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與日本的前世今生

《楓橋夜泊》中日對照版本如下:

中文版: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日文版:

楓橋夜泊(張継) 月落ち烏啼いて霜天に満つ 江楓漁火秋眠に対す 姑蘇城外の寒山寺 夜半の鐘聲客船に到る

《楓橋夜泊》與日本的前世今生

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雖然在國內名氣稍遜,與李杜之篇相比更是難以望其項背。但在我們的鄰國日本確是完美逆襲,受到了極大的推崇,我們從清代學者俞樾的這句話“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中便可見一番。

自詩作誕生以來,日本人民便對此備受青睞,即使在近代中華文化衰落,日本脫亞入歐運動盛行以來,這首詩的地位從未動搖。甚至被寫進其教科書,成為必考詩篇。

那至於此時為何如此受到日本的歡迎,數千年來熱度不減的原因,本人總結了以下幾點:

1.盛世唐朝文化繁榮,中日兩國交流頻繁。唐朝在於日本人心中無可比擬的地位在這裡自不多述,至今每個日本人的心中都有一種對於唐朝難以割捨的情結。很難想象開化未久的日本人在初次見識到萬千繁榮的盛唐氣象是的震撼,以及他們對他文化的痴迷。也正因如此,官方的、民間的遣唐使團被一次次的派往中國,極大的促進了中國文化在日的傳播。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大背景,作於唐朝的這首詩才能傳到日本。

2.愛屋及烏,寒山之功難掩。當時的日本人文化水平總體並不是很高,加之語言文字的隔閡,很多著名詩作日本人難以理解。向我們所推崇的李杜等人詩作,尋常中國人都難以理解,更不用說他們了。而一生倡導詩歌的白話風格的詩人寒山,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關心民間疾苦的詩作卻隨著時間愈發受到了日本人的歡迎,隨著森鷗外的《寒山拾得》的暢銷,寒山自然而然成為日本人難以割捨的情結,深深的紮根在日本人的心底。

寒山在中國最有名的故事便是他與拾得的那次談論。寒山問拾得: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之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如何?

後來拾得帶著寒山的詩走向更遠更遠的遠方——東瀛。在拾得的宣傳和推廣下,大概是一生窮苦,遭遇太多的挫折,寒山的詩在日本引起了共鳴,引發了追捧。日本建起拾得寺、寒山寺,還把兩人的詩統稱為《寒山詩》。兩人在日本和我們國內神一樣的存在。所不同的是寒山是大聖,拾得是二聖,叫“和合二聖”。因此,同樣描寫了寒山寺的這首詩便愈發受到人們的關注及喜愛。

《楓橋夜泊》與日本的前世今生

3.詩作本身的魅力。成於科舉失意的這首作品,其所蘊含的孤寂、落寞與蕭條之美,可謂是與日本人對死亡、殘缺、荒涼極度熱愛的民族性格不謀而合,日本人在這首詩中情感得以紓解。

以對家鄉的情感來看,中國人是戀家的,在世界文學中,怕是隻有中國人才有如此多的對於故土的眷戀情懷。日本人是顧家的,日本人有著很深的家庭觀念,這種家庭觀念或許是他們能夠欣賞吟詠鄉愁的唐詩的情感基礎。而張繼的這首以清淡之筆出之的《楓橋夜泊》,洗淨了濃郁的愁思,代之以清淺的傷感,在一輪月、一聲鍾、一葉舟的夜晚,只有輾轉反側的落第書生,一個人靜靜地在江上,為失眠所擾。人生的失意摻雜著思鄉的清愁,萬籟俱寂,只有寒山寺的鐘聲傳來,打破岑寂,也打破繾綣往復的情緒的沉溺。這種情感自然是中日兩國國民洪有的也都是互相彼此能夠理解的因此,中日文化交流大的背景、寒山的間接推動、詩作本身的魅力、以及文化皈依感等因素的綜合,成就了《楓橋夜泊》於日本民族的不世經典。

至於日本人到底喜歡這首詩喜歡到什麼程度呢,從以下幾個小故事便可見一番。

1.在日本民間還流行這樣的傳說,只要在除夕之夜敲鐘108下,便能除去過去一年的煩惱,迎來新一年的快樂。因此每年除夕,便有成千上萬的日本人來到蘇州寒山寺,聆聽夜半鐘聲。

《楓橋夜泊》與日本的前世今生

2.當時唐代詩人張繼詩中所涉及的鐘,歷經滄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先生四處探尋,欲將此鍾歸還,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在1906年由小林誠等一批工匠精心鑄成一對青銅鐘,一口留在日本觀山寺,一口送來蘇州寒山寺。

3.有一次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先生第一次來到蘇州,也曾說:“蘇州和蘇州寒山寺是我向往的地方”

《楓橋夜泊》與日本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