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缺少愛的孩子,一生都會人格殘缺,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你手裡

童年缺少愛的孩子,一生都會人格殘缺,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你手裡

這些年從事家庭教育實踐指導工作,讓我接觸到很多家庭。親眼目睹了很多不幸福家庭在育兒方面的問題,也曾深刻感受到那些幸福家庭的溫馨。當把這兩種家庭做對比時,發現很多不幸福的家庭裡,不管是孩子的成長還是教育,都會存在諸多問題。而那些幸福家庭裡,孩子儘管成長和教育會有問題,但很容易就解決了。

在面對每一個不幸福家庭時,我常會做深入的調查和了解,因為每一位父親和母親,都會把童年時期在原生家庭裡所經歷的種種不如意,悄悄地隱藏起來,在他們全然不知的情況下,陪伴著他們成長。甚至有些時候所遭受的心理傷害,會埋下陰影,在成為父親或母親時,在孩子身上再度重複昨天他們父親的育兒行為。

正如我對有些接受諮詢指導的家長講,如果不放下對昨日的難以釋懷,你永遠走不出那段陰影,對你和孩子的折磨。那麼該如何去做,才能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夫妻擁有和諧與幸福呢?下面我就展開給孩子詳細講解,請做好認真學習的準備喲。

童年缺少愛的孩子,一生都會人格殘缺,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你手裡

在原生家庭裡童年缺愛,會產生隱性心理問題,在成年後會慢慢暴露出來。

1、父母離異,放手的一方,常會讓孩子有被拋棄的感覺。

近最近幾年,我國的離婚率不斷攀升,就在夫妻彼此追求個性自我,想要自己滿意生活的過程中,常常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在我接觸的很多單親家庭孩子的過程中,我發現絕大多數孩子都會因為父母的離異而耿耿於懷,儘管有些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整天爭吵不休而希望他們分開。

但是待他們真離了以後,孩子慢慢會因為得不到完整家庭的父愛和母愛,而內心產生極強的失落感,甚至在面對自己同學或玩伴時,內心有一種自卑感。這些心理負面感受,常會導致孩子性格壓抑,極度不開心。尤其是一些到八九歲,或者更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成長的拐點,可能很多家長真沒有想到。

離異家庭,往往撫養權在一方,而另一方常給孩子造成被拋棄的感覺,這會成為孩子永遠的痛。

童年缺少愛的孩子,一生都會人格殘缺,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你手裡

2、夫妻長期分居兩地,常會導致孩子父愛或母愛的缺失。

因為工作的關係,有些夫妻不得不長期分居兩地,遠在外地工作的一方,只能靠電話和網絡與另一方和孩子保持聯繫。儘管也算是與孩子有溝通,但是這種做法顯然不是孩子需要的。因為對孩子們來說,能夠在家裡每天看到父母,才是最理想的狀態。能夠在小一點時,自己走在中間,一邊牽著爸爸的手,一邊牽著媽媽的手,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然而,很多家長想不到這些,因為他們總會給自己找很多理由,為認生活現狀如此,沒有辦法改變。果真沒有辦法嗎?顯然是有的,就看你是否願意為孩子做出艱難的選擇。我曾經勸過一些家長,要麼你選擇把另一半和孩子帶在身邊,要麼你選擇迴歸家庭所在城市再度就業,總之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完整的家為目標。

有些家長還真做到了,並且在做出改變之後,他們發現孩子明顯快樂了,各方面發展都日趨向好。而那些固守已見的人,最終當孩子成長和教育出了問題時,只能抱著僥倖心理,希望孩子再大一點,一切都會好起來。但很遺憾的是,至少九成以上的問題孩子沒有改變的機會,現實就是這樣殘酷。

童年缺少愛的孩子,一生都會人格殘缺,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你手裡

3、夫妻經常吵架,會讓孩子缺乏心理安全感,性格變的偏激與暴躁。

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曾經對安全感這樣闡述過:“當人感到自己對身邊的事物受到威脅,覺得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險的。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危險的、而變的緊張、彷徨不安、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惡”的。”

拿到家庭生活中來,恰可以印證夫妻經常吵架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常會讓孩子缺乏心理安全感。這種感受常讓孩子害怕爸爸媽媽會離婚,如果那樣的話自己就會失去爸爸或媽媽。當孩子經常處於這種焦慮狀態時,會變的敏感而脆弱。時間久了,孩子會情出抑鬱寡歡,或者情緒變化莫測,或對父母不滿。

尤其當孩子到了八九歲以後,父母經常吵架帶給孩子的負面心理感受會越來越強,而這種感受會讓孩子自我尋求釋放,如原來還愛學習的孩子,此時生活態度消極,逃避學習和監督。很多孩子迷戀手機遊戲或電腦遊戲,恰有這方面的原因,而很多家長對此卻全然不知。

童年缺少愛的孩子,一生都會人格殘缺,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你手裡

4、“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錯誤觀念,會讓孩子從小學會不講理。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經常聽說過一句話,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我始終認為這句話是錯誤的。因為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如果沒理可講,勢必會造成家庭秩序的混亂。即誰都想成為有理的一方,都會認為別人總是錯的。也恰是這種錯誤的觀念,才會導致夫妻間,或者父母與孩子間遇事不講理。

在我看來,家是是講理的地方。理在哪呢?就在家庭規則之中,就在基本的認知和分辨之中。就如夫妻兩個人下班回家後,原本可以共同做做飯,或者妻子做飯,丈夫陪伴孩子玩遊戲或輔導作業。但是丈夫卻不做,而是抱著手機玩遊戲,你說管種做法妻子能不失望嗎?能不吵架嗎?

在一個幸福家庭裡,每個人都應清楚地知道各自的家庭分工,在落實分工的過程中就是履行家庭責任的過程。如果每個人都自覺把屬於自己的事做好,同時還能相互協助,大家心裡都會感激對方的幫助。做到了,做好了,自然就是以實際行動講理了。

童年缺少愛的孩子,一生都會人格殘缺,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你手裡

5、強勢父母,會導致孩子過度心理壓抑,而在行為上出現諸多問題。

強勢父母,這個詞怎麼聽起來都像貶義詞。在很多家庭裡,還恰好普遍存在。誰硬氣誰就是家裡說了算的人,硬氣靠的是啥呢?基本上就是不講理,敢撕破臉,敢啥難聽的話都說。如果夫妻有一方是這樣的人,保證你會讓另一方和孩子都感受到這個家非常壓抑。

在很多離異夫妻中,強勢不講理,常會在法官面前變成一個很正當的理由,說夫妻感情不和。有些強勢的夫妻,儘管婚姻仍然在繼續,但是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壓抑感,卻每天在積蓄著負面能量。有些孩子會模仿強勢的父親或母親,在家裡會對相對弱勢的爸爸或媽媽採取強勢行為,或者在同學或小夥伴之間表現這種強勢行為。

很多校園欺凌現象,其中有就這方面的因素影響,有些是在家裡長期被壓抑的結果,有些是主動模仿強勢的父親或母親,從而在欺凌他人的過程中獲得一種快感,認為自己非常了不起,會讓別人羨慕自己。其實這種錯誤的認知完全源自原生家庭,來自父親或母親的強勢行為影響。

童年缺少愛的孩子,一生都會人格殘缺,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你手裡

孩子童年需要這樣的家與呵護,家長不僅要清楚,還要主動為孩子提供內心訴求。

1、我需要爸爸陪我玩兒。

我經常接觸一些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時會觀察孩子在和我聊天或玩耍中的精神狀態,如有的孩子玩的特別盡興時,你說結束了,然後各自回家吧,孩子會非常失落,情緒立刻低落下來。問他:“你為什麼不高興了呢?”那個孩子會說:“因為我回家後,爸爸又不陪我玩兒,特別沒勁。”

瞧,孩子渴望爸爸陪自己玩兒,多簡單的要求啊。但是有些父親卻真做不到,有些是以工作忙為由忽視對孩子的陪伴,有些是明明在家卻光顧著自己抱著手機不放而不願意陪伴孩子玩兒,有些甚至還在孩子提出陪伴玩兒的要求時嫌煩。你想,這樣的爸爸能讓孩子開心嗎?時間長了能不對爸爸有怨氣嗎?

有威信的父親,常常是合理滿足孩子陪伴玩耍中建立起來的,因為有爸爸參與的玩耍,孩子有快樂感和安全感。父親們還需要清楚,在陪伴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同步可以培養孩子秩序感和遵守遊戲規則意識,而這恰是孩子遵守家庭規則和學校紀律的最好培養時機啊。

童年缺少愛的孩子,一生都會人格殘缺,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你手裡

2、我想看到爸爸臉上有的笑容。

對孩子們來說,不管是幼兒,還是兒童,亦或是青春期少年,他們最希望看到的是,每天臉上掛著笑容的爸爸。因為這種表情可以感染孩子,意味著一種心理暗示——爸爸心情好,可以允許我和他說話或玩耍。同時,爸爸的笑容,還可以讓孩子受到積極心理暗示——爸爸很滿意我。

當我們換位思考問題,站孩子的視角去看大人時,你會發現原來我們太忽視自己臉上的表情了。就如有一個10歲小姑娘對我訴苦:“老師,你說我爸爸為啥整天臉上那麼嚴肅呢?他只要在家,我和媽媽就感覺像家裡有尊瘟神一樣。”這話聽起來一點都不好笑,相反會讓我心情特別沉重。

我對小姑娘講:“你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坦率地告訴爸爸啊。”小姑娘說:“我不敢說,我非常怕她。”我說:“你大膽嘗試一次,爸爸需要聽到你的心聲,只要你說了,保證爸爸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後來這個孩子真就嘗試做了,結果爸爸還真有改觀,臉上慢慢有了笑容。

童年缺少愛的孩子,一生都會人格殘缺,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你手裡

3、我想在爸爸懷裡撒撒嬌。

如果你細心去觀察,會發現很多孩子在幼兒或兒童期時,不管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願意和媽媽親近,但是卻和爸爸不願意親近。這是什麼原因呢?一方面如上面所講的,爸爸過於嚴肅,孩子心生膽怯。另一方面當屬於父親們太容易忽視孩子內心需求了。

有一個12歲的男孩子曾經對我講:“老師,我從小到長這麼大,我就沒有在爸爸懷裡撒過嬌,你說我這算是遺憾嗎?”聽這個孩子如此說,我心裡很沉重。

我問男孩子:“假如你把心裡的想法對爸爸講,他會願意聽嗎?”

男孩子說:“我已經不會再對他說心裡話了,因為他心裡根本就沒有留我的位置。”

細品味這話,像是從一個12歲孩子的嘴裡說出來的嗎?在多年的孤獨中,孩子竟然能說出帶有哲理的話,顯然說明,他曾經有很多次嘗試去接近爸爸,但是爸爸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最終他放棄了。

童年缺少愛的孩子,一生都會人格殘缺,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你手裡

4、我不想整天被媽媽訓斥。

如果我說,有很多孩子每天真不快樂,你信嗎?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即如此,孩子們每天在媽媽的催促與嘮叨中開啟了新的一天,又在不斷的責備聲中被動去做很多事,到了學校裡又得不到老師的欣賞與讚美時,你說孩子能開心嗎?

在中國式的家庭教育中,母親教育一直佔絕對主體,而很多母親恰好又不懂家庭教育,這才導致對孩子的成長缺乏最起碼的常識。就拿每天嘮叨與責備孩子來說,這本不應該出現在孩子的生活裡。因為你責備的越多,越讓孩子反感,時間長了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我現在最反感聽媽媽嘮叨,因此,我會到家後匆匆吃完飯,就把自己關在臥室裡寫作業,或聽歌,或玩手機。”聽這個14歲女孩子的話,你會不會發現自己特別像她的媽媽?

童年缺少愛的孩子,一生都會人格殘缺,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你手裡

5、我在媽媽眼裡全是錯,就沒有對的時候。

有一種媽媽叫“常有理”,因為她們常常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反而看到的都是孩子身上的問題,於是每天會不停地責備或訓斥孩子。原本孩子上了一天學,想到家裡放鬆地休息和玩耍後,再開心地去學習,結果卻沒了好心情,你說這樣的孩子是不是特別值得我們同情?

“我之所以特別反感學習,就是從小學開始,媽媽每天在輔導我學習時,不停地指出我的錯,我發現我就沒有沒做對的時候,後來我乾脆就破罐子破摔,故意和她對著幹了。”聽著這位初二厭學的孩子如此說,或許家長朋友們真的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了,你是否在親手扼殺孩子對學業的興趣和上進心呢?

對於孩子們來說,不管多大,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希望媽媽對事不對人。如果我哪做錯了,你指出問題,給我一些解決辦法就行了,幹嘛非要夾槍帶棒地指責挖苦呢?這就是一些孩子的真實想法,如果你是真想把孩子教育好的媽媽,不妨認真去琢磨這些話吧。

童年缺少愛的孩子,一生都會人格殘缺,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你手裡

構建親密關係,先從夫妻間做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為良好的親子關係打基礎。

1、夫妻恩愛,會讓家庭氛圍格外溫馨。

我們都希望孩子性格溫和,沒有偏執情緒,遇事講理,能與人友善相處。可能很多家長不清楚如何去培養,在這裡我要告訴你,只要夫妻恩愛,家庭和諧,氛圍良好,夫妻兩人身上都有你們希望孩子擁有的性格與秉性。在良好的家庭環境浸染之下,孩子就會有這樣的好性格好脾氣。

最為關鍵一點,在一個溫和型的家庭,如果再能營造熱愛學習和書香型的氛圍,則更容易從小在熱愛閱讀的空間裡健康成長。因為對於孩子們來說,保持良好的閱讀興趣,不僅可以積累豐富的知識,在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導中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夫妻間經常相互讚美與欣賞,會讓孩子學會看別人優點。

一個孩子從小生活在幸福家庭裡,原生家庭環境可以讓孩子擁有穩定的心理安全感,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對於安全感而言,如果夫妻間經常相互讚美與欣賞,會給孩子傳遞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孩子會想:“哇,爸爸和媽媽對彼此真好,我會為擁有這樣的爸爸和媽媽而自豪。”

其實,就在孩子發自內心讚美父母時,也會無形中去拿自己父母和同學或夥伴的父母去比較,有時甚至還會去關心、理解和安慰自己的好朋友。孩子能這麼做,完全得益於父母之間的相互關心,以及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而使孩子擁有很好的同情心。

當一個孩子眼中有美好的世界時,看人看事都會往好處看,即多看人之優點,淡化別人的缺點,這樣就很容易接納他人。反之,出自不幸福家庭的孩子往往內心充滿著悲觀情緒,看人看事往往看消極的一面,這樣的心態恰容易排斥那些美好的人和事,容易滋生忌妒、不滿、排斥心理。

童年缺少愛的孩子,一生都會人格殘缺,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你手裡

3、夫妻間有耐心傾聽對方說話,會把這種好習慣用在傾聽孩子說上。

最近幾年,抑鬱症的出現一個新特點,就是越來越年輕化,這種勢頭可不是什麼好事,說明在原生家庭裡,有些孩子從小就被壓抑著他們渴望已久的幸福與快樂感。當長期得不到愛與自由時,會讓一些孩子內心不斷走向自我封閉。現在每年都有青少年自殺的現象,在這裡都有抑鬱成為背後的推手。

那麼問題就來了,孩子為什麼有話不能訴於父母說呢?他們可是最親最愛的人啊。也恰是在我們看似很正常的現象背後,其實在掩蓋著一種冰冷的親情世界。就如夫妻間“三觀”差異性較大,育兒觀念分歧較多,對孩子僅關注學業而忽視孩子心理健康等。

如果家長知道在這個冰冷的親情世界,耐心傾聽家人說話就如萬物需要陽光一樣,那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你的尊重和信任,自然就能打開壓抑和封閉的溝通大門。對於孩子們來說,只要父母喜歡傾聽,而不是張嘴就來的說教,自然願意讓父母成為忠實的傾聽者。因此,需要家長謹記,你的專注傾聽,你帶著微笑的傾聽,你帶著肯定或讚美的傾聽,會讓孩子特別開心,也願意把所有的快與不快都講給你。

童年缺少愛的孩子,一生都會人格殘缺,孩子的幸福就掌握在你手裡

4、夫妻間遇事講理,講究遵守家庭規則,才會讓孩子自覺學會守規矩。

在現代家庭生活中,很多夫妻常把家庭規則忽略,甚至無視這些條條框框的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無非有二,一是都想追求屬於自己的自由,不想被對方約束;二是從小在原生家庭裡就沒有家規,自由散漫慣了。這種漠視規則的行為,恰會在育兒方面帶來無窮的後患。

僅拿孩子在家裡不服管教來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規則依據,儘管有時家長可能說的話有理,但孩子就是聽不進去。當家長髮現孩子聽不進話時,你應該及時想到,自己的話中的道理是否和家庭規則相關聯起來,如至少要讓孩子清楚以下這幾條家規內容。

(1)良好的家庭生活秩序,往往深刻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內心秩序。

(2)在父母有節奏的生活習慣帶動下,孩子要融入到這種節奏之中,同步養成好習慣。

(3)父母要待人友善,講究禮節,孩子向父母學習,學會尊重他人,成為有禮貌的人。

(4)父母不過度追求物質生活,給孩子合理滿足物質需求,易讓孩子擁有幸福感。

(5)愛需要有語言表達,還要體現在行為之中,讓孩子深刻理解愛的語言。

(6)父母要和鄰居們處好關係,因為鄰居們會非常喜歡一個友善和有禮貌的好孩子。

結束語:花了好長的篇幅去解析幸福家庭應該擁有哪些元素,同時也讓家長朋友們通過對比閱讀,看到孩子們內心世界需要什麼樣的父愛與母親。如果以前你們沒有給孩子主動營造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環境,也沒有注意到身為家長的你曾經忽略太多孩子內心的渴求。那麼,從現在開始,你必須要重塑一個自我,讓孩子看到樂觀的你、自信的你、懂愛的你、包容的你。如果你真做到了,再看你的孩子,將會越來越聰明、伶俐、可愛、開朗、豁達、自信、上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