江南烟墩山和江北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江门原是新会县的一个小墟镇,由于扼守西江下游与蓬江河 (又称江门河)的汇合处,南走水路可达澳门、香港,背靠五邑及粤西,溯西江而上可达广西梧州。

忆广东江门往昔,食民间美味

元末明初时,江门的先辈便在蓬莱山上开辟了一个墟场,叫做“江门墟”,因街墟在最高处,故名“墟顶街”。到16世纪已发展成为兴旺的商品交易市场,至清朝康熙年间,江门更成为粤西一带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1983年开始,江门市被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辖江海区、蓬江区、新会区(新会则由新会县变为新会市最后变为江门市新会区)3个市辖区,并代管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4个县级市,辖区范围俗称“五邑”。

忆广东江门往昔,食民间美味

江门发源地墟顶街区,有一条石阶梯,而连接这条石阶梯的码头:水埗头,是当地最早对外交往的窗口之一,五百多年前,江门河的波涛可以一直荡漾到此处的,因此许多从水路赶墟的,必撑船到 “水埗头”后再弃船登岸,一船船的货物也是在这个小埗头运上岸,在此集散。

至于饮食文化,江门人爱吃,什么饮食文化都能得到融合,什么地方的饮食文化也能找到。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古井烧鹅,三江牛耳壳,大泽烧猪,司前温蛋,新会陈皮,可口的美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

忆广东江门往昔,食民间美味

台山吊蚝

台山吊蚝素来有名,所谓吊蚝,是采用水泥板来作为蚝的生长场所,水泥板大约10厘米长宽,在水泥还没有凝固之前,在其中间放一根长的塑料绳,把几十块水泥板串在一起,凝固以后就像撒网一样的放进海水中,上面是塑料泡沫,靠塑料泡沫的浮力将一串水泥板悬挂在海水的中间,这样,便会有很多蚝到这些水泥板上来“安家落户”了。

吊蚝做法多样,即可炖汤,又可炒饭,还有生吃、白灼、炸蚝、铁板蚝等多种吃法,风味各异,用煎、烧、焖、蒸、爆、浸等方法,都可以制作出鲜美的蚝。

忆广东江门往昔,食民间美味

水步黄鳝饭

水步黄鳝饭的制法依据各人口味各有不同,其一般做法为:先将黄鳝放入已烧开的水中煮至能撕开肉般熟,捞起过冷河,把鳝肉撕(切)好待用。将米洗净,滤干水分,用大号瓦煲将水煮开,将米倒下煮至起蟛蜞眼状。

最后用猛火烧油起镬,将蒜茸、姜丝爆炒放入鳝肉中翻炒,放入调味料炒匀放入饭面,用慢火将饭透身,焗饭期间,从瓦煲边放入少许生油,上饭时在饭面上放少许葱花。黄鳝饭上桌后不要急着掀开瓦煲的盖子,要再略等10分钟后才开盖,且要捞匀了再吃,米饭会更香,带韧性,而且不怕粘口。

忆广东江门往昔,食民间美味

外海面

江门经典的传统面食小吃,属于粤菜系。在江门,一讲到面食,人们就会想到外海面。外海面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最初因产于外海而得名,又称"外海竹升面"。以前,人们制作外海面时需用"竹升"弹压面团以增加面的筋度,使面条富有弹性。

如今,外海人制作外海面时,大部分工序已使用机器。另外,外海面的制作工艺还在2007年成为了第一批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忆广东江门往昔,食民间美味

钵仔糕

传统的钵仔糕,首创于广东省台山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清咸丰间(公元1851-1861年)成书的《台山县志》载:"钵仔糕,前明士大夫每不远百里,泊船就之。

其实,当时驰名者只一家,在华丰迂桥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适设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浊,以钵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故后人采用钵仔来蒸糕之法一直传下来,成就如今的广东钵仔糕。

忆广东江门往昔,食民间美味

外海花生饼

花生饼是外海历史悠久的小食之一,驰名江门五邑地区,它入口松化、香甜适中、食后齿夹留香。可随意吃,也可作煎糯米薄饼、汤圆馅,令人回味无穷。

鲜竹筒饭

这是江门市一大特产美食,制作完成的鲜竹筒饭清香四溢,独特的香米气味伴随着竹子的幽香,让人仿佛身处于大自然之中,尝一口起来,满嘴香甜,软糯美味。

忆广东江门往昔,食民间美味

荷塘鱼饼

来到江门荷塘,不吃鱼饼是一种遗憾,而荷塘鱼饼中,较为出名的是忠记鱼饼,肉质鲜嫩、入口弹牙、鲜而不腥、油而不腻。

在江门,有像宝和按当铺一样不变的历史,也有着不断更新的面貌。从“城市原点”的墟顶街区到长堤骑楼,无不是江门发展的最好见证。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