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必做父母的拯救者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却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如愿以偿。

每一个孩子,都在尝试做家庭的拯救者。

每一个孩子,都想拯救父母的情绪、拯救父母的关系,甚至试图改变父母的人生。

但他们还太小,小到不明白没人有能力为他人的情绪负责。

孩子,你不必做父母的拯救者

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夫妻关系,却往往被各自情绪绑架,相互伤害。而一个幼小的孩子,想做夫妻关系的拯救者,你相信吗?

案例一:

有个朋友说,她和老公一直和和气气的,但是某天,因为婆媳问题和老公吵了一架,从下午到晚上,两个人几乎零交流。

晚上她给女儿洗漱完了准备睡觉,躺下的女儿突然跑到他们的卧室说,“爸爸妈妈,你们的结婚照真好看!”朋友一脸的蒙圈儿相,扭头一看老公耷拉着的脸,气又不打一处来,哄着女儿赶紧去睡觉。

第二天上午,正上着班,收到女儿老师的电话,说女儿找她,忙得天昏地暗的她恼火得很。

“妈妈,今天你可以和爸爸一起来接我吗?”女儿在电话那边说。

“你爸爸接你就行了,我这里很忙,乖!”她也有些不耐烦。

“妈妈,我们一起去吃饭吧....”

听到这里,朋友实在受不了,说:“你究竟要干什么呀?”

这时候女儿的老师接过电话说:“您是不是和她爸爸吵架了?孩子今天趴在桌子上哭,还问其他小朋友怎样可以让爸爸妈妈和好。”

挂上电话后,朋友止不住边哭边笑,她怎么也没想到女儿做出这些古怪的行为,原来是为了爸妈和好。

孩子的世界是爸妈撑起的,孩子的安全感也是通过爸妈幸福的关系获得的,一旦家庭关系出现矛盾,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和恐惧。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许多孩子会主动充当起父母关系拯救者的角色。于是,孩子开始讨好父母,哄哄爸爸,哄哄妈妈,甚至父母吵架时,孩子会反常地表达自己有多爱爸爸妈妈,还有孩子会在爸妈间来回传自己编的好话。

父母的关系出问题了,当然需要拯救,但孩子不应该是那个拯救者,不应该让孩子为父母的关系感到担惊受怕。避免让孩子成为父母关系的拯救者,应该从大人学会管理好夫妻冲突开始,让孩子在爱与安全感的环境下无忧无虑的成长,这才是父母带给孩子最大的礼物。

孩子,你不必做父母的拯救者

案例二:

一天晚上,两岁多的儿子一反常态,持续地哭闹,不愿睡觉。

我赶紧说:对不起,爸爸妈妈有控制不了情绪的时候,发生争吵是爸爸妈妈自己的事,能够处理好。这不是你的错,爸爸妈妈都爱你。请你不要担心。

孩子听了,转个身,安静的睡着了。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就像是保护神一样。当父母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候,孩子会主动去做一些自我伤害的事情,以期拯救父母的关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改变,改善家庭关系。

有研究表明,18个月龄的婴儿已经可以感受到抚养者的情绪。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能感知到家庭隐藏的冲突,他天生就想去拯救爸爸妈妈的关系。他会觉察情绪,关注人的感受,自己用隐忍来取悦。

作为成人,我们对情感问题的处理竟还不及一个孩子。

作为父母,首先需要保证自己不在孩子面前失控,这是对父母的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因为孩子生活在家庭环境里,他时刻观察父母相处的言行。阿德勒心理学指出,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做着潜意识的决定,由此形成信念,塑造着他的个性,并影响他成年后的决定。

认识到改善夫妻关系对于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做父母的自己要做出一步步的改变。

孩子,你不必做父母的拯救者

案例三:

有位朋友说,每当她想起以前如何对孩子的时候,就会自责不已。

因为她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会对孩子发火。

例如,在给女儿梳头发的时候,她发现牛角梳中间有几个断了的齿疏,就误以为是女儿玩梳子玩断的。当时她正和丈夫闹矛盾,本来心情就不好,顺势就把火撒在女儿的身上。

事后,姥姥听说这事,解释说:“梳子是我没拿好,掉在地上断的,不是孩子的错。”

这位朋友知道后非常的难过,一方面觉得误会了女儿,另一方面又对自己情绪失控感到自责。双重压力下,当时就忍不住哭了出来。结果,她的女儿反过来安慰她说:妈妈,我不怪你,我长大也不怪你。

女儿这么一说的时候,她更是泪如雨下,她忽然发现,原来孩子一直在默默的帮她分担着这些情绪。

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但父母经常听不到孩子的话;

父母希望孩子懂事,但父母时常不懂孩子的心。

孩子,你不必做父母的拯救者

案例四:

或许你不信,但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医学上发现,很多人生病,与心理原因有关,也和情绪有关。父母吵架后孩子生病,完全是压抑情绪带给孩子的一种身体反应,这也是一种身心疾病吧。

孩子,你不必做父母的拯救者

无论在哪个家庭中,孩子都曾为自己的父母,都曾为自己的家庭做出过这样那样的努力。

每个孩子,都曾试着拯救父母的情绪,试图拯救父母的关系,想做家庭的保护神。

只是,有的父母看不到孩子,也看不到孩子背后的努力。

最终,这些孩子也绝望了,认为自己做不了什么。

由此日积月累,孩子也逐渐成长扭曲。长大之后,他们从自己父母身上潜移默化的学习到处理事情与情绪的方法,这些习惯甚至连孩子自己都没有察觉到,他们也变得像父母一样,成了糟糕的父母。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父母的问题是父母的,父母的情绪也是父母的,并不是因为你的问题,而且我们一家人会一直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只是有时候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与情绪,需要沟通与解决。

孩子,只是父母的孩子,而不是父母情绪的承担者,他们没必要对父母的任何行为做出牺牲。

当我们帮孩子这种无意识的动力表达出来之后,孩子就可以放下那份执着。

每个成年人,都曾是一个孩子;

每个孩子,都曾有过一颗拯救父母的心。

你,不需要去承担父母的命运,不需要去拯救父母的人生。

同样的,也不要让你的子女,去扮演拯救父母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