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放在西方會怎樣?

手機用戶明心



孔子的思想與西方相比,孔子領先數百年,甚至兩千年。

一、以人為本。

基督教以神為尊,儒家以人為本。基督教統治歐洲的中世紀,是歐洲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無數異教徒、思想家、科學家被處死。一切進步的思想都被扼殺。

儒家以人為本的思想傳到歐洲後,才有了批判基督教的歐洲文藝復興。才有了歐洲社會的進步。

二、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法家主張告奸。骨肉至親之間檢舉揭發。儒家反對告奸。孔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西方法治思想的奠基人孟德斯鳩也反對告奸。認為告奸之法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泯滅人性的治人。

三、疑罪從無,利於被告的無罪推定論。

孔子向弟子仲弓教授法治思想時,曾引用《尚書》之言:“大辟,疑,赦。五刑,疑,赦。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其依據是“死者不可生,斷者不可續”,所以在審案時要“求其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孔子疑罪從無利於被告的無罪推定論,比古羅馬領先了500年。比西方法治思想奠基人孟德斯鳩領先了1800年。客觀上也體現了儒家對最基本人權——生命權的尊重。與法家“刑用於將過”的寧枉勿縱主張針鋒相對。

1994年,聶樹斌因自行車顏色與罪犯相同。被判處強姦殺人罪。1995年被槍斃。2016年,山東高院宣判聶樹斌無罪。

聶樹斌被槍斃20年後,最終被宣判無罪,是儒家的疑罪從無,戰勝法家的寧枉勿縱。這是中國法治史上一次巨大的進步。

四、獨子不徵,以養父母。

《韓非子-五蠹》記載:魯人隨國君作戰,三戰皆背。仲尼問其故。答曰:“吾有老父,身死莫養之。”仲尼以為孝,舉薦其為高官。韓非對此怒斥道:“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儒家的民本位與法家的君本位;儒家的孝與法家的忠,在此爭鋒相對——儒家是國以家為本,法家是有國才有家;儒家是有父才有子,法家是有君才有臣。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政策是三子徵一,五子徵二。獨子不徵。

美國在二戰時,一艘運輸船沉沒。一家兄弟數人全部犧牲。此後,美國規定,親兄弟禁止在一個部隊服役。

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拯救大兵瑞恩》,司令部得知瑞恩的幾個兄長全部陣亡後,派遣救援小分隊救援瑞恩。

歐美人雖然也有獨子不徵,以養父母思想的萌芽。卻遠沒有孔子先進、完善。


楊朱學派


儒家不亡,中華不興!

不要說西方,中國不擺脫儒家,就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這已經被歷史所證明。

清朝堅守儒家發展而來的封建條條框框,頑固死守腐朽落後文化,結果被文明世界群起毆打;民國雖然引進了科學與民主,但是絕大多數人還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所以只得了小發展。

今天我們痛斥文化大革命破壞文物,這沒有錯。但是文化大革命一大功績就是徹底砸碎了封建儒家文化,徹底解放人民思想,奠定了改革開放後全心全意發展經濟的思想基礎。

為什麼說儒家不亡,中國不興?因為儒家徹徹底底是科學剋星。儒家的中庸仁禮,都是不講道理的專制繩索,把人的思想與創造性死死捆住,哪兒容得下最基本的科學素質:真理第一?查查歷史,中國古代的發明家科學家有幾個是儒生?幾乎沒有。赫赫有名的四大發明,三大發明是勞動人民發明的,只有火藥是道家煉丹時發明的。可笑的是,儒粉們居然把勞動人民和道家的四大發明歸功於自己,以此攻擊現代文明,說什麼儒家文明“長期領先於世界文明”!我呸,真不要臉!

看看沒有儒家的奧地利:800多萬人口只相當於南京市,8萬多平方公里還沒江蘇大,卻產出了21位諾貝爾獲獎者!足足中國7倍!

只有儒家死僵了,中國人才能獲得徹底思想自由,才能以真理為第一,奪取我們的諾貝爾獎,開創我們的太空文明時代!

儒家,請別再折騰我們了!


青果6773


中國有些人把孔子奉為了神。

其實,孔子就是一個人造的神。

孔子是在他死亡200多年後,才被封建皇帝重新包裝,才被尊為聖人的。

這是因為孔子的克己復禮思想,符合封建皇帝千秋萬代家天下的理念。

儒家思想文化是皇權文化。

是全心全意為封建皇帝的統治服務的。

有些現代中國人,卻和古代的封建皇帝有同樣的理念。

都把孔子吹捧成聖人。

這讓我想起了100年前的五四運動。

真不知道這個社會是前進了還是倒退了???

我堅定的認為:

儒家思想文化,是封建文化,是垃圾文化!!!

在民主社會推薦這種文化就是一種反動行為 。

自己不感到羞恥,還要把封建文化,垃圾文化推向自由民主的西方,推向全世界。

這要讓全世界人民笑掉大牙,

笑那些幾千年來愚蠢無知的中國人,

到了高科技的今天,還是那樣愚蠢無知。

這也是當代中國教育的最大失敗。


用戶2514177795319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禮”,是等級制,是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知禮,無以為立。

孔子是儒家禮教的祖師。孔子以“克己復禮”為“天下歸仁”,即以視、聽、言、動皆不違禮,用禮武裝全身才是仁。孔子確是說過“仁”是“愛人”,但“仁”必須受“禮”的制約,在人當中,親人與他人要有差別。

孔子的“別愛”(差別愛)與墨子的兼愛(平等愛)二者對立,決不可等同與和混,這是禮與仁的關係。他以孝悌為仁之本,對親的生死都必須用禮,這是禮與孝的關係。他認為能孝於親才不致“犯上作亂”,他要求“事君能致其身”。他自己也以“事君盡禮”見譏於時人,以殷的三忠為“三仁”,這是禮與忠的關係。總之一句話,沒有禮就不會有仁、忠、孝等等的美德。

那麼,西方就沒有“禮”嗎?西方就沒有等級制嗎?

首先,孔子的“禮”是基於農耕文明,奴隸社會(西周),以家庭為中心的等級制,是人間的人倫關係。

西方國家的人倫關係,等級制遠遠沒有中國這麼複雜,僅僅從英語單詞來看,裡面就沒有外甥和外孫這樣表達。另外還可以對比中國漢朝與西方公元前後的歷史,只需要看一看喪葬制度就知道何為中國的“禮”。

中國文化鼎盛時期的唐宋時候,西方還在“黑暗世紀”(dark ages)。只是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才從宗教的見禁錮中解放出來,後來的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更是徹底拋棄了溫情脈脈的人與人的關係。

所以說,孔子不可能在西方受到歡迎,孔子與西方是格格不入的。


閒看秋風999


既然是假設,我換一個假設方式。



假設英法聯軍進北京的時候,中國處在漢武帝,唐太宗,哪怕清康熙、乾隆時期,會如何呢?想來,北洋水師不會如此弱。



歷史不能假設!即便如此,中國經歷了西方列強的洗禮,依舊站起來了!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中國人自己!



不錯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馬克思組織工人運動的思想,來到中國就落地生根了!為什麼?

在我看來,這依舊是因為孔子的儒家思想!依舊是因為儒家民為貴的思想,依舊是因為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



孔子繼周文化而來,周朝就是一個典型的基於反抗來的改朝換代。孔子的思想中,歷來不缺反抗因素。雖然歷代統治者極力弱化儒家思想的這個功能,但是,他仍舊保留了下來。



所以,中國之能夠崛起,依舊靠的自己,靠的自己擁有的文化!不服氣的看美國印第安人什麼待遇!沒有儒家文化,中國人,現在或許就是印第安人第二!或者是印第安人第一!就沒有美國的誕生,列強或許會直接把美國建立在中國的土地上!



為什麼中華民族沒有獲得印第安人的待遇?因為列強們仁慈嗎?看看中國的近代史,因為什麼?那些辱罵儒家思想的人,該清醒了!



本來還想說說鄭和下西洋,中國人的外交史。想想還是算了。無腦人士,跟他們說正面的東西,更是無用。


愚木居士


雖然也有很多人依據百度來的內容,給孔子加上了很多美好的描述,比如藉助西方某一個大哲學家之口,說孔子是如何的聖明,如何一個人就打敗了古希臘所有的哲學家,但是,這些描述都只講到了孔子在一部分思想家群體中受歡迎的一面。評價一個人,要用辯證的眼光分析,不能只說他好的一面。

孔子當然是一個好人,更是一個聖人。孔子的偉大,在於他在野獸規則橫行的黑暗時刻,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孔子希望國君要履行王道,不要太壓迫草庶,希望天下的諸侯稍加收斂,不要暴政。孔子提倡的是古禮,渴望通過強調禮,全社會都回到上古,這樣社會秩序自然恢復到平靜狀態。

但是,我們要注意,孔子思想雖然有“仁”“愛”的東西,但是這些都是要服從“等級”的。換言之,國君要給民眾一分的愛,而民眾必須給國君五十分的愛。孔子從來就反對那種“大愛”“兼愛”。國君的地位必須高高在上,不可動搖。為了維繫地位,所以要用綱常,禮,厚葬等來強化。孔子並不認為,人之間是應該平等的,思想是應該自由的。

所以說,孔子的思想有溫情的一面,但是也有專制的一面。儒家思想永遠發展不出憲政。孔子在西方不可能太受歡迎,只不過是一部分知識分子由於人文情懷緬懷他而已。


懷疑探索者


看到悟空問答把鬥孔老夫子的博主的文章放在第一個,甚感震驚!

不是說不能批判孔老夫子 ,但是上綱上線確實可怕,難道以人為本的理念是錯的嗎?別的不多說,就問題來說家庭是否重要?孔子說過,家庭是社會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家庭幸福人生才會幸福,難道不是嗎?


現在回答孔子理論放到西方怎樣?我認為古人的就是古人的,比那個幹嘛?西方的理論體系也是最近兩百年才形成的,怎麼苛求古人懂現代西方的學院派?其二,說孔子不滅就不能興旺,現在那些違法亂紀的人哪個是因為學習孔子而犯事的?要先把《論語》翻譯成西方語言,然後再考慮下一步怎麼走?


黃蜂二師兄


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軸心時代",用以指稱公元前500年前後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同時出現在中國、西方和印度等地區的文化突破現象,在這個時代裡各個文明出現了一批偉大的精神導師,中國的孔子老子、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等,影響了世界人類文明史。

孔子是亞洲文化圈的巨人,影響日本朝鮮等 周邊地區有2500年的歷史,但是對西方的影響不過三百年。傳教士利瑪竇明清時期來華,在中國生活了27年,他將《論語》翻譯成了拉丁文並於1687年在法國巴黎出版,以後又轉譯成其他文字在西方流傳。1993年,學者莫格在漢堡發現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論語》英譯本。該書的前言中說:"這位哲學家(孔子)的道德是無限輝煌的。”

利瑪竇在《中國傳教史》中說:"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是孔子。他所說的和他的生活態度,絕不遜於我們古代的哲學家;許多西方哲學家無法與他相提並論"。利瑪竇等傳教士把孔子的思想傳到了歐洲,17世紀的中國是世界的超級大國,讓全世界為之驚奇的國家,國強則名傳,作為中國的聖人孔子自然引起歐洲人的好奇,在西方文化啟蒙運動的前夜,受神學壓迫的中世紀歐洲,孔子思想的傳入引發了歐洲文化圈的崇拜狂潮。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是孔子的超級粉絲,極為推崇孔子的思想。他認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是基督所從來沒有的思想,基督只是禁止人為惡,而孔子卻是教導人為善。所以孔子實為至聖至賢的哲學家,是天下唯一的師表,孔子的一言半語關係於人類的幸福。伏爾泰在自己的禮拜堂裡懸掛孔子的畫像,朝夕禮拜。他寫詩讚美孔子說:"他使世人不惑,啟發了人心。他說聖人之道,決不是預言者的那一套。誰知到處使人相信,也得了本國深深的愛好"。他慨嘆:"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這真是大不幸"。
1793年,法國著名的革命家,大革命時期重要領袖人物羅伯斯庇爾在他起草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他寫道:"自由是屬於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之事的權利:其原則為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線則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法郎士·魁奈是法國重農學派的創造者,被稱為"歐洲的孔子",模仿儒家《易經》六十四卦的結構發表《經濟表》一書。"孔子立教的目的在於恢復人類天性,不再為愚昧和情慾所矇蔽,……應以理性為標準;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們勿動,勿思,勿言。宗教道德優美到這個地步,真是無以復加了。但是還有一事要我們去做,就是把這種道德教訓普行於世界",魁奈認為希臘哲學不如中國,一部《論語》即可以打倒希臘七賢。

法國百科全書派領袖狄德羅認為,孔子思想學說簡潔可愛,強調道德和理性,反對暴力和迷信,與基督教完全不同。他認為孔子是極其重視中國早期統治哲學的聖哲,稱讚孔子不談奇蹟和啟示、儒家哲學純粹是倫理學和政治學,是理性的宗教和實用哲學。狄德羅總結認為,中國的儒教只須以理性或真理就可以治國平天下。
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百科全書派的重要代表者霍爾巴赫,反對法國和歐洲野蠻的君主專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認為"在中國,理性對於君主的權力,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效果,建立於真理之永久基礎上的聖人孔子的道德,卻能使中國的征服者,亦為其所征服"。征服者雖可毀壞田園村莊,"可是聖人孔子的道德,卻能抵抗此狂風暴雨,保留至今,使野蠻征服者對此亦須保持尊敬,而以之為政府施政的目標"。

德國著名數學家萊布尼茨是第一個承認中國儒家文化對西方作出重大貢獻的西方學者。他大力宣稱:在道德和政治方面,中國人優於歐洲人。

德國文化巨匠歌德歌德將《中華帝國全志》中的《趙氏孤兒》改編成悲劇《哀蘭伯諾》。在歌德心目中,中國是一個儒家思想統治下的中國,孔夫子的中國。由於歌德對孔子文化的讚賞傾慕,歌德在德國被稱為“魏瑪的孔夫子”。
孔子的思想對啟蒙時代的歐洲發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有人認為"孔子成了18世紀啟蒙時代的保護神……也成為歐洲的興趣中心",而英國學者李約瑟則認為:"18世紀,學者……發現人性本善的觀點在中國一向是奉為正統的,而不是目為異端。正是這些發現為法國革命開闢了道路。"
孔子已經成為世界級文化名人,在西方常把孔子與耶穌、穆罕默德和釋迦牟尼這些宗教創始人相提並論,可見其影響之廣。
西方出版的"100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在美國1985年出版的《人民年鑑手冊》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位列首位。
據統計,《論語》在全球最重要的十部名著中,被翻譯的語種數量居第二位。

在德國,孔子和康德共同被尊為教育學的奠基人。在柏林得月園的入口處,有一個兩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著孔子的名言,"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被雕刻在1935年建成的美國最高法院的門面上,左到右依次為孔子、摩西、梭倫,他們分別的代表著教育,宗教,法律。
德國的學者毛來夫說"德國人民非常尊崇孔子,孔子思想具有極其博大的內涵,是中國文化,也是東方文化的象徵,孔子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全世界"。
美國著名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對於這位東方聖人極為景仰”,並經常引稱孔子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孔子不僅是古代的也是現在的,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屬於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非常道畢延河


無知無畏……儒家最晚宋朝就傳入歐洲了……

被驚為天人……

德國人為之欣喜若狂……

認為終於找到了一個“沒有神的宗教”……

不過,歐洲人並不認同孔子認為的“農業知識是無用的知識”這一理念……

但又認為儒家把農業當做“天下之本”並不恰當……

歐洲各國,尤其以德國為最,對儒家思想進行過極為“辯證”而“客觀”的評估……

否則你以為,憑什麼美國人能知道“孔子”?即使中國處在清朝那樣一個腐朽時期,依舊把孔子雕像刻在“某大學”的屋頂上?


女兆絲者東


會相互借鑑。並且在人文領域取得輝煌的發展。實際上所謂”文藝復興”中就有一部分借鑑的儒家的思想。

當今不是有很多人非常反感所謂的996麼。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仁道開始喪失。有的單位給錢非常充足的,有充足救濟措施的勉強可以有些義(正義)的意思在裡面。而錢都不給的單位毫無疑問仁義是都沒有的。這就是長期反仁義的後果。越崇尚鬥爭,最後就越來越毫無妥協,這樣無法真正發達。因為真正的發達經濟體是需要善良和妥協的

任何政治行動或者經濟行動都是兩個行為產生:議價和妥協。仁政越喪失,鬥爭和妥協就越來越毫無意義。而鬥爭本質是傷仁的。大獲全勝的一方往往並不會行仁政。與其頻繁洗牌鬥爭,不如堅守仁義傳統。這對於所有人都是有要求的。你要仁義。這樣帶來的社會損失會小很多。

怎麼行仁政?在消費時代,對傳統價值本來就有天然的腐蝕性。現在可以學學韓國,將一些仁義,誠信傳統價值並去學校教育,並培訓企業家。可能取得些許效果

還不恢復仁政,以後可不止99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