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為什麼到1945年4月,仍然認為德國能打贏這場戰爭?

任性得姑涼


方圓論壇在線

希特勒一個極度自信的人。但是他的自信並不是建立在無知上面。整個二戰時期德國只有兩個最大的敵人。一個是歐洲戰場一直和德國對抗的蘇聯。另一個就是大規模能源物資供應歐洲盟國軍隊的美國。美國在二戰後期才介入戰爭,並且美國在二戰後期介入戰爭後,其主要精力也在太平洋戰場。所以說德國一直以來的主要對手就是蘇聯。為什麼直到1945年希特勒還有信心可以取得勝利呢?原因很簡單。德國消耗很大,蘇聯同樣消耗巨大。那個時候就是拼看誰能挺到最後。除此之外,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也把希特勒坑的不輕。


戈林,希特勒的忠實追隨者。一度被認為是希特勒事業的接班人。但戈林也是把希特勒坑的最慘的一個人。在德國面臨的三次關鍵性的戰役中,戈林都掉鏈子了。而且由於戈林的原因導致了兩次關鍵性戰役的失敗。也正是由於三次戰役的失利,導致德國走向敗亡。


第一次敦刻爾克戰役。我們都知道德國軍隊在敦刻爾克戰役差一點就消滅了英法聯軍的全部主力軍隊。之所以德國軍隊沒有一鼓作氣消滅英法聯軍,那是因為一方面希特勒懷疑英法聯軍敗的太快了。恐怕有埋伏。而另一方面就是戈林的緣故。戈林對希特勒保證憑藉空軍就可以摧毀英法聯軍。所以希特勒就放鬆了地面部隊。戈林甚至還建議讓德國裝甲部隊離英法聯軍遠一點避免誤傷。結果就是在戈林和陸軍扯皮的過程中,英法聯軍坐船逃跑了。而德國陸軍由於沒有命令只能眼睜睜看著聯軍逃跑。敦克爾克之戰不單是德國空軍威望的一次重挫,也被認為是戈林在戰爭中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

第二次海獅計劃空襲英國。在柏林被英國空軍襲擊後,希特勒非常憤怒想要報復英國。所以海獅計劃被提上日程。希特勒要求是轟炸英國首都倫敦。但戈林建議希特勒先攻擊英國軍事設施。因為轟炸倫敦本身對於英國的意義不大。本身希特勒就不懂空戰。戈林明知道轟炸英國空軍基地才是正確的。但他卻沒有堅持。在攻擊英國軍事基地一陣後就開始轟炸倫敦。這就導致英國空軍得以喘息。戈林信誓旦旦的對希特勒保證空襲的成效性。但最後卻被英國空軍實現了逆轉。以弱勝強擊敗了德國空軍。

德軍對倫敦的攻擊就此使不列顛戰役的結果扭轉,德國空軍的損失開始攀升,戰況變得更為不利,適宜進行兩棲登陸的季節也逐漸過去,1940年9月17日,希特勒下令將進攻英國本土的“海獅作戰”無限期推延,準備向東方的蘇聯進攻,對英國則持續施以戰略轟炸到1941年5月。不列顛戰役的失敗對戈林的威望是一次打擊,不僅是空軍的實力消耗了許多,德國空軍在此戰中暴露了許多嚴重的軍備生產問題,飛機產量時好時壞、長遠的研究與發展計劃被草率取消,後來在蘇德戰爭中更成德國空軍的致命弱點。


第三次斯大林格勒戰役由於戈林的關係導致德國精銳第六集團軍覆滅。由於德國對蘇聯發動的攻勢太猛,所以德國精銳第六集團軍被蘇軍發動的“天王星作戰”而受到包圍。希特勒一直都對第六集團的情況表示擔憂。一方面希特勒想命令第六集團軍撤離保留實力。另一方面又想讓第六集團軍當一顆釘子死死的拖住蘇聯軍隊主力。但當時第六集團軍缺衣少食武器彈藥嚴重缺乏。此時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可以對第6集團軍進行每天300噸的空運補給。希特勒相信了戈林的保證後就決定讓第六集團軍固守。


但戰爭開始後,德國空軍根本辦不到補給整支集團軍的任務,最好的狀態下一天也才成功投送約120噸的物資。這就導致德國軍隊陷入武器彈藥物資嚴重缺乏對情況之中。也由此導致了蘇德之間關鍵性的會戰失敗。 希特勒原本信心滿滿的可以一戰徹底擊敗蘇聯。但沒想到被戈林給坑的死死的。因為戈林的原因導致關鍵性戰役失敗。也使得希特勒美好願景徹底破滅。戈林這個烏鴉嘴的數次保證徹徹底底把希特勒,把德國帶入了戰敗的陰影之中。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為什麼到1945年4月,希特勒仍然認為德國能打贏這場戰爭?

你應該問為什麼到了柏林戰役的最後關頭,希特勒依舊覺得德國還沒有輸?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打死我算我輸,打不死我你都沒有贏嗎?只要我還有半口氣,我都不承認自己輸了!

歷史證明了希特勒是個極端自負的人,波蘭戰役、法國戰役揮舞著讓德軍向前衝,德軍當時大部分將領都覺得,這老頭瘋了吧!一戰先西后東戰術,結果被英法按在地上摩擦,現在又來一次?我大德意志軍人的命不是命啊?你把德國經濟搞起來了你就以為你是神?你可拉倒吧!

然而波蘭戰役、法國戰役取勝速度可謂是真香!德軍大部分將領的心被希特勒給征服了!

計劃開闢東線戰場,少數不服希特勒的德軍將領心裡又在罵:老頭你瘋了吧?人家人口好幾億,領土好幾個德國,這怎麼打?

結果開戰3個月,俘虜蘇軍人數上百萬,真香!

此後德軍大部分將領覺得希特勒不止搞政治有一套,連打仗也是頂呱呱的,所有人都忘記了希特勒只是一個下士。

德軍在東線前期一路高歌,但此後莫斯科戰役失敗、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庫爾斯克戰役失敗,蘇軍開始大反攻、英美聯軍從諾曼底登陸、西線大反攻戰役打響、東西線兩面夾擊之勢形成。

希特勒高坐柏林總理府龍椅上,看著愁眉苦臉的德軍各大將領,只是輕輕鬆鬆地說了一句:穩住,別慌,之前我們都能夠勝利,大不了再重新來一遍。

此時的德軍將領們完全是黑人問號:之前穩住別浪,現在會是這個局面?

當然,他們這樣想,但不敢說啊!只能哈哈點點頭:元首說得對,在元首的帶領下,我們絕對可以重建優勢!

直到蘇軍對柏林發起總攻,希特勒依舊錶現得完全不慌:我們將從柏林終結蘇軍的反攻,我們依舊能夠取得勝利!

希特勒真覺得德國還能能夠取得勝利?那肯定不是的,當時的局面已經非常明顯,德國不像蘇聯擁有龐大的領土,德國已經退無可退,他不可能像斯大林那般有後路,莫斯科被攻陷大不了打游擊。

柏林被攻陷,希特勒只能選擇被處死或者自殺。

但作為極端自負的人,希特勒肯定不肯承認我們已經戰敗了,柏林戰役別打了,咱們一起興高采烈地投降吧!

不行啊!這不符合希特勒的風格!希特勒的風格是什麼?那就是隻要我不死,柏林還沒有破,德國依舊沒有輸!

於是便瘋狂畫大餅,咱們柏林全城一起守護我們的國,婦女兒童齊上陣,耗盡德意志兩代男性,也要保衛柏林。

當然,最終柏林城破,希特勒大餅畫不下去了,於是選擇自殺。

在自殺的前一刻,希特勒依舊覺得德國還沒有輸,而在自殺的那一刻,德國終於輸了!


不二書史


應該是他試圖讓別人相信德國會贏。1945年3月希特勒下達了“尼羅指令”,決定執行“焦土政策”,炸平整個德國:摧毀德國的所有工業設施和一切民用設施,毀掉所有德國人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甚至讓德意志民族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下達如此絕望的命令,可見他也清楚沒有戰勝的可能了,只不過用來麻痺軍隊和炮灰——人民衝鋒隊。最後說著說著,他自己也信了。。。。。

幸好施佩爾冒著生命危險沒有執行,不然德國就不是現在這樣了,這個舉動在戰後的紐倫堡審判中也救了施佩爾一命。

第一、雖然柏林被圍,但是德軍還控制著相當多的地區,比如西線的荷蘭、東線的捷克斯洛伐克,還有南部的意大利各個主要城市等等。據資料記載,到了5月初,駐南斯拉夫的德軍還有46萬,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還90萬之眾,西線的駐荷蘭、挪威、丹麥等國的軍隊也是數量龐大。但是,希特勒沒有仔細考慮:這些駐軍都是在蘇聯紅軍的或者盟軍的眼皮子底下,自身都難保;在東西兩線夾擊的情況無法長途奔襲,後勤補給也不穩定。

經典電影《黑皮書》裡面對1945年的荷蘭有著非常真實的描述——在5月5日荷蘭解放的前一個星期,甚至前一天,荷蘭人,抵抗組織、猶太人仍生活在納粹的恐怖統治中,而黨衛軍之間的派系鬥爭甚至在投降以後都沒有停息。

更重要的是,德國沒有日本那種“玉碎”死戰的勁頭,駐地的高級軍官們早已察覺出再做困獸之爭,無異於自殺,已經無心戀戰。甚至開始積極與盟軍秘密聯繫,儘量爭取時間向英美投降,或者儘量抵住東線的蘇軍,苦等盟軍打過來,以儘可能的保障自己在戰後的人身安全和利益。

第二、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逝世。希特勒得知此消息後,頓然又生出戰爭會出現轉折的希望,而且這種充滿希望的氣氛一直持續至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那天。4月22日,柏林已被蘇聯紅軍包圍了四分之三,這時希特勒才打破了最後的幻想。

第三、希特勒精神不正常。希特勒是個性格極端偏執的人,信奉“要麼勝利,要麼滅亡”的極端人生信條(有評論說他曾設想頂住紅軍,向盟軍和談,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存在的),決定死守柏林後,希特勒開始時不時的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誰主動跟他提及絕望的局勢就會被罵的狗血噴頭。甚至,最被希特勒器重的軍工部長施佩爾給希特勒發送的報告,希特勒只看了一眼便把這些報告鎖進保險櫃裡永不再看,同時拒絕接見他本人,因為,希特勒已經不願意接受這些壞消息。

根據希特勒貼身秘書榮格夫人回憶錄改編的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就很客觀公正的還原了柏林防線崩潰後,希特勒脆弱的精神和極差的身體狀態——手老是不停的顫抖,連筆都拿不起來,面色蒼白,並明顯的駝背...........幻覺和動不動歇斯底里的叫喊。。。。這樣的人還指望能做出什麼理性的決定。

第四、希特勒對的V系列導彈和噴氣式飛機等新式武器寄予了厚望,認為這些新式武器會扭轉戰局,甚至幫助德軍再次取得戰爭主動權。然而隨著制空權的喪失,上西里西亞等工業區的失守,連生產這些武器的工廠和開動這些武器燃料都無從談起了。所以,當時的各種有關勝利的信念,更多的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1945年4月12日深夜,剛剛從奧得河前線視察回到柏林的納粹德國宣傳部長兼“柏林城防司令”戈培爾,第一時間接到了秘書關於美國總統羅斯福去世的報告,這個狂熱的納粹分子欣喜若狂,大叫:“把最好的香檳酒拿來,給我立即接通元首的電話”!



(宣傳部長戈培爾)

時至凌晨,在電話裡戈培爾激動的語無倫次,他對希特勒大聲叫喊道(外面皇家空軍轟炸的聲音太響了):”我的元首,我向您祝賀!羅斯福死了,星象圖裡寫的很清楚,4月下半月是我們的轉折點,今天是星期五,4月13日,轉折點到了”!沒有關於希特勒表情的確切記錄,但身邊的人曾經回憶“他大受鼓舞”。

眾所周知,在反法西斯同盟國的三大強國領袖中,英國戰時首相丘吉爾是極度的反布爾什維克主義者,為了英國在戰後歐洲的利益,他不止一次與斯大林發生爭執,從德黑蘭到雅爾塔莫不如此。而斯大林對他也是怎麼看都不順眼,最終都是在羅斯福的調和及斡旋下暫時修好, 在美國巨大的軍事和經濟優勢下,羅斯福實際是同盟國的真正老大。



不僅丘吉爾和斯大林要給面子,已經連任四屆總統的羅斯福在美國軍政兩界也享有巨大威望,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歐洲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甚至是桀驁不馴的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都完全服從於羅斯福的最高權威之下,因此羅斯福在二戰中的地位確實舉足輕重。

1945年4月12日,這位身患小兒麻痺症一直坐輪椅度日的美國總統,操勞過度終於逝世,所留下的政治局面的確是紛雜迷亂的,隨著德意日軸心國軍事上的崩潰,戰後勢力範圍和利益劃分被提到了各同盟國日程,內部矛盾逐漸顯現出來。關於羅斯福離世後,杜魯門的軍事統率力與政治領導力問題,遠在德國前線的艾森豪威爾、布萊德利和巴頓等人,在小範圍會議上都表現出一定的擔憂,那麼德國人有非份之想一點也不奇怪。

(羅斯福總統)

此時納粹德國的軍事形勢是瀕臨絕望的,到1945年4月初,三個方面軍的250萬蘇聯紅軍已經迫近及合圍柏林,西線盟軍也距離柏林不足200公里,戰場會師指日可待。之前的3月19日希特勒已經下達了焦土命令,要求把所有的德國軍事、工業、運輸和交通設備通通毀掉,以免它們完整的落入敵人之手,這說明一個月之前希特勒已知事不可為。

命令的最後還特別加註:“一切指示與本命令相牴觸者均屬無效”,到4月12日最後兩個軍火工廠被炸燬,這意味著德國軍隊只能依靠手頭的軍火作戰了,最後崩潰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羅斯福的死訊給希特勒彷彿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他幻想同盟國會因此而形成分裂,只要德軍在東線戰場頂住蘇聯人的攻勢,美英兩國一定會改變態度“與德國軍隊共同保衛歐洲舊大陸,以避免布爾什維克的統治”。

同時,納粹德國的黑科技也將有助於最終改變戰場局勢,包括總參謀長古德里安這樣比較務實的將軍,也一度把希望寄託在這些武器上,比如V1和V2飛彈、新式的噴氣戰機等等,海軍元帥鄧尼茨也向元首保證,新的“電力驅動的潛水艇”也將在海上創造奇蹟。

(二戰同盟國三巨頭)

於是希特勒莫名的興奮起來,認為德國仍然有希望打贏這場戰爭,甚至因此改變了原定離開柏林的計劃,他本打算在4月20日(希特勒56歲生日)這一天,率領最高統帥部的心腹們撤退到德國南部的上薩爾斯堡,在那裡指揮最後的決戰。可惜直到4月20 這天,同盟國方面也沒什麼重大的變化,美英蘇三國的大軍仍然在繼續挺進,並且已經切斷了第三帝國的中間部位,4月16日蘇軍進攻柏林城的戰役打響。

直到這一刻希特勒仍然沒有死心,4月21日還在命令黨衛軍施坦因納將軍向柏林以南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反攻,同時命令將所有按兵不動的司令官“都要在5小時之內處決”。當然,這樣的反攻僅僅存在於他的腦海裡,德國軍隊已經沒有這個能力了,到4月22日左右紛紛勸他乘飛機逃離,去南方指揮舍爾納和凱塞林的部隊繼續頑抗,希特勒終於清醒過來,萬念懼灰口授了指示並廣播出去:“元首將要留在柏林,保衛它到底”。

(希特勒和戈培爾)

其實現在的希特勒就是想跑了也很難跑掉了,於是他決定留在總理府地下避彈室裡“與柏林共存亡”,戈林和希姆萊在4月20日深夜逃離了柏林,而那位擅長“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的戈培爾則留了下來。1945年4月21日,德軍西線靈魂莫德爾元帥兵敗自殺。

1945年4月30日下午,當蘇軍距離總理府只有一街之隔時,希特勒留下政治遺囑後自殺,5月1日凌晨,戈培爾毒死六個孩子後也自殺身亡,第三帝國至此壽終正寢。

(戈培爾發表廣播演說)


度度狼gg


1941年,隨著美國的參戰,軸心國陣營節節敗退。在歐洲戰場,隨著同盟國軍隊在諾曼底登陸,納粹德國遭受同盟國從西線到東線的兩面夾擊,逐漸呈現頹敗趨勢。1945年4月,美軍和蘇軍在易北河會師,負隅頑抗的納粹德國軍隊被攔腰截斷成兩截,種種跡象都表明納粹德國戰敗已成定局。但是作為納粹德國的最高領導人,在這個時候希特勒確仍然堅信納粹德國能取得戰爭的勝利,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1945年4月,同盟國一方的重要領導人羅斯福去世。羅斯福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連任四屆的總統,上世紀20年代末,美國深陷金融危機,羅斯福實行“羅斯福新政”幫助美國迅速走出金融危機,羅斯福本人也是美國曆史上最有作為的總統之一。

在二戰戰場上,憑藉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成為影響二戰時局的關鍵國家,在歐洲戰場上,正是由於美國對英國,蘇聯的海量物資援助,英蘇兩國才有了和德國一戰到底的勇氣和實力。另一方面,同盟國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蘇聯從建立那一刻起,就和美蘇之間存在矛盾,羅斯福本人是一個手腕高超的政治家,正是在他的努力和斡旋下,同盟國之間才能夠擰成一條線。

因此,羅斯福以及他背後的美國對整個二戰的走勢的影響非常大,在這個關鍵點,羅斯福突然去世,希特勒認為同盟國很有可能因為羅斯福的去世而土崩瓦解,而德國則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一舉扭轉二戰局勢。希特勒的猜測並沒有錯,二戰之後,美蘇之間確實陷入了冷戰,但是在結束二戰這個問題上,同盟國之間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並沒有因為羅斯福的去世而停下自己的腳步。

其次,希特勒本人的極度自信以及自欺欺人。二戰進行到後期,盟軍諾曼底登陸之後,德國軍隊在歐洲戰場已成潰敗之勢,對於德國即將戰敗這個事實,希特勒卻怎麼也不相信,腦中還在幻想著德國能夠反敗為勝的那一天,這一切都源於希特勒極度自信的性格。

一戰之後,希特勒能夠迅速的從一名小小的下士,成長為納粹德國的元首,和希特勒極度自信的性格不無關係,極度自信的性格很容易影響到周邊的人,讓這些人對希特勒產生迷之崇拜。但是在二戰後期,在戰局已定的情況下,這種極度自信則變成了徹徹底底的自欺欺人,面對盟軍的咄咄逼人,對於前線傳來的德國軍隊節節敗退的消息,置之不問,只在腦中幻想著德國能夠反敗為勝。在盟軍即將攻破柏林之際,希望破滅的希特勒用自殺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時間來到1945年4月,面對德國軍隊的節節敗退,希特勒依然固執的認為德國能夠贏得戰爭的勝利,一方面是因為希特勒自身極度自信的性格原因,另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總統羅斯福忽然去世給了希特勒希望。儘管心懷幻想,但是盟軍沒有給希特勒反敗為勝的機會,面對德國的戰敗,希特勒也只能以死謝罪。


小龍談歷史


隨著德國1945年5月8日的投降,二戰在歐洲戰場落下了帷幕,希特勒也早在4月60日自殺。希特勒直到自殺前,都在堅信德國不可能輸掉這場戰爭,他這麼認為,不是出於理智的思考,更多的是一個精神崩潰的賭徒最後哀嚎。

二戰時期的德軍,無論是國防軍還是黨衛軍,其恐怖的戰鬥力毋庸置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二戰時期德軍所裝備的武器性能很先進,尤其是後期,各種劃時代的武器層出不窮,這或許也是希特勒認為他不會輸掉的理由。

但是,德軍武器先進歸先進,但還不至於碾壓它的對手們,比如MP40衝鋒槍性能略遜於波波沙衝鋒槍,豹式坦克和T34坦克性能不相上下,虎式坦克也稍強於蘇軍重型坦克,像明星武器斯圖卡轟炸機,戰爭後期性能已經不堪重用,而且德軍武器還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產量相比於對手太少了。儘管後期噴氣式戰機、V1、V2火箭、突擊步槍橫空出世,也拯救不了德軍的敗局。

戰爭後期,根據德軍高級將領回憶,希特勒已經處在了崩潰的邊緣。希特勒是一個無比自大的人,也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常常強行指揮軍隊而不為自己的失敗買單,當然也不會承認德軍節節敗退的現實,儘管這些狀況他都有預感,但他都讓自己的秘書過濾掉,選擇那些勝利的消息給他聽,這進一步助長了他的狂熱和自負。

漸漸的希特勒只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幻想自己作為勝利者征服全世界。精銳的部隊打散了不去想辦法補充,而是重新建立更忠誠的部隊編制;工業區被佔領,假裝不知道;直到蘇軍兵臨城下,還在幻想著大反攻,可以說,希特勒相信自己不會輸掉戰爭,只是他個人的一廂情願罷了。


利刃巨透社


首先,希特勒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歐洲人,從他推行的“血統論”就能看出來,所以也有那麼點迷信。希特勒的風格和腓特烈二世,也就是腓特烈大帝非常相似,作風強硬鐵血,崇尚武力。所以希特勒任務他就是腓特烈大帝。

說到這裡就要提歐洲的“七年戰爭”了,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到了1945年和當時“七年戰爭”時期腓特烈二世領導的普魯士非常相似!當年普魯士除了英國,幾乎是和整個歐洲交戰!戰爭之慘烈已經無法形容,腓特烈二世也是幾次死裡逃生,正當其準備崩潰的時候奇蹟發生了!當時其主要對抗的俄國女沙皇伊麗莎白一世去世,而繼任的彼得三世是腓特烈大帝的崇拜者,所以立刻倒戈,使得普魯士逃過亡國的命運,並且名聲大震,成為歐洲列強!

再回到1945年4月,當時德國處境已經非常困難,而恰巧美國總統羅斯福病逝,希特勒得知後非常高興,認為這是上天給予德國的一次機會,歷史將會重演,美國將會倒戈反過來幫助德國進攻蘇聯。這點很多德國將領戰後都有證實。

可惜不巧的是美國繼續了戰爭,而且戰後並沒有和蘇聯有正面的衝突。


中槍的小鵪鶉


早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當中,德軍戰敗於蘇聯紅軍之手,德國的失敗就已經不可避免了。到了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之後,德國的失敗更是毫無懸念。

1945年4月,希特勒仍然認為德軍能夠取得勝利,一是幻想,二是因為羅斯福去世了。


德國陸軍在蘇聯戰場損失慘重,許多軍隊儘管編制還在,但是人員數量,武器裝備嚴重不足,只是空留著軍隊的編制。由老弱病殘組成的軍隊完全無法與精銳的蘇軍和美軍對抗,何況此時的德軍大多缺乏經驗。

由於蘇軍進攻速度極快,蘇軍打到德國境內時,還有一大批德軍在遠離德國的各個戰場,被分割包圍,例如在捷克就有幾個軍,但是根本不可能回到德國。

其次,羅斯福去世了。希特勒的偶像腓特烈大帝在俄國征戰過程中,屢戰屢敗,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邊緣,但是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女皇去世了,新上任的沙皇對德國抱有好感,德國迎來轉機。

羅斯福死後,希特勒有同樣的想法,以為轉機到了,開始積極的排兵佈陣準備重新開始,但是此時的美國國策不是一個人的離去能夠影響的了得。


視野新觀


1945年4月,德國已被盟軍兩面夾擊,東、西兩側都被打進國境,這時希特勒還會認為德國能打贏這場戰爭嗎?

大軍壓境,實力懸殊,希特勒還這樣想,是不是石樂志呢,不是的。

當時希特勒的真實想法如何,時過境遷,已經沒可能調查。

綜合各方的資料,如果1945年4月希特勒仍對戰局抱有希望,未免有些奇怪,結合他在1945年3月份下達的“焦土命令”,可以認為希特勒的狀態已不穩定,甚至有精神分裂的傾向。

時而要毀滅德國,時而又妄想翻盤,彷彿一個輸紅了眼的的賭徒。

當時的形勢,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正湧向柏林,西面盟軍的轟炸機群鋪天蓋地,垂死掙扎的德國雖然還有幾百萬大軍,卻毫無戰略縱深和制空權,要這樣都能贏,莫非希特勒自信能買到“神仙掛”?

如果希特勒還存有幻想,只能說,他嚴重低估了盟國消滅法西斯的決心。

分析歷史問題,要代入歷史人物的視角,站在希特勒的角度上看待1945年的戰局,也許他認為,盟軍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執著的認定“美英與蘇聯貌合神離,德國仍有翻盤的希望”。

所以在他的指揮下,德國才會在兩線執行不同的戰略,雖然都是作戰,但德國在東線是毫無轉圜的你死我活,在西歐戰場則打打拖拖、妄圖以戰促和,幻想通過一兩次戰役打疼美英,換取談判的機會,待西線停戰媾和後再全力對抗東面的蘇聯,這是德國在大戰末期的唯一生機。

站在今天的視角,希特勒的想法十分可笑,當時卻並非如此。

蘇聯誕生後,在二戰前一直被西方敵視,戰後美蘇更走入冷戰,可見希特勒的判斷並非毫無道理,美英等西方世界與蘇聯之間確有矛盾。

但希特勒不會看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大格局下,美英對矛盾的主次分的很清楚,紅色蘇聯要防,納粹德國更要警惕,事實上自1917年以來,西方世界與蘇聯的關係並非十分緊張,雙方甚至有一些經濟、社會的互動,而納粹德國呢,1930年代希特勒上臺後,步步擴張,窮兵黷武,屠殺猶太人,大搞法西斯,這樣的國家根本就不是一個正常的組織體,無法用常理揣摩。

希特勒曾幻想與美英媾和,然後再打蘇聯,可美英呢,會冒險與一個瘋子和談、再指望瘋子去對抗巨人?

巨人再橫,畢竟神志清醒、可以談判對話。

瘋子哪天一個腦子抽筋,管你三七二十一,什麼都幹得出來!

最後,即便某些英美政客,心存與德國媾和的一絲念頭,當時的世界形勢,反法西斯戰爭讓全世界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奮戰,即便在西方,民眾也一概認為蘇聯是浴血盟友,這時要與德國媾和,政治風險極大,但凡有腦子的政客都知道“民心不可違”,不會去碰這樣的高壓線。

拋開立場不談,希特勒的確可稱一代梟雄,眼界上的侷限,卻讓他對大局的判斷謬以千里,幻想翻盤也是有可能的。

然而“1945年4月的德國還能贏”,這,終究只能是狂想。

——


炎黃軍武


希特勒對於局勢的認知,是間歇性客觀理性,持續性自我麻痺。

不過早在1943年的時候,希特勒就已經認清了勝利的可能性非常渺茫了,這一點在他和隆美爾的對話中被後者記錄了下來。正如同隆美爾所評價的那樣。情況越是不利,希特勒覺得一切的批評都是衝他一個人來的,所以就更不不肯放手。而硬要自欺欺人地認為勝利還是有希望的。


對於其本身而言,希特勒在局勢陷入劣勢後服用了大量的鎮靜藥物,包括很多含士的寧的強心劑,他的精神和肉體因此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古德里安後來在戰俘營遇到了一位醫生,對方宣稱希特勒得了帕金森氏病,而1945年初第一位確切診斷出希特勒病情的德克里尼教授卻是沒過多久自殺了,希特勒的診斷結論也一直沒有公佈於世。

連自己真實身體狀況都不能接受的人,對自己唯一的事業不肯承認其失敗也是可以理解的。


除此之外,希特勒臨死前還一直期望英美和蘇聯之間矛盾激化,同盟國陣營破裂。

所以在4月12日午夜,戈培爾打了個報喜電話給希特勒,對羅斯福的去世感到欣喜,然而反法西斯陣營絕不會因此止步,美國也不會像七年戰爭時的沙俄那樣對之前的盟友反戈一擊。

至於那些什麼總體戰的動員和飛彈這種新式武器的研發,誠然如隆美爾所言就是在欺騙前線的士兵。

希特勒是一個有著超乎尋常記憶力的人,能夠對歷史事件發生的日期,以及技術和國民經濟方面的數據倒背如流。

早在1945年的1月30日,軍備和戰爭生產部長施佩爾就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憂心忡忡的報道——魯爾工業區受到轟炸,西里西亞落入蘇聯手中。而事實上德國1945年的煤炭產量也只有44年的四分之一,鋼產量只有六分之一。飛機產量只有44年時的19%

由於燃料極度缺乏,駐紮在克雷菲爾德的一個擁有37架飛機的戰鬥力大隊每三天才能起飛一次,作戰半徑也只有100km。施佩爾最後這樣總結道——在失去西里西亞後,德國的軍事工業再也無法滿足前線對彈藥,軍械和坦克的需求了……從現在開始,面對敵人龐大的資源優勢,單靠士兵的英勇作戰是不行了。

我覺得希特勒會同意對資源巨大劣勢的判斷,但他不認可最後一句,他自欺欺人地麻痺自己——堅持到底,永不投降或許可以帶來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