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轟轟隆隆,老城區被推土機急速地碾壓而過

以中華門周遭為代表的老南京街巷文化

永遠成了我們記憶中的風景

寶塔根、掃帚巷、西街、悅來巷、六角井……

那裡的古井、迴廊、窗欞、門頭、拴馬樁

有著講不完的古老故事

那時的街道小巷很寧靜,鄰里間相處融洽

可以從容漫步隨意攀談

而今,我們都住進了高樓大廈,彼此卻互不相識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城門滄桑

中華門為分界線,門內是人流如織的老秦淮,門外是喧囂嘈雜的雨花片區。連接著兩大歷史悠久的地塊,中華門像個飽經風霜的老人,慢悠悠地訴說這座城市新舊交替的故事。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多年的風雨過後,中華路兩旁的商鋪要麼是已經新建,要麼就是蒙上了一層灰塵,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坑坑窪窪的道路終於在今年3月迎來了暌違已久的改造計劃。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生長在城牆下的孩子們,喜歡把

中華門甕城叫做大城堡。那時候是不收門票的,汽車也可以自由出入。春天爬到城牆上放風箏,夏天跟著大人一起到牆根下乘涼,比空調都舒服。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城牆上有當年為對抗日軍而留下的射擊口,從口內向外能看到外秦淮河。年紀大的叔伯喜歡來這裡釣魚,河裡的柺子、鯽魚多些,偶爾能碰到鯉魚、草魚。如今河水依舊,我們也成了小輩口中的大爺大叔。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站在城牆上環望四方,曾經熟悉的市井街巷隨著城市改造早已無影無蹤,只剩下些許柔軟的舊時光還殘留在記憶中。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門外斑駁

出了中華門就是老南京口中的南門外。在大報恩寺遺址公園興建之前,這裡是徹徹底底的城中村,住的多是碼頭工人和一些小商小販。他們並不在意這裡雜亂擁擠,只要出行方便就行了。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在破敗的磚瓦老房子和低矮連綿的水泥違建房之中,彎彎曲曲的小石板路延伸向四面八方。那時候可真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家家門戶洞開,即便是陌生人也可以圖方便穿堂而過。半夜前大姑娘、小媳婦在門口乘涼、睡覺,也沒見過什麼流氓出現。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你是否還記得,以前雨花路上有許多地地道道的南京老字號。空閒的時候,帶上家人到椿和清真麵館吃上一碗牛肉麵,再點上一份牛肉板筋小籠包,就是生活的滋味。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一直到2012年,椿和麵館

還用著90年代樣式的領餐小票。五位老阿姨從年輕時就在這裡工作,堅守了四十多年,可惜到最後依舊未能擺脫老字號消失的共同命運。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小時候常和夥伴們在寶塔根玩捉迷藏,穿過小巷躲到別人家的桌椅下,大人們也不會在意。這裡曾經是南京有名的糧油批發中心,直到拆遷前依然有著不多的米行在此慘淡經營。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過去每到市集,弄堂裡半大的孩子和成年閒人,一大早就會在糧店外排起長龍,隊伍可以長達數十米,和今日排隊搶購愛瘋的場景有一拼。利潤薄、分量實、服務好,是那個年代糧店的普遍特點。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掃帚巷或許是因為這地方名字好,所以賣掃帚的人都來湊個熱鬧,當時這一帶做掃帚有名的大戶有徐、陳、王、吳、崔好幾家。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那時候掃帚巷裡的店鋪都是老式的木結構平房,臨街的是門面,後間煮飯睡覺,院子裡沿著牆邊一溜排開了十幾把大頭朝上的掃帚。最早的時候一把掃帚賣5毛錢,供不應求,挑上擔子出門轉不了半圈就能賣完,現在需要這種高粱稈掃帚的人越來越少了。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曾經的晨光機械廠充滿著神秘色彩,門口有衛兵持著槍,大人小孩路過此地都不敢多做停留。很羨慕住在武定新村或雨花村的家屬區的小夥伴,他們多是父母在廠裡工作的廠子弟,可以藉著由頭溜進廠區裡。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像所有老廠一樣,晨光最終也遷出了主城區。舊廠房被改造成了1865創意園,遺留下的佛手鑄件靜靜地訴說著往日輝煌。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小時候,養虎巷的巷口有一家賣餛飩的攤子,放學後常常去光顧,有時是嘴饞,有時因為看見同學在吃想一起。如今養虎巷已經被改造,成了1865創意園的一部分。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2008年“佛頂真骨”出土,興修遺址公園的計劃推上了日程。拆遷掉了黃泥崗,拆遷掉了南寶塔根,拆遷掉了老街老巷居民房,拆遷掉了旅館賓館雜貨店,也拆掉了我們的回憶。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時過境遷,我們曾經就讀的雨花臺小學、正學路小學、米行大街小學、晨光廠子弟小學也已經或是合併或是拆遷,上學放學所走過的小街小巷都變得面目全非了。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最後拆掉的是,進出南京南大門的

雨花路立交橋,20多條公交線或繞道或縮線,數萬或幾十萬市民被迫繞道而行。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現在,雨花路的東面已經建起了宏大輝煌的遺址公園,相形之下路的西面還保存著些許曾經的風貌。那時候,大人們都在最為繁華的西街做生意,不長的街道,商鋪、作坊一家挨著一家。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與大馬路上的店鋪相比,西街店鋪的規模都比較小,沒有什麼大字號,除了飯店、醬園、藥鋪、糧行外,多半為一個開間的門面,裝潢也很不講究。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童年時候,這裡兜兜轉轉的小巷像迷宮一樣,有著各種各樣的小店和流動的小攤。早上到巷口來份燒餅油條,晚上到巷尾吃兩大碗老米飯加一碗青菜豆腐湯,天冷了到估衣店扯上幾尺土布,生病了找郎中開幾帖中藥,大人可以去旱菸店吞雲吐霧,小朋友在租書店看一下午的連環畫。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小路上蹦蹦跳跳的孩童,相互追逐著玩鬧著,老遠就能聽到板鞋吧嗒吧嗒的聲音。


在巷口曬太陽的老人,搖著芭蕉扇,坐在竹床上,吃著用井水冰過的西瓜閒扯著家常。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一到飯點家家都在門口擺上小桌,圍在一起吃飯,喝著啤酒,吃著鹽水煮的花生,談笑風生,其樂融融。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天熱的時候,大人小孩都喜歡去大、小思古巷乘涼。那裡的樹很綠很密,地上的光影很小,微風輕輕地吹拂著,帶走夏日的炎熱。據傳原來這裡有座尼姑庵,巷子也不叫思古巷而是分別叫大思姑巷與小思姑巷,久而久之,就被人誤稱為思古巷了。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悅來巷的牆都不算太高,路面也很窄,只容得下三四個人同行。老人說以前臨河之處有一座水陸碼頭主運大米,所以巷內有一家名叫“沈家糧行”的商鋪遺址,至今保存著。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工作累了,學習累了,生活累了,就去“甕堂”泡泡,是西街人的習慣。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那時候花幾分錢,買根竹籌,夾著衣服,拿著肥皂,依次坐在廳外的木板凳上等候。進到浴室,熱騰騰的蒸汽就撲面而至,泡上幾分鐘,周身血液舒暢,一天的疲勞都在溫熱的水池中散去。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浴池內人聲喧鬧,老少爺們扯著家長裡短,洗到興頭,有人還會唱上兩句京劇。現在的桑拿房、溫泉會所,哪兒不比老甕堂舒服乾淨,卻少了那一份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網絡圖片老澡堂內的場景供參考)


在老城改造之前,清晨天矇矇亮,就有菜農挑著沉甸甸擔子,喊著”哎呦哎呦”的號子,到西街的菜行送菜,城裡的菜販也陸陸續續來此進貨。吵吵嚷嚷,好一陣喧囂。


而今,西街上只剩著很久以前的老房子和久居此地的老居民。潮溼、斑駁、漏雨,垃圾滿地汙水橫流,破敗不堪的牆體或木門上貼滿了各式各樣的小廣告,空氣中彌散著發黴的味道。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這些搬家公司找不著、消防車進不去的小街小巷,與周圍的高樓大廈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面對早已上牆的“搬遷”,西街的人們懷揣著期望而又留戀的複雜心情。多年下來,我們習慣了使用馬桶和公廁,習慣了使用用長長的竹竿,習慣了縱橫交錯的電線上晾曬衣物。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拆掉了窯灣,拆掉了紅梅巷,拆掉了方家巷,拆掉了西河沿……浮躁喧譁的城市,新與舊還沒有學會共榮,就選擇了推倒重來。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不管得到了多少補償款,幾十年的老鄰居,說散就散。曾經的小巷和樓道,曾經的葡萄架和樓梯,巷子口的理髮店,做飯用的煤球爐,曾經的家說在就不在。髒、亂、差,曾經讓你埋怨了半輩子,離開後卻又會想念半輩子。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門內繁華

與城外屢次被拆成廢墟又再次重建的雨花片區不同,門內的老秦淮區則一直顯得繁華富庶安靜平和。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門東的巷子比較有規律,東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仟佰分明。門西的巷子大多彎彎繞繞,像迷宮一般,不熟悉的人走進去常會迷路。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記憶中,每條巷子裡都會有一家小賣部,香菸、肥皂、草紙、針頭線腦、醬油、鹽、糖、醋,應有盡有。櫃檯上一排排花花綠綠的瓶瓶罐罐,裡面裝滿花生、瓜子、糖果各色小零食,一分錢兩顆糖果,五分錢一包瓜子。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還有走街串巷賣馬頭牌冰棒的貨郎,最早的桔子冰棒4分錢一根,再後來有了四方形冰磚1毛2分錢一塊,最愛的還是5分錢的赤豆冰,現在再也找不回那個味道了。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印象中門東的膺福街生活配套最齊全,簡直是當年的“CBD”,有菜場、烤鴨店、滷菜店、豆腐店、煤基店、雜貨店……大人們下班回家時順帶買點,一家子吃的、喝的、用的就全有了。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每月必須去的地方,是剪子巷上的糧站,每個人每個月的口糧、麵粉、食油全由糧站負責供應。誰家添人進口、誰家小孩小學升初中,都要到糧站去更改糧食計劃,不小心些說好話賠笑臉,想要站長審批簽字就難了。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有時候糧站來了幾百斤好一點的無錫大米,貨還沒卸下來,糧站裡就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糧站職工站在一人多高的特製糧倉前,按每家買的斤兩稱重、開閘放米,買到的人歡天喜地,遲來的沒買到會懊喪許久。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馬道街那時還是一條窄窄的小馬路,勉強可以走汽車。司機們都是小心翼翼地前後看著,萬一遇到對面有小板車、三輪貨車或小毛驢車就難動彈了。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街上有兩所公辦小學,馬道街小學小西湖小學。放學的時候熱鬧非凡,小學生三五成群地追逐、嬉笑、打鬧。沿街做生意的小店、小販也迎合學生們的胃口,有摸彩的、有賣糖果的、賣梅子、蠶豆、麥芽等各種零食的。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邊營、中營和三條營一併緊挨著城牆根,三條巷子都是又長又窄,只有小板車勉強還能通過。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巷子裡每家每戶的房簷都緊挨著,只需往兩頭的房簷上叉上一根竹竿,就能曬上洗過的衣裳。行人路過都會留心避開曬在頭頂上的褲衩,生怕中了黴氣。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民辦的永堅幼兒園在三條營,附近幾條街的學齡前小娃兒們都在這裡接受啟蒙教育。大家穿著統一的白色圍兜,跟著老師上幾節課,學點兒歌、認點漢字,做做遊戲。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六角井至今還留存古井,井口內圈排滿了道道深深的繩痕,就像歲月在老人面龐留下的褶皺。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小時候,每家必備一二隻大水缸,到井上去提水裝滿,作為日常需用的非飲用水儲備著,可以淘米、洗菜、浣衣、沖澡。井水冬暖夏涼,夏天把西瓜放在裡面冰鎮一下再吃,冬天在井邊上洗衣服,井水不會凍手。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每到下午茶的時間,老街坊們會自然而然地圍住飲馬巷的燒餅店,站等一爐燒餅。店主不用任何鐘錶,也知道什麼時候出爐最好。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吧唧,吧唧”溼麵餅子和壁爐貼面的聲音響起,煤塊在爐底烘烘地熱著,鐵鉗一撥,星火直冒。沿著爐圈排開,碼放整齊的芝麻燒餅們,長的鹹,圓的甜。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甘露巷上不起眼的修車店、電焊店、補衣拉鍊鋪子現在依然實用。雜貨店裡還賣著油鹽醬醋、香菸啤酒、廉價的塑料玩具,那種氣味和感覺,似乎從兒時起就沒變過。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小時候,隔三差五就有炸炒米的手藝人在巷子口吆喝,“嘭”的一聲巨響,空氣裡瀰漫著陣陣噴香,拿著滿滿一袋子回家,別提多開心了。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釣魚臺附近以前都是四進的院落,連釣魚臺派出所原先都設在老民居里。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一個大院子裡住著十幾戶人家,哪家來個親戚、出了什麼大事,院子裡面個個曉得。最近幾年的危舊房改造,這樣舊民居也所剩無幾了,只留下了破敗的巷子和瓦礫。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如今,如今它們老了,不再適合居住了。老門東被打造成了新的歷史文化街區,門西開始了舊城改造計劃,大報恩寺上建起了嶄新的遺址公園,西街附近也樹起了高樓大廈。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曾經住在這裡的人們幾乎全部離開了幾代人居住的老屋,重新打造的寬敞街道和高檔社區,除了沿用老地名之外,已經看不到一丁點過去的痕跡。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我們流連在簇新的仿古磚瓦之間,徘徊於璀璨的城市燈火之下,再也找不到舊日生活的痕跡,再也找不到原來市井的氣息。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那些年,你是否也在中華門的牆根下住過?那些走在窄街陋巷裡辛酸或是溫暖的日子,你是否還會時常想起?

中華門,那些煙消雲散的市井人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