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垣:十載寒暑讀《四庫》

陳垣:十載寒暑讀《四庫》

陳垣:十載寒暑讀《四庫》

1913年的陳垣

陈垣:十载寒暑读《四库》

1941年陳垣與輔仁大學同仁合影

陈垣:十载寒暑读《四库》

廣東新會近代人才輩出,其最著名者莫過於戊戌風雲人物和後來的學問大家梁啟超。而在史學界,還有一位與其並稱“雙子星座”的大家:陳垣。

陳垣(1880~1971),字援庵,出生於新會縣石頭鄉富岡裡一藥材商家庭。記者獲知,陳垣出生地現稱棠下鎮石頭村坑塘裡,他的故居是其祖父所建的陳寧遠堂的一部分,為一廳四房兩廊的單層平房,建築面積僅140平方米。為紀念陳垣,當地政府斥資對其進行修繕,並對外開放。2002年,陳垣故居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陳垣生前名聲顯赫,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曾說:“中國近代之世界學者,唯王國維與陳垣先生兩人。”毛澤東曾稱其為“我們國家的國寶”,陳垣晚年與陳寅恪並稱“南北二陳”。陳垣一生跨越三個時代,經歷豐富,而其一生最重要時期,則是其任輔仁大學校長的26年(1926~1952)。

“文不就範,十科不能售”

陳垣祖父陳海學於19世紀上半葉在廣州創辦的“陳信義”號是廣州著名中藥材店號。陳垣之父陳維啟(號勵耘)繼承家業,生意興隆,收入不菲。

陳垣5歲隨父親到廣州,翌年入私塾讀書。陳垣幼嗜讀書,父親也盡力保障其優越的讀書條件,他讀到張之洞《書目答問》後眼界大開,16歲起就自行購買《四庫全書總目》、《十三經注疏》、《皇清經解》、《二十四史》等書籍。陳垣後來以父親名號“勵耘”命名自己書屋,是表示對父親的紀念與感激。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17歲的陳垣遠赴順天府參加鄉試,結果卻名落孫山。陳垣在京住新會會館,同鄉前輩翰林伍叔葆認為他文章雖好,但不符合八股規範,所謂“文不就範,十科不能售也”。

陳垣懊惱離京,回到廣州後,發憤要把八股文做好。他買回十科的《直省闈墨》,一遍遍細讀,並裝訂成四大冊,認真體味。幾年之後,他的八股文大有長進。但等他再準備北上鄉試時,科舉卻被取消。

學醫期間創辦醫學院

1904年起,陳垣與潘達微、劍父等人在廣州籌辦《時事畫報》,這是一份美術與時事並重的刊物,他以此為陣地,撰寫了大量反清政論文章。1905年,陳垣結識《時事畫報》投資人梁培基,梁也是經營藥材起家,畢業於博濟醫學院。不久,陳垣之父患腎結石,因西醫手術得以痊癒,他因而對西洋醫術產生興趣,開始“西醫救國”的實踐。1907年,陳垣考入美國傳教士在廣州創辦的博濟醫學院。

1908年,陳垣不滿美國教師的傲慢無禮,與梁培基等廣州醫藥界名人共同創辦光華醫學院,自己也轉入該校,三年畢業後留校任教。陳垣是光華醫學院創辦人之一,也是該校董事,他於學醫期間,撰寫了不少醫學史和近代醫學知識文章,刊登在《醫學衛生報》和《光華醫事衛生雜誌》上。

1911年,陳垣參與創辦《震旦日報》並擔任副刊《雞鳴錄》主編。“雞鳴錄”取《詩經》之“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意,陳垣以“大我”為筆名發表了大量時論短評。該報由廣州聖心天主教堂副主教魏暢茂資助,陳垣家居近天主教堂,他不僅與魏副主教是朋友,還曾藉該教堂一法國神父介紹,前往上海徐家彙拜訪馬相伯。是為其與天主接觸之肇端。

棄政從文十載讀《四庫全書》

民國成立後,陳垣以革命報人身份當選為眾議院議員。1913年定居北京,希望在政壇有一番作為。

在北京,陳垣得三水梁士詒提攜,曾在其主持的全國稅務處和公債局任職。陳垣從政10年,前後做過3屆眾議員,1922年甚至擔任5個月的教育次長,但他終於棄政治學。梁士詒曾詩贈陳垣:“銷磨一代英雄盡,故紙堆中問死生”,對其選擇深感惋惜。

陈垣:十载寒暑读《四库》

研讀《四庫全書》對陳垣一生治學有著深遠影響。陳垣少時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曾自嘆今生可能無望讀到《四庫全書》。1915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搬運至北京京師圖書館。京師圖書館位於國子監前街大方家衚衕,在北京東北角,陳垣當時住在宣武門內象來街,在北京西南角,陳垣每天租一架驢車,天不亮就出發,到圖書館閱讀《四庫全書》,有時遇上風霜雨雪,來回要三四個小時。他總是圖書館剛開門就趕到,下午直到閉館才離開。就這樣,陳垣一讀就是十年!

陳垣將《四庫全書》著錄的書名和作者作了索引,並寫成《四庫書目考異》和《編纂四庫全書始末》。經過反覆鑽研,他對《四庫全書》非常熟悉,對浩瀚的文史圖書瞭如指掌,日後治史更是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發願研究中國基督教史

《四庫全書》不錄基督教書籍,使得陳垣對基督教史籍更感興趣。他後來在《萬善野人言善錄跋》中說:1917年春,“發願著中國基督教史,於是搜求明季基督教遺著益亟,更擬仿朱彝尊《經義考》、謝啟昆《小學考》之例,為《乾隆基督教錄》,以補《四庫總目》之闕。”

陳垣第一次考證出景教是基督教“聶思脫裡派”,更正了前人對景教的誤解。陳垣早期以“古教四考”而名震學界,所謂“古教四考”即四篇文章:《元也裡可溫教考》(1917)、《開封一賜樂業教考》(1919)、《火祆教入中國考》(1922)和《摩尼教入中國考》(1922)。《元史》中屢見“也裡可溫”四字,但數百年來無人知其意,陳垣查閱元史有關筆記、典章和方誌、碑帖,最終考訂出“也裡可溫”是元代基督教各派的統稱,從而了結了數百年的懸案。“開封一賜樂業教”即猶太教,“一賜樂業”是Israel的直譯。火祆教是來自波斯的拜火教,摩尼教也是來自波斯。

1923年,陳垣精心撰述的《元西域人華化考》發表,在中外學術界引起巨大轟動,蔡元培曾贊其為“石破天驚”之作。這是講述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和外來僑民漢化的專著,材料豐贍,條理明辨。

出任輔仁大學校長

1923年起,陳垣開始在燕京大學任教,初為講師,1927年升為教授。他同時在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等校任教。1929年,因王國維、梁啟超相繼逝世,陳寅恪向清華大學推薦陳垣為國學研究院導師,陳垣以“不足繼梁、王二先生之後”為詞懇辭。其時陳垣已在輔仁大學任職。

輔仁大學是由天主教創辦的著名高校。滿清皇族後裔英斂之與復旦大學創辦者馬相伯均為中國天主教領袖人物,1912年,英、馬二人同撰寫《上教宗求為中國興學書》,提倡在北京建立一座天主教大學。英斂之隨後於香山靜宜園建立“輔仁社”,受到馬相伯大力支持。經過英、馬二人不懈努力,1926年,“北京公教大學”得以順利開辦。1927年,北洋政府准予試辦,是為私立北京輔仁大學。1929年呈請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因北京改名北平而改稱“私立北平輔仁大學”。

早在1917年,陳垣在北京讀到英斂之所著《萬松野人言善錄》,知其收藏甚多天主教史文獻,便冒昧地給英斂之寫信,英斂隨即約見,兩人一見如故,他又因此再遇馬相伯。當時馬相伯即有意延聘陳去他主持的震旦大學任教,但因故未果。1925年9月,公教大學成立,馬相伯、英斂之共同推薦陳垣任該校副校長兼主講教師。次年1月,英斂之辭世,臨終前以輔仁社及公教大學事務交託於陳垣。1926年9月,陳垣受聘為公教大學副校長;1929年6月,輔仁大學立案完成,陳垣正式出任輔仁大學校長。

陳垣在輔仁大學二十多年,在他苦心經營下,輔仁從白手起家而成京師著名學府,聚集了朱希祖、鄧之誠、馬衡、羅常培等一批大師級學人。抗戰期間,其他高校紛紛南遷,輔仁在淪陷區孑然屹立,陳垣仍諄諄教導學生修煉品行,刻苦讀書。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陳垣與學生上街歡迎解放軍入城,從興化寺街5號步行到西直門,逾十多華里,此時陳垣已近古稀之年。3月14日,陳垣在寫給兒子的信中稱:“近日思想劇變,頗覺從前枉用心力。”5月11日,他在《人民日報》發表致胡適公開信,信中稱:“雖然你和寅恪先生已經走了,但是青年的學生們卻用行動告訴了我,他們在等待著光明。”

1950年10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宣佈接辦輔仁大學,改稱“國立輔仁大學”,陳垣被任命為校長。1951年11月,毛澤東在懷仁堂舉行國宴時與陳垣同席,他向別人介紹說:“這是陳垣,讀書很多,是我們國家的國寶。”1952年6月,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輔仁大學併入北京師範大學,輔仁校園也被劃為北京師範大學北校區。陳垣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直至去世。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點滴拍賣天天上新3萬多古籍、50萬高清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