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美與臺方演練網攻 實為渲染兩岸對立氣氛


吳健:美與臺方演練網攻 實為渲染兩岸對立氣氛

QUESTION

直新聞:美臺首度舉行聯合網安演練,以所謂“朝鮮網攻事件”為藍本,進行民用基礎信息設施防護演練,這透露出什麼意味?

ANSWER

時事評論員 吳健:演練乾貨不多,至多是渲染兩岸敵對的“鬧劇”。蔡英文上臺前後,沒有道理地蠱惑“大陸資訊威脅”,聲稱臺灣信息社會猶如“不設防的特洛伊”,處處都可能是大陸布建的“屠城木馬”,像2016年臺灣發生提款機植入惡意程序,綠營就沒道理地懷疑大陸。去年,蔡英文在所謂“臺灣資通安全戰略報告”上鼓吹,黑客入侵屬於“國安層級”,必須高度應對,而對於黑客威脅形態,報告直接把“政府支持型”放到第一位,也就是憑藉政府支持,攻擊臺灣組織單位,獲取相關政治、經濟、技術情報等等,矛頭所指,心知肚明。

臺灣保護基礎信息設施無可厚非,邀請外方參演,增強對抗性尋找漏洞,也似乎說的過去。但問題是,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和錯誤的現實政策結合起來,就會變成不倫不類的“蹩腳戲”。首先,臺灣網安最大威脅是大陸嗎?從來不是,看看兩岸乃至全球發佈的各類報告,黑客攻擊,賬戶被黑盜匯,犯罪源在臺灣,受害者在大陸的案件佔了大頭,臺灣可曾尋求過與大陸攜手合作?蔡當局想的只有切割,視大陸為“主敵”,對大陸“高築牆”,對美國是“全開放”。可種種事例證明,號稱“重視網安”的美國卻是濫用網絡武器,導致全球網絡“叢林化”的主要推手,像造成幾次重大網絡事故的病毒裡,有好幾個被認為是美國國安局預備的網攻武器洩露,和這幫人交朋友,臺灣只能用“唯意志論”告訴自己,“我不負美,美必不負我”。

我還是用事實來說,考慮到兩岸遠比別人更緊密的經濟、技術、人文聯繫,臺灣搞開放式的網安演練,理應第一時間和大陸搞,既有效,又有用。我還是舉臺灣案例,去年8月,歐洲信息安全公司揭露臺灣友某和全某兩家企業遭盜用數字簽證,然後被濫用到臺灣公共機構和企業的後門程序裡,而攻擊路徑完全和大陸無關,倒和歐美服務器關係密切。而在當年疑似美國攻擊伊朗核電廠的震網病毒事件裡,也有證據表明,傳播者揹著臺灣,盜取一些臺商的數字簽證,從而用代理服務器輸送病毒。這說明什麼?一個沒有正確政治指導、沒有正確企圖想定的高科技演習,哪怕投入的技術再酷炫,也不過是可笑的“滑稽戲”。


吳健:美與臺方演練網攻 實為渲染兩岸對立氣氛

QUESTION

直新聞: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美髮布印太報告再提臺灣,這有何用意?

ANSWER

時事評論員 吳健:支持美國“印太戰略”,是蔡當局遞上的“投名狀”。大家還記得嗎?蔡英文2015年競選去了美國,說了很多自己如果執政,就要力推臺北如何“融入”華盛頓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裡。等到特朗普推行印太戰略後,蔡英文更是“一邊倒”,你看,她在外事部門裡專設“印太科”負責執行,贊助美國民間智庫開辦大量印太議題二軌對話機制,還把自己不死不活的“新南向政策”拿來媲美大陸的“一帶一路”等等。這還不算,美國發動同時傷及兩岸的貿易摩擦,蔡英文卻當成機遇,主動與特朗普“對錶”,要求臺灣中油增購美國250億天然氣,全然不顧美國關稅對臺企造成的傷害。而蔡英文得到什麼呢?無非是美國給予其“區域貢獻者”的誇獎,把臺灣納入印太區域對話機制的虛名等等。

假如蔡英文這樣走下去,就以為美國真把自己當“孩子”而不是“棋子”,那真是誤判形勢。首先,中美戰略競爭雖有,但“鬥而不破”是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蔡寄望形勢壞到中美分歧不可調和純屬幻想。其次,美國小動作挺蔡,完全是權宜之計,對華施壓策略所需,更多是貿易談判策略使然,保持臺海穩定,更符合中美共同利益。第三,蔡英文“貼美反陸”,融入印太戰略,必將在政治上加劇兩岸對立,進一步所謂其所謂“國際空間”,而在經濟上,臺灣那點本錢,卻替洋人“生火做飯”,做違背經濟規律的投資佈局,到頭來損害的智能是自己利益,這一點已從美國對華貿易摩擦,臺商叫苦連天看的很明白。

總之,特朗普的印太戰略,表面上,美國衝在前面,聲勢很大,但實際是迷惑和裹脅所謂盟友夥伴,讓其“擋槍蹚雷”,對中國大陸“近身盯防”,自己則“離岸制衡”。作為與大陸經濟、技術、人文聯繫緊密的臺灣,做別人的“義務棋子”,你覺得有意思嗎?答案就在理性者的大腦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