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人跑路的根源

網貸

第一,從借款人的角度說,無論是不想還,還是還不起,選擇失聯確實可以給自己帶來好處,緩解壓力。一是暫時不用還貸款;二是不用接催收電話;三是不用上徵信,因為大部分網貸機構都沒對接央行徵信系統。

很多人可能會問,借款人不怕被上門催收嗎。其實網貸機構也會有催收成本的考慮,如果借款人的借款額度並不算大,派人上門催收並不划算。很多借款人也清楚這一點,所以很多“擼貸”人員往往只從一家平臺借小几千塊。

第二,從平臺的角度說,網貸平臺,尤其是那些搞消費貸的平臺,對借款人的風控審核比較寬鬆,把關不嚴,使很多信用狀況本來就不好的人也能輕易借到錢,這給逃廢債案例的大量出現埋下了隱患。

第三,從行業形勢來看,目前監管部門對網貸行業保持著較高的監管強度,再加上平臺風險事件接二連三的發生,使得整個行業瀰漫著焦慮的情緒。這助長了借款人的僥倖心理,很多借款人試圖渾水摸魚,以為自己借的錢不用還了。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失聯是否真的能幫助借款人擺脫債務。

首先,從監管部門的表態來看,借款人有意逃廢債的做法是受監管部門打擊的。即便平臺倒閉了,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係依然客觀存在,借款人仍然要履行還款義務。

其次,失聯對個人信用的傷害其實遠甚於個人徵信報告中出現負面記錄。以這次北京二中院公佈的資料來說,雖然有超過8成的網貸被執行人出現了失聯,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被懲戒的對象,有近8成的被執行人被北京二中院採取了信用懲戒措施,被限制高消費或者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一旦被法院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就意味著成為法律意義上的“老賴”,個人的生活、工作、出行等多方面都會受到影響。而個人徵信出現負面記錄,最多隻會對今後的借貸有影響。

最後,失聯在某些情況下確實可以幫人擺脫債務。一是,借貸的平臺屬於監管部門打擊的“套路貸”平臺,這類平臺一般不敢見光,借款人失聯後,也不會訴諸法律解決;二是,借貸平臺並非“套路貸”平臺,但和借款人約定的借貸的利率超過24%,在這種情況下,借款人只用還24%以下的部分就行了,超過24%的利息部分可以不用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