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战斗力低迷,就真的只是因为我们常说的“积贫积弱”吗?

颜焕原


说到宋朝的灭亡,往往会说到北宋军队的战斗力的问题,往往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谈到宋代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认为这是宋代军队战斗力差的表现。



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正是由于这种长期的错误被广泛流传,使大家对宋军的战斗力产生严重误判。


以下,我就来谈一下我对宋军战斗力的一些理解。

北宋初年一直到真宗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中的四十年里,宋军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战斗力。虽然这期间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但是并不一定就说明宋军战斗力差,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第一次北伐的高梁河之战,宋军以疲惫之师伐辽,屯兵以坚城之下,又不作打援的准备,结果被辽国骑兵以逸待劳予以击败。虽然宋太宗中了两箭,逃回涿州,再看辽军主帅耶律休哥也是多处负伤,不能骑马,最后还是乘车指挥作战。可以看见在双方主帅都负伤的,在如此大的、激烈的会战之中,宋军仅被斩首万余人,可见损失不大,最主要的是宋军全军并没有被打散,全师退回了宋境。



所以宋军有实力在接下来的满城之战中大败入侵的辽军,斩敌3万余,报了高梁河之败的一箭之仇。

雍熙年间,第二次伐辽,宋军除了在战略上妄图分进合计的错误外,还犯了以阵图遥控指挥和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错误。这里的确有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错误,但这是宋太宗个人的错误,以致后来主帅曹彬也谈到“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却”。但是后来,我们就很少看到有所谓“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具体战况的纪录了。


此后宋辽战事时有发生,战况也是各有胜负,抛开辽国具有骑兵的优势和河北平原利于骑兵突驰的原因,总的说来,宋辽战事还是比较均衡的。到了真宗时期,宋军的战斗力又有了新的提升,经过多年的历练和恢复,宋军甚至可以和辽国展开骑兵对骑兵的大规模的会战了。威虏军骑兵大会战以宋军的完胜而告终。


这一时期,宋军的战斗力得到明显的提升,所以后来能和辽国达成檀渊之盟,也是因为辽国萧太后看清了这一点,认识到宋朝实力强盛,不可能被征服。 在这之后的数十年,宋朝一直平安无事享受太平。直到仁宗时期,西夏元昊自立为王,和平被打破为止。

虽然宋朝在西北历经好水川等三次战败,大家应该认识到,西北在当时并不是北宋的防御重点,宋军精锐都在河北,西北只有数量不多的禁军。且宋军每次出战只有一万余人的以步兵为主的混合编队,而元昊都是10万人规模的骑兵,在这种绝对性的、压倒性的优势兵力下对宋军开展野战,根本就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到了神宗时期,年轻的皇帝励精图治,实施变法,以期望改变国家的命运,在军事上实行将兵法、保马法、保甲法。我这里只简单的谈一下将兵法,将兵法是宋代历史上军队编制体制变换的重要转折点。将兵法用现在的话理解就是部队整编法。


其实质就是将驻扎在各地的禁军、厢军、蕃军打破原来的指挥体系,就近根据防区,统一整编为将(这个将是一个军事单位名称)全国军队除了驻京城周围的部队外,全部整编为92个将,名称为河北第一将、河东第X将、熙河第X将。每将实行步骑混编,每将在3000人到万余人不等,这主要是各地防区大小和重要性的不同,除了东南少于3000人的将只设正将外,其余各将设正将和副将(这里的将是主帅和副帅的意思)。

从此宋代的军队的指挥有了极大的改善,原来戍守各州的禁军、厢军以指挥为单位,归文官的知州指挥,现在直接归各将的正将指挥,文官不得再予以干预。这就保证了军队的独立性。同时从制度上避免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所以,从宋朝神宗皇帝实行将兵法以后,宋军就根本不存在“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问题。 从神宗实行将兵法以后,宋朝一直在开拓边境,从设立熙河路,历经哲宗、徽宗三代,宋代在西北边境的现状以得到极大改善,夺取的大片土地,最主要的是夺取横山一线,大大压缩了西夏的生存空间,迫使西夏求和,换来了西北的和平。并且使宋代的疆域达到了太祖开国以来的最大规模。


这和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和西军长期艰苦作战是分不开的。 历史上凡是说宋军战斗力差的人,往往会绕过这几十年西军在西北开疆扩土的征战历史。(这当然也有奸臣童贯的历史功绩)


晋运达人


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宋朝被称为是最贫弱的一个朝代,原因是软弱的外交与狭小的领土面积。所谓的积贫积弱,并不是指宋朝社会,宋朝虽然是一个窝囊的朝代,但是其经济实力却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所以,所谓的积贫积弱指的是宋朝朝廷。

军队战斗的强弱,一方面和将士有关系,另一方面和军资有关。

宋初,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前朝的教训。认为武将专权是造成前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豁免了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大将军权,将军权全部归为中央。

接着,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重文抑武”的人才政策,武将的地位下降、文人的地位提高,导致宋朝武将人才匮乏,军事力量不足。

另一方面,宋朝社会虽然拥有足够的财富,但是宋朝政府却面临着无法运转的危机。宋朝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阶级的税收征收不上,军事行动的物资储备跟不上,必然导致军队战斗力的整体软弱。

就像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岳飞,其麾下的岳家军所向披靡,令金人闻风丧胆,但是其组成大部分是整编后农民军队,军费物资也都是自给自足,朝廷并没有支援太多。


历史百川


一个朝代的强弱,关键在于统治者,统治者强势,国家强盛,统治者能力弱,则国弱。无一例外。

其实宋军的战斗力不弱。

在北宋初期,宋军摧古拉朽,一统十国,在统一征服北汉之战中,宋军不止灭了北汉,还打败契丹。宋军还多次北伐契丹,即使在半壁江山的南宋,宋军也曾多次大败金国,蒙古,以至于有人认为宋军打仗败少胜多,而盛极一时的唐军,打仗的时候败多胜少了。

但是,宋军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打了胜仗,马上向敌人屈膝投降,收拾打胜仗的将领,打了败仗,将领也不会降职,有时甚至升职了。此种情况,在宋朝比比皆是。

在统一还没完成之时,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澶渊之战时,寇准主战,辽军孤军深入,大将阵亡,败相已露,宋真宗竟然命令将领与其签订《澶渊之盟》,对辽朝割地赔款。

在对西夏战役中,在平定侬智高战役中,狄青战功累累,却不断受到猜忌,最终郁闷而死。

童贯领宋军追击辽朝残兵,被打败,童贯依然享受高官厚禄。

东京保卫战一胜利,李刚立刻被排斥。

黄天荡大捷后,韩世忠也是倍受排挤。

郾城大捷之后,岳飞被害死。

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说明了,在宋朝的皇帝心中,他们最害怕的敌人,不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而是自己的将领。

因此,宋朝设置许多掣肘,防范将领。使宦官监军,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造成宋朝的冗官冗兵。

而宋朝的皇帝根本不想,也不敢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变法只是触动皮毛,王安石立刻被罢免。岳飞取得大捷,并想直捣黄龙,立刻被赐死。

这一切的根源,则是宋朝皇帝的懦弱。宋太祖敢于亲征,并常常打胜仗,宋军兵强马壮,宋太宗敢于亲征,有勇无谋,宋军吃了败仗。宋真宗被迫亲征,打了胜仗还进行赔款,宋徽宗会逃跑,宋末帝连逃跑都不会了。只好投海自尽,直接把你的土地拱手让人了。

所以,不用怪宋军积贫积弱,宋军不弱。也不用怪宋朝失去燕云十六州,没有马。不要把败仗的理由推到马的身上。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发现问题,当皇帝立刻可以更改。但是,宋朝皇帝基本没有对宋朝的军队中的弊政进行整理。归根结底,他们害怕武将专权。害怕安史之乱会重演。

这是过度吸取李唐王朝教训的结果,也是他们自身懦弱无能的结果。


小甜甜说历史


宋朝的战斗力底的根本原因:“重文抑武”的恶劣风气,加之传统儒学在宋代被那些“大儒”们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改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国人的思想从汉唐那种崇尚武力,‘万里觅封侯’的豪迈精神,变为后世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不再是大丈夫的代名词,反而成了粗鄙武夫的写照!与唐代那些投笔从戎,壮志豪情,远赴边塞的文人相比,宋代的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唐朝豪迈的边塞诗也变成了宋代风花雪月的词曲! 尚武精神的缺失才是宋朝孱弱的根本原因!皇帝和文官宁可割地赔款也不去发展军事。发展到南宋,这种思想已经发展到变态的地步。宁可杀害功臣名将也不抵抗,不惜靠卖国投降来换取苟安这一可耻更可悲的结局!

还有一个原因是统治者的造成的。宋朝的皇帝,自太祖赵匡胤以后几乎一代不如一代,远没有汉唐皇帝那种‘大略驾雄才’的自信,对武将的防范更甚于敌国!为了预防武将夺权,宋朝的军队往往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就开始作战了,这是非常可怕的。文官领兵更是北宋的特色,这些对军事一无所知的书生成为一军主将会有什么后果,可想而知。外行领导内行,以文御武的结果就是屡战屡败!但宋朝的皇帝一如既往,把‘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贯彻到了极致。


影视天天君


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唯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宋朝本来是中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然而“积贫积弱”四字,像一付千斤重担,压在它的头上,又像磁铁一样牢牢附在宋朝身上,一提起宋朝,人们立即会联想到“积贫积弱”四字,以为这就是宋代的最大特点,并由此误以为它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朝代,甚至对它产生反感,似乎除了宋词之外,宋史是不值一提的。面对这种已成定式的结论和它产生的重大影响,此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它真的符合事实吗?

从现在的角度说,衡量国家强弱的标准,更主要的是看它的综合国力。倘若按综合实力分析,宋应当说是超过了辽、金的。前面说过,它的经济实力比辽、金强。它的科学技术更远远超过辽、金,世界史上起革命性作用的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都是在宋代出现或得到推广的,火药的大量使用是在宋代,造纸、印刷术虽发明已久,但只有在大量使用时,才真正对国民经济和文化发挥重大作用,唐代主要是印佛经和历本,科技文化的书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而已,到了宋代就完全不同了,各个学科的书无不大量印刷,靠印刷生活的专业户纷纷出现,印刷事业的大发展,又使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成为现实。丝绸之路虽然不通,但更重要的航海之路更加通畅、更加发展了,因而有指南针的大量使用。

国民素质比以往的王朝和辽、金都要高,这表现在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上,不仅官学十分发达,私家或官私合办的书院大量兴起,以书院而论,唐、辽、金加起来也不到宋的十分之一。宋代读书人的比例远远超过唐、辽、金,以潮州为例,唐代韩愈去当刺史时,仅有一名秀才,到北宋,增加到好几百名,至南宋初,近二千名,南宋中期四千余,宋末更达到上万人,14万多人中居然有上万人念书,这比例多么可观!要知道,它在宋代还不算发达地区。在宽松的知识分子政策下,学术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可以说是继战国之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涌现出许多哲学学派:理学、新学、蜀学、心学等,开拓了许多新的学术领域,出现了金石学、古文字学,创造了年谱、诗话、书目解题等新体裁。科举制度的大发展,进士的分布也比以往合理,过去在南方有许多空白点,到宋代都得到了填补,人才的合理分布,对缩小地区差异起了良好的作用。

如果从综合国力角度考虑,宋王朝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





小时大彬


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唯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宋从体制上彻底的废了千年以来的军功入仕,想当官,只有死读书一条路。北宋初时,军中还有些唐末五代时的雄烈余风,至中期之后,就基本玩完了~

先秦、汉唐,五代时,中国多雄兵烈士,那是因为凭军功可以封侯得爵,光宗耀祖。所以才有陈汤班超等,放着好好的首都机关公务员不要做,宁可去三千里外冒死吃黄沙搏军功,还前赴后继的。到了我大宋的军士阶层们,军士成了贼配军,地位如猪狗,军功换不了爵位,当不了官,该有的赏钱也让上官们贪掉一半~如此,谁还能心甘情愿的去奋不顾身,临阵忘死而舍身?

如当年主席曰:不知为谁而战,为何而战的军队。又能打得过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宋朝的战斗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样低迷,恰恰相反,宋朝的战斗力其实是非常高的,甚至高到了一定的程度。

事件回顾

我们总是在想着为什么宋朝这样弱,为什么宋朝这样怂等等等等等等,可能会想很多很多关于宋朝兵力这样弱的诸多种情形和理由。

但是当我们翻开历史之后就不难发现,并不是宋朝太弱,而是蒙元太强。

蒙元强大到什么地步呢?简单来讲他们攻城略地,尤其是攻占西方的城池的时候,往往一天之内能攻下数十座。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好简单来讲就是蒙元的士兵还没有把城围起来,人家就已经开门投降顶不住了。

那南宋一共坚持了多少年呢?答案是45年,一个南宋坚持了45年没有让蒙元攻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没错,这就是事实

当然,南宋的皇帝本身也不靠谱,所以给人留下的诟病也非常多。

只不过实事求是的来看的话,南宋的皇帝还是比较憋屈的。因为相比较而言,他们也希望能打胜仗,他们也希望能赢,可是长久以来重文轻武也好,国家的重心一直放在某一个版块也好,简而言之就是打得不得劲儿。

不得劲就不得劲吧,还把几个非常厉害的英雄给折腾死了,比如说岳飞。

这样一来招就会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南宋不行。当然了,南宋也确实不行,但是这个不行往往是要看跟谁比,跟蒙元比它的确不行,可是如果跟蒙元进攻的西方欧洲那些国家相比的话,南宋已经是高高的了。

期待各位爷的关注,小弟给跪了!

趣谈唐宋元明清


纠正一个概念,无论世界上还是历史中,"强"而"穷"的倒也有过,但是反过来,"弱"而"富"的例子从来没有过,原因很简单,要是不"强",你的"钱"就是别人口袋里的。所以,"积贫积弱"确定无疑是宋朝窝囊废的主因。

宋朝其实起家条件很不错,赵匡胤时代稳扎稳打,一步步先易后难统一绝对大半个中国,可惜摊上了个无情无义又无德无能的弟弟,背信杀降、夺人妻女、好大喜功的赵光义打个小小北汉差点儿没累死全军,好不容易征服弹丸小国,不作休整直接北上,战争运气也不错,几乎没经大仗就围住北京,可惜辽国骑兵一个冲锋就吓破了胆,丢下全军,马都上不去了的逃了回来。下一次派了绝对优势兵力出击,自己是不敢去了,主将曹彬又是平庸之辈,再次大败。宋太宗军事无能,自觉威望下降,从此基本国策转为内向型的。

不管建立民族国家还是封建王朝,初始阶段,对外战争必得持重,轻轻意意输给人家以后就很难翻身。宋朝没立几天国,却经历这两次大败仗,军队已被夺气,国防理念从此变得消极被动,政治重心也因为赵光义做贼心虚而从御外转为防内。

我们可以看到,宋朝纯粹是对外初战不利被吓破了胆。整个宋朝自开国被契丹两战打趴,更要命的是,堂堂大宋从此患上了"异族恐惧症"。早早就丧失了华夏民族精神里那种积极进取、努力拓疆的雄心,中国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进取性基本停滞,民族个性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变得内向和拘谨,王朝建立的那一刻已经有了疲惫之态。

果然,北宋稀里糊涂的灭了亡,赵构为了保命,向金帝上降表称臣,南宋成为金朝属国。所谓的南宋,其实从形式上说,已是自我放弃法理上的正统性,它不过是一较大的区域属国,宋帝是金帝的臣子,不是金朝逼的它走投无路,而是南宋上下已经认命了。反观金朝,迁都北京,以事实上的统治者掌控天下。后来由盛转衰,被凶悍蒙古连年打击,但是人家也没像宋人那么怂,草原丢了转河北,河北丢了转河南,河南丢了转湖北,最后灭亡于王朝最后一点点的地面上。哪像那南宋,本来有着大好的形势,富饶的资源,却早早的骨头软掉。

这一特色贯穿积贫积弱皇朝始终,对比灭亡它的两个对手,一个发迹于白山黑水,另一个起家在辽阔草原,艰苦的环境塑造了他们坚毅的民族心理,宽广雄浑的家园让他们视野无垠,江南那小桥流水似的自艾自怜又如何抵抗得了山呼海啸般的勇往直前。

捱到了南宋末期,整个中国从皇帝宰相,到升斗小民,都集体陷入了混过一夜算两天的状态,大家淡定到漠然的等待末日,混日子等死的绝大多数,混到了崖山浮尸的境地,人要没出息只不过个人是猪,王朝混吃等死真正是伤天害理。


颤动的丹田


我大宋从体制上彻底的废了千年以来的军功入仕,想当官,只有死读书一条路。

北宋初时,军中还有些唐末五代时的雄烈余风,至中期之后,就基本玩完了~

先秦、汉唐,五代时,中国多雄兵烈士,那是因为凭军功可以封侯得爵,光宗耀祖。所以才有陈汤班超等,放着好好的首都机关公务员不要做,宁可去三千里外冒死吃黄沙搏军功,还前赴后继的。到了我大宋的军士阶层们,军士成了贼配军,地位如猪狗,军功换不了爵位,当不了官,该有的赏钱也让上官们贪掉一半~如此,谁还能心甘情愿的去奋不顾身,临阵忘死而舍身?

如当年主席曰:不知为谁而战,为何而战的军队。又能打得过谁?


风去了无痕D


文人太多,又位高权重!文人善于勾心斗角,历代都是。现在公司里也一样,办公室里的硝烟一点不少。搞的乌烟瘴气。一个公司办公室人员多了,也就快出问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