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摔跤吧!爸爸》為何只是一片“安眠藥”

儘管距離這部電影在印度上映已經過去三年時間,然而圍繞著《摔跤吧!爸爸》中價值觀的探討仍然未曾間斷,針對父親對女兒的教育觀也引發了社會上很大的爭論。

對於該片的看法東西方之間有著不同的見解,在西方人看來,父親的教育方式仍是印度社會醞釀出的產物,並沒有在這個落後的社會意識形態當中形成昇華,而是對印度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繼承。或者說,是用一種暴力去反抗了另一種暴力,但在印度的社會背景下,勝利者仍是暴力本身。

馬丁路德金曾說過:“用邪惡的手段永遠無法達成正義的目的,因為手段是種子,目的是樹”。父親用強迫的手段去反抗強迫,用父權去反抗男權,用暴力去反抗暴力,這更像是一種無奈,這樣的對抗方式儘管並不完美,但似乎也沒有更好的方法。

西方人眼中的《摔跤吧!爸爸》為何只是一片“安眠藥”

電影《摔跤吧!爸爸》

在印度的傳統社會之下,14歲的女孩應該做什麼似乎就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如果她既不能被強迫嫁人,也不能被強迫摔跤,那似乎也沒有第三種選擇,父親針對女兒異於常人的天賦做出了一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方式來對抗生活,雖不高明,但卻有效。

對於電影中批判印度社會問題的那一方面,價值觀並沒有錯,而宣揚父愛偉大的那一方面,西方人則有了不同意見。

西方人認為,電影是一門深邃的藝術,尤其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它絕不僅僅只展現一些感官刺激,更多的是要承載一些精神內核,以及一些社會意義,並且透過電影人們要得到一些啟發和反思,才是一部優秀電影的真正價值。

西方人眼中的《摔跤吧!爸爸》為何只是一片“安眠藥”

電影《摔跤吧!爸爸》

看電影自然不光看錶象,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西方人認為“世界冠軍”的光芒褪去之後,電影的立意和格局仍然被印度傳統社會的思潮所束縛,父親逼著孩子摔跤和印度的男權社會逼著孩子嫁人從社會根源上來講有著很微妙的聯繫,父權和男權的意識形態很接近,似乎都是強迫孩子做不願意做的事。

如果你不去遵循培養的原則,只是依靠“鐵腕”,那和印度男權社會的意識形態並無二致,非但沒有掙脫印度社會的束縛,反而成為了一種繼承。

西方人眼中的《摔跤吧!爸爸》為何只是一片“安眠藥”

電影《摔跤吧!爸爸》

近代以來,西方作為主流文化的主導者,他們對印度社會的具體形態並不感興趣,甚至表現出了一種傲慢,他們對於這個國家的瞭解更是知之甚少。

崇尚個性教育的西方人更願意用引導的方式教育孩子,建立平等的溝通,並以身做責,如果你不想讓孩子看電視,玩手機,首先你自己就要在孩子們面前做到不看電視,不玩手機,這比體罰和打罵更具有力量和震懾力,你想讓她摔跤,你可以培養她興趣,而不是強迫,西方人對於影片中父親簡單粗暴的方式頗有微詞。

西方人眼中的勵志就是要擺脫印度傳統思想的束縛,但“摔爸”的思想恰恰是對印度傳統思想的一種順從,只是從形式上把嫁人改成了摔跤,本質上都是逆來順受的產物。什麼時候女兒能夠真正通過反抗父權、男權社會而獲得自身的成就那才是真的勵志,他的父親用一種暴力去反抗另一種暴力,怎麼看都像是一種無奈,而非勵志。

西方人眼中的《摔跤吧!爸爸》為何只是一片“安眠藥”

電影《摔跤吧!爸爸》

而這樣的勵志方式對於印度人來說過於奢侈,在現實生活中更是缺乏可行性。

20歲的女兒喜歡留長髮,喜歡染指甲,渴望談戀愛,但卻被父親定義為墮落,這是父親對於女兒的嚴厲,也是印度社會的真實寫照。

在東方社會當中,作為父母,誰都有做錯的時候,誰也不敢保證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出最正確的判斷,西方人認為錯了就是錯了,在意識到自己做的過分的時候,父母理應做到自我否定,而不是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威而固執己見,而在東方社會之中,父母很少會向孩子道歉,這便是東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

為了不讓她未來的夫君控制她就去自己親手控制她,為了不讓別人對她實施“暴力”,那就自己親手實施“暴力”,為了不讓她陷入男權社會,就讓他落入父權社會,最終父親和這個社會一樣“無情”,和這個社會一樣剝奪女兒的生活,本質上並沒有任何昇華。

西方人眼中的《摔跤吧!爸爸》為何只是一片“安眠藥”

電影《摔跤吧!爸爸》

父親並沒有因為自己強迫女兒摔跤而讓印度傳統社會的思想蒙羞,反而被髮揚光大,並帶著世界冠軍的頭銜大行其道。為印度的父權、男權社會的正確增加了強有力的佐證。

這是吉娜個人的成功,卻也讓整個印度社會在男權、父權的主導下更加穩固,《摔跤吧,爸爸》中的價值觀非但沒有對印度社會歧視女性的行為作出強有力的反擊,反而讓印度社會男人支配女人的行為變得合情合理,讓“女人生下來就應該聽男人話”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

印度的女人始終未能逃脫依靠男人才能改變命運的不變定律,這種方式確實是落後的印度社會產物。

東方人會說,片中的父親做法雖然有瑕疵,但印度傳統社會應該負擔更大的責任。但一個孩子在一個惡劣環境下成長起來,周邊的人都是惡棍,那這個孩子長大以後成了十惡不赦的殺人犯,那麼你可以同情他,但不能認可他,不能因為他生活的環境惡劣你就可以原諒他的罪行,同理,父親用一種暴力去取代另一種暴力的行為值得人們同情,但不值得人們讚美。

西方人眼中的《摔跤吧!爸爸》為何只是一片“安眠藥”

電影《摔跤吧!爸爸》

影片本身其實不具備解構印度社會問題的能力,僅僅只是把話題引向印度傳統社會的高度上,用以證明父權思想的合理性,在印度社會的背景之下,沒有正確答案,於是片中的父親選擇了一個最接近正確答案的回答來填補空白,父親的出發點是對的。

從吉娜個人的角度上來說,摔跤也確實幫助她脫離了貧困,逃離了底層的生活,但從社會的角度上看,印度女性並沒有改變以男性為主導的現象,地位也並沒有因此而改變。

父親讓孩子練摔跤其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兩個孩子本身就顯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摔跤天賦,父親當然是考量過的。

但東西方的主要分歧還是在方式問題上,他們認為你可以讓她改變自己的命運和人生,但以什麼方式,可以採取的是引導,影響的方式,而不是“鐵手腕”,可以說她爸爸的手段並不高明,如果她爸爸能有本事讓她們自己通過興趣和愛好改變命運那就真的完美了,但以印度社會的背景來看,條件似乎又不允許。

西方人眼中的《摔跤吧!爸爸》為何只是一片“安眠藥”

電影《摔跤吧!爸爸》

作為在印度傳統社會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父親也不可能擁有西方人的思維,他的眼界是有限的,他以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最“印度”的方式去改變了女兒的生活,他並沒有想要改變印度女性的偉大思想,他僅僅只是想要幫助女兒脫離印度社會底層的泥沼,他的想法單純而直接,賦予這位父親更多的社會責任以及更加深層面的思想境界似乎他根本承擔不起。

在東方文化當中,我們向來看重結果,“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以功過論是非,以成敗論英雄”。我們向來善於利用結果來驗證過程的合理性,但吉娜的成功並不具備全印度以及全世界底層人民的可借鑑與可模仿性。

印度13億人只有一個吉娜,影片試圖用個例去證實父親極端行為的合理性,而“摔爸”與其說是一部心靈雞湯,反倒不如說是一片安眠藥,吃了睡過去做了一整晚的美夢,口水都流了一枕頭,等醒來以後一看錶,發現這個月的全勤獎都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