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在歐洲戰場最大的失誤的戰略決策是什麼?

鹽荒子孫V


毫無疑問德國在歐洲戰場最大的戰略失誤就是在沒有徹底打敗英國之前就貿然和蘇聯開戰,最終導致德國再度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雖然盟軍直到1944年才真正開闢了西線戰場,但是德軍從1941年開始就已經在西線部署40個師的兵力用於西線的防禦,並從1942年開始構築工程量巨大的大西洋壁壘防線,耗費了無數的人力和物力,而這些寶貴的兵力和物資都是東線德軍所急需的,他們從1942年開始就已經在數量上居於絕對的劣勢,這從軍事角度來看是非常不利的,意味著東線德軍無法承受任何戰略失誤。



事實上,德國沒有打敗英國所帶來的困境遠非西線威脅一個,還包括南歐的地中海戰場和歐洲的空中戰場,英國在地中海的頑強抵抗牽制了意大利所有的武裝力量以及一部分德國的海、陸、空部隊,使軸心國軍隊無力在南歐建立一條完整的海岸防線,當非洲集團軍群在突尼斯全軍覆沒後,希特勒的歐洲堡壘已經談不上堅不可摧了,整個南歐幾乎毫無防禦可言,盟軍也得以率先在意大利登陸重返歐洲,結果意大利很快崩潰退出了戰爭,德國不得不投入一個新的野戰集團軍群(不少於20個師)去阻止盟軍在意大利的推進,這幾十萬軍隊既不能增援西線阻止盟軍的登陸,也無法派往東線,德軍的兵力匱乏情況更加嚴重。


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德國最終是在三條戰線上和盟軍苦戰,分別是東線、西線和南線。嚴格來說應該是四條,第四條戰線就是歐洲上空的空中戰線,即盟軍對德國本土實施的戰略轟炸,德國為此投入大量的資源,並不亞於西線和南線戰場的投入。從1943年開始,德國空軍的主力便已經調回德國本土,到1944年部署在本土的空軍佔總兵力的70%,這直接導致德軍在東線徹底失去了制空權。此外德國還在本土部署了超過10000門的高射炮和近百萬的相關操作和服務人員,執行防空作戰所耗費的彈藥也是空前的,如果將這些龐大的高射炮單位部署到東線去阻擊蘇聯的坦克洪流,無疑會為東線德軍的整體反坦克能力帶來根本性的改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表明,空權和海權的重要性越來越高,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超過陸權,德國在1940年通過打敗法國雖然佔據了歐洲的陸權,但遠談不上贏得了最後的勝利,英國本土的存在使得盟軍擁有一個絕佳的戰略反攻基地,從而使德國時刻遭受著來自空中和海上進攻的威脅,這些威脅隨著美國的參戰而變得愈加現實和嚴重。德國低估了英國的抵抗決心、美國的參戰速度以及蘇聯的軍事實力,最終讓這三大強國走向了聯盟,德國的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戰略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階段,希特勒的第三帝國之路走得挺順利,但是他在蘇聯戰場卻遇到了瘋狂的反擊。自古以來,每個帝國的建立都不會一帆風順,當前行之路遇到阻礙的時候,決策者的決定就關乎到帝國的命運。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希特勒策劃的庫爾斯克會戰絕對是他歐洲戰略的最大失誤,這導致德國開始走向滅亡。

1940年,德國攻陷法國後,希特勒在作戰會議上提出突襲蘇聯,這得到了全體高級軍官的贊同,最後由於來不及做戰前準備而推遲到了1941年。希特勒決定先進攻英國,他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嘗試佔領英國,另一個是麻痺蘇聯。德國空軍在空襲英國失敗後,希特勒就一邊繼續佯攻英國,一邊開始往蘇聯邊境輸送部隊。1941年6月22日,德軍奇襲蘇聯,他們長驅直入,僅僅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推進到莫斯科城外,正當他們準備攻下莫斯科的時候,莫斯利百年一遇的嚴寒使得德軍的攻勢慢慢被瓦解。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是一個意外,他們確實可以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天氣,但是他們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就找不出藉口了。莫斯科戰役的失敗讓德軍士氣銳減,而斯大林格勒戰役再敗後,德軍的士氣已經降到谷底。如果這個時候希特勒能夠讓德軍先進行戰略性防禦的話,蘇德戰爭還有的打,那麼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夢想還有希望達成。可是希特勒為了報復蘇聯,策劃了“堡壘計劃”,結果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上又敗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夢想幾乎在那時就已經破滅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開始快速收復失地,德國的馮·曼斯坦因利用蘇聯冒進的心理,誘惑蘇軍深入,給予蘇軍沉重的打擊。德軍召開進攻總結會議的時候,希特勒在會議上提出了“堡壘計劃”,他想以南北夾擊的方式把蘇軍消滅在庫爾斯克的凸角地區。克魯格和古德里安等高級將領都反對這個計劃,他們認為這個計劃實在是太冒險了,但是希特勒還是一如既往地力排眾議後拍板決定了。希特勒不僅一意孤行地發動庫爾斯克會戰,而且他在這次會戰中投入了大量德軍的精銳部隊,德軍總共投入50個精銳師,“阿道夫·希特勒”坦克師、“骷髏”坦克師、“帝國”坦克師和“大日耳曼”摩托化師等王牌師都出動了。

希特勒從馮·曼斯坦因對蘇聯的反擊勝利中斷定,只要他出動精銳部隊,德軍依然可以擊潰蘇軍,原本確實會是如此,可是希特勒在這場戰役的安排上接連犯錯,導致德國又敗了。庫爾斯克會戰是一場坦克大戰,戰場上的主角是坦克,希特勒戰前為了能夠保障德軍的勝利,要求部隊等大量的“虎式”坦克運送到前線後再開戰,這一等就是三個月,德軍失去了搶得先機的機會。在三個月的時間內,蘇聯大量部隊增援而至,庫爾斯克南部集結了62.6萬人和1700輛坦克,庫爾斯克北部集結了71.2萬人和1800輛坦克。蘇軍除集結部隊外,還發動了30萬平民一起修築了南方4200公里和北方5000公里的反坦克戰壕,這使得庫爾斯克地區不再是適合德國坦克的戰場,德軍的失敗已經是註定的事情。

希特勒貽誤戰機後,他在選擇指揮官的時候,又犯下了大錯。希特勒制定以南北夾擊的方式消滅蘇軍的時候,他選擇馮·曼斯坦因作為南方部隊的指揮官,這一個明智的決定,可是他選擇莫德爾作為北方部隊的指揮官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了。莫德爾被稱為“希特勒的救火隊員”,他擅長防守,進攻戰的經驗不多,他從希特勒制定“堡壘計劃”的時候,就希望蘇軍先進攻,然後他防守,從這裡都能知道他的北線攻擊會出問題。

莫德爾在北線進攻的時候,他以步兵打頭陣,然後坦克機械部隊隨後跟進突擊,他的進攻被蘇軍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給遏制住了。戰鬥打響一週後,蘇聯動用了預備部隊,莫德爾發現自己可能會被蘇軍包圍,於是他選擇撤離戰場,他的離開讓馮·曼斯坦因陷入困境。馮·曼斯坦因改變計劃,他決定繞過蘇聯的主要防禦陣地,轉向普羅霍羅夫卡鎮,由此進入庫爾斯克,可是他在普羅霍羅夫卡鎮與蘇軍來了一次坦克大戰,而且德軍損失慘重,基本失去攻入庫爾斯克的可能性。

整個庫爾斯克會戰中,南北線德軍共集結了78萬部隊和2500輛坦克,最後共損失了20萬人和1044輛坦克,精銳部隊損失慘重,這導致德軍實力大幅度下降。希特勒從策劃庫爾斯克會戰,到做戰場佈置安排,基本是一路連續錯過去。如果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希特勒聽從克魯格和古德里安的建議,不貿然發動庫爾斯克會戰的話,那麼德國還有機會翻盤,可惜他沒有聽,德國正式被推到懸崖邊。


金色漁鉤


最大的失誤是屠殺斯拉夫人。

其實呢,打敗英國之前和蘇聯開戰,也不算希特勒的一個失誤,這其實是大勢所趨,必打無疑的一場戰爭。而最大的失誤則是德國人對於蘇聯人的屠殺政策,德國人距離擊敗蘇聯,其實很近。

我們看二戰初期,德國勢如破竹,拿下波蘭、法國、挪威、丹麥、比利時等國,法國臣服於德國之後,法國人給德國提供了大批資源以及一堆牲口,去支援德軍作戰。德國人對於法國人的態度則是非常曖昧,在東歐,德國對於蘇聯人波蘭人都進行有計劃的大屠殺,而在法國,根本沒有。

說實話,德國人對法國真心還算是不錯。而對於蘇聯人,德國人有根本上的蔑視。蘇德戰爭初期,德國人拿下了波羅的海三國,拿下了烏克蘭、白俄羅斯等,這些地方對於蘇聯,對於斯大林其實都是有著刻骨的仇恨的。希特勒認為,斯大林不得民心,斯大林是暴君,蘇聯人不支持他。事實也確實如此,德國兵打來的時候,烏克蘭人什麼的都是敲鑼打鼓歡迎德軍,認為是救星來了。

而德國人來了之後呢,烏克蘭人所期望的太平盛世並沒有出現,反倒是德國人對他們進行了有組織有計劃地大規模處決。以搜捕猶太人、游擊隊為名,大肆屠殺蘇聯老百姓,德國兵一個月之內屠殺的所謂游擊隊,比當時蘇聯全國的游擊隊數量都多,你這不開玩笑呢麼。

這會兒蘇聯人才反應過來,斯大林是暴君,但他沒對我們進行種族清洗,而希特勒簡直就是魔鬼,相比之下,還是蘇聯溫和一點,算了算了,還是消停過日子吧。

我們看下,德國人奪取蘇聯大批資源,大批糧倉以及工業設施,但是德國人缺人,即便是拉過來一大堆傀儡軍隊,還是不夠,如果德國能夠像對待法國人那樣對待蘇聯人,這是不是會增加上百萬的生力軍,死心塌地的想去推翻斯大林?到時候,這些蘇聯人全力支持德軍,推著小推車,去給德軍送物資,德軍是不是能打贏?德軍距離勝利,其實就差一項政策。

但是德國人想之又想,你蘇聯人算個什麼東西?高貴的德國軍服,怎麼能給你們這群劣等民族穿呢?你們講德語,就是對高貴的日耳曼人的一種侮辱。所以,還是殺了吧。


軍武文齋


德國的戰略失策還不如直接說是希特勒失策,就總體來看,從希特勒上臺直到1940年夏天,他在統治世界道路上所做的一切基本都是正確的。吞併蘇臺德區,接管捷克斯洛伐克,得到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支持,贏得了奧地利,和蘇聯瓜分了波蘭,佔領了丹麥和挪威,征服了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當然還有最令人震驚的是,法國在創紀錄的短時間內遭遇了恥辱性失敗,對於希特勒來說這或許是整個20世紀最引人注目的勝利。

德軍佔領法國

那麼接下來的事,味道可就變了,如果希特勒在1940年夏天死於心臟病,他可能會被列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戰略家和軍事天才之一。但從這以後把所有的榮譽都浪費在一連串令人震驚的錯誤上,即使在他最成功的時候,他也犯了一些令人吃驚的錯誤。當他的部隊用裝甲部隊從阿登山脈的側翼突圍,將敵人劈成兩半,把英法聯軍逼向海岸,幾乎不可避免的接受集體投降時,他都“停頓”了一下。英軍和大批法軍在敦刻爾克被圍困,但希特勒非但沒有繼續推進,反而阻止了德軍的進攻,並選擇讓德國空軍摧毀陷入困境的盟軍,這給了盟軍有生力量撤退最寶貴的時間。然而這個計劃失敗了,雖然所有的重裝備都留在了沙灘上,但盟軍成功逃出生天了。這些部隊避免了被德軍俘虜,組成了反攻歐洲大陸的核心,並最終給西線德軍造成構成重大威脅。從歷史角度來看,這是希特勒在歐洲所犯下第一個最大的戰略決策錯誤。

敗退到敦刻爾克的英法軍隊

至於希特勒為什麼犯這樣的錯誤有許多主觀說法,而不再像之前那樣單調。許多人後來辯論希特勒的停止是他對英國仍存僥倖的一種心裡姿態。如果讓他們逃跑,英國可能更願意在以後達成和平談判。事實上這是一個相當荒謬的說法,類似美國將太平洋艦隊擺在珍珠港坐等日軍來炸,好找個藉口參戰一樣。的確,希特勒非常注重英國,並希望與他們和解。他擔心如果英國崩潰,那麼英國的整個殖民帝國也會崩潰,其他國家會收拾殘局,這對他以後統治世界的道路可能帶來困難。然而希特勒的推理常常存在缺陷,總是想得太多,直到現實和想象開始變得模糊。事實上英國永遠不會接受一個獨立的和平,他們不會讓德國人控制歐洲大陸。如果希特勒想要和平,他最好的選擇就是徹底打敗英國人,俘虜在敦刻爾克的每一個士兵。

被英法聯軍丟棄在海灘上的武器

另一種說法是希特勒想向他的將軍們下達命令,他的將軍們吵著要繼續前進。希特勒只是想讓大家知道誰才是老闆,於是就阻止了他們。因為他是負責人,就這樣僅此而已,這種表明誰是老闆的條件反射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三個也是最合理的理論是,希特勒失去了勇氣,開始害怕。他擔心兔子被逼急了反咬一口,他擔心法國人會攻擊德國軍隊,雖然德國軍隊已經切斷了法國北部。但其實法國人幾乎完全沒有能力完成這一任務,因為法軍根本不懂得如何與坦克作戰。希特勒沒有意識到法國軍隊是多麼的無用,他阻止了德國的先頭部隊,等待後續部隊的增員,先讓德國空軍來完成任務。這是一個糟糕的決定,但不久之後,法國可恥地投降了,這在原本輝煌的畫卷上似乎只是一個小小的汙點。然而,在希特勒最得意的時候,它犯了一個又一個大錯。

法軍裝備的哈奇開斯坦克,他們擁有坦克卻不會“用”。

在法國崩潰之後,德國很有可能乘勝入侵英國,但是“海獅計劃”一再推遲,直到無限期推遲。即便如此,希特勒仍然沒有將攻擊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地方,其他真正能傷害到英國的地方,比如在北非,他們佔領了蘇伊士運河,一路猛攻中東的油田。對待英國本土則選擇了空軍轟炸,起初進展順利,因為在最初階段,德國空軍的目標是英國機場和其他重要的基礎設施。英國也有一定優勢,比如雷達,優秀的噴火戰鬥機,空軍奮力的保護自己的天空,德軍戰鬥機在英國上空停留不了多久,他們不得不返回加油。英國的生產能力也逐漸超過了德國,儘管如此,德國人還是慢慢佔了上風。

就在英國人開始努力維持機場和飛行員的飛行時,希特勒轉向了更加恐怖的無差別轟炸。他想炸燬倫敦,試圖削弱平民的士氣。但平民們並沒有崩潰,反而鬥志更高,德國空軍最終偃旗息鼓,這就是另一場讓德國空軍損失慘重的不列顛之戰。

不列顛上空的對手

那麼為何希特勒要轉變轟炸模式,他有多麼像一個任性的孩子,一心想立即得到滿足。8月25日,只是因為英國皇家空軍轟炸了柏林,損失雖小,但希特勒義憤填膺。他想報復,但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明確的戰略計劃上,他想要的僅僅是給英國造成儘可能多的可見損害,只不過這種損害只是在宣傳上看起來比較好。他缺乏耐心,堅持正面打擊敵人,沒有打擊敵人真正脆弱的部位,他更像一個任性的孩子。如果希特勒將對付英國的精力用來攻佔馬耳他島,然後在北非更加上心一下那可能情況就會好點。


戰武奇兵


最大的戰略失誤,就是瓜分波蘭。

蘇聯成為可怕的鄰居,英美法成了敵人。

在與法國交戰時,德國還要防著紅軍二百多個師。這是一場奇妙的賭博,然而也是一場有眼光的賭博。能拿下柏林的斯大林,卻樂意讓德英法打拉鋸戰,而他自己則侵略波羅的海和巴爾幹半島。 到1941年,蘇聯變得更強了。它威脅著羅馬尼亞,還取得波羅的海控制權。它在德國邊境集結290萬士兵。它要求在達達尼爾海峽,在保加利亞,在芬蘭自由行動。這是莫洛托夫在1940年11月提出的。現在希特勒有三種選擇。他自殺,讓德國人民向蘇聯投降;或者望洋興嘆,等著蘇聯來消滅他;或者趁自己強的時候,給蘇聯致命打擊。巴巴羅沙是一條戰線的拿破崙式衝擊,而不是等蘇聯西進,英美東進,讓德國兩線作戰。沒有偏見的學者,不會責怪他。國際關係:不是被吃,就是吃。





頂風作案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二戰德國在歐洲戰場上最大的失誤戰略決策,應該是在1941年9月份拿下斯摩稜斯克之後沒有馬上進攻莫斯科,而是主力南下參加基輔會戰,雖然創造了人類史上最大的圍殲戰,消滅了大約70多萬蘇軍,但是卻喪失了進攻莫斯科的最好機會。當基輔會戰結束後,已經到了1941年年底,雖然德軍集中了優勢兵力進攻莫斯科,但是由於遇到了罕見的嚴寒天氣,德軍進攻莫斯科失敗。

拿下斯摩稜斯克後的形勢

德軍在1941年6月22日開始進攻蘇聯,主要分三個集團軍群,分別進攻三個方向: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進攻莫斯科方向;南方集團軍群主攻蘇聯南部,拿下斯大林格勒。

其中中央集團軍群是德軍最為強大的攻擊方向。6月22日戰爭打響之後,德軍進展非常順利,在1941年9月10日結束了斯摩稜斯克戰役,可以說當時蘇聯的中心莫斯科門戶大開,德軍可直接進攻莫斯科。

德軍的抉擇

如果這個時候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直接進攻莫斯科的話,當時莫斯科的防守還非常空虛,直到年底的時候才集結了大約125萬的軍隊,而進攻莫斯科方向的德軍基本可以達到150萬人以上,可以說當時拿下莫斯科基本沒問題(還沒有遇到嚴寒天氣)如果莫斯科被德國拿下,那麼蘇德戰爭中蘇聯就直接GG了,可以說戰爭在1941年就結束了。

但當時德軍面臨的選擇除了直接進攻莫斯科,還有一個選擇就是中央集團軍群分兵到北方和南方,確保南方和北方的側翼安全之後再進攻莫斯科。

這個方案看起來是比較穩妥的方式,但是希特勒沒有注意到閃電戰的優勢,就是在於快速突破對方的防線,直接攻下對方的中心,快速結束戰爭。比如在法國戰役中,德國人就迅速繞過了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直接拿下首都巴黎,導致法國迅速潰敗,從而結束了與法國的戰爭。

當時希特勒選擇了中央集團軍群分兵兩翼,在確保了兩翼安全之後再進攻莫斯科。

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司令官古德里安得知了希特勒的命令後,曾經直接飛往柏林面見希特勒,希望希特勒能夠改變主意,直接進攻莫斯科,但這個建議被希特勒固執地否決了。

分兵兩翼

按照希特勒的命令,中央集團軍群在拿下斯摩稜斯克後,分兵兩路,中央集團軍群的大部分裝甲部隊被調往南部參加了基輔會戰,南下的裝甲部隊由古德里安指揮。

此時的基輔會戰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德軍不斷地進攻基輔方面的蘇聯守軍,而南下的德軍裝甲部隊快速地繞到了蘇聯守軍被背後,切斷了基輔方面蘇聯守軍同後方的聯繫,實現了對基輔方面蘇軍的包圍,經過數日的戰鬥,基本全殲了基輔守軍,此戰蘇聯傷亡近20萬人,被俘65萬多人。

雖然兩翼的分兵使得北部和南部的戰線得到了伸展,確保了中央集團軍群的安全,但是進攻莫斯科的時間也被推遲了一個多月。

莫斯科戰役

莫斯科戰役在當年10月打響,參戰的德軍有190萬人左右,而蘇軍則只有125萬多人,可以說德軍兵力絕對佔優。

蘇聯集中了能夠集中的全部兵力在莫斯科拼死防守,德軍進展始終都非常緩慢,在進入到11月份之後,莫斯科地區遇到了罕見的嚴寒天氣,瞬間導致德軍的坦克、車輛、重型武器失去了作用,道路泥濘不堪,部隊前行舉步維艱。

也就是在天氣的作用下,德軍的進攻被蘇軍徹底遏制,到了12月初,蘇軍發動了反攻,而此時從遠東地區調來的蘇軍成為了反攻的新的有生力量。這場反攻導致德軍進攻莫斯科失敗,在這場戰役中,德軍損失了大約50萬人,進攻勢頭被暫時遏住,蘇聯得以喘息。

影響

站在我們現在的角度來說,實際上在拿下斯摩稜斯克之後是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機,也正是因為在1941年沒能拿下莫斯科,導致在1942年德軍不得不將進攻重點轉移到了南部,當然,在當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再次慘敗,至此戰爭主動權才從德國轉換到了蘇聯。

也正是因為喪失了讓蘇聯直接GG的機會,所以我認為德軍在拿下斯摩稜斯克後沒有進攻莫斯科是最大的戰略失誤。


老威觀史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也是為實現政治目的而採取的一種手段。睿智冷靜的領導人在發動戰爭之前,會很清楚自己發動戰爭的目的和要獲得的利益,而為了獲得這些利益己方能承受多大的損失。一旦損失出超,就有必要進行清倉止損。

我個人認為,二戰德國在歐洲戰場最大的戰略失誤,就是德國並沒有為二戰制訂出一份完整的在整體戰略。沒有整體的戰略就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只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最後把自己拖累死。

二戰時的德國,總給人一種知道如何發動戰爭,卻永遠不知曉如何結束戰爭的感覺。

要說起來,在德國統一的過程中,當時普魯士面臨的在戰略環境比二戰時的德國還惡劣。當時普魯士東面是野心勃勃的俄羅斯帝國;南面是數百年來一直以德意志人領袖自居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西面是世界上有數的強國法國;而孤懸外海的英國則是老謀深算、居心叵測。(普魯士東西南三面都是強敵,而納粹德國的強敵只有東西兩線)

為了實現德國統一的目標,時任普魯士宰相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用10多年的時間,通過一系列合縱連橫的外交手段分化瓦解敵人;再加上數場規模有限的戰爭。最終結束了德國分裂、完成德意志統一、復興德意志。

反過來再看看納粹德國,整場二戰就是盡情的放飛自我,直到自己HOLD不住。例如,1941年,當時英國依舊在負隅頑抗,美國則態度曖昧不明,盟友意大利難當大任,德國面對的潛在風險一大堆。可是希特勒卻無視了潛在的風險,貿然挑起了蘇德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之所以輸掉戰爭,與兩線作戰有很大的關係。結果一戰才過了二十年,作為一戰親歷者的希特勒就又帶領德國重蹈覆轍,在一個地方跌倒了第二次。


整體戰略統籌的缺失,再加上希特勒這個被稱為現代歷史上最大的戰爭冒險主義者的超級賭徒的領導。德國在二戰中想贏真是太難了。


以上是本人個人觀點,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在歐洲最大的失誤是沒有按照英國首相張伯倫的構想“適可而止”,而是不顧英國、法國與波蘭結盟的客觀事實,酣然入侵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俾斯麥當年知道適可而止,排擠奧地利而不是吞併奧地利。俾斯麥卻未能說服威廉一世不割佔法國領土,從而導致法國成為德國宿敵,甚至法國拉攏俄國、英國共同遏制德國,最終德國被三國協約擊敗。當然,1917年美國替補俄國上陣,德國依舊面對三個強國群毆。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無論是收回薩爾區還是進軍萊茵區甚至吞併奧地利、吞併蘇臺德區甚至吞併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英國與法國都能容忍。這也是英國、法國綏靖政策的最後底線。問題是納粹德國竟然無視英國、法國的底線,悍然入侵英法的盟國波蘭,導致英國、法國被迫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德國有能力“單挑”擊敗蘇聯以外任何歐洲國家,但群毆的世界大戰,德國就無可能獲勝。


一梭煙雨江湖行


最大失誤是斯大林格勒會戰,希特勒指揮的失敗,使德國喪失了190萬主力軍隊,而且精銳的第六集團軍被殲滅,斯大林格勒的失敗使德國損失了東線總兵力的四分之一,精銳主力受到重創元氣大傷,也使德國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也為後來庫爾斯克會戰的失敗埋下伏筆,可以說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失敗是德國的最大的戰略失敗。


董公環


你好,我是冬雨AK,我來說下我的看法,我認為二戰在歐洲戰場最大的失誤是放任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撤走34萬軍隊,而這批軍隊,成為44年盟軍開闢西線第二戰場的骨幹力量。

1940年5月,德軍裝甲部隊越過阿登地區,出現在馬奇諾防線後方,英法聯軍的防線不攻自破,德軍機械化部隊將40萬英法聯軍驅趕包圍在小城敦刻爾克,聯軍三面被圍,一面是茫茫的英吉利海峽,雖然英國已經發動全部海運力量來儘可能把聯軍士兵撤回英國,但是隻能是杯水車薪,此時,德軍前鋒裝甲師距離敦刻爾克只有十英里的距離,此時的聯軍士氣低落,人心惶惶,德軍裝甲師只要一個衝鋒,就能把聯軍趕下大海。

但讓人疑惑不解的事情出現了,1940年5月24日德軍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進攻的命令,雖然該命令使德國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古德里安大惑不解,殲滅英法主力的大好機會就在眼前,卻被命令停止進攻,簡直是愚蠢至極!

後世的史學家和軍事學家多方調查,認為希特勒命令停止繼續進攻的原因大概有三

第一,裝甲部隊過於突出,已經和後續的步兵部隊脫節,無法得到步兵的支援,而此時英法聯軍還擁有相當數量的重火力裝備,如果缺乏步兵的協同,很可能會造成裝甲部隊的重大損失!而且,此時德軍的補給線拉的過長,很可能無法為快速推進的裝甲部隊提供物資供應。可是被困的英法聯軍,困難更多,簡直是絕望!因為害怕損失坦克裝甲車而導致敵人安全撤退,是愚蠢的!

第二,希特勒聽信了空軍司令戈林的保證。空軍司令戈林是個好大喜功之人,在二戰前期,德國陸軍機械化部隊橫掃歐洲,一時風光無兩,因此,為了爭奪功勞,戈林向希特勒保證,只使用空軍對敦刻爾克的聯軍進行狂轟濫炸,就可以完全消滅聯軍。但實際情況是,德國由於推進速度太快,正規的機場離西海岸的敦刻爾克還有段距離,這就影響了德國戰機的作戰質量,反倒是英國皇家空軍英勇作戰,為敦刻爾克的聯軍提供了有效的空中掩護。德國空軍根本沒能給聯軍造成太大的損失。

第三,出於政治原因,德軍統帥部不想徹底把英國逼到絕路,以免狗急跳牆。希特勒很可能打算,把英國打痛 打怕,讓英國提出求和的要求,體面的退出戰爭。畢竟英國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實力很強,尤其是海軍力量,德國統帥部很明白自己的海軍不是其對手,想要通過兩棲登陸攻佔英國的可能性很低。所以,希特勒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畢竟,如果把幾十萬英法聯軍全殲滅了,那肯定會激起英國人心裡的復仇心理,徹底失去和英國談判的機會!但希特勒沒有想到的是,英國的新丞相丘吉爾是個強硬的傢伙,絕不和德國法西斯談判求和!


所以,德軍在二戰歐洲戰場的最大失誤是讓34萬聯軍退回英國本土,四年後,這些身經百戰的老兵成為盟軍反攻歐洲大陸的骨幹力量重新殺回歐洲!德國也為曾經的失誤付出了慘重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