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民進黨做得太差 島內民眾期待改變


吳健:民進黨做得太差 島內民眾期待改變

QUESTION

直新聞:圍繞高雄市長韓國瑜首度表態參選2020,國民黨士氣大振,算上之前郭臺銘的“託夢參選”,藍營一下子顯得強將如雲,明年選舉有望。您如何看待這一輪臺灣選舉政治新格局?

ANSWER

特約評論員 吳健:早年有“競選智囊”之稱的國民黨元老阮毅成,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國民黨的幾大弊:一、派系林立,黨同伐異;二、見義惜命,見利忘命;三、擴權私肥,陰謀陽謀,大行其道。

幾十年後的今天,國民黨其實最怕的恰恰還是這幾點。從臺灣大的格局看,“韓流”盛行,是國民黨真的上下齊心,一致對外造就的嗎?非也,韓國瑜是在國民黨誰都不看好的選區,以順應當地民眾“求和平,求發展”大勢、順應新媒體動員規律所取得的勝利,準確說,不是國民黨做得太好,而是對手民進黨做得太差的結果。

認清這一點,是我們觀察藍營佈陣的基本視角,那就是臺灣民意日趨超越藍綠分野,更看重換什麼強人來改變命運,這正是藍營看重韓國瑜乃至郭臺銘的原因。我看過倫敦商學院對包括臺灣在內的全球69個地區的14萬人的問卷調查,課題就是探究經濟社會因素對平民心理和行為會產生什麼影響。結論是,經濟越不確定,就越刺激選民選擇強勢領導人,這很符合韓郭的“政治畫像”。

特別是這個調查是與世行全球經濟報告結合的,可以發現這個價值觀民調同世行數據裡的失業率曲線存在“諧振”,那就是失業率越高,就越渴望強人,而且普通人失落感越重,選擇強人的衝動越大,這就是一種“選舉代償”機制。可以得出個結論,臺灣經濟不確定的壓力和對個人生活失去主導權的感覺,迫使島內民眾傾向選擇非傳統且容易給承諾的強人,畢竟從心理上通過認同有快速決斷力的領導人,草根底層會感覺自己也有影響力。

但無論韓國瑜還是郭臺銘,應該明白,藍綠快30年的惡鬥,特別是“九二共識”底線的衝撞,破壞了臺灣人對安全的基本需求,加上個體難以左右的生計與前途,迫使他們急於得到答案,從行為心理上說,“現在怎麼辦”的“政治快答”嚴重壓縮了臺灣人的思考寬度。很顯然,韓郭都意識到自己突然擁有讓人羨慕的民意光環,但千萬別擅用這種光環,因為你的政策將要決定乃至影響未來幾代人,光靠“絕對能做到”的口號根本不夠,如果做不好相應的執政準備,很容易在“民意如水,急盼結果”的選民面前成為“由愛轉恨”的悲劇角色。


吳健:民進黨做得太差 島內民眾期待改變

QUESTION

直新聞:面對新政治分野的臺灣,大陸該如何面對?

ANSWER

特約評論員 吳健:對於這一點,歷史可以做出回答。上世紀80年代前,兩岸尖銳敵對,但雙方都對臺灣屬於中國一部分不持異議,只是兩蔣為了反攻大陸,並依仗美國軍事保護,堅持不和大陸談統一。

1979年中美關係正常化,美國對臺當局“斷交廢約撤軍”,蔣經國因感“被拋棄”,對大陸說出極端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堵死了他有生之年同大陸談判解決臺灣問題的途徑。但大陸用極大的耐心和誠意,進行多方面爭取,特別是1984年明確提出對臺政策是“一國兩制”,“一中”是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前提,臺灣不存在所謂“自決”問題,至於“兩制”並存,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長期共存,共同發展,誰也不吃掉誰,是一大創舉,也推動兩岸關係逐漸破冰。

然而,蔣經國晚年,島內“臺獨”勢力滋生,特別是蔣經國看到“反攻大陸”成泡影后,搞起“吹臺青”運動,就是以吹風方式突擊提拔臺籍官員,使得李登輝這樣的“臺獨”之流“一步登天”。李登輝上臺後,雖一度迫於兩岸加強交流的呼聲,成立海基會,與大陸達成口頭方式表述的“兩岸均堅持一中”的“九二共識”,還舉行首次“汪辜會談”。

但臺當局進行“臺獨”冒險傾向卻越來越明顯,促使大陸採取包括軍演在內的一連串威懾性行動,讓臺灣同胞認識到“臺獨”的危險性,迫使一些“臺獨”勢力放棄某些極端主張,也讓國際社會注意到堅持“一中”的必要性。

正是在反“臺獨”鬥爭中,我們更加意識到,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保證還是文武並用,首先大陸自己要打好實力基礎,像陳水扁折騰臺灣的那八年,島內經濟停滯,GDP總量始終在3800億美元徘徊。再看大陸,那八年,GDP總量由1.2萬億增至4.3萬億。兩岸的經濟實力差距進一步拉大。再一個,兩岸“三通”已經實現,密集的人員交往,為我們加強和平爭取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有信心,無論臺灣政壇風雲如何變幻,保持戰略定力與決心的大陸,在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上註定會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