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痨”的特质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家有小话痨,不是麻烦,而是幸运。

“话痨”的特质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鹿妈

文 | 居潇潇

来源 | 女儿派(洞见旗下账号)

01

最近,一则消防员解救小男孩的视频,真是让人又好笑又心疼。

男孩的手指被异物卡住了,消防员拿出专业工具准备拆除障碍。

还没动手,小男孩就颤巍巍地说:“不是刀吧?噢......是锯子,我知道了。”

不一会儿,小男孩又发问了:“叔叔,你......你......你专业吗?”还不忘表达自己的心情:“我真的很怕。”

一旁的大人安抚地摸了摸他的头,小家伙仿佛胆子大了些,继续絮叨:“虽然我胆大包天......我......我五岁,还有两百多天,应该就六岁了。”

拆除进入最紧张的阶段,小男孩突然“语出惊人”:“能zhi命就好了。”

什么?致命?一旁的消防员也忍不住“嗯”了一声,他还很自信地重复了一遍。

多亏一旁的妈妈给他补充:“是‘救命’,不是‘zhi命’。”

一听有人接了话茬,小男孩更起劲了,自豪地炫耀起自己的好牙口:“可以用我的牙搞(障碍物),我的牙好厉害,在嘴里过一会会儿,就被牙咬掉了。”

消防员还在忙着拆障碍,小男孩突然陷入了莫名的伤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后悔起来:“我要是个聪明人就好了......结果......我是个笨蛋......”

最后,“忍无可忍”的妈妈当机立断捂住了他的嘴。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从一开始关注工具,到后来表达内心感情,这个小男孩的话虽然零碎,但词汇却颇为丰富。

整个“救援”过程中,他靠一己之力,几乎演出了一场“单口相声”,语言表达能力可圈可点。

生活中,很多爸妈常常担心,自家孩子“话太多”,其实大可不必。

家有小话痨,是一种幸运。

“话痨”的特质里,藏着孩子的天赋、潜力和未来。

“话痨”的特质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02

“话痨”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强

闺蜜家女儿雪雪就是个小话痨,我们聚会时,她常常说起自家孩子的活宝“事迹”。

第一次见面就能哄得小男孩请她吃蛋糕;

被一起上形体课的外国小朋友邀请去生日派对;

陪奶奶买个菜因为嘴甜被水果摊老板娘送了一袋橘子。

上次和闺蜜一家约好出去郊游,我算真正见识了雪雪的“话痨”功力,当然,还有她超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上车,雪雪就甜甜地和我们打招呼,然后特别自来熟地说:“阿姨,你就是我妈妈的好朋友吧!妈妈和我说起过你,你好漂亮呀......”真是夸得人心花怒放。

一路上,雪雪成了车上的开心果,她一会儿指着远处的建筑问“那是什么”,一会儿又主动和我们分享自己在幼儿园的日常,没过多久,我们就知道了,她在幼儿园最好的朋友是江江,最喜欢的是会弹钢琴的李老师。

又过了一会儿,闺蜜问她饿不饿,雪雪点点头说:“我虽然不太饿,但是有点想吃香蕉,妈妈,请帮我剥个香蕉好吗?还有,我也想给阿姨一根香蕉。”

没等我说话,雪雪又热情地招呼起自家老爸和我老公:“爸爸,你要吃什么东西嘛?叔叔,你呢?”

我不禁和闺蜜感慨:“你家雪雪话是不少,但真的很招人疼呢。”

虽然年纪不大,但她能熟练运用礼貌用语,还能照顾在场所有人。这个小姑娘的“话痨”并不是无效输出,而是有效的人际沟通。

正因为小“话痨”们表达得多,他们和不同人群打交道的机会也大大增加。

在沟通中,他们学会了寻找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需求,也学会了怎样传达自己的善意。

这些沟通技巧,来自于“话痨”本质,也为孩子们走向更大的天地,助上一臂之力。

“话痨”的特质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03

“话痨”孩子擅长观察

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曾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喜欢说话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不会差,他们对世界的求知欲、好奇心也会随着表达能力的发展愈发旺盛。

记得在网上看过一则趣闻,一位国外的“戏精”小姑娘熟练地拿着电话听筒,和电话那头的人聊得热火朝天。

一会儿是“我当时非常饿,但我忍着”,一会儿是“我当时就这么看着他,心里想着拜托,别这样”。

猛一看,这不过是孩子打电话,但仔细一瞧,这一切竟然全是小姑娘的表演。

她压根就没有在通话,整段对话都来自她对家长的模仿。

这场让人捧腹大笑的表演背后,是孩子超强的观察力和出色的口才。

知乎上有不少网友分享过自家话痨孩子的表现。

有的说:“我家儿子会突然说出一个动画片,要给我讲情节,还要独家改编,什么白雪公主跑到森林里遇到青蛙,青蛙说他不是王子变的,但能打败王后。每次说完故事,还会特别耐心地说一句‘没听懂吧,我再给你讲一遍’。”

还有的说,自家孩子一不留神就会用“十万个为什么”给老母亲会心一击,早晨出门上班,问为什么要上班;回答“要赚钱养家”,又问为什么要养家;回答“养家才能照顾你,让你上学”,又问为什么要上学。

虽然爸妈们总是在吐槽,但这些看起来好玩又迷糊的操作背后,其实是话痨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正是因为“话痨”本性,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去观察更多的生活细节,然后从模仿和提问开始,领悟新的知识。

研究表明,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容易接受外界的资讯,常常表现为特别爱说话。

对小话痨们来说,从“观察细节”到“探索原因”再到“模仿与表达”,说着说着,他们的小世界就慢慢变大了。

“话痨”的特质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04

聪明的家长都这样做

对于“话痨”孩子,很多爸妈都会困惑于“如何培养和引导”,毕竟,一时的碎碎念旁人只觉得可爱,成天的念叨恐怕连亲爸亲妈都吃不消。

顺其自然,从“说话”这件事本身着手,才能让“小话痨”们尽情发挥所长,释放潜力。

1. 让孩子说得“又多又好”。

孩子在语言发展的初期,常常会遇到“词不达意”的困惑。就像开头那个小男孩,硬生生把“救命”说成了“致命”。

当孩子习惯性地开始絮絮叨叨时,爸妈可以有意识地深挖细节,为孩子架构起描述的基本逻辑。

比如,孩子幼儿园放学时,比起单纯的“今天开心吗”,不如问问“今天最好玩的事情是什么”。

然后,从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主人公以及为什么好玩入手,引导孩子养成“把事情说清楚”的能力。

每天短短几分钟,长期积累下来,孩子碎片化的表达会变得有条理、有质量、有深度。

2. 让孩子学会开口,也学会保持安静。

大众对“话痨”孩子的印象,恐怕大多还停留在“吵”的层面,这是因为,很多孩子在表达时,还没能掌握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的诀窍。

爸妈要想让孩子在提升表达能力的同时形成超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就要教会孩子“保持安静”。

在电影院、博物馆和庄严肃穆的重要场合,不能大声喧哗;



当别人正在叙述自己的想法时,不能轻易打断;



在表达自己观点过程中,不能伤害、辱骂别人,更不能说一些禁忌、粗鲁的词汇。

和小话痨们约法三章,做到“有静有动”,才能把“话痨”这种能力的正面影响发挥到最大。

“话痨”的特质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3. 给孩子多一点包容和耐心。

小话痨们最怕什么?父母的冷漠,一言不发,甚至粗暴打断。

对渴望表达的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的,除了表达的技巧和说话的时机之外,其实是对面那个认真倾听的对象。

当孩子因为表达不出准确意思而着急时,耐心地给几句提示;

当孩子兴奋地分享自己的见闻时,积极回应,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

当孩子像个小大人一样尝试着接触外界时,多给一点鼓励,少一点泼冷水和嘲笑。

沟通技巧终究是其次,父母爱护孩子的那颗真心,才是最好的教育。

如果你家有一个爱说话、话很多的“小话痨”,恭喜你,赚到了!

他们也许有着最敏锐的观察力,最强的人际交往力,最广的知识面,而这些都等着父母作为引路人去发现。

父母所需要做的,就是一句“孩子,你慢慢说,我爱听”的鼓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