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夏縣有哪些旅遊景點?

小小少年多才子


1 夏縣動物園

地址: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南大里鄉小王村農場

夏縣動物園是運城市規模最大的野生動物園,園區山巒起伏,溪水潺潺,植被茂盛,依託原有地形地貌設有動物居住區和大型綜合表演場。青山綠水間徜徉著來自不同地區幾十種珍禽異獸。如老虎、獅子、黑熊、駱駝、梅花鹿、獼猴、孔雀、火雞、野豬、野雞、蟒蛇、狐狸、狼等

上次去夏縣動物園還要追溯到小學時代,當時對我來說夏縣動物園給我的印象就是大而全,整整一天,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是在跑和驚呼中度過的,這回帶著女兒來玩,可能時間不太對,動物們還懶洋洋的,小傢伙也沒有預想中的興奮,不過我覺得動物園還是不錯的

2堆雲洞

2 堆雲洞

山西夏縣堆雲洞位於夏縣城西25公里稷王山上牛存土崗上,兩側溝壑深近百米,蛇虎、石健二澗環繞,澗水東流入涑水河。因雨後崗上積雲繚繞,霧靄長存,洞門雲封,故稱“堆雲洞”

佈局嚴謹,亭臺樓閣,層迭有致,氣勢頗為壯麗,由於地勢高凸,環境幽邃,雨後雲霧縈迴於此,故名,洞為明代的建築,清時增修,現存北極臺、筆峰、三皇閣、三聖殿、真武殿、三王祠(牛王、馬王、藥王)、白衣大士祠等主要建築,形成一組殿閣庭院相連的道觀建築群

廟內有石刻“堆雲洞圖”,描述興盛時期的洞景,清人慕其景色幽雅與建築壯麗,有詩八首,題為雙澗合流、石穴隱雲、路盤晚霞、筆峰留月、高臺孤聳,是堆雲洞的真實寫照

3 瑤臺山

地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縣城2公里的中條山前沿

瑤臺山為夏縣古八景之首,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澱,而且其自然形狀也格外特殊,它那突兀而起的身姿幾乎是一個十分規整的圓錐體

瑤臺山又稱巫咸山,孤峰峭拔,蒼翠摩空,一衣帶水,景色宜人,為夏縣古 八景之首。明清時期,這裡廟宇林立,是遊人拜遏遊賞的最佳去處,中秋尤盛。瑤臺山頂太虛觀中建有九層佛塔,塔高43.69米,塔中供奉有三世佛及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彌勒等五大菩薩,道教 建有:三清、三官、文昌、藥王、雷神等殿閣

論海拔 它其實不高,也就是六七百米的樣子,然而若論其錐體的相對高度,卻高至千米,與身後其它山峰相比,它不但顯得挺拔孤傲,而且還真的表露出一種神聖與非凡

山底圓,山頂也圓,據有關部門勘測,山底的直徑約為500餘米,而山頂的直徑則是51米,後者剛好是前者的十分之一

4 司馬光祠

地址:夏縣城西12公里水頭鎮小晁村

司馬光塋祠佔地百餘畝,平方曠達,規模宏麗,分四大部分: 塋地:佔地面積約50畝,司馬光本人及其先祖多人均歸葬於此。古冢壘壘,樹木森森,石刻遍佈,氣象肅穆雄渾。每逢深秋季節,松柏翠擁,秋柿盡染,紅綠相映,景色極麗

5 東下馮遺

地址:位於山西省夏縣埝掌鎮東下馮村青龍河南北兩岸的臺地上

東下馮遺是夏商時期晉南地區的典型遺址,其年代大約為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遺址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以東下馮類型遺存和二里崗文化時期的遺存最為重要,東下馮類型時期發現有裡外兩層溝槽,平面呈回字形,溝壁上發現有窯洞式房子和儲藏室等

東下馮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於探討夏時期晉南地區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義,將有助於對中國古代城市形成與發展、夏商文化變遷的研究

6 德蘭度假村

地址: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南大里鄉小王村

德蘭度假村東臨中條山,依旁青龍河,環境優雅,交通便利,是以原生態禽類養殖,水面養殖,餐飲、住宿、馬術俱樂部、野生動物園、KTV、棋牌、兒童遊樂園、旱冰場、垂釣園、等綜合性休閒為一體的度假村

2016年更是引進了運城市區遊樂園罕見的十二級颱風體驗館,八級地震體驗館、玻璃迷宮、綺麗小屋、時空隧道、萬丈深淵、顛倒小屋、等個性化遊玩項目,建成省內手工陶藝館、世界名人蠟像館、兒童淘氣堡、智能高科的虛幻VR體驗館


地大物博花裡胡哨


夏縣大鄴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繼唐回漂流之後 ,隆重推出的又一旅遊盛宴-泗交滑雪場,泗交滑雪場佔地面積為6萬平方米,景區配備有大型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滑雪練習區及滑雪道。可同時容納5000人進行滑雪運動。遊客服務中心內設雪具教練區、觀光區、嬉雪區、餐飲區等服務設施。滑雪道分為滑雪圈、初級道、中級道等娛樂項目,是冬季旅遊休閒的美好樂園。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夏縣涑水鄉人,世人都稱之為“涑水先生”。他是北宋寶元年間的進士,宋代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著有《資治通鑑》、《涑水紀聞》等重要的文獻。

  墓園佔地近3萬平方米,東倚太嶽餘脈,西臨同蒲鐵路。司馬光祖族多人都葬於此處,明、清及民國曾多次修葺。陵園的中部是祠堂,左邊是塋地,右邊為餘慶禪寺。墓前有石人、石馬、石虎、石豬、石羊等二十多件石雕。墓園的院牆以紅磚壘砌,環繞在墓的周圍。

  祠堂建於金皇統九年(1149年),祠堂的正中原來塑有司馬光像,周圍立碑,今天塑像已譭棄不存。祠堂前有五座碑亭,碑亭內保存有司馬光神道碑四塊,俗稱“杏花碑”,原碑為蘇武撰文並書,宋哲宗御篆額,曾沒於土中,後在杏樹下掘出,因此得名,但是已經剝蝕的十分厲害,漫漶不清。現碑為金代所刻,明嘉靖間選巨石,依照宋碑的模樣,重刻碑文並建立了碑亭。明碑高7.33米,龜趺、碑首為宋代的原物,碑額御篆“忠清粹德之碑”六個大字,中間小字為“元佑戊辰崇慶殿書”,字體蒼勁雄厚。碑樓是磚塔結構,重簷歇山頂,雕樑畫棟,裝飾秀麗。

  祠堂的左側為塋地,塋地內有五座大墓,東西向成一軸線,兩側侍立著十幾對石人、石獸。塋地現在還保存著三塊石碑,其中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諸、熙寧八年(1075年)司馬浩碑的碑文都是司馬光撰寫的。

  餘慶禪寺是司馬光祖墳的香火院,始建於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是司馬光奏請守護祖塋而建的。元豐元年(1078年)敕牒建香火寺餘慶禪院,牒文刻石仍保存在寺院的後邊。元豐八年(1085年)敕賜“餘慶禪院”額。殿內現保存有釋迦、燃燈、彌勒三尊大佛,佛像端莊凝重,塑工細膩,不愧為宋代的佳作之一。佛像的兩側有二脅侍、二金剛,沿山牆兩側塑有十六弟子。

  1988年1月,司馬光墓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光 (1019~1086)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