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真實的慈安太后,一個改變大清歷史的女人,連慈禧都懼她三分

還原真實的慈安太后,一個改變大清歷史的女人,連慈禧都懼她三分

1840年,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英國的堅船利炮撬開了“閉關鎖國”的滿清王朝。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清王朝急轉直下,從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國”變成了西方列強案板上的魚肉。歷史風雲變幻,搖搖欲墜、江河日下的清政府卻在一個醉心權力的女人手中淪為布偶,“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苟延殘喘半個世紀。“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婦孺皆知,但卻極少有人知曉在那簾帳之後,還有一個與慈禧共同執政的女人。甚至可以說,這個女子才是當時真正的最高統治者。

咸豐二年(1852)二月,曾在咸豐帝作為皇子時就“事文宗潛邸”的鈕祜祿氏被冊封為貞嬪。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為廣西右江道穆揚阿之女。此人在整個滿清歷史長河中僅是曇花一現,花在她身上的筆墨寥寥。但她的晉升之路之穩之快卻是任何一個后妃無法比擬的:二月封貞嬪、五月進貴妃、六月便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她就是——孝貞慈安裕慶和教儀天佑聖顯皇后。而她更為後人所熟知的身份就是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的東宮太后,同治皇帝親封的母后皇太后——慈安。

可能是由於慈禧太后在晚清政局中太過於突出,她的城府深沉、獨斷專橫使得後人在提到慈安這位東宮娘娘時,往往會認為她是一個懦弱、迂腐的深宮婦人,委曲求全於慈禧之下。

實則不然,一個以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在沒有皇嗣的情況下就掌管後宮的女子,一定是一個有計謀、有智慧的女子。而她又能在咸豐帝去世後,與慈禧和平共處,平平安安地在深宮裡生活,安度餘生。除了計謀和智慧,她必定是一個有遠見、大智若愚的人。總而言之,慈安太后不是一個平凡甚至平庸的深宮娘娘,她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雖然世人對她誤解頗深,但她確是晚清格局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還原真實的慈安太后,一個改變大清歷史的女人,連慈禧都懼她三分

01

溫婉賢良的妻子和善解人意的皇后

史書記載她“素性貞嫻”,這樣的性格特點便充分說明了鈕祜祿氏是一位識大體、明是非、恪守本分的女子。皇后待人溫和,舉手投足間都顯露出大家閨秀的素養。據記載,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為了躲避英法聯軍,咸豐帝帶著后妃僕從逃到了熱河行宮。在熱河行宮的這段時間,咸豐帝一想到英法聯軍已經佔領北京,就氣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還經常拿身邊無辜的宮女太監們撒氣。面對國家慘遭外夷折辱,自己卻無能無力,咸豐帝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選擇自暴自棄,甚至還在寢宮裡寫下了“且樂道人”的牌匾,大臣后妃看到皇上如此消極,十分著急卻又不敢上前勸諫。只有皇后,在聽聞此事後極力勸諫皇上,還讓人把匾摘了下來,後來也是因為皇后的勸諫,咸豐帝燥鬱的心情才有所緩解。當然,皇后娘娘也沒有忘記那些無緣無故受氣的宮女太監們,也是想法設法地進行安慰勸解,“妃嬪偶遭譴責,皆以中宮調停,旋蒙恩眷”。

鈕祜祿氏膝下無子,而咸豐帝也只有載淳這一個皇子。早在熱河時,咸豐帝深知命數將盡,載淳卻只有六歲,便封端華、景壽、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太子繼位為帝。同時,他又遣散親眷大臣,單單召見皇后一人,授之一道密旨,給她臨機處置任何人的最高權力(此舉主要是為了提防皇帝生母懿貴妃)。並給予皇后“御賞”大印。同時,給予皇長子載淳“同道堂”印章。八個顧命大臣所發任何政令都要請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

咸豐帝臨終託付國事,自然會安排身邊最為信任之人。而授予皇后最高的殺伐大權,更是證明了皇后在咸豐帝心中的分量,帝后同心同德,可見一斑。

還原真實的慈安太后,一個改變大清歷史的女人,連慈禧都懼她三分

02

身份特殊,是“辛酉政變”的最後砝碼

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駕崩,穆宗即位。二十五歲的皇后鈕祜祿氏被冊封為母后皇太后,徽號慈安。二十七歲的生母懿貴妃被冊封為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很快,大家耳熟能詳的“辛酉事變”爆發了,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發動宮廷事變,奪取政權,自此開啟了慈禧太后大權獨攬的時代,這是歷史書上告訴我們的。歷史將大量的目光聚集在了慈禧這個對權力貪得無厭的女人身上,將她的一切無限放大,從而忽視了慈安的存在。

而我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奕訢當時拿出了賜死、革職顧命八大臣的詔書,給了他們最後一擊。而皇帝的詔書的上面必須同時有皇帝的“同道堂”印章和慈安太后的“御賞”大印才能生效。這就說明,“辛酉政變”成功的關鍵就是慈安。作為一國之母,慈安是被滿朝文武所承認、所尊重的。也只有她,能在暗潮湧動的朝堂上與顧命八大臣分庭抗禮。慈禧與顧命八大臣就像是天平的兩端,保持著微妙的平衡。慈安的抉擇就是最後的砝碼,她選擇誰,誰就獲勝。反之,滿盤皆輸。

為什麼慈安太后會選擇站在慈禧的陣營裡呢?一種說法是當時慈禧太后跑到慈安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訴,把孤兒寡母的悲慘遭遇說的是繪聲繪色,慈安太后一心軟,就中了詭計多端的慈禧的圈套。

但是,慈安太后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女人。雖然她久居深宮,對政務瞭解甚少,又不像慈禧這般長袖善舞,但也絕對不會因慈禧幾句話就昏了頭腦。先帝去世時,可以說是將整個國家託付給她,她必定會站在國家的角度去權衡利弊,而當時的“顧命八大臣”的所作所為確實讓人失望:

還原真實的慈安太后,一個改變大清歷史的女人,連慈禧都懼她三分

將咸豐帝的身後之事安排得極為妥帖,幼帝登基、顧命八大臣“盡心輔弼,贊襄政務”,一向端莊自持的太后慈安主持後宮,牽制前朝,這一切做法都理所應當。但事實上,深得咸豐帝信任的“顧命八大臣” 自視權重位高,眼瞧著皇位上坐著的是六歲孩童和二十幾歲不諳朝政的深宮婦人,便“跋扈不臣”“悖逆狂謬”,更有甚者“擅坐御位”挑戰皇家尊嚴。這是慈安太后所不能容忍的,皇帝就算再年幼,也是天子,天子的權威是斷斷不允許被踐踏的。

慈安垂簾聽政時不過二十五六,對於政務,她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她只是盡心盡力地完成丈夫臨死前的囑託,以她的身份、她的權力和“顧命八大臣”一起保護不諳世事的小皇帝。但是“顧命八大臣”的所作所為卻在一次次地挑戰皇帝的權威。同時,當時西方列強紛紛來華,慈安想要的是一個和平安穩的江山,是君臣一心,共同禦敵。而“顧命八大臣”的所作所為讓慈安傷透了心,我認為這應該就是她在最緊要的關頭選擇了身為皇帝生母的慈禧的原因吧。

事實證明,“東西宮垂簾聽政”時,東宮優於德,西宮優於才,兩宮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這段時期的清廷還算安穩。但單憑慈安一人,是不可能左右歷史前進的方向的。她死了之後、慈禧的種種作為,想必大家早就耳熟能詳。

在聖旨上蓋上“御賞”印,慈安並不知道她的這一舉動會帶來多麼大的蝴蝶效應。也許她是目光短淺、她看不清、猜不透朝堂的複雜,只是依靠著自己的“婦人之見”將大權給了她認為可以託付之人。這個在歷史上被慈禧太后將光芒掩蓋住的慈安太后,只是在用她的方式來守護著大清江山,她做得到底對錯與否,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我們只要明白,曾經有一個年輕的婦人,竭盡一生,去守護著她的國家、她的信仰。這就夠了!

還原真實的慈安太后,一個改變大清歷史的女人,連慈禧都懼她三分

03

深明大義、剛柔並濟壓制慈禧

這裡給大家糾正一個歷史誤區:同治帝即位時不過六歲,權力基本上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恭親王手中,但這個時候的最高統治權依然掌握在慈安太后手中,“慈禧攝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兩宮共攝朝政的時候,政治較為開明。慈安不喜政治、也深知自己不具備這方面的才幹,便全都交給慈禧打理,自己也清閒自在。“慈安優於德、慈禧優於才”,慈安太后用她獨有的威懾力和感召力,使得包括慈禧在內的滿朝文武不敢越雷池半步,巧妙地保證了政局的穩定。

當然,以德服人的慈安也在歷史上留下過“殺伐果敢”的記載,她誅殺了一個名叫安德海的太監。

“慈安誅殺安德海”之所以會被錄入《清史稿》,成為慈安太后一生中為數不多為人津津樂道的大事之一,原因就在於這安德海是慈禧太后身邊的大紅人,仗著慈禧的權力整天作威作福,違反宮規“擅出宮禁”,甚至自稱“有密遣”,乘船招搖南下,“招納權賄”。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將此事上奏給慈安,慈安聽後“立命誅之”。

此舉一來警告眾人要恪守宮規、牢記祖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宦官專權給朝堂造成不良影響。慈安太后雷厲風行,堅決維護祖制。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壓制住了慈禧。

慈安在同治帝登基後做了一件令慈禧又驚又喜的事情,她下令關閉其餘各宮門,請生母慈禧與她這個嫡母同居養心殿,共同撫養 6歲的同治皇帝。

她對慈禧說“吾兩寡婦人撫一孤子,設不幸奸人乘機造作語言,居間播弄,則天下大事去矣。今寢處一所,朝夕相見,各坦懷相示,讒何由興?”

還原真實的慈安太后,一個改變大清歷史的女人,連慈禧都懼她三分

一番肺腑之言,卸下了慈禧心中的重擔。兩個不滿三十歲的女人共同撫養一個六歲孩子,在這深宮中,雖然她們坐在權力金字塔的頂端,但是當時的形勢,於外各國列強虎視眈眈、個個“司馬昭之心”,於內雖然與之作對的“顧命八大臣”已經被剷除,但是誰也不敢保證滿朝文武是否忠心、與恭親王奕訢的同盟是否牢靠。唯一可以相互依靠的只有慈禧和慈安兩人。從女人的角度出發,慈安善解人意,明白生活不易。從統治角度出發,兩宮太后共住一處,這恰恰是開誠佈公,表明了所謂的“同心同德同治”。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正值盛年的慈安太后暴斃身亡。這是誰也沒有料到的,當時流言四起,眾說紛紜,以“慈禧毒害”說最為盛行。但是筆者對此持相反態度,翁同龢在他撰寫的《翁同龢日記》中有過記載:同治二年二月初九日: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聖躬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昨日慈安太后舊疾作,厥逆半時許。傳醫進枳實、萊服子。

這其中所提到的“肝厥”,是厥症的一種。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症。輕者昏厥時間較短,過後會逐漸甦醒。重者則會一厥不醒而導致死亡。根據“不能言語”“厥逆半時許”等症狀表明:慈安確是得了很嚴重的厥症。

且根據記載,慈安的病至少發作過三次,一次是28歲,一次是34歲,一次是45歲。因此筆者認為,慈安太后雖然早逝,但理應是自然死亡。

慈安太后的離世,大大改變了晚清政局。東西宮共治的局面被打破,慈禧太后從此一手遮天權傾朝野。而她們與恭親王之間的微妙平衡也因為慈安的離世分崩離析。慈安去世後的第三年,奕訢被慈禧罷免,過了十年才重新任用。

慈安這一生沿著兩條道路走得平穩、走得灑脫。在第一條路上,她貞淑賢良,深得丈夫的寵愛與信任,她豁達寬容,贏得百官的尊重和敬意;第二條路上,她大智若愚,她明白自己的歷史定位,將朝政交給更精於此的慈禧。她決斷果敢,“誅殺安德海”“邀西宮同住”,努力維護政局的安穩。或許她會被認為是“目光短淺,看錯了慈禧”,是個天真的深宮婦人,但是在那樣的時代浪潮中,真正能看到世界格局、看到大清已經江河日下的又有幾人呢?從平衡前朝與後宮的舉動來看,慈安所做的已經十分成功了。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者,說得就是慈安。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澈冬澈 製作:吃硬盤吧、發達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