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傳》與《西遊記》的異同

《西遊記》是傳統文學的經典作品,與“後起之秀”網絡文學代表《悟空傳》有著相同的特點,都批判了現實。同時,它們又有著許多方面的不同,特別表現在媒介載體、文本形態,主體身份,創作風格的不同。同樣的人物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一群神與一群人,但所展現的魅力同樣不容小覷,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

《悟空傳》與《西遊記》的異同

吳承恩雕塑

吳承恩傑出的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取材於唐朝僧人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在《大唐西域記》、《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作品的基礎上,經過整理、構思最終寫定,藉助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經歷的八十一難折射出人間現實社會的種種情況。小說想象大膽,構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採用人、神、獸三位一體的塑造方法,創造出孫悟空,豬八戒等不朽的藝術形象。千百年來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稱中國四大名著,受萬世稱頌。

《悟空傳》是由今何在(原名曾雨)最先在新浪網金庸客棧上面連載發表的網絡文學原創玄幻作品,全文共二十章。自2000年出版後引起廣大網民的閱讀高潮,在網絡上一直享有“網絡第一書”的美譽。2002年3月13日,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與今何在正式簽約,購買了《悟空傳》的影視及動畫的全部改編權。

《悟空傳》與《西遊記》的異同

千百年後的今天,現代人今何在以現代人的某個角度重新解讀了《西遊記》的某些情節,講述了悲劇英雄孫悟空對命運的抗爭,並對仙佛等一切偽善進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

“當命運早已註定,而你卻無法改變時,你會做些什麼?是做一隻望著月亮哭泣的豬?還是反抗到粉身碎骨的石猴?”《悟空傳》雖以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為背景,西天取經也仍舊是主線,但唐僧卻已不再是那個唐僧,孫悟空也不再是那個孫悟空,仙佛更不再是那般仙佛,一切都已顛倒。

一個是傳統文學中的經典,一個是網絡文學中的翹楚,相同的背景,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領域寫出不一樣的故事,卻同樣牢牢吸引眾人的眼光,綻放璀璨耀眼的火花。

《悟空傳》與《西遊記》的異同

一、《悟空傳》與《西遊記》的相同點

無論是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還是21世紀今何在的《悟空傳》都是以唐朝僧人玄奘西天取經為全書背景加以闡發敘述的,從體裁上看,都屬於神話玄幻小說。雖然兩者一個是古典主義小說的代表,一個具有濃郁的後現代主義色彩,但在對統治階級的諷刺上卻驚人的相似。

“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西遊記》通過刻畫孫悟空那種不折不撓的鬥爭精神表現百姓反抗一切惡勢力的信念與決心,而取經路上出現的各種妖魔鬼怪則象徵了封建社會中的黑暗勢力,他們中的大多數與天庭或西方神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或是某菩薩的坐騎,或是某大仙的童子。作者藉此諷刺了封建社會中官匪勾結、官官相護的黑暗情景,具有不容小覷的現實意義。

《悟空傳》與《西遊記》的異同

他顫抖著把琉璃盞捧到了王母面前。王母接過盞,看了看:“我要這東西還有什麼用呢?”

她一鬆手,那盞墜下,重新摔成粉末。“不——!”沙僧就那樣看著那五百年凝聚修復的盞在一瞬間重新美麗綻開。《西遊記》中的沙僧是一個最不起眼、最不受重視的老實巴交的角色,但在《悟空傳》中,卻被刻畫成了一個最陰暗也最可悲的人物,通過他在統治階級的專制制度下“做奴隸而不得”的悲慘經歷折射統治世界的以王母、玉帝為代表的仙佛的偽善。

《悟空傳》與《西遊記》的異同

二、《悟空傳》與《西遊記》的不同點

(1)媒介載體、文本形態不同

傳統文學使用的媒介是語言極其文字符號,傳播的載體是物質性的紙介印刷傳媒如文學書籍和報刊等,以書本、雜誌、報紙等“硬載體”文本形式出現,它們陳列在書架上,擺放在案桌前,構成一種物質化的存在。隨著網絡的普及與發展,我們雖然能夠在網上找到《西遊記》的電子版,但卻無法抹殺其作為傳統文學最初是以物質載體形式出現,依靠印刷傳媒廣泛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事實。

而網絡文學的媒介是數字化“比特”,其傳播的載體是基於數碼傳輸技術的互聯網。網絡文學以電子符號的“軟載體”形式存在於電腦中,傳輸在互聯網上。不借助計算機網絡設備,它們看不見,摸不著;而一旦進入網絡世界,它們則萬千曼妙盡顯眼前。《悟空傳》最初便是在新浪網金庸客棧上面連載發表的,已經發表便受到了讀者的青睞,發展到現在,在起點中文網、騰訊讀書網、縱橫中文網等知名網站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點擊率不斷飆升。

《悟空傳》與《西遊記》的異同

(2)主體身份不同

傳統的文學創作的主體身份是十分明確的,即是由社會分工中的“作家”來實施和完成的。在傳統創作中,作者是社會文化的傳承者,藝術創新的追求者,也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吳承恩自30歲時開始構思創作《西遊記》,50歲時才完成前面的十幾回,直到晚年才完成整本書的創作,歷時約20年(具體時間不詳,約20年這個結論是根據前人研究推斷得來)。整本書創作雖然是在總結前人各類取經故事及野猴戲的基礎上完成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群人和作家的集體創作,但主要還是吳承恩自身埋首紙堆一字一字寫就的。

網絡文學則不然,它的作者一般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業作家,而是鍾情於網上衝浪的“三無”(無身份、無性別、無年齡)網民,網上作品甚至沒有確定的作者,它們可以是出自某個匿名或化名的網民之手,也可能是由許多彼此並不認識的網絡漫遊者共同完成的。“創作經歷也單薄的很,就沒正兒八經寫過什麼東西,《悟空傳》也不是正兒八經當創作寫出來的東西,搞純文學的傳統一點的估計都不太能接受我寫的這東西。”這是今何在接受採訪時被問起創作《悟空傳》時的原話,由此可見,網絡文學的作者並不是專業作家,它們甚至也許只是網民隨意寫出來過過癮的。

《悟空傳》與《西遊記》的異同

(3)創作風格不同

1.情感表達方式

在論述《西遊記》與《悟空傳》的相同點時指出兩者最大的相似之處在於對統治階級的諷刺和對現實社會的反叛,但兩者在表達這樣的情感上卻又使用了相反的方式——間接諷喻與直抒胸臆。

吳承恩在《西遊記》通過描繪神聖的天宮表面氣派不凡,至高無上的玉帝卻賢愚莫辨、十分昏庸來折射封建社會;而地府森嚴,官官相護,貪髒枉法,無辜的人有冤難伸,也和地上的衙門並無兩樣;妖魔鬼懌殺人吃人,貪財好色,仗著魔力法術稱霸一方,無惡不作,簡直是人間惡霸、官僚的化身。《西遊記》還寫到了一些人間國度,那裡的統治者大多是“文也不賢,武也不良,國君也不是有道的”,這同樣是明朝廷君臣禍國殃民罪行的寫照。統觀全書,處處描寫都透著現實社會的影子,吳承恩正是通過這些間接表達了對社會醜惡現象和醜惡勢力的諷刺和批判。

《悟空傳》與《西遊記》的異同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這是《悟空傳》中最經典的一句話。今何在借人物之口直接宣洩了對統治階級的極度不滿以及對自由的熱烈渴望,作者的反叛慾望一覽無遺。

2.由“神”到“人”的轉變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是集智慧、勇敢於一身的神話英雄,他的結局是非常圓滿的,就連貪吃好色的豬八戒也修成了正果。吳承恩塑造的人物是十分典型的,迂腐、固執的唐僧,愛憎分明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老實無能的沙和尚,但他們最終都成佛成仙了。總的來看,《西遊記》就是一部仙佛成長史,而《悟空傳》卻是一出英雄悲劇,孫悟空在佛界的迫害下灰飛煙滅,唐僧、豬八戒也都死去了。

《悟空傳》與《西遊記》的異同

雖然人物性格發生了改變,但其人物魅力還是不容忽視的,反而更為現代讀者喜愛。原因在於,眾人都從《西遊記》中的神變成了俗世中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七情六慾的凡人。在《西遊記》中唐僧是以一個配角的身份出現的,而在《悟空傳》中的唐僧卻有著機靈、執著的個性特點,有《西遊記》中的唐僧所不具備的純潔的靈魂和崇高的人格。“你哪那麼多廢話?早死早超生,我才不怕呢。”唐僧說,“你真想聽我最後一句話?”

怪樹上下晃晃枝葉。“好吧。”唐僧深吸一口氣,突然大叫道:“救——命——啊”“你叫了十七句了。我只讓你說一句的。”怪樹盯著唐僧。“你為什麼流水?”“樹爺爺,其實我真的很怕。我還年輕,才活了二十幾年。”

《悟空傳》與《西遊記》的異同

“你活了二十年就有四肢五官,我活了幾十萬年才有一雙眼,為什麼?”“當人是要幾百次輪迴才能修到一次的,我等的時間不比你少,就讓我多活幾百年吧。”“我要放你,你還會離開我,剩我一個人,不行。”“我不走,我以我大徒弟孫悟空的名義發誓,一輩子留在這兒直到你死……後邊的那位不要舔我好不?我很髒的。”“孫悟空?好象聽過,唉,不記得那麼多了,你還有徒弟?”“是啊,我二徒弟豬八戒很胖的。”

這段是森林裡唐僧與樹妖了對話,讀來讓人忍俊不禁,這哪是那個正經的師傅啊,分明是一無賴,一個為了活命使盡渾身解數的凡人。豬八戒也從貪吃好色的豬搖身一變成為為記住愛情寧願變成一頭豬的“愛神”。今何在筆下的孫悟空更是徹底顛覆了《西遊記》中那個智慧非凡,具有徹底的鬥爭精神的英雄形象,他變得更加真實,有自己的情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那玩世不恭的調侃的話語反映了現代青年對傳統的困惑和反叛。

《悟空傳》與《西遊記》的異同

“我要天下再無我戰不勝之物!”“那,我不問那個蛋是誰的了,我想問,盤古不是神造的,那他是妖精羅?原來神都是妖精造的嗎?”“啊?這……哈哈哈哈哈……俺怎麼沒想到?神是妖精造的……哈哈哈哈!”也許這樣的孫悟空才更加符合新時代青年人對這個角色的想象,使得他們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西遊記》是中國文學這個大花壇中的一朵奇葩,歷經百年仍然美麗妖嬈,而戲仿其的《悟空傳》則具有濃厚的後現代主義色彩,體現了新時代小說的新的表現形態。兩者有共通之處,更擁有對方無法超越的獨特風格,不論是作為傳統文學代表的前者,還是從後現代主義視覺出發的後者,都值得我們繼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