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孩子,妈妈该不该离婚?

孩子,妈妈该不该离婚?

作者丨韩谨


我在少年时,就被我妈问过这个问题。

她的提法是,如果她和我爸离婚,我愿意和谁生活。

我深知我的选择,决定了他们婚姻的走向,于是毫不犹豫地做了将一家三口留在婚姻划定的“家”里的选择,看着他们以孩子为名一路吵吵闹闹又过了几十年。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时我选择更洒脱的回答,让他们一别两宽,他们会各自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吗?

现在我已步入中年,世界也早已不是原来那个世界。

关于父母的这个问题,完全无解了。

然而现如今,离婚不再是个令人闻声色变的词。

根据统计,我国近10年结婚的人越来越少,离婚的人越来越多,2016年的离婚登记对数是2007年的近两倍。

我们的时代,给了女性独立自由的能量。

离婚,成为比从前更易于接受的选择,盘桓在不少婚姻不幸的女性心间。

但如果加上“妈妈”这重身份,孩子依然在很多时候成为对婚姻失望的妈妈们走出婚姻最大的顾虑和牵绊。

离或不离,要仔细思量。但,这恐怕真的不是一个应该问孩子的问题。

一,

离,还是不离?问自己。

这是最难的一步。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而婚姻,作为恋爱的重要目的和人生的重大决定,是一个关乎爱情和亲密关系的永恒话题。它的另一面是,作为受法律规制的契约关系,它产生于私有制,与人的财产关系密切相关。

我们的妈妈们,可能因为在婚姻中遭遇不忠,或者无法忍受伴侣某种恶习,也或者,成长起来的自我意识更强的新一代女性,发觉与伴侣的人生意旨趣味不一致,渐行渐远......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当婚姻仅剩躯壳,“离婚”成为挥之不去的一个选项时,该怎么权衡?

当我们置之死地而后生,假若不得不离。

先问问你的心。

离婚。你失去了什么吗?

当你面临失去时,你留恋的是你爱的吗?你还爱吗?你确定那还是爱吗?还是留恋一个惯性?

如果离婚,面对彻底的自己,你害怕吗?和自己在一起,你觉得缺失吗?从此以后,谁也不会成为自己不成长的借口,谁也不能用做挡箭牌了。

如果离婚,你将赤裸裸暴露在自己面前。从此,失望,是对自己。沮丧,是对自己。紧张,是对自己。愤怒,是对自己。

如果离婚,你和自己之间,将不再有任何外在屏障,不再有阻隔,不再一衣带水。这样,你能够爱自己,信任自己吗?

如果离婚,你信任自己的身体吗?你能够好好的每天调试自己,保养自己,擦亮自己,让自己绝大多数时间像刚出鞘的利器,闪闪发光充盈饱满,堪用奋斗和搏击吗?

如果离婚,你信任自己的心吗?你能够好好的爱自己,让自己保持弹性、保持柔软、保持开放、保持虚心、保持爱的能力,远离不安全感,远离孤寂、无助、伤感、自怜、自恋等伤感调子的温柔乡之诱惑吗?

如果离婚,你信任自己的灵魂吗?你能够每一天睡下的时候,都攒一丝明亮洁白的毛羽,数日数月,攒成一根羽毛,数年数年,攒成一对儿智慧灵动的翅膀。总有一天,你能够笨拙的往上飞,飞到高处,于无声寂静处照见自己吗?

如果可以,再来盘点你的所有。

再问问自己,离婚是不是必须。看看自己能够调度的人力、精力和其他所有资源,比较离和不离,孰优孰劣。

在一些特殊的情形下,纠结的婚姻也有存续的价值。这关系具体每一个人的取向。有太多考量的维度:健康、财产、稳定规律的生活、子女,等等。而信任自己,与自己合二为一的你,即便在无爱的婚姻里,也能生活得明亮笃定。

大家关心的:会不会对孩子不好?

痛苦的夫妻是否应该“为了孩子而在一起”,这个问题看来取决于他们能否彼此以礼相待;当平静的婚姻破裂时儿童会受到伤害,但如果他们的家庭充满冲突,离婚会让儿童的境况变得更好。还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如果儿童能够在离婚后维持与父母高质量的亲子关系,那么毫无疑问他们不太会受到离婚的影响。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只要儿童能继续与他们的父母保持有意义,充满爱心的接触,那么离婚家庭的儿童通常要蒙受的更糟糕的后果在他们身上就会很大程度地消失。当父母一起合作变成体贴,挚爱的有监护权的父母时,儿童的成长就能保持与他们以及其他亲人更好的关系。其次,离婚家庭的儿童体验到的许多糟糕后果会随着时间逐渐消退。人是有弹性的,如果能给儿童提供充分的爱心和支持,他们就能康复。

以上,是美国心理学教授罗兰·米勒在他的专著《亲密关系》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孩子们迟早会明白,大人们也有各自的遗憾、渴望、不得不忍耐的生活,并且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孩子们也会学会接纳此刻。

孩子,妈妈该不该离婚?

二,

如果这个回答,还是YES。

那么,在这之前,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步,就是和自己会合。坚定的朝着孱弱、怀疑、自嘲、退缩想依赖他人和过去的自己,把自己拉出来,然后手挽着自己的手,开步!

我们要通过事情,慢慢的统领自己,组织自己,探索自己,激发自己,慢慢的使得自己和自己合一。一个合一的人,就可以回归自己所有的过去了。可以拨开重重的帷幕,回到过去,原谅、释怀,微笑着落泪,含泪看花。

好好的出发吧,只要好好的出发,不仅可以走向未来,甚至可以抵达过去。每一个人,只要和自己合一,就会有时空扭曲的力量。

如果你够努力,够平静,够镇定,够勇敢,一件不论怎样发生的事情,都会成为好事。对人生,对人,深深的洞悉和深沉的慈悲会慢慢生长出来。

早晚一天,你会抵达那时候已经叫“过去”的这个痛苦的此刻,这个分水岭。你会发现,任何失去,都会变成一个释放。

还有很多现实事务要处理:

1. 与伴侣理智地谈离婚。

对子女的抚养教育费,要约定清楚。成年男女,彼此放手,不需互相牵绊,但是父亲必须履行对子女的抚养责任。

2. 盘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现状。

分析努力方向和上升空间,把精力安排好,投放进去。对自己要严格的略紧张的使用,不给情绪泛滥的时间空间。

3. 永不抱怨。

面对现状,追求最佳配置。永不隔断父亲和孩子间的情感联系,把自己的愤怒羞辱感放在一边。

把离婚这个过程写的这么清晰有力,并不是劝一定要离婚。而是如果我们在彻底的坍塌中也能找到支点和希望。那么才可能看到,选取更小裂度中需要的理性和力量。

孩子,妈妈该不该离婚?

三,

要怎样呵护你,我亲爱的孩子?

即便有再大能力和心力的父母,与至亲之间的分离,对孩子来说也不啻于一次小小的情感地震。我们能做的,是尽快恢复孩子生活的常态,将伤害降至最低。然后凭借孩子与生俱来的弹性,慢慢疗愈。

1. 平静地分开,理性地告知孩子。

往往,让孩子受伤的不是离婚本身,而是父母对待离婚的态度和方式。翻出不堪陈年往事,争个鱼死网破,想让对方在孩子的心里黯然失色,是很多意难平的前夫妻心里的潜台词。

不要,不要这样。挥手道别的双方,当以隐私和保护为名,各退一步,说一句珍重,去承担一生最不能推卸的责任。

每一个孩子对自己的父母都有着独特深邃的情感需求,这种情感,一辈子都不会消除。有一些老人,到了晚年,经常回忆起自己的父母,比回忆自己子女的童年,自己事业曾经的“春分得意马蹄疾”的时分还多。

因为这是生命最初始阶段的开天辟地,是爱和信任的开天辟地。所以,不管孩子随哪一方生活,要特别尊重孩子对另一方深沉的情意。

从父母处传来的,对另一方的怨恨,会在内部毁坏孩子的完整性。来自爸爸妈妈双重基因的孩子,相当于在内部被撕裂了,孩子的一部分在和自己的另外一部分作战,他们不得不很深的压抑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这会让他们始终觉得,无法获得完整的幸福和真正的松弛。

就直接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分开了,但是这是大人的事情。不管是爸爸,或妈妈都还在的。

2. 爸爸或妈妈,哪个都没有少。

虽然不在一起了,要努力让另一方,还时时出现在孩子的世界里。

如果是妈妈带孩子(大多数情况下如此),教会孩子:虽然不在一起,但是孩子也可以爱爸爸,妈妈也可以因为尊重孩子的缘故,可以陪同孩子时时谈论,那个自己曾经爱过的那个男人,带着最大的善意去谈。

虽然妈妈有太多的槽可以吐,可是吐槽可以选择心理医生,闺蜜党,或者默默写在日记中,做妈妈因为爱孩子要有纪律——孩子可能一无所知,依然事无巨细的爱着不再经常看到的爸爸,所以妈妈要超越具体生活的磕绊,在孩子面前保持着孩子的“愿望”和“视角”去描述爸爸。

离异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能够把孩子还深深爱着的另一方,自然的提起来。“哈,来宝贝吃一点这个,这个是你爸爸最喜欢的味道。”“隔壁桌子那个叔叔,喝的啤酒牌子和你爸爸的一样呢。”“嘿爸爸,现在肯定比较忙,比较辛苦吧。我们背后暗暗的给爸爸加油吧。”

帮助爸爸和孩子的无形连接,不分开,甚至着眼于一个更为亲和、更为有趣的爸爸形象设定。这种连接有力而强韧。孩子,因此不会感受太多的缺失,也无惧他人的眼光。

3. 和孩子一起,有趣地、充满能量地生活。

最最关键的,是和孩子一起饱满明亮地生活。尽快恢复到从前的生活节奏,甚至比以前更多趣味,更少彷徨。享受孩子,跟孩子一起成长,一起看世界的每时每日的时光。

单亲养育有它特别的好处。比如,养育更一致,更少冲突、更少纠葛。

当你有趣并有能量地生活,你会形成吸引力,吸引孩子,吸引一些新的朋友,吸引新的异性缘份。

有健康快乐的妈妈,有积极成长,不断探索新鲜事物的好奇妈妈,而不是怨妇妈妈,孩子一定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给孩子的爱,是以充足计,而不是以完整计。

孩子,妈妈该不该离婚?亲爱的,请不要问孩子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只需要深深地问自己。离婚是需要让孩子慢慢接受的事情,是和妈妈一起接受非传统生活结构的新挑战,但是,这不属于孩子应该决策的,这是妈妈自己的问题

————

————————

十分妈妈:一个有温度的亲子育儿公众平台,在这里,为你分享提升妈妈宝宝幸福指数的一切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