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成“暴力分子”?面對“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應對

"十一"國慶小長假放假期間,我帶著孩子陽妞和鄰居羅姐一家進行了一次戶外野營。鄰居家有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孩子很快打成一片,在他一起玩得不亦樂乎。

我和羅姐支好帳篷後,對孩子們囑咐了幾句,讓他們孩子呆在帳篷裡玩,不要走到其他地方,然後就去附近的商店採辦食材了。看著孩子們開心地鑽進鑽出,我們真心覺得帶他們出來透透氣真是不錯的選擇。

然而,當我和羅姐買完東西走在回來的路上,遠遠地就聽到了帳篷裡傳來的爭吵聲:"這是我的機器貓,不許你玩!""媽媽說了是給我倆買的,我也能玩!"掀開帳篷,陽妞害怕地縮在角落裡,羅姐的雙胞胎哥哥和弟弟手裡拉扯著機器貓,吵得正凶。

"他們平時在家就是,男孩子嘛……"話沒說完,弟弟已經撓了哥哥一爪子,眼見哥哥就要回手,羅姐立刻去拉開弟弟,誰知道弟弟失控地往羅姐腹部狠狠地踹了一腳,痛得羅姐坐在地上倒吸冷氣,久久緩不過來……

孩子變成“暴力分子”?面對“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應對

孩子為什麼會變成"暴力分子"?

羅姐的孩子我也是從小看著長大的,活潑外向,乖巧可人,平時兩兄弟感情更是相當好。但是,為什麼今天情緒會突然失控,變成活脫脫的"暴力分子"呢?

  • 出現暴力傾向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

知乎上很多寶媽都說過,自家的孩子從一歲多開始,逐漸變成了"暴力分子",特別愛打人…無論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是一起玩耍的小夥伴,上手就抓,抬腿就踢,甚至還會咬人。

其實,暴力是大多數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孩子在出生後的4~8週會出現憤怒這種爆發式的負面情緒,而憤怒往往是導致孩子具有攻擊行為的罪魁禍首。孩子越是憤怒,就越是衝動,動手的慾望也愈發強烈,自然而然便產生了攻擊性行為。

小男孩大多在3~5歲出現所謂的暴力傾向,這是男性的一種情緒表達方式科學研究發現,那是因為孩子大腦中負責理性思維、自我控制的前額葉還沒發育成熟,他們很難控制情緒。尤其是出生後的頭幾年,頭腦爆炸式的發展,讓孩子們有些不知所措。他們掌控不了自己的情緒,才會頻繁出現失控的情景。

孩子變成“暴力分子”?面對“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應對

  • 慾望得不到滿足,語言能力和處理技能不足

孩子在1~4歲時,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處理技能都沒有發展成熟,無法用語言來及時準備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在這個階段,孩子更習慣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思想。

孩子肢體上的暴力是為了掩飾語言表達的匱乏。當他們有需求,遇到麻煩時,心情煩躁,就容易用暴力行為來進行反饋——

孩子咬父母,打父母,往往是在用這種方式在告訴父母:我想要什麼,你快點拿過來給我。

而如果媽媽在給孩子餵飯時,孩子吃到了不喜歡的菜,可能也會馬上"翻臉",啪就給了她媽一下…即使這個時候媽媽板著臉訓她,孩子也不會改變,知道媽媽理解了她想要表達的意思,換了她喜歡的飯菜,這事才算過去了。

經常無法用言語表達內心痛苦的孩子,往往會用侵略性的舉動來表達。語言的學習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精力和情緒。自我表達與動手打人是一種相對應的關係。

所以,家長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可以多說故事給孩子聽,多和孩子用正確的語言交流,讓孩子能夠更好地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孩子變成“暴力分子”?面對“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應對

  • 家長的無心引導,孩子模仿成人和電視

孩子一歲多的時候,語言和感官開始迅速發展。他們開始好奇周圍的一切,喜歡模仿成人和電視裡角色的行為。

如果身邊有打人的行為,哪怕是成人認為的鬧著玩的,孩子也會照單全收,自己模仿。而經常看打鬥的電視,也會使得孩子變得愛打人。所以,家長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在孩子面前不要有任何疑似打人的行為,監督孩子不看打鬥的電視,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在和孩子表示親暱的時候,家長更不能用掐他臉,或是揪他屁股的行為,很容易誤導孩子。

孩子變成“暴力分子”?面對“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應對

面對"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應對!

  • 不要用惡意去揣測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兒童的攻擊行為有多種表現形式,一兩歲的孩子有時候抓人、撓人、打人……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行為,通常都是孩子對外界的探索。家長不必過分擔心,不要就此武斷地在孩子身上貼上"愛打人"的標籤。

整個童年時代,孩子都在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解讀他人的想法。孩子還不會像大人一樣處理自己的情緒。他表現出來的攻擊性行為可能反映了情緒上的衝動或大腦發育的不健全,而非出於惡意。很多時候,小孩子甚至不太理解自身感受。

所以,家長不要去惡意地揣測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一旦給孩子貼上標籤,就很容易形成刻板印象,最終真的可能培養出有攻擊行為的孩子。

  • 給予打人的孩子更多的關注

關於孩子的攻擊性,佛洛依德及其支持者認為,攻擊行為伴隨人的一生,打人也是受攻擊本能所驅使。

當孩子心中缺乏安全感的時候,就會採用暴力行為來進行對抗,以掩飾內心的恐懼。

比如,前文提到的那個雙胞胎,當弟弟向哥哥要那個玩具玩的時候,會讓哥哥覺得弟弟要搶走他的東西。他覺得自己利益被觸犯,就會做出了過激的舉動。還有其他的孩子,會為了發洩情緒,甚至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愛,而通過打人的方式來獲得父母的關注。這類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幫助和關懷。

所以,父母平時應多多抽出時間來陪伴他們,傾聽他們的需求。而當孩子有暴力行為時,家長應該及時制止他。用最簡單的語言清楚、嚴肅地告訴他不可以打人,受傷了會很痛的。

並且當孩子試圖通過暴力來達成他的意願時,比如通過發脾氣,打媽媽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時家長一定要果斷地讓孩子的想法破滅。一旦孩子嚐到甜頭,就會複製這種暴力行為。所以,一定要從一開始就杜絕。

孩子變成“暴力分子”?面對“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應對

  • 注意懲罰孩子的方式,不要以暴制暴

很多父母都犯過這樣的錯誤:當孩子頻繁出現攻擊性行為時,父母覺得自己有責任批評或懲罰孩子所犯的錯誤。於是嚴厲批評,甚至氣急敗壞破口大罵。有些家長覺得孩子不打不長記性,還上雞毛撣子,給孩子一頓胖揍。

其實,這種做法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發生往往適得其反。消極的反饋會使孩子更有反抗性,甚至會導致惡性循環。

孩子打人後家長應該給孩子耐心分析,讓孩子知道這種傷害別人的行為是不對的,是不被允許的。並且在之後的日子裡,家長要逐步教會孩子管理情緒,不能讓孩子由著自己的情緒來。

千萬拳腳相加、以暴制暴,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如果家長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孩子身上會更容易出現負面情緒。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正確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言傳身教,做好孩子情緒的"導師"。

孩子變成“暴力分子”?面對“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應對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