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了,都成為哪些國家?

滄桑的小老鼠


在一戰之後的1919年,奧匈帝國正式宣佈解體,出現了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三個國家,同時,奧匈帝國本身在遺留的小塊土地上建立了奧地利共和國。它解體後的一部分土地被其他國家瓜分,例如塞爾維亞吸收了原南斯拉夫的土地,建立了南斯拉夫共和國。



之後隨著歐洲政治的動盪,這些國家又分分合合,邊境之間也糾紛不斷。


那麼龐大的奧匈帝國為什麼會被分裂成這麼多小國家,期間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


首先,歷史原因當然不容小覷。要講奧匈帝國的解體,就不得不講奧匈帝國的建立,畢竟奧匈帝國的建立本來就是奧地利帝國的一次變相的解體與妥協。


奧地利帝國原本是權力橫貫德意志與意大利的中歐霸主,但19世紀中葉奧薩戰爭、普奧戰爭的發生,讓它失去了意大利的非奧領土,又將德意志聯邦排除在外。而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讓歐洲各國逐漸結成各種各樣的聯盟,這使得奧地利帝國失去霸主地位。奧地利帝國在歐洲大陸的式微也迅速地反映到了其國內的鬥爭中。在奧地利帝國中的匈牙利民族一直都對奧地利的統治不滿,1848年就曾發起匈牙利革命,可惜被奧地利帝國鎮壓了。


然而匈牙利的馬紮兒民族是奧地利帝國中第二大民族,而且它的面積佔了帝國的約二分之一。為了防止這樣強大的民族脫離奧地利,奧地利皇帝必須採取安撫的措施。於是通過一系列的談判和妥協,就建立這樣一個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帝國的聯合二元制政府,也就是奧匈帝國。


所以說,奧匈帝國的建立本來就是由奧地利帝國分裂開始的,這是這個古老的帝國面對歐洲政治的一次妥協,那麼奧匈帝國在後面的解體也就毫不奇怪了。


其次,奧匈帝國解體的首要原因與它建立的原因一樣,都是因為內部多民族的複雜因素。


奧匈帝國內部有20多個民族,處於統治地位的奧地利日耳曼人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其他民族也稱不上是所謂的少數民族,各個都不好惹。比如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斯洛文尼亞人、意大利人、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等等,他們都在後來的奧匈帝國解體中分得了一杯羹。



民族的複雜性給奧匈帝國帶來了軍事上的難題。


由於民族眾多,語言也很多樣,每個軍隊都必須配備專門的翻譯官才能行動。這種必須通過翻譯才能保證命令下達的軍隊,明顯具有溝通不暢的毛病,編制與編制之間,甚至人和人之間都難以交流。


於是龐大的奧匈帝國軍隊在戰爭中,就猶如神經樹突壞死的病人,反應遲鈍,協調能力全無。再加上各個民族之間凝聚力差,甚至偶有糾紛。原本就不太好的作戰配合因此更是雪上加霜。


這種多民族帶來的矛盾還體現在經濟上。傑弗裡·瓦夫羅 在《哈布斯堡的滅亡》中講到:


有個1902年來過奧匈帝國的法國人論道,在這帝國裡,樣樣東西,包括鈔票,都是「二元並立」。奧匈帝國的克朗紙鈔的正反兩面以不同文字印行:奧地利那一面以德文和內萊塔尼亞其他八種語言(波蘭語、意大利語、捷克語、塞爾維亞語、克羅地亞語、斯洛文尼亞語、羅馬尼亞語、烏克蘭語)的文字標出幣值;匈牙利那一面,則只以馬扎爾語標出幣值。


貨幣的印刷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當時的奧匈帝國的市場。


最後,從歷史矛盾和民族糾紛中衍生出來的危機,終於將奧匈帝國這個龐然大物拉扯得傷痕累累。


19世紀後期,歐洲民族主義風起雲湧,古老的奧匈帝國面對近代歐洲已然是格格不入。隨著塞爾維亞青年普林齊普在1914年6月28日射出那顆子彈,奧匈帝國的末日也隨之到來。


在一戰之後奧匈帝國簽署了《凡爾賽條約》,之後的《聖日耳曼條約》《特里亞農條約》使得這個龐大的帝國壽終正寢。



後來的故事我們就都知道了,奧匈帝國解體之後,出現了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奧地利等國家,但是這些國家的疆界雖說是民族自決,但實際上混亂不堪,後來的爭端也是源源不斷。例如,原本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在後來就分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


目前,奧匈帝國的國土上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共十一個國家。波蘭、羅馬尼亞、意大利也獲得部分前奧匈帝國的領土。


這塊從神聖羅馬帝國中繼承的古老土地終於四分五裂,歷時百餘年的奧匈帝國也化為灰燼,只能隱約看到哈布斯堡高貴白色的一角,供後人喟嘆評說。


知識圈app


奧匈帝國曾經是真正意義上的歐洲第一大國,如果不跟俄羅斯比的話,它存在的時間裡歐洲大陸上就沒有一個國家比它的幅員更加遼闊。曾經的奧匈帝國不僅僅是一個由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個民族國家拼起來的國家,而是一個佔據著中東歐大片優質土地、甚至把觸手伸到了南歐巴爾幹半島的國家。當然這個國家的內部可以說是危機四伏的,各種分裂勢力橫行。等到了一戰結束以後,連德國都丟失了自己的東普魯士,就更別說這倒黴的奧匈帝國了。
奧匈帝國分裂以後,繼承國一共有八個,很多都在今天的世界舞臺上仍然存在著。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t:這個國家就是現在意義上的奧地利,已經成為了一個發達的民族共和國。
匈牙利民主共和國:從匈牙利王國轉變過來的國家,經歷了後來的蘇聯傀儡時期,一直到今天的匈牙利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捷克是奧匈帝國的工業中心,因此在離開奧匈帝國以後,捷克斯洛伐克曾經是世界軍工第七大強國,實力相當了得。當然它也經歷了蘇聯支配的傀儡時期,且隨後由於兩個民族的矛盾又分裂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
波蘭第二共和國:這就叫吃了我的吐出來。波蘭復國有很大程度上就就是指望著奧匈解體。
羅馬尼亞王國:又是一個重要的東歐國家。在奧匈帝國內部時是抵抗俄國的前線陣地,在解體以後選擇了跟納粹德國跑,最後又被蘇聯帶走了。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本來不存在的概念。
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
塞爾維亞王國:這兩個國家構成了後來南斯拉夫的主體。但是因為內部民族太過複雜,最終也是不得不越分越小,根本捏不到一起去。
更多關於一戰的歷史知識,請關注頭條號“地球知識局”。

地球知識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奧匈帝國的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是歐洲最悠久的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後裔,血統高貴。

該家族早在13世紀就佔領了奧利地,一直統治到二戰時期,長達600多年。

16世紀,奧斯曼帝國進攻匈牙利,打死了匈牙利國王路易二世,差點佔領布達佩斯。

然而土耳其人也傷亡慘重,被迫撤退。

由於匈牙利國王戰死,該國群龍無首,戰死的路易二世的姐夫,也就是奧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一面流淚,一面偷笑,奪取了匈牙利國王的寶座。

由此,奧利地的領土又包括了匈牙利。

這就是奧匈帝國的雛形!

在很長時間內,奧匈帝國是歐洲列強中(俄羅斯除外,他的領土主要在亞洲),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奧匈帝國包括今天的奧利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4國,另外它還佔領了波蘭、意大利、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烏克蘭領土的各一部分。

表面上這似乎很牛逼,其實是很要命的。

奧匈帝國的控制地區,民族成分非常複雜,有二三十個之多。

大家記得電影《茜茜公主》裡面,茜茜公主的婆婆問她:你會幾種語言?

茜茜公主回答:德語和俄語。

在我們看來,會2種語言不錯了。

她的婆婆卻嚴厲的說:這太少了。作為皇后,你至少要會5種語言。

薩胖本來以為是婆婆故意刁難茜茜公主,後來才知道不是。

奧匈帝國各民族一共有高達20種語言(一個南斯拉夫就有七八種),所以婆婆的要求並不高。

據說因為語言太多,奧匈帝國軍隊的指揮官是很頭疼的,部隊都配備翻譯。

而茜茜公主的老公,能力平庸的弗朗茨·約瑟夫卻是一個語言天才,他會20種語言,是全國最牛逼的。

民族多,而處於統治地位的奧地利日耳曼人,只有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更要命的是,這些民族沒有一個好惹。

以奧匈帝國控制的南斯拉夫為例,一個塞爾維亞青年最終殺死了費迪南大公,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由此,奧匈帝國的分裂也就可以理解。

到了19世紀,奧匈帝國仍然有較強的實力,根本不屑於普魯士,也可以輕鬆左右意大利政局。

但是,法國拿破崙的崛起,對於奧利地人的打擊非常致命。

隨後,奧利地失去了地區霸權,意大利逐步開始統一,普魯士通過普奧戰爭擊敗奧匈帝國,逐步統一德國。

到了一戰結束,奧匈帝國戰敗,茜茜公主的老公弗朗茨·約瑟夫宣佈投降。

其實早在一戰爆發前,奧匈帝國內部已經有著極為嚴重的分裂和內鬥。大規模的武裝叛亂就有過多次,比如1848年匈牙利的武裝起義,要求獨立。

弗朗茨自己都曾經被暗殺過多次。很多涉及國家的重大問題,都要12個不同民族代表一同決定,這還好的了嗎?

即便如此,因為領導的民族是奧地利的日耳曼人,所以奧匈帝國仍然比較強大。

日耳曼人有著死板、嚴格、遵守紀律、恪守時間的特點,還善於學習。

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奧匈帝國保有世界規模第四大的機械製造業體系,次於美國、德國和英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帝國的矛盾。

如果不是如此,奧匈帝國也不可能支持這麼久。

投降以後,奧匈帝國很快解體,哈布斯堡家族被趕出奧地利。

最早是捷克斯洛伐克宣佈獨立,後來又分裂為捷克、斯洛伐克兩個國家。

隨後,匈牙利宣佈獨立,這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除此以外,波蘭、羅馬尼亞、意大利、烏克蘭分別獲得了部分奧匈帝國的領土

有意思的是,奧地利自己甚至也消失了一段時間。


1938年3月11日,德軍進入奧地利,衰弱的奧地利人民支持同德國合併。

於是,奧地利成為德國的一部分,直到7年後1945年才又獨立。

需要說明的是,嚴格來說,希特勒不是德國人,而是出生在奧地利的奧地利人。

他是加入德軍以後,才獲得了德國人的身份。


薩沙


小時候一直以為八國聯軍裡的“奧”指的是澳大利亞,還以為字寫錯了,後來才知道歐洲當時有個很強悍的奧匈帝國。不過作為當年歐洲列強之一在歐洲呼風喚雨興盛一時的奧匈帝國,早在一戰中分崩離析。

奧匈帝國地域遼闊,總面積超過67萬平方公里,滅亡後分解出了10個新國家,還有4個國家獲得了部分奧匈帝國領地。


奧匈帝國,顧名思義是由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而成的二元制帝國。奧地利帝國時代,由於在普奧戰爭中失敗,又喪失了在意大利的所有領土,元氣大傷的哈布斯堡王室向其統治下匈牙利人做出妥協。採取折中方案建立起了由日耳曼人與匈牙利人聯合統治的二元制帝國——奧匈帝國。

當時的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的國王,第一任奧匈帝國皇帝與皇后,就是著名的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與伊麗莎白皇后,也就是茜茜公主。


儘管奧匈帝國的誕生一時緩解了奧地利帝國的危機,但自始至終都沒能解決哈布斯堡王室統治下存在了數百年的隱患——奧匈帝國內部民族、宗教、文化構成非常複雜,即便作為主體的日耳曼人與匈牙利人,其人口比例也不過23%和21%。除此以外,還有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等大小几十個族群。

整個奧匈帝國,各族群信奉著不同的宗教派別,語言文字也不相同,彼此之間矛盾眾多。奧匈帝國內部各種機構紛繁複雜彼此中立,尤其是看到匈牙利人獲得地位以後,其他的族群也紛紛要求獲得更多的發言權,使得奧匈帝國內部裂痕不斷加深。


當年德意志統一之前,普魯士奉行“小德意志”,而奧地利奉行“大德意志”,主要區別就是對於當時奧地利治下巴爾幹各族的處理態度。普魯士的意思是排除在外,奧地利的意思是大家一起玩。普魯士認為,紛繁複雜的巴爾幹諸族是巨大的累贅負擔,也是隱患。由於分歧很大,普魯士與奧地利分道揚鑣各奔前程。

一戰中奧匈帝國國力受損,再也無力維持各族群的聯合,其內部成員也喪失了對於奧匈帝國的信心,戰爭還沒結束就紛紛鬧分家。

1918年捷克率先自立門戶,匈牙利緊隨其後,南部的斯拉夫各族成立了後來的南斯拉夫。如今的奧地利、馬其頓、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波黑、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都是在奧匈帝國舊土上誕生,羅馬尼亞、烏克蘭、摩爾多瓦、保加利亞得到了部分奧匈帝國的領地。


澹奕


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時間裡,中國屢次遭受西方列強的欺凌,不僅割讓了大片國土,還喪失了難以計數的利權,其遭遇之屈辱,每每令國人不堪回首。其實跟中國相比,就喪失領土的比例而言,昔日歐洲大國奧匈帝國的命運更為悲情。那麼,奧匈帝國有怎樣的前世今生?它為何在10年時間裡,喪失近90%的領土?


奧匈帝國的前身,是“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終結後,由哈布斯堡家族在其基礎上組建的奧地利帝國。1867年,為化解普奧戰爭失利對帝國的衝擊,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被迫對帝國內部強大的匈牙利貴族做出妥協,宣佈將帝國改名為奧匈帝國,由此建立起二元制君主政體。在這種政體下,匈牙利在法理上成為獨立國家,但仍需接受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統治。



奧匈帝國繼承了奧地利帝國的大部分疆土,此後繼續對外擴張,並在1908年侵吞巴爾幹半島上的波黑地區後(原屬奧斯曼帝國),版圖達到極盛期。此時,奧匈帝國的疆域地跨中歐、南歐、東歐和東南歐部分地區,國土面積約68萬平方公里,在歐洲僅次於沙俄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奧匈帝國不僅疆域遼闊,而且人口眾多(約5135萬)、資源豐富(尤其是石油)、經濟發達(世界第6),國力極為雄厚。不僅如此,奧匈帝國軍火工業發達(世界第4)、兵力龐大(歐洲第4),而以上這些優勢,使得奧匈帝國能與英、法、德、俄等國平起平坐,並稱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



然而奧匈帝國表面上看似強大,但內部卻存在著諸多隱患,尤其是民族數量雜多、宗教信仰各異的現實,不利於帝國凝聚共識,一旦遭遇強大的外部衝擊,極可能會走向崩潰。正因如此,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曾在私下講到:“我的帝國是一個紙房子,只要有人使勁踹上一腳,就會轟然坍塌”。


果不其然,奧匈帝國在1908年達到國力和版圖的巔峰,但僅僅過了10年時間便走向崩亡,而導致其走向崩潰的“導火索”,無疑是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事件發生後,奧匈帝國在盟國德、意(同盟國集團)的支持下,跟塞爾維亞宣戰,而後者的盟國英、法、俄等(協約國集團)隨即也對同盟國集團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一戰爆發後,奧匈帝國的戰場主要在東線和南線,同沙俄、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國交戰。起初,奧軍在德軍的幫助下,尚能取得一些戰績,但等到德軍陷入兩線作戰、意大利“反水”後,實力孱弱、內部民族矛盾嚴重的奧匈帝國開始連吃敗仗。在這種情況下,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計劃將帝國改組成聯邦制政體,給其他非主體民族以高度自治權,甚至還謀劃跟協約國停戰,以此避免帝國崩亡。


然而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尚未正式實施這些計劃,便於1916年11月駕崩,由侄孫卡爾一世繼位。卡爾一世登基後,為完成伯祖父未竟的事業,便派出密使跟協約國集團接觸,希望能以“體面”的方式退出戰爭。此時英法兩國已被戰爭折騰的山窮水盡,所以對奧匈帝國的建議持歡迎態度,唯有意大利提出刁難意見,希望能得到奧匈帝國的部分領土,否則將拒絕後者的求和聲明。



由於意大利索取的領土面積過大,幾乎涵蓋奧匈帝國所有的沿海區域,卡爾一世自知不可能得到國民和議會的同意,所以思慮再三,最終只能拒絕。就在此時,奧匈帝國與協約國密談的內容被洩露,卡爾一世遭到德皇威廉二世的責難,迫使他不得不終止談判。就這樣,奧匈帝國跟協約國停戰的計劃,最後以失敗告終。


與此同時,卡爾一世提出的民族自治、組建聯邦制國家的方案,也遭到各非主體民族領袖們的抵制。畢竟,作為被壓迫數百年的各民族,一旦看到獨立建國的可能性,哪裡還願意再接受舊王朝的統治?所以還沒等到一戰結束,各民族區域便紛紛宣佈獨立,並相繼退出戰爭。1918年11月11日,卡爾一世被革命推翻,盛極一時的奧匈帝國正式覆滅。



在奧匈帝國的故地上,除部分地區已劃歸鄰國羅馬尼亞、意大利外,如今已建立起8個國家(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而其核心區域-奧地利只保留了約8.4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僅有全盛期的12%,如此看來,奧地利的損失要遠比同時期的中國沉重。


史料來源:《帝國的末日:奧匈帝國》、《奧地利與奧匈帝國》


文史磚家


奧匈帝國的統治者是歐洲一個非常古老的家族統治的,他們的名字叫做哈布斯堡家族,這個家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在二戰之前一直控制了奧地利.

六百年的統治比中國很多朝代的時間存活的都長,但由於經營不當,最終被四個國家瓜分,分別是波蘭、羅馬尼亞、意大利、烏克蘭。

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宣佈獨立,所以也可以說是五國瓜分,奧匈帝國解體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民族文化不同

奧匈帝國佔地面積是非常大的,控制的地區多達七個,並且這些人的文化各有不同,所以這個致命的因素也導致了帝國不能久存。

並且一戰失敗後,很多國家紛紛宣佈獨立,想要趕緊脫離出哈布斯堡控制的奧匈帝國中,其原因顯而易見,就是因為民族分化嚴重。

統治者不善於經營,許多各民族之間的“暗疾”處理不好,卻以為被自己輕鬆解決,但其實這都是表面現象,有世仇的民族被聚到一塊,開個會甚至都有可能掏出槍來隨時準備開槍,但統治者並不將這些看在眼裡,這是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戰失敗

統治者是靠武力征服殖民的,當時七個地區有三個是殖民統治,這些人肯定不想有人管著自己,中國自然也是其殖民地之一,但中國並沒有奧匈帝國的國土。

能夠能為諸多列強之一,肯定是有原因的,當時哈布斯堡家族的人非常聰明,看到德國、法國在開展工業革命的時候,自己也立馬開始著手進行,這在很大程度上牽制了德國與、法國的發展。

如果法國佔領了奧匈帝國的話,不用二戰爆發、在一戰期間就足以統治全世界,但事不願與人為,奧匈帝國統治民族是日耳曼人,這個民族的人恪守著死板、嚴格、以及遵守時間等優秀的品質,所以才能擠身列強之中。

民族內部矛盾爆發

戰敗後自身內部的矛盾迅速爆發,很多時候國家滅亡並非外憂而是內患,這些被殖民的人,當然不希望被一直殖民下去,所以才會選擇獨立。

正巧碰上帝國戰敗,外軍侵略,中國在一戰中可以算的上是戰勝國,而德國卻將中國殖民地轉交給其他國家,對此中國政府只能反駁但並沒有實際的作用。

最終還是按照戰敗國的待遇,所以一個國家想要強大必須得從落魄的境遇裡走出來,慢慢變得強大,反觀現在的中國已然是世界強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小看中國。

統一世界雄心

相信統一世界是每一個國家的夢想,奧匈帝國自然也沒有從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就能看出來,而自認為當時是世界第一強國,認為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就能統治世界,這簡直就是妄想。

奧匈帝國的失敗瓦解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而奧地利人的後代希特勒更是一個例子,希特勒是到了德國之後通過種種途徑才成為了德國人,由此可以看出奧地利人一直就是戰爭狂,只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卻沒有實力。

最終解體為多個國家

1918年夏,奧匈帝國對外戰爭越來越慘烈,帝國高層無法將這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帝國凝聚在一起。

而各民族成員也對奧匈帝國逐漸喪失信心,在各種劣勢的條件下,許多有著民族自由思想的支持者站了出來。於是,一系列地區宣佈獨立。

  • 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與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戰爭的結束也是奧匈帝國的終止。

  • 1918年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佈獨立,匈牙利其次。

  • 南部的斯拉夫地區聯合組成了後來的南斯拉夫。

  • 奧地利和匈牙利成為共和國。

從奧匈帝國分裂出的國家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等,此外波蘭、羅馬尼亞、意大利也獲得部分前奧匈帝國的領土。

歷史上滅亡的國家有很多,所以這並不是奧匈帝國的錯,是每一個國家的夢想,只不過奧匈帝國做出表率後很多國家都不會做這樣的蠢事。

奧匈帝國被瓦解是必然,我認為其主要原因是內部矛盾風化,對此大家是怎麼的呢?歡迎留言互動。


大國布衣


奧匈帝國解體後形成了十個國家: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


奧匈帝國

在沒解體之前,奧匈帝國曾經很輝煌,是當時歐洲五大強國之一,國力和英法俄等列強相比也毫不遜色,單論軍事實力在歐洲也是雄霸一方的強者。

奧匈帝國自1867年建立之初(奧匈帝國的前身是奧地利帝國,奧地利帝國於1867年進行重組變為奧匈帝國)就確立了國家性質是二元制,是由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的政合國,雖然在名義上是帝國,但實際情況其實更偏向於聯邦。奧匈帝國的領土廣袤,67661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總面積,在當時的歐洲僅少於俄羅斯。奧匈帝國疆土內的民族眾多,奧地利人是主導者(奧匈帝國的前身就是奧地利帝國),匈牙利人享有國防外交以外的高度自治權,其餘的民族如波蘭人、意大利人、捷克人等則是帝國的附庸。


奧匈帝國國徽

由於奧匈帝國多民族多文化的情況,雖然國力強盛,但從建立之初就內患不斷,各民族總想著獨立出去。民族問題一直困擾著奧匈帝國。這個強大一時卻短命的帝國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快速走上了解體的必然命運。

誕生和解體

奧匈帝國的君主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在政治上的野心和魄力或許已經遠遠超出他的遠見,作為哈布斯堡家族血統高貴的年輕繼承人,他在無子的伯父斐迪南一世退位後成為了奧地利帝國的新一任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作風強硬,但卻缺乏智謀和對局勢的判斷力。他在位期間的一系列政策和各種外界因素加起來最終導致了奧匈帝國的解體。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

1867年,由於匈牙利和維也納當局的矛盾衝突不斷,意大利獨立戰爭讓奧地利帝國喪失了大片領土,普奧戰爭讓奧地利的國力受損——在內憂外患之下,原本強硬的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不得不和匈牙利人談判,想要獨立的匈牙利人和想要鎮壓獨立的維也納宮廷最終都做出妥協,於是,將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擺在平等位置上的二元體國家“奧匈帝國”至此誕生了。

1873年6月,在俄奧兩國皇帝的主導下,兩國簽訂《興勃隆協定》,緊接著德皇也代表德國加入協定。該協議規定三國在歐洲組成同盟。1877年4月24日,俄羅斯帝國對奧斯曼帝國宣戰,因俄羅斯許諾奧匈帝國一起瓜分奧斯曼帝國領土的機會,奧匈帝國對此戰的態度表示中立。但隨後在英國的干預下,俄國和土耳其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1878年的柏林會議讓奧匈帝國得到了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的實際管治權,雖然這個地方在名義上仍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1881年6月18日,德奧俄三國再次簽訂三國協定,該協定持續到1887年結束。


三皇同盟

在和俄國的關係持續惡化後,奧匈帝國於1883年和羅馬尼亞及德國簽訂了新的三國同盟條約,新的三國同盟的立場是反對俄國,主要是為了維護三國的利益抵制俄國在巴爾幹進行的領土擴張。1908年,奧匈帝國正式宣佈: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是奧匈帝國領土(波黑位於巴爾幹半島)。

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暗殺事件在波斯尼亞發生,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指定繼承人斐迪南大公攜妻子去薩拉熱窩訪問時,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暗殺。斐迪南大公和夫人的死亡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屬於同盟國的陣營。


斐迪南大公及其夫人被射殺現場

隨著同盟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敗勢,奧匈帝國內部的問題日益嚴重。原本經濟發達的奧匈帝國也因戰爭的損耗太大和政策原因,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更重要的是帝國統治下的各個民族再次謀求獨立,反對哈布斯堡王室的統治。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和英法等國達成停火協議。

戰爭結束了,奧匈帝國也走上了末路。捷克和匈牙利紛紛獨立,就連奧地利也獨立了,奧地利人把哈布斯堡王室驅逐出奧地利。由此,奧匈帝國徹底解體成十個國家。


爸哥哥


奧匈帝國是在1867年由奧地利帝國改組而來:和歷史上其他帝國所不同的是奧地利帝國並不是一個金戈鐵馬馳騁沙場打出來的帝國,奧地利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有一句格言“讓別人去打仗;快樂的奧地利人喜歡結婚”。奧地利通過政治聯姻的手段建立起了一個囊括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亞等廣大地區在內的國土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120萬的龐大帝國。

隨著奧地利帝國的擴張在其國內出現了比較尖銳的民族問題:奧地利本來是德意志民族的一個分支,然而通過政治聯姻將中歐大量斯拉夫人國家合併到奧地利皇室的統治之下。1859年在撒丁王國發起的意大利統一戰爭中奧地利被從意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地區逐出。七年後奧地利又被普魯士打敗,從而被迫放棄對德意志諸邦的領導權。在被排擠出德意志邦聯後奧地利轉而同境內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大臣妥協——奧匈帝國這一二元制帝國由此誕生:奧地利皇帝和總理兼任奧匈帝國皇帝和總理,在軍事、財政、外交三大權力的執行上由位於維也納的帝國政府控制,除此之外在其它方面構成帝國的兩大主體奧地利和匈牙利則保持高度的自治,彼此互不干涉。匈牙利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政府和議會,然而儘管匈牙利這個帝國境內第二大民族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帝國境內還有很多斯拉夫系的民族,他們的人口數量加起來超過了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總和,但卻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

19世紀晚期在奧匈帝國南部的巴爾幹半島上希臘、阿爾巴尼亞、黑山、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紛紛擺脫原宗主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而獨立。對這一幕奧匈帝國其實是不願看到的,尤其是其中的塞爾維亞更是被奧匈帝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因為塞爾維亞一直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南部斯拉夫民族的國家,而這實際上是在鼓勵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民族爭取獨立地位。本來已被國內民族問題搞得焦頭爛額而無意繼續擴張的奧匈帝國為了在本國境內的南部斯拉夫人聚居區和塞爾維亞之間構建緩衝區而佔領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而塞爾維亞將此舉視為對南部斯拉夫民族的侵略行為,就這樣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矛盾日積月累,終於在1914年6月28日這種矛盾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以一聲槍響爆發出來——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波在這裡刺殺了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由此引發了奧匈帝國於當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一直鼓吹泛斯拉夫主義的沙皇俄國立即站在自己的斯拉夫兄弟塞爾維亞一邊對奧匈帝國宣戰,威廉二世統治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則作為奧匈帝國的盟友對俄宣戰,同沙俄訂有協約的法國也隨即對德宣戰,此後比利時、英國、希臘、黑山等國相繼捲入戰爭,戰火甚至從歐洲蔓延開來:美國、日本、中國、泰國等都被捲入了這場戰爭,後來人們管這場戰爭叫做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持續了四年,最終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集團戰敗告終。1918年10月4日奧匈帝國議會的議員宣佈所有帝國的民族都享有自決權。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在布拉格成立;10月29日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在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後同塞爾維亞合併組建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並於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11月2日匈牙利也宣佈脫離二元制帝國;而作為帝國核心區域的奧地利事實上早在10月21日就已自行成立了“獨立的德意志奧地利國家臨時國民議會”,可想而知這樣的行為對帝國境內的非德意志民族的離心傾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除了上述獨立建國的地區之外,原屬奧匈帝國的蒂羅爾州併入意大利,伏伊伏丁那併入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特蘭西瓦尼亞併入羅馬尼亞,加利西亞併入波蘭。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奧匈帝國曾經是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主要由奧地利和匈牙利合併而成,因而取國號為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的由來可以追溯到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邦聯性質的國家聯盟,包含了現在的德國、奧地利、法國東部、意大利北部和低地國家等歐洲中部的大片土地,奧地利帝國是其核心之一。

拿破崙崛起以後,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肢解,實際宣告滅亡。此後,以日耳曼人為主導的德意志邦聯在神聖羅馬帝國的殘墟上建立。不過,此後不久普魯士的崛起,在普魯士與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戰敗,被踢出了德意志邦聯。

奧地利被踢出德意志以後,向東吞併了匈牙利,奧匈帝國由此建立。

一戰結束以後,奧匈帝國戰敗。奧匈兩國分離,分別建立了奧地利共和國和匈牙利共和國。而奧地利曾經吞併的捷克和匈牙利曾經吞併的斯洛伐克分別脫離奧匈帝國,組合成捷克斯洛伐克。後來,捷克斯洛伐克再次分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

奧匈帝國共存在50餘年,被肢解以後再也沒有成為歐陸強國。



蘇綻


經過回答問題,我發現很多時候,說很多話,不如上個圖。

所以就按照圖片就行說吧。

回答大綱為:

1、在一戰前,奧匈帝國的行政區劃

(1)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歐洲戰場

(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世界形勢

2、現在的世界

3、奧匈帝國分裂大事件

(1)奧匈帝國的分裂

(2)奧匈帝國的二元制

下面是詳細介紹。

1、在一戰前,奧匈帝國的行政區劃

(1)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歐洲戰場


(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世界形勢

2、現在的世界

3、奧匈帝國分裂大事件

(1)奧匈帝國的分裂

奧匈帝國在一戰之後解體、分裂為多個國家。在其領土上新成立了四個國家: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時其部分領土被意大利、羅馬尼亞、波蘭和南斯拉夫佔領。  

隨後,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分裂為南聯盟、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

2006年6月3日塞黑解體,黑山“公投”獨立。

因此從奧匈帝國分裂出的國家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等,此外波蘭、羅馬尼亞、意大利也獲得部分前奧匈帝國的領土。

(2)奧匈帝國的二元制

奧匈帝國從名字就能看出來,就是奧地利-匈牙利帝國,英語裡面則是Austria-Hungary。由於這是一個二元制帝國,所以主體國家有兩個,但是如果非要說的話當然是奧地利更主體一點,畢竟奧皇兼任匈牙利國王。  

奧匈帝國的主體主要是奧地利和匈牙利,在奧匈時代這是帝國內兩個最大的國家,一戰後奧匈解體主要解體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四個完整國家。原匈牙利境內的特蘭西瓦尼亞割讓給羅馬尼亞,奧匈東部領土如倫貝格等地割給波蘭。波黑,斯洛沃尼亞等地併入南斯拉夫。原奧地利境內南蒂羅爾割讓給意大利。


如果您喜歡或者有幫助,不妨點個贊,關注一下閱讀修身。閱讀修身:一個關注教育,高考考研考博,社會,小說,熱愛閱讀的教育問答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