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父母有時對孩子強權未必是件壞事

這部電影不僅是兩個女孩打破印度傳統的勵志片,也是一部揭露印度女性地位低下和女性艱難覺醒的生活故事片,如果僅僅是站在我們中國的國情去解讀這部影片故事的內容,大概也只有父親對子女的強權,只能看到“男權思想”、“父權”,但若是站在印度觀眾去看這部影片,就不難看出這是一部將女權與夢想賦予了豐滿形態的佳作。


《摔跤吧!爸爸》是由導演尼特什·提瓦瑞執導的影片,於2016年上映,憑藉著故事情節的獨特,贏得我國55.6萬觀眾5分以上的肯定,在我國獲得了12.95億(約137億盧比)的票房,在2017年先後斬獲第62屆印度電影觀眾獎和最佳亞洲影片。

《摔跤吧!爸爸》父母有時對孩子強權未必是件壞事

豆瓣9.0高分的《摔跤吧!爸爸》,它通過講述一名曾經是摔跤冠軍的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在年輕時,由於生活貧困放棄摔跤,由此希望自己的兒子繼承和完成他的夢想,奈何妻子給他連生四個女兒,本以為夢想從此只能是在夢裡想一想的他,發現女兒很有摔跤天賦,與妻子約定時間訓練四個女兒摔跤,並一次次拿下冠軍。影片始於一位印度父親因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便將理想強加到子女身上的故事,兩個女兒從一開始的反抗--接受--實現夢想,擁有主宰自己人生的權利,女孩的父親也經歷了從“強勢→弱勢→融洽”三個階段的轉變。


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自己的兒女身上的事情發生,我們大多數人覺得父母的思想老舊,跟不上現代社會變化,所以我們會想辦法作出各種反抗,但像《摔跤吧!爸爸》這部影片中的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強迫女兒訓練摔跤,真的只是父權和男權凌駕女性之上那麼簡單嗎?我認為不是的。

《摔跤吧!爸爸》父母有時對孩子強權未必是件壞事

01、看似是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強迫女兒繼承他的夢想,作訓練摔跤,其實是解救四個女兒。


在印度,女性要嫁人是需要給男方豐厚嫁妝的,如果達不到婆家的要求,將來會被家暴、被逼自殺,或者被活活燒死,這種事情在印度是非常常見的,據說每年都會有約9000多名印度女性因此喪命。


馬哈維亞·辛格·珀尕有四個女兒,如果他不想四個女兒被殺或燒死,就要按照習俗,就要給四個女兒準備四份豐厚嫁妝,以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能力,他根本攢不到這麼多嫁妝。


如果幾個女兒做了摔跤手,那麼女兒就有可能拿到冠軍,為國爭光,有名氣,自然金錢也會聚過來,那麼四個女兒的嫁妝問題,也隨之解決了。


02、賦予女兒特權和夢想,讓她們能主宰自己的人生。

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方面有“子承父業”的說法,我國女性覺醒早,在現代社會,女兒亦可以承繼父親的事業,但在印度,女承父業是非常荒唐的,明知荒唐,馬哈維亞·辛格·珀尕還是這麼做了。


事實證明,幾個女兒最終完成他的夢想,同時也擁有主宰自己人生的權利和激勵了印度千千萬萬的女性。

《摔跤吧!爸爸》父母有時對孩子強權未必是件壞事

03、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別無選擇。

妻子連生四胎,皆是女兒,四個女兒,無人能繼承自己的夢想,還有將來要準備的四份嫁妝,足以擊垮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甚至連馬哈維亞·辛格·珀尕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影片中有一片段是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在妻子生完第四胎後,收藏起了屋裡所有的運動新聞和獎牌,準備認命。


馬哈維亞·辛格·珀尕不敢再賭妻子下一胎會生個男孩,但自己現在所有的孩子又都是女孩,所以在之後發現女兒有摔跤天賦,幡然醒悟,決定讓女兒來繼承自己的夢想。


我們用作為一名印度觀眾的身份去解讀《摔跤吧!爸爸》,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對強迫女兒繼承他的夢想是非常對的,印度女性沒有自主地位,如果他的女兒不訓練摔跤,便只能和其他普通女孩一樣,茫然等待自己未知的未來,如果女兒訓練摔跤,自己又是曾經的國家摔跤冠軍,女兒成功的幾率至少各佔一半。


一旦女兒拿下國家冠軍,乃至世界冠軍,她們對自己的未來就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拼搏一下,還有希望,如若不拼搏,女兒未來的人生就猶如浮萍,隨時沉沒。

《摔跤吧!爸爸》父母有時對孩子強權未必是件壞事

我這麼說,並不是讓我們事事聽從父母。

在很久以前,印度的女性非常非常非常低,我們可以從新聞中知道有關印度女性最多的新聞,大抵是會被家暴、不能接受教育、童婚、殉葬和強姦率最高的國家,即便到了現在,印度廢除種姓制度,出臺《反嫁妝法》等,女性的地位依然很低。


而我國,在1636年-1912年,清朝之所以會敗於西方國家,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國當時是農業國家,而西方侵略者早已到了工業時代,經過此次慘痛教訓,我國便開始改革,經過幾十年,我國逐漸從農業大國轉變成工業大國,再到現在的信息時代。


對應時間,像我們8090後的男孩女孩的父母應該是出生在50-70後之間的,他們當時所受的教育在處在農業改革時代,適合那個時代的思想是多讀書,讀好書,就能找到一份鐵飯碗的好工作,但這樣的思想放在今天,已經是不行了。


現在每天大學、研究生、碩士畢業(包括名校和非名校)的人不知凡幾,但每年失業的人也非常多,這就不難解釋現在為什麼有那麼多年輕人不聽父母的話,仍然堅持創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