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素鼓:绝无仅有的鼓乐“独生子”

华阴素鼓:绝无仅有的鼓乐“独生子”

听华阴老腔后,很多人都感觉非常震撼,其实在华阴市双泉村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不但唱出了荡气回肠的老腔,还打出了撼天动地的素鼓。素鼓是华阴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传统民间鼓乐群中的一个独生子,在全国绝无仅有,2009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缘起:模拟狩猎的原始鼓舞

素鼓是以鼓为主要器乐,以锣铙为伴奏器乐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鼓舞,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先民的渔猎时代,模拟狩猎的原始舞蹈招式,属于一种用于祈祷兼自娱功能的傩舞。

素鼓的“素”是本、元、始的意思。群体鼓舞是素鼓的表现形式,从它的表演意向看来,素鼓极类似于先民们的狩猎动作,它的产生与渔猎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有必然的联系。素鼓主要用以祭祀华山之神,至今表演素鼓时,演员口里还不断地念念有词。

“祭祀是先民乞求生存安详的部族活动,多以崇拜自然为主要思想内容,站在此处,向南可以看见华山,向北可以看到黄河,是祭祀华山和黄河的理想位置。”对素鼓颇有研究的原华阴市西岳庙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张江涛说,素鼓之所以在双泉村薪火相袭地传承下来,是与当时的祭祀传统文化和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

素鼓的发源与古代的军旅文化分不开,在现在的素鼓表演中清晰可见,它的表演程式上,如列队布阵、行军、对打这些军事动态都可以从它动作语言中找到痕迹。素鼓的表演内容多为战争题材,鼓手们表演时,身着戏装,画上脸谱,这种角色化的情节表演和在当地传承下来的“老腔”有异曲同工之妙。

特征:舞蹈动作突出“强力”的美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素鼓传承人康胜丰介绍,素鼓声势恢弘,场面壮观,动势激越,金鼓齐鸣,声情并茂。犹如猎场围猎,沙场对垒,具有撼人心旌的视听觉效果,给人带来阳刚美的艺术享受。

素鼓的队形主要是根据《论语·八佾》,采用最高数额的天子等级——64鼓方队式。素鼓的节奏干脆利索,这与它所反映的狩猎生活是相适应的。素鼓的舞蹈动作突出一个“强力”的美。它自始至终都是表现先民“强烈”的勇力,说明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勤劳、勇敢、伟大的民族。

素鼓乐章分为开场鼓(序舞)和主舞。序舞概括地表现狩猎情况,主舞,全面地表现先民们出猎、寻猎、搏斗、满载而归、篝火旁庆胜等主要场面。主舞包括瞭望远方、投掷猎物、砸击猎物、围驱猎物、搏击格斗、搜索猎物、猎手自卫、捕获猎物、胜利归来、篝火起舞这10个环节。

“鼓手在表演这些动作时,要突现身段的矫健,动作的机敏和仪态的孔武有力,还要以神情贯穿始终,鼓点时张时驰,节奏有序,高潮迭起。”康胜丰说,这种舞蹈动作也可以拟化为战场的格杀画面,如窥敌、引弓、挥戈、围歼、肉搏、追踪、自卫、俘敌、凯旋、庆功。这些环节不一定遵循这一顺序,往往穿插轮回进行,不断重复,但必须形成首尾呼应的完整舞蹈程序。

传承:只传本村族人 传内不传外

素鼓长期以来坚持只在村族中传承,坚持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技艺忌于外流。在全国只有华阴市双泉村的西泉店人会敲素鼓,东泉店人都不会。“如果谁把西泉店的素鼓外传,定会受到重罚。”康胜丰说。

素鼓的第二代传承人张天舍的曾祖父张西槐曾被赶出西泉店,张西槐的舅舅家是东泉店人。村里有人说张西槐把西泉店的素鼓教给了东泉店人。那年大年初一村民们敲素鼓迎神,村里按村规要惩罚张西槐。张西槐面朝华山,跪在众人面前说:“我向华山神发誓,西泉店素鼓是华山神的鼓,我不敢作这个孽,偷偷地把素鼓往外传。如果真是我教给了东泉店人,华山神不会饶我,我心甘情愿众人把我赶出村,到华山给神守庙。”后来,也一直没有见过东泉店人敲过素鼓,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至今,在华山周围,甚至在全国其他地方都没有人会敲素鼓,只有华阴双泉村西泉店人会敲素鼓。

发展:女性开始敲素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双泉村的青壮年都出门打工挣钱,会素鼓的人也越来越少,敲素鼓的人更少了。村里只留下了老人、孩子和妇女。为了抢救、发展素鼓,不让这一技艺失传,1999年冬天,康胜丰、张卫东等素鼓传承人,在双泉村内,义务给村里的人教授素鼓技艺,很多学习者都是村里的媳妇和姑娘。这次3个多月的培训,让162位村民都学会了敲素鼓,也标志着西泉店女性敲素鼓开始了。

“事物都是处于发展之中,所以绝对不变的艺术也是不存在的,没有时代精神的艺术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康胜丰说,中国艺术研究院视素鼓为国之瑰宝,在保留母体生命前提下,对素鼓进行了大胆地改编,使这一古代的艺术奇葩更加光彩夺目。

改编后的素鼓将各自独立的节目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队形在表演的瞬间可方、可圆、可条、可花……表演时间可长可短,分别可控制在8分钟、12分钟、20分钟、30分钟、45分钟、60分钟等的不同档次。人数可多可少,可安排在10×10鼓、9×9鼓、8×8鼓、7×7鼓、6×6鼓、5×5鼓、4×4鼓、8鼓、5鼓、4鼓不同档次。可文可武,文则演素鼓,武则演锣鼓,文武兼需,则素鼓锣鼓同时组合演出。

随后,华阴素鼓分别在2000年、2001年文化部社图司、北京市文化局北京龙潭庙会组委会举办的第十四届“龙潭杯”中华优秀民间花会大赛上获得铜奖和第十五届“龙潭杯”中华优秀民间花会邀请赛上获得银奖等奖项。

传承:组织非遗进校园

康胜丰表示,经济效益低,学习素鼓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且素鼓也没有专门的非遗传习所,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对素鼓也不够重视,这些都是制约素鼓发展的重要因素。

“素鼓是一门技艺,它曾经从不外传,但素鼓要发展,就必须抛弃这一观念,让更多地人学习素鼓。”康胜丰说,“我虽然已经80岁了,但如果有人要学习素鼓,我一定会毫无保留地传授,我希望素鼓能继续流传下去,并被更多的人知道并欣赏。也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重视素鼓的发展,给素鼓相应的政策、经济支持。”

华阴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李建恺表示,因为素鼓一直忌于外流,这种封闭性的传承特点,使它在技艺上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和保守型。大范围地推广难度也比较大。现在农村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现在也已经倡导让妇女学习素鼓。在每年的黄金周和市上大的活动中,都让华阴素鼓参加表演,让人们认识、了解素鼓。

“利用春节,年轻人回来后,组织他们敲素鼓,在放假期间,组织青少年学生学习素鼓。”李建恺说,华阴市文化部门还每年组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给华阴市的中小学生上课,教学生学习素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