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論漢朝的治國方針

楚漢決戰,項羽身亡,論漢朝的治國方針

公元前206年秦王朝滅亡之後,隨即就開始了為期四年的楚漢之爭,這是一場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全國統治權的戰爭。 項羽是楚國貴族的後裔,不過當時已經沒落。在秦末,項羽與其叔父項梁舉兵反秦,並找了一個據說是楚國後裔的牧羊兒,立為楚懷王,後來又尊為義帝,故項羽率領的軍隊稱為楚軍。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論漢朝的治國方針

項羽雕像

劉邦在秦末是江蘇沛縣的一個亭長,出身平常,起兵反秦時自立為"沛公"。劉邦頗有心計,能忍辱負重,善交有勇有謀之士,且有謀國、稱帝之野心。例如,楚懷王與劉邦本有個"先入關者王之"的盟約,但劉邦最先攻入關中,卻並沒有稱王,而是聽從樊噲、張良等的意見,退軍霸上(今西安市東),並"約法三章"後來,他被封到巴蜀和漢中為漢王,發憤圖強,養精蓄銳。義帝被項羽所殺後,劉邦以"討逆"為旗幟,號召各路諸侯共同擊楚。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論漢朝的治國方針

劉邦

公元前202年,楚漢決戰,項羽身亡。 隨後,劉邦稱帝,是為漢高祖,漢帝國正式建立,起初定都於洛陽,兩年後遷都長安。從此以後,長安成為全國政治中心。為鞏固中央集權,劉邦一方面繼承、維護秦王朝創立的帝國體制,他亦稱皇帝,下設三公九卿,並命博士叔孫通擬訂了一套威嚴的群臣朝拜皇帝的朝儀,規範了君臣之間的禮節。在地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由郡、縣、鄉、亭、裡構成的行政系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論漢朝的治國方針

漢高祖

劉邦最大的失誤是恢復了分封制。為了籠絡反秦攻楚有功的將領,劉邦先後分封了七個異姓王,這些諸侯王佔據大片土地,儼然成為獨立王國,構成中央集權的嚴重威脅。在帝國穩固之後,劉邦就找各種藉口,剪除了這些異姓王。

漢武帝劉徹,他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強化了帝國體制,而且統一了封建意識形態,建立了強大的中央常備軍,穩定、擴大了帝國邊疆,使得漢帝國發展到極盛。在中央,漢武帝雙管齊下,樹立皇帝權威,一方面,削弱相權,逐步剝奪了以丞相為首的中央官僚系統的實權,使之淪為只是執行一般政務的行政機構,形成"尊君"局面。另一方面,設置大將軍、大司馬,權位在丞相之上,重用皇帝身邊的侍從近臣、宦官賓客,營建了一個秉承皇帝旨意、握有實權的決策集團。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論漢朝的治國方針

劉邦雕像

在地方,打擊地方豪強,抑制諸侯王勢力的膨脹。同時,創建刺史巡視制度,加強中央對地方官吏的監督和考核。他把全國劃分為十三部,每部由皇帝親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監察部內各級官吏、地方豪強甚至諸侯王,其監察的結果可作為官吏任免升降的依據。 在財政政策上,任用侍中桑弘羊厲行改革,將鑄幣權集中於中央,由國家專營鹽鐵事業和商品的交換、買賣及控制物價,並向富有的工商業者苛以重稅。這些措施不僅在經濟上打擊了貴族豪強、富商大賈,而且使中央控制了財政經濟,獲得了大量財源,為其施展武略提供了經濟基礎。

漢武帝為加強中央專制主義統治,採取的對以後封建帝制,乃至近代中國都產生深遠影響的措施,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論漢朝的治國方針

董仲舒

漢高祖吸取秦王朝短命的教訓,廢除秦之苛政,實行"仁政","與民休息"。至漢景帝時,都奉行主張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武帝時,軟弱無力的"黃老之學"已不再適合時代需要。而儒家學說經過漢代儒生的改造,已變得更便於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更便於做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其中,改造最得力者是董仲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論漢朝的治國方針

漢武帝

漢武帝即位不久,就向天下有識之士徵詢治世之道,董仲舒援引《春秋》"大一統"理論,三次上書對策,即有名的"天人三策"。他說,《春秋》的"大一統"主張,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世道混亂,是因為沒有統一的法度,解決之道是獨尊儒家"六藝",即《詩》、《書》、《禮》、《易》、《樂》、《春秋》,而對其他百家學說,要視為"邪辟之說",以"絕其道"。顯然,他是欲以思想的大一統來達到政治的大一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論漢朝的治國方針

春秋

其他諸儒亦建議漢武帝尊崇儒學、罷黜百家。例如,衛綰認為有些謀士治法家、縱橫家學說,禍亂國政,應予以罷黜,此乃罷黜百家的最初動議。公孫弘亦建議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以使知識分子通過研究儒家經典而進入仕途。漢武帝在長安設立太學,專門教授五經,培養五經博士,並從太學生中選拔官吏。各郡縣也設立學校,教習五經,培養後備官吏。就這樣,儒學的官學地位得以確立,成為了馴化知識分子的工具。研習五經,精曉經學,成為了通向高官厚祿的門徑,正所謂"學而優則仕"。至元朔五年(前124)公孫弘為相時,基本形成了一套知識分子通過研習經學而進入官場的制度。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論漢朝的治國方針

北京國子監

同時,漢武帝重用儒生,用高官厚祿把精通儒術的知識分子吸收到各級政府之中,比如,任用"好儒術"的田蚡為丞相,並放手讓他排擠不研究儒學的人。五經博士公孫弘也位至丞相,改變了漢初由有軍功卻不學無術的人擔任丞相的局面。此外,還採用儒生建議,對帝制做了諸多修改,以更符合"大一統"的理念。比如,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接受儒生"封禪則能仙"的建議,舉行隆重威嚴的封禪禮,神化儒學,神化皇權。按五行學說,秦是"水德",那漢則是克秦的"土德",漢武帝在太初元年(前104)根據"土德"的要求,重新改訂了禮制和曆法,是為"太初改制"。根據儒家符瑞之說,新定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年號,每一年號對應的時限定為6年。

總結

這一系列的措施,就是史上所說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通過此舉,把儒家思想滲透到政治、法律、教育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統治思想,利用功名利祿引誘大批知識分子去鑽研經學,以此來束縛知識分子的聰明才智,從而牢牢控制整個社會,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自此之後,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治國安邦、維繫統治的精神工具。不過,儒術雖然便於思想的"大一統",但用於治國也有缺陷,所以,漢武帝所倚重和信任的大臣,多是既知儒術又熟諳刑法的人。可見,"獨尊儒術"的背後,是霸道與王道雜用,既推行儒家的"德",又注重法家的"刑",這幾乎是以後歷代統治者的治國秘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