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汉朝的治国方针

楚汉决战,项羽身亡,论汉朝的治国方针

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之后,随即就开始了为期四年的楚汉之争,这是一场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 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不过当时已经没落。在秦末,项羽与其叔父项梁举兵反秦,并找了一个据说是楚国后裔的牧羊儿,立为楚怀王,后来又尊为义帝,故项羽率领的军队称为楚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汉朝的治国方针

项羽雕像

刘邦在秦末是江苏沛县的一个亭长,出身平常,起兵反秦时自立为"沛公"。刘邦颇有心计,能忍辱负重,善交有勇有谋之士,且有谋国、称帝之野心。例如,楚怀王与刘邦本有个"先入关者王之"的盟约,但刘邦最先攻入关中,却并没有称王,而是听从樊哙、张良等的意见,退军霸上(今西安市东),并"约法三章"后来,他被封到巴蜀和汉中为汉王,发愤图强,养精蓄锐。义帝被项羽所杀后,刘邦以"讨逆"为旗帜,号召各路诸侯共同击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汉朝的治国方针

刘邦

公元前202年,楚汉决战,项羽身亡。 随后,刘邦称帝,是为汉高祖,汉帝国正式建立,起初定都于洛阳,两年后迁都长安。从此以后,长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为巩固中央集权,刘邦一方面继承、维护秦王朝创立的帝国体制,他亦称皇帝,下设三公九卿,并命博士叔孙通拟订了一套威严的群臣朝拜皇帝的朝仪,规范了君臣之间的礼节。在地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由郡、县、乡、亭、里构成的行政系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汉朝的治国方针

汉高祖

刘邦最大的失误是恢复了分封制。为了笼络反秦攻楚有功的将领,刘邦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这些诸侯王占据大片土地,俨然成为独立王国,构成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在帝国稳固之后,刘邦就找各种借口,剪除了这些异姓王。

汉武帝刘彻,他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帝国体制,而且统一了封建意识形态,建立了强大的中央常备军,稳定、扩大了帝国边疆,使得汉帝国发展到极盛。在中央,汉武帝双管齐下,树立皇帝权威,一方面,削弱相权,逐步剥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官僚系统的实权,使之沦为只是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构,形成"尊君"局面。另一方面,设置大将军、大司马,权位在丞相之上,重用皇帝身边的侍从近臣、宦官宾客,营建了一个秉承皇帝旨意、握有实权的决策集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汉朝的治国方针

刘邦雕像

在地方,打击地方豪强,抑制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同时,创建刺史巡视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和考核。他把全国划分为十三部,每部由皇帝亲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部内各级官吏、地方豪强甚至诸侯王,其监察的结果可作为官吏任免升降的依据。 在财政政策上,任用侍中桑弘羊厉行改革,将铸币权集中于中央,由国家专营盐铁事业和商品的交换、买卖及控制物价,并向富有的工商业者苛以重税。这些措施不仅在经济上打击了贵族豪强、富商大贾,而且使中央控制了财政经济,获得了大量财源,为其施展武略提供了经济基础。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专制主义统治,采取的对以后封建帝制,乃至近代中国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措施,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汉朝的治国方针

董仲舒

汉高祖吸取秦王朝短命的教训,废除秦之苛政,实行"仁政","与民休息"。至汉景帝时,都奉行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武帝时,软弱无力的"黄老之学"已不再适合时代需要。而儒家学说经过汉代儒生的改造,已变得更便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更便于做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其中,改造最得力者是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汉朝的治国方针

汉武帝

汉武帝即位不久,就向天下有识之士征询治世之道,董仲舒援引《春秋》"大一统"理论,三次上书对策,即有名的"天人三策"。他说,《春秋》的"大一统"主张,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世道混乱,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法度,解决之道是独尊儒家"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而对其他百家学说,要视为"邪辟之说",以"绝其道"。显然,他是欲以思想的大一统来达到政治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汉朝的治国方针

春秋

其他诸儒亦建议汉武帝尊崇儒学、罢黜百家。例如,卫绾认为有些谋士治法家、纵横家学说,祸乱国政,应予以罢黜,此乃罢黜百家的最初动议。公孙弘亦建议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以使知识分子通过研究儒家经典而进入仕途。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专门教授五经,培养五经博士,并从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各郡县也设立学校,教习五经,培养后备官吏。就这样,儒学的官学地位得以确立,成为了驯化知识分子的工具。研习五经,精晓经学,成为了通向高官厚禄的门径,正所谓"学而优则仕"。至元朔五年(前124)公孙弘为相时,基本形成了一套知识分子通过研习经学而进入官场的制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汉朝的治国方针

北京国子监

同时,汉武帝重用儒生,用高官厚禄把精通儒术的知识分子吸收到各级政府之中,比如,任用"好儒术"的田蚡为丞相,并放手让他排挤不研究儒学的人。五经博士公孙弘也位至丞相,改变了汉初由有军功却不学无术的人担任丞相的局面。此外,还采用儒生建议,对帝制做了诸多修改,以更符合"大一统"的理念。比如,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接受儒生"封禅则能仙"的建议,举行隆重威严的封禅礼,神化儒学,神化皇权。按五行学说,秦是"水德",那汉则是克秦的"土德",汉武帝在太初元年(前104)根据"土德"的要求,重新改订了礼制和历法,是为"太初改制"。根据儒家符瑞之说,新定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年号,每一年号对应的时限定为6年。

总结

这一系列的措施,就是史上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通过此举,把儒家思想渗透到政治、法律、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统治思想,利用功名利禄引诱大批知识分子去钻研经学,以此来束缚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从而牢牢控制整个社会,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自此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治国安邦、维系统治的精神工具。不过,儒术虽然便于思想的"大一统",但用于治国也有缺陷,所以,汉武帝所倚重和信任的大臣,多是既知儒术又熟谙刑法的人。可见,"独尊儒术"的背后,是霸道与王道杂用,既推行儒家的"德",又注重法家的"刑",这几乎是以后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秘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