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非戰之罪。更不需要姜維承擔責任

姜維,姜冏之子。姜冏中年得子,喜出望外,以“維萬世之安”為其命名姜維,字伯約。“伯”本意指沒有兄長的男子,而“約”則是信守承諾之意。

而姜維一生,確實不負其名,匡復社稷,信守不渝

蜀漢滅亡,非戰之罪。更不需要姜維承擔責任

姜維

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人與人的相互理解,最難的是信任。諸葛亮在姜維落魄時候對其的照顧,給了其信任,姜維用生命做為回報。在蜀漢後期朝政日非、宦官當道的朝廷,姜維是一個另類。他不像諸葛亮會明哲保身,但是卻在這個精於算計的朝廷裡不計較個人得失,這確實非常難得。

此時的蜀漢,就連司馬昭都認為“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此時的姜維,手握蜀漢兵權,無論投降或者自保均措措有餘,明明知道丞相留給他的是個爛攤子,但是姜維還是選擇了站出來。

蜀漢滅亡,非戰之罪。更不需要姜維承擔責任

四年秋,詔諸軍徵蜀,大將軍司馬文王,使艾牽制姜維,刺史諸葛緒斷維後,令不得歸,鍾會率兵十餘萬直搗成都。艾遣王頎等攻維營,維聞鍾會諸軍己入漢中,引退還。欣等追維於強川口,大戰,維敗脫。維聞諸葛緒阻橋,從孔函谷入北道,欲出緒後。諸葛緒聞之,卻還三十里。維入北道三十餘里,聞緒軍卻,尋還,從橋頭過,緒趣追維,較一日不及。維遂東引,整頓兵馬,合集士眾,欲赴關中,聞其已破,退守劍閣。鍾會糧盡,欲退,鄧艾偷渡陰平,降後主。維欲詭說鍾會以圖克復,乃事敗,維與會皆伏誅。

三國志(裴注)

蜀漢後期,朝政腐敗,多年連續的征戰使得蜀漢百姓流離失所,蜀漢人口銳減,兵員質量與數量均大不如從前。這個時候前期魏延所實行的“分兵固守”各處險要的策略實際已經無法執行,過少的兵力,不足以支撐各地關隘的防守,有被曹魏各個擊破的可能。

蜀漢滅亡,非戰之罪。更不需要姜維承擔責任

面對曹魏的兵鋒,無計可施的姜維此時唯一能採取的策略是“斂兵聚谷之法”,將各處分散的兵力集中,固守漢城和樂城。如果能在兩城固守,曹魏補給不足,到時再派遣遊擊部隊截斷曹魏糧道,斷其後路,實現關門打狗,圍殲敵人的戰略。

理想很美滿,但現實卻很骨感。鄧艾如果沒有“偷渡陰平,直取蜀漢”那麼姜維的計策是能完美執行的。面對斂兵聚谷,鍾會只能選擇撤退。

蜀漢滅亡,非戰之罪。更不需要姜維承擔責任

當時的現實是,鍾會十萬魏軍圍困陽安,而陽安關守軍不足七千,姜維在沓中有兵馬五萬,為了防止姜維在增援陽安關,鍾會已經密令鄧艾出兵三萬狄道圍攻沓中,牽扯姜維的精力,密令雍州刺史諸葛緒出兵三萬去搶奪陰平橋頭,截斷姜維東歸之路。

有人說,姜維沓中屯田養兵自重,這是無稽之談。對於姜維來說,此情此景之下,兵權在手,任何人要多想,都得衡量一下自己的輕重。沓中屯田養兵不過是為了秋收之後,待糧草充足後,明年春天北伐。

北伐是諸葛丞相的畢生所願,也是姜維一生所求,立足隴西,讓蜀漢的旗幟飄揚在自己的故土,這是一名武將的榮譽。

蜀漢滅亡,非戰之罪。更不需要姜維承擔責任

子午、斜谷、陳倉三路伐蜀的消息傳來,姜維六百里加急飛報成都,要求加強對陰平橋頭防守和增援陽安關,但是依舊不打算讓自己五萬大軍回援。只要鍾會十萬魏軍陷入攻城戰之中,姜維就可以出兵狄道,奪取隴西易如反掌,天下大勢將會出現很大的改變。

做為一個來自魏國的降將,天下人都可以對姜維對蜀漢的忠心存在質疑,但唯有一個人不會,這個人就是姜維自己!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成龍,姜維毫無疑問是金鱗,諸葛亮是風雲。既然諸葛丞相給了姜維化而成龍的機會, 如此知遇之恩,是值得姜維用一生回報的。在曹魏得不到的一切,在蜀漢都已經得到。可以這麼說,整個蜀漢朝廷,姜維是最堅定的抗魏者!繼承丞相遺志而數次北伐,只識姜維想用實際行動證明向整個天下證明自己。

蜀漢滅亡,非戰之罪。更不需要姜維承擔責任

奈何蜀地疲憊久矣!局地戰術和戰略的改變根本無從改變大局。“斂兵聚谷”雖好,但侷限性實在太大,在曹魏強而蜀漢弱的大背景下,在司馬昭勢取漢中的決心下,姜維最後別無選擇,做是錯,不做更是錯。

歷史只以成敗論英雄,“偷渡陰平,直取蜀漢”讓後主劉禪在成都投降的鄧艾有了千古美名。劍關雄偉,一場割據戰下來,誰也不曾想到居然成了決定魏蜀二國勝敗的一戰。

之至蜀國滅亡,漢中的漢城、樂城、和黃金依舊未被曹魏攻破,是後主的一紙詔書讓守將投降。不是魏國鍾會無能,而是這幾座城在姜維的前期佈局中本就兵精糧足,城牆堅固,魏國想要破城勢必付出極大的代價。

自魏而投蜀,掐指一算,對於姜維已經有了十三個春秋。或許深邃的夜空會讓姜維想起丞相,這個已經過了而立之年,在四十不惑年紀的沉穩中年年依舊會感到迷茫,這一路風雨兼程而來,終究已經再無路可走了。

蜀漢滅亡,非戰之罪。更不需要姜維承擔責任

“還是不心甘呀,不甘心壯志未酬身先死,那就拉個墊背的吧。”姜維想到。

既然後主已降,蜀漢都已經亡國了,於是姜維也選擇了投降。他帶領殘部投降了鍾會,然後利用離間計,搞壞鄧艾與鍾會之間的關係。慫恿鍾會反叛,誣陷鄧艾造反,讓鄧艾慘死。接著他又進一步慫恿鍾會,讓他用強硬手段逼迫部將跟著他反。不過事情給洩露了,姜維和鍾會自然是逃不過一死。

一計害三賢,鄧艾死了,鍾會死了,路也終於走到了終點。

蜀漢滅亡,非戰之罪。更不需要姜維承擔責任

丞相大人,我姜維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