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醫學》:阿爾茨海默病重大突破!哈佛科學家首次在人體內發現罕見保護性基因突變,或可將AD發病時間推遲30年丨科學大發現

事情實在是太重大,我們直接說事兒。

今天,由

哈佛醫學院科學家領銜,22所研究機構通力協作完成的一項重磅研究成果,發表在頂級期刊《自然·醫學》雜誌上[1]。

他們在一個遺傳性阿爾茨海默病家族中,發現了一個罕見的“天選之人”

事情是這樣的,對於這個家族中攜帶致病突變的人而言,出現輕度認知障礙的中位年齡是44歲,痴呆開始的年齡是49歲[2]。而這位“天選之人”竟然幸運地逃脫了痴呆魔咒,直到70多歲才出現輕度認知障礙

推遲了30年左右。

《自然·医学》:阿尔茨海默病重大突破!哈佛科学家首次在人体内发现罕见保护性基因突变,或可将AD发病时间推迟30年丨科学大发现

圖源:Pixabay

研究人員深入研究這個罕見案例之後認為,這一切可能要歸功於她攜帶了極其罕見的純合基因突變:APOE3136號氨基酸由精氨酸變成了絲氨酸(R136S)

更直白地說,科學家可能找到了一個能對抗阿爾茨海默病的基因突變。這個突變還有個意味深長的名字,Christchurch(基督城,新西蘭第三大城市)。

更為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竟然還在這位奶奶的大腦中發現了大量的β澱粉樣蛋白聚集。顯然這個發現又給“β澱粉樣蛋白理論”添堵了。

此外,研究人員還針對APOE的突變區域,設計了一個單抗,再現了APOE3R136S突變的功能。這意味著,有可能針對這個新靶點,開發預防或者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

同期發表的評論性文章認為,這項新研究為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研究背後的潛在治療方法有廣闊的應用前景[3]。

《自然·医学》:阿尔茨海默病重大突破!哈佛科学家首次在人体内发现罕见保护性基因突变,或可将AD发病时间推迟30年丨科学大发现

圖源:Pixabay

對於阿爾茨海默病,我想大家一定不需要我們再科普了。

在過去的一年裡,無論是《都挺好》裡的蘇大強,還是黃渤開的《忘不了餐廳》,都讓我們對阿爾茨海默病有了深刻的認知。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老齡化速度的加快,阿爾茨海默病正在吞噬更多老年人的認知。

一個無奈的現狀是,已經有近20年沒有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獲批上市了。而之前獲批的5種療法,只能在一定範圍內改善患者的症狀,對於患者認知的衰退,作用非常有限

知道了以上兩點,你就能明白,為什麼渤健宣佈aducanumab可能有效的時候,股價能大漲近40%;也能理解為什麼國家藥監局有條件批准甘露特鈉上市,能引起那麼大的轟動了。

可以說,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領域還是一片空白。

《自然·医学》:阿尔茨海默病重大突破!哈佛科学家首次在人体内发现罕见保护性基因突变,或可将AD发病时间推迟30年丨科学大发现

圖源:hms.harvard.edu

而阿爾茨海默病的難治,與它的發病原因密切相關。

從目前科學家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來看,它是一種遺傳、表觀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的複雜疾病。學界有很多假說,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β澱粉樣蛋白假說”、“tau蛋白假說”以及“病毒感染假說”等

關於以上這些假說,我們精心打磨的音頻課程

《醫學趨勢50講》裡面有詳細的介紹,想要深入瞭解阿爾茨海默病的朋友,不妨在看完文章之後,掃描文末二維碼試聽訂閱。

如果僅從基因的角度來看的話,編碼澱粉樣蛋白前體的APP基因、編碼早老素1的PSEN1基因和編碼早老素2的PSEN2基因等非常關鍵。

前三個基因如果突變的話,會導致早髮型常染色體顯性阿爾茨海默病(簡稱ADAD)。也就是說,只要攜帶突變,在40歲左右出現認知衰退的風險極高[2]。而且這些患者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β澱粉樣蛋白在大腦中大量聚集。

因此,一個著名的假說就誕生了:上述基因突變導致的β澱粉樣蛋白聚集,會引起tau蛋白病變,進而促發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認知功能下降

《自然·医学》:阿尔茨海默病重大突破!哈佛科学家首次在人体内发现罕见保护性基因突变,或可将AD发病时间推迟30年丨科学大发现

該圖片由Gerd Altmann在Pixabay上發佈

遺憾的是,無論科學家通過什麼方法消除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或者tau蛋白,都不能阻擋認知衰退(希望渤健的aducanumab是個例外)。這是讓人很絕望的。

在這種條件下,科學家只能“靠天吃飯”了。

大家別誤會,我這裡說的“靠天吃飯”,並不是說科學家等著天上掉特效藥;而是等特殊的患者

如果從基因的角度講,某個本該患阿爾茨海默病的人,卻遲遲沒有患病的話,那麼他/她的體內一定藏著對抗阿爾茨海默病的秘密。

哈佛醫學院持續跟蹤全世界最大ADAD家族數據庫[4]的Yakeel T. Quiroz團隊,抓住了機會。

在這個有1200名PSEN1E280A突變攜帶者的哥倫比亞大家族中,出現了一個不一樣的人。據線人“舉報”,他們家族有個70歲的老奶奶,確定攜帶致病的PSEN1 E280A突變。然而,讓他們感到不解的是,在他們這個家族裡,攜帶這個致病突變的人毫無例外的都在44歲左右時出現輕度認知障礙,這個老奶奶卻躲過一劫,直到70多歲才出現記憶力衰退。

《自然·医学》:阿尔茨海默病重大突破!哈佛科学家首次在人体内发现罕见保护性基因突变,或可将AD发病时间推迟30年丨科学大发现

老奶奶的認知狀況

為了進一步確認老奶奶確實是致病突變攜帶者,研究人員給她做了全外顯子測序。結果表明,老奶奶確實是致病突變攜帶者

於此同時,研究人員還在她的APOE3基因中發現了一個罕見的Christchurch突變,也就是136號氨基酸由精氨酸變成了絲氨酸(R

136S)。實際上,這個突變類型之前在APOE2基因中出現過[5]。

由於Christchurch突變非常罕見,為了確認它的存在,研究人員又用桑格測序驗證了一遍。證實確實存在無誤之後,他們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和Genomizer分析[6],確認PSEN1E280A突變是老奶奶患ADAD的高危因素,而且APOE3上的純合R136S突變,可能就是她對抗ADAD的關鍵所在。

遺憾的是,在其他攜帶致病突變的人體內,再也沒有發現純合APOE3R136S突變,只有4名在45歲出現輕度認知障礙的人是APOE3R136S突變的攜帶者。

基於上面的數據,研究人員推測,只有純合的APOE3R136S突變才能對抗致病突變對認知的傷害,而雜合的攜帶者,也不能逃脫致病突變的魔爪。

《自然·医学》:阿尔茨海默病重大突破!哈佛科学家首次在人体内发现罕见保护性基因突变,或可将AD发病时间推迟30年丨科学大发现

左圖沒有APOE保護突變,認知衰退;

右圖有APOE保護突變,沒有認知衰退

此處既然牽扯出了APOE3,我們就不得不稍微介紹下APOE基因了。APOE基因也是一個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基因,它有三個常見的等位基因:

APOE2APOE3APOE4

其中APOE3被認為與阿爾茨海默病沒啥關係,而APOE2則與阿爾茨海默病風險降低以及發病推遲有關,至於APOE4,它與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升高強相關[7]。

APOE上的R136S突變,尤其是APOE2中的這個突變,與Ⅲ型高脂蛋白血癥有關[8]。結果這個老奶奶確實有服用阿託伐他汀的歷史,不過她沒有被確診為Ⅲ型高脂蛋白血癥。這回意外確診了,醫生讓她加大用藥劑量,還給開了一些其他的藥物輔助治療。

《自然·医学》:阿尔茨海默病重大突破!哈佛科学家首次在人体内发现罕见保护性基因突变,或可将AD发病时间推迟30年丨科学大发现

APOE的位置與三兄弟(autismweb2.com

分子層面的事情差不多搞清楚了。那這個老奶奶的腦子裡面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神經影像學結果很快就出來了,β澱粉樣蛋白異常升高,甚至比有致病突變但沒有APOE3R136S保護突變的患者更高。看到這個結果不知道堅持“β澱粉樣蛋白理論”的科學家做何感想,開展相關藥物研發的企業又是怎麼想的。

不過,讓研究人員意外的是,儘管β澱粉樣蛋白的負擔非常高,但是tau蛋白的負擔很少,神經退行性病變的程度和範圍也非常有限。這暗示,APOE3R136S突變的保護作用,是通過限制tau蛋白病變和神經病變實現的。

《自然·医学》:阿尔茨海默病重大突破!哈佛科学家首次在人体内发现罕见保护性基因突变,或可将AD发病时间推迟30年丨科学大发现

攜帶APOE3保護突變的大腦β澱粉樣蛋白負擔高,但tau蛋白水平低(左兩豎排)

至於這背後的機制,研究人員回顧了之前相關研究,發現這個R136S突變位於APOE3與脂蛋白受體和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結合的關鍵區域[8]。還有科學家發現,HSPG可以促進β澱粉樣蛋白的聚集和神經元攝取胞外的tau,而APOE結合可能是其中某些作用所必需的[9]。而Quiroz團隊也發現,與其他APOE亞型相比,APOE3 R136S與HSPG的結合能力最低

由於APOE4與HSPG的結合能力超群[10],這有可能就是APOE4與阿爾茨海默病強相關的關鍵原因。

如果是這樣的話,針對所有APOE蛋白的130-143位氨基酸,設計一個單克隆抗體,豈不是就可以破壞APOE與HSPG的結合能力

實驗證實,確實可行。

這就意味著,這或許是一種可行的預防或者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方法。

不過,Quiroz團隊比我更有想象力。他們期待有一天能安全的編輯APOE基因,那樣就有望一勞永逸了。

《自然·医学》:阿尔茨海默病重大突破!哈佛科学家首次在人体内发现罕见保护性基因突变,或可将AD发病时间推迟30年丨科学大发现

APOE3保護突變的保護作用

我想說的是,這個研究雖然振奮人心,但是也需要謹慎。因為截至目前為止,只發現了這一個特殊的純合突變患者。不排除是其他的原因推遲了她的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時間。無論如何,需要開展下一步的小鼠試驗,甚至是人體相關研究。

畢竟阿爾茨海默病這個領域實在是太能坑人了,不信你去看看《醫學趨勢50講》。

最後,問大家一個問題,你還知道哪些“一個罕見病例改變疾病治療史”的案例?請文末留言分享~~

全體奇點糕嘔心瀝血嘔心瀝血嘔心瀝血打造的重磅音頻課程《醫學趨勢50講》終於上線了。我們一口氣幫你同步了全球醫學前沿領域最重磅的進展。只需500分鐘,讓你徹底搞懂最重磅的醫學前沿進展。

課程亮點如下:

1、全面:一網打盡最重磅的醫學前沿進展。

在這套《醫學趨勢50講》中,我們囊括了免疫治療、幹細胞、微生物、人工智能、二代測序,抗癌新藥研發等15個重要的前沿領域,幫你將全球最頂尖的科研成果一舉收入囊中。

2、緊跟趨勢:幫你無縫同步全球認知。

奇點跨學科專業知識團隊,依靠強大的自有數據庫系統,每天跟蹤全球3000多本醫學與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期刊,實時把握醫學前沿科技最強勁的脈搏。和全球認知同步,你不需要費心費力,我們把全球脈動送到你的耳邊。

3、有趣易懂:不用絞盡腦汁,就能理解全球醫學頂尖難題。

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論文往往晦澀難懂,再加上語言的隔閡,導致很多人對此望而卻步。這一次,我們幫你把艱深晦澀的前沿學術調製成清新爽口的科學小品,讓你在享受科學之美的同時,輕輕鬆鬆理解醫學頂尖難題。和全球最聰明的大腦思考同樣的問題,你也可以。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即可購買這套超值的音頻課程。兩人拼團即可享有超值優惠價格。

《自然·医学》:阿尔茨海默病重大突破!哈佛科学家首次在人体内发现罕见保护性基因突变,或可将AD发病时间推迟30年丨科学大发现《自然·医学》:阿尔茨海默病重大突破!哈佛科学家首次在人体内发现罕见保护性基因突变,或可将AD发病时间推迟30年丨科学大发现

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們知識服務的品質,歡迎您添加奇點主編的微信,隨時交流課程感想。

[1].Arboleda-Velasquez, J.F., Lopera, F., O’Hare, M., et al. Resistance to autosomal dominant Alzheimer’s disease in an APOE3 Christchurch homozygote: a case report[J]. Nature medicine, 2019.

[2].Acosta-Baena N, Sepulveda-Falla D, Lopera-Gómez C M, et al. Pre-dementia clinical stages in presenilin 1 E280A familial early-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The Lancet Neurology, 2011, 10(3): 213-220.

[3].https://www-nature-com.prxy4.ursus.maine.edu/articles/s41591-019-0634-9

[4].Quiroz Y T, Sperling R A, Norton D 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myloid and tau accumulation in young adults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Alzheimer disease[J]. JAMA neurology, 2018, 75(5): 548-556.

[5].Wardell M R, Brennan S O, Janus E D, et al. Apolipoprotein E2-Christchurch (136 Arg----Ser). New variant of human apolipoprotein E in a patient with type III hyperlipoproteinemia[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987, 80(2): 483-490.

[6].Lalli M A, Bettcher B M, Arcila M L, et al. Whole-genome sequencing suggests a chemokine gene cluster that modifies age at onset in 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J]. Molecular psychiatry, 2015, 20(11): 1294.

[7].Corder E H, Saunders A M, Risch N J, 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apolipoprotein E type 2 allele for late onset Alzheimer disease[J]. Nature genetics, 1994, 7(2): 180.

[8].Mahley R W, Huang Y, Rall S C. Pathogenesis of type III hyperlipoproteinemia (dysbetalipoproteinemia): questions, quandaries, and paradoxes[J].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1999, 40(11): 1933-1949.

[9].Rauch J N, Chen J J, Sorum A W, et al. Tau internalization is regulated by 6-O sulfation on 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 (HSPGs)[J].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8(1): 6382.

[10].Yamauchi Y, Deguchi N, Takagi C, et al. Role of the N-and C-terminal domains in binding of apolipoprotein E isoforms to heparan sulfate and dermatan sulfate: a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tudy[J]. Biochemistry, 2008, 47(25): 6702-6710.

《自然·医学》:阿尔茨海默病重大突破!哈佛科学家首次在人体内发现罕见保护性基因突变,或可将AD发病时间推迟30年丨科学大发现

本文作者 | BioTalk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