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日本談判,為什麼德國人德璀琳插入的一個外交插曲無果而終

甲午戰爭爆發前後,在中國海關任職的英國人赫德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對甲午戰爭的進展以及以後的議和表現出關注之情的時候,同為大清國海關高級官員的德璀琳也在積極地關注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

甲午之戰,中國大敗,這不僅對大清國和列強各國產生重大影響,也使德國人德璀琳的價值觀發生深刻變化。甲午之戰,可以說是德璀琳在華事業的一個轉折點。從此以後,德璀琳從一個比較忠心地為李鴻章與清廷服務的洋大人脫變為一個徹底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在華外國僑民。鮮為人知的是,在甲午戰爭的進程中,他曾經代表李鴻章秘密赴日,試探日本的議和條件。

眾所周知,德璀琳在天津海關的生涯中,一度可以說是李鴻章深為信賴和倚重的人,所以是他成為李鴻章秘密特使的一個原因。

中國與日本談判,為什麼德國人德璀琳插入的一個外交插曲無果而終

本文根據《晚清官場的洋大人》改寫

德璀琳赴日時,列強各國正在為著各自的利益,進行第二次的外交斡旋。而此時,日軍已經渡過鴨綠江,把戰爭的烽火轉移到中國境內。1894年11月間,中國遼東一些城鎮的相繼被日軍攻克。慈禧太后的求和願望更加強烈,恭親王奕訢在慈禧的授意下,請求列強出面調停。此時,英國的調停已宣告失敗,這使清廷感到很是擔憂。當時的美國公使田貝曾經這樣描述恭親王奕訢的狼狽情形:“恭親王號泣地說:‘難道就沒有辦法可以停止這一可怕的戰爭嗎。’”[1]

戰爭的形勢正如美國駐華代辦田夏禮所期望的,中國遭受了不斷地失敗。美國根據這種形勢,認為是該出面調停了,戰爭如果再持續下去,將影響到美國的在華利益。應該乘日本軍事勝利的勢頭,誘使清廷進行談判,早日結束戰爭,因而也開始了第二次斡旋。美國國務卿格萊錫告訴日本駐美國公使慄野:“日本應當結束戰爭了。如果日本連續打中國,把中國打垮,英法德俄等強國將以維持秩序為名,瓜分中國。”[2]

11月6日,美國國務卿格萊錫指示駐日公使譚恩向日本政府發出照會,表達美國對中日戰爭的關切:

若戰爭延長,無法節制日本海陸軍進攻時,與東方局勢有利害關係的歐洲列強,難免不向日本提出不利於日本將來安寧和幸福之要求,以促成戰爭的結束。美國總統對日本一向懷有最深篤的善意。若為東方和平,在不損害中日兩國雙方的名譽下盡力調停時,未悉日本政府是否同意,請予答覆。[3]

此時的日本又是什麼態度呢?日本認為戰爭所取得的勝利還遠遠不夠向中國提出條件,還沒有達成議和的時機,但又感到中日兩國的戰爭不能無限期的進行下去,議和時機遲早會成熟,“那時對於第三國的公然調停雖無必要,但若有某一國從中周旋,特別是能成為一個互相交換意見的中介是非常便利的,而擔當這個中介的當然沒有比美國更為合適的了”。[4]

為此,日本方面答覆譚恩時表示,雖然目前的議和時機還不成熟。日本政府給美國開出了空頭支票,畫了一個圓圓的大餅:表示將來條件成熟,而美國又願意提供“便利”,日本政府“深願倚賴美國政府的厚誼”。

不用說,日本因談判時機不成熟,不願和談。但是,日本也並沒有把議和的大門關死。事實上,在美國方面進行第二次斡旋之時,張蔭桓曾到天津向李鴻章建議,派人到日本進行試探,看看日本會提出什麼議和條件。

中國與日本談判,為什麼德國人德璀琳插入的一個外交插曲無果而終

德璀琳受封一品頂戴花翎的繪畫,此畫掛於天津利順德大飯店

派誰去呢?在此之前,德璀琳已被總理衙門召到北京,也希望他幫助斡旋解決當前的危機。當時,光緒帝還是希望堅持抗戰的,因此總理衙門希望德璀琳與漢納根一起組建一支由2500名外國軍官訓練的10萬人的中國軍隊,準備與日作戰。但是這項計劃顯然遠水解不了近渴。既然日本方面表示大清可以先提出議和,他的使命立即發生了變化。

李鴻章與總理衙門的官員們商議,要派員赴日試探,一定要派出一個洋人才是上策,深得李鴻章信賴的德璀琳曾推薦前德國駐華公使巴蘭德代表大清去日本進行試探。隨後,李鴻章也通過赫德、德璀琳、金登幹向巴蘭德發出了邀請,但是巴蘭德接到邀請信,以身體有病不適合前往為由推辭了。

怎麼辦呢?李鴻章很想了解日本在議和問題上的態度,會提出什麼條件。他在1894年7月間派伍廷芳等人前往日本試探,遭到日方的冷遇。李鴻章感到派一個外國人前往,既可以造成一種外國參與調停的感覺,有能夠對日本施加影響。

李鴻章想到了德璀琳,他在給總理衙門的奏函中說,“曾聞倭人之意,非不願款,但欲中國自與商辦,而不願西人干預;目下彼方誌得氣盈,若遽由我特派大員往商,轉慮為彼輕視。鴻章與樵野(張蔭桓)等再三斟酌,惟有揀擇洋員之忠實可信者前往,既易得彼中情偽,又無形跡之疑。”

基於此行的重要性和秘密性質,清廷還是很慎重的。但是,李鴻章為德璀琳打了包票。“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在津供差二十餘年,忠於為我……若令其前往查酌辦理,或能相機轉圜。否則,暫令停戰,以待徐商,亦解目前之急。如以為可,擬由鈞處迅速請旨派往,以重事權。” [5]當然,李鴻章也認為,在英、美等國調停難以有所成效的情況下,派德國人德璀琳前往,也許能柳暗花明,有所轉圜。

李鴻章的建議得到了總理衙門的批准。11月22日,德璀琳偕英人泰勒和立嘉,從大沽乘德國商船“禮裕”號東渡。出發之前,德璀琳說,此去要名正言順,應該由官方授予官職,最好是一個頭品頂戴的官銜,這樣日本人也不敢輕視。李鴻章接受了德璀琳的要求,但沒有向總理衙門彙報,擅自授予德璀琳一個具有權宜性質的頭品頂戴官銜。

中國與日本談判,為什麼德國人德璀琳插入的一個外交插曲無果而終

德璀琳與他的夫人、女兒、女婿在天津合影(右一持手杖者為德璀琳)

事後,李鴻章才致書奕訢和奕劻說明此事。對於李鴻章的越權行為,帝師翁同龢深為不滿,嘆道:“可詫也!”但是木已成舟,自是無可奈何。德璀琳此行攜帶照會及李鴻章致伊藤博文的私函各一件,照會說:“照得我大清成例,與各國交際,素尚平安,現與貴國小有齟齬,以干戈而易玉帛,未免塗炭生靈。今擬商彼此暫飭海陸兩路罷戰。本大臣奏奉諭旨……遵即令頭品頂戴德璀琳立即馳赴東京,齎送照會。應若何調停,復我平安舊例之處,應請貴總理大臣與德璀琳籌商,言歸於好。為此照會,請煩查照施行。”李鴻章私函的內容與照會大同小異,但用語更為懇切,給伊藤博文的私信中說:“和局中輟,戰禍繁興,兩國生靈同罹兵燹,每一念及,良用惋惜!本大臣日夜苦思,冀得善策,俾水陸之戰一切暫時停止。”“請問貴國命意之所在與夫停止戰務重訂和約事宜。”[6]

李鴻章給伊藤博文的私信向日本表達這樣一種信息,在停戰與議和的問題上希望聽取日方的意見。但是,在德璀琳銜命東渡的第三天,即11月24日,李鴻章卻收到倫敦的來電:“日本已許美國調停,美總統已派駐北京公使一員、駐東京公使一員,彼此通電辦理。又美國願與中國居間調停,日本甚為感謝,惟中國必須先行派員前往請和,以後之事自然順適。”[7]

顯然,在美國的斡旋中,日本雖然不願意他國的插手,但也向美國表明了,如果中國提出和談,也是可以坐下來的談的。李鴻章立即將這個消息轉報總理衙門。27日,田貝接美國駐日公使譚恩電稱:“所言中國說和大意,不允。如中國派頭等全權大臣與日所派大臣聚會,方能講和停戰。”譚恩的電報證實了倫敦給李鴻章的來電所言不虛,這使渴望儘快開展議赫德恭親王奕訢、李鴻章等都感到興奮。

事情發生新的變化,也使總理衙門感到派德璀琳赴日是多餘的。雖然此事是秘密進行的,但紙裡終究包不住火,消息還是洩漏了。中外皆知德璀琳已經赴日。德璀琳尚在赴日的途中。田貝得此消息,大為不滿,要求總理衙門勿令德璀琳前往,如已抵日亦不可開談,否則他將撒手不管。奕訢等人深恐在此關鍵時刻開罪美國,而且日本已允講和,感到派德璀琳赴日已無必要,便由孫毓汶、徐用儀致書李鴻章:“既經美國出為調停,自較遣人往說為得體,且一切與田使面商較慎密。”但總理衙門給李鴻章發出信函的時刻,德璀琳已經到日本了。

此時,清廷希望德璀琳和美國的斡旋都能取得效果。對此,赫德也在關注著。他在11月25日給金登乾的信中寫道:“德璀琳已去日訪晤伊藤,希望取得和平,而日本已經說過可以通過美國駐北京或東京的公使來接觸。這兩個途徑是互不相容,抑或是相輔相成,還有待分曉。日本不喜歡歐洲的干預,如果面臨干預,日本是否還是強橫地提出苛刻的條件,或者會寬宏大量地喊‘罷手’而握手言和,也有待分曉。”[8]

中國與日本談判,為什麼德國人德璀琳插入的一個外交插曲無果而終

甲午戰爭時為保護歐美人員的美英軍艦的官兵

德璀琳抵達日本登岸後,即訪兵庫縣知事周布公平,說明自己乃為講和而來,並要求面見伊藤博文,呈交李鴻章的手書。11月27日,周布公平將此事電告陸奧宗光。陸奧即致電在廣島的伊藤博文:“德璀琳請求面會貴大臣之緣由,據敝人推斷,該人攜帶所謂李鴻章之書函,亦大抵與近來清國政府向外國所聲明者相同。無論如何,其條件必為我政府所難以同意。”電發後,陸奧感到意猶未足,再致一電詳細地說明自己的觀點:

有關德璀琳事,經過較全面地考慮後,我認為,無論您或日本政府接待他,還是接受李鴻章的信件,都是不恰當的。在目前情況下,除非中國政府預先發出通知,並派出合適的、有資格的全權代表,否則是不能與中國政府官員進行接觸的。如果德璀琳帶著任何受我們鼓勵的跡象回到中國,則要導致德璀琳本人或赫德被任命為將來談判的全權代表。而任命外國人為全權代表,無論如何都必須拒絕。因為這樣做不僅不合適,而且可能給列國一個間接干涉的機會。因此,我堅持認為,您不要接見他或接受李鴻章的信,而應簽署命令,讓德璀琳在限定時間內離開日本。[9]

伊藤博文與陸奧宗光在對待德璀琳來訪的問題上,二人的態度老實說並不一致,伊藤博文並不主張一味的拒絕,而應該進行有限的接觸。他看到陸奧宗光的電文後陷入了思考,他比較慎重地認為,中國在連敗之後“不僅無一人維持政府,且瓦解亦迫在旦夕。實際上,北京已面臨無政府狀態,李鴻章不能離開天津”。因此,他認為:“德璀琳一行若提出條件,僅為同我會面而聽從我之意圖,則不能不決心改變其陷入無政府之狀態。”可見,他是主張有條件地會見德璀琳的。正在兩人相持不下的時候,德國駐日公使哥特斯米德在11月28日上午發給陸奧宗光的一個電報,卻使他在這場爭論中佔了上風。陸奧宗光接到電報後,立即致電伊藤博文:“德國公使剛剛打來電話說,他已收到德璀琳的電話,間接地建議接見德璀琳一行。我惟恐接見德璀琳一行,將是外國干涉的開始。因此,我要特別重申我原來的建議。”[10]

陸奧宗光口氣強硬,態度很堅決,伊藤博文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見。當天,在伊藤博文的指示下,伊東已代治讓兵庫縣知事周布公平出面,正式通知德璀琳:

(一)臺端乃非經正當手續的使節,因此不能和臺端會面。(二)今兩國正在交戰,倘有事商議,中國須通過正當手續,派遣具有能充分發揮實效之資格人前來。(三)即使帶有李鴻章的書翰(書信),而欲以此舉作為派遣正式使節的準備工作,亦必須是中國官吏,而且有權力、能完全代表中國政府的人。[11]

中國與日本談判,為什麼德國人德璀琳插入的一個外交插曲無果而終

春帆樓

對周布公平的口頭通知,德璀琳這樣回答:“本日接恭親王電,日本政府已承諾美國政府仲裁,本人已無須在日本逗留。恭親王的電報乃二十六日天津德國領事致神戶德國領事者。因此,本人必須立即返回。況且李鴻章的書函,業已於本日郵寄伊藤伯爵。”[12] 如此,德璀琳雖然沒能完成使命,卻也未使自己及所代表的李鴻章在日人面前失去尊嚴和體面。

11月29日,德璀琳一行仍由神戶返回天津。德璀琳赴日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有發揮自己的作用。對此,日本曾有人評論說:“德璀琳冒然而來,悵然而返,世人皆以為奇。”[13]從清廷在整個甲午戰爭的發生以及進程中,清廷的所作所為就會發現,日人所說的“皆以為奇”實質上,並不感到奇怪。

對於德璀琳的東渡,戚其章認為這只是“清廷派出正式議和代表之前的一段插曲”。事實上,清廷派德璀琳前往日本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一方面,清廷雖然希望議和,但是卻沒有人願意前往,因為議和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有了中法戰爭談判的前車之鑑,沒有人願意再遭受指責。正因為如此,不管是李鴻章和總理衙門都很害怕到日本談判,認為那樣容易受到脅迫,所以派一個外國人前往試探,認為這樣可以知進退,較為靈活地知道對手的態度;另一方面,在俄、英、美等國都斡旋難以取得效果的情況下,李鴻章認為派德璀琳這樣一個在大清官場任職的洋大人赴日,日本既不會過於為難,也給日本人一種德國及其他強國有可能對中日戰爭準備干預的印象;再一方面,派一個受僱於朝廷的外國人出面,很有些當年蒲安臣率使團赴西方談判的效果,這樣多少可以保存朝廷的一些顏面。本來,顏面對清廷來說是最為看重的東西。日本本為彈丸小國,曾經視中國為上國。大清的子民們也把日本視為“倭人”“倭寇”,在清朝的官員們看來,派出大清的官員赴日與驕氣正盛的“倭人”議和就是掃了顏面的事情。果然,日本堅持要李鴻章赴日議和,也是爭的顏面問題,這樣,從李鴻章到總理衙門派出德璀琳前往試探,就認為是可以挽回顏面。

德璀琳的日本之行無果而終,清廷只好派出大清官員前往議和日本議和。

——————————

參考文獻:

[1]關捷:《奕訢在甲午戰爭期間外交活動考察》,《滿族研究》2009年第1期。

[2]戴逸等著:《甲午戰爭與東亞政治》,第134頁。

[3]陸奧宗光:《蹇蹇錄》,伊舍石譯,第113頁。

[4]戴逸等著:《甲午戰爭與東亞政治》,第134頁。

[5]《李鴻章全集·譯署函稿》,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4993、4994頁。

[6]戚其章:《甲午戰爭史》,第288頁。

[7][日]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山東畫報出版社2017年版,第466頁。

[8]陳霞飛主編:《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幹函電匯編1874—1907》第六卷,第175、176頁。

[9]戚其章:《甲午戰爭史》,第289頁。

[10]戚其章:《甲午戰爭史》,第290頁。

[11]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日戰爭》第一冊,新知識出版社1956年版,第258頁。

[12]戚其章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第九冊,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474頁。

[13]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日戰爭》第一冊,第259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