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传》与《西游记》的异同

《西游记》是传统文学的经典作品,与“后起之秀”网络文学代表《悟空传》有着相同的特点,都批判了现实。同时,它们又有着许多方面的不同,特别表现在媒介载体、文本形态,主体身份,创作风格的不同。同样的人物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一群神与一群人,但所展现的魅力同样不容小觑,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悟空传》与《西游记》的异同

吴承恩雕塑

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取材于唐朝僧人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千百年来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中国四大名著,受万世称颂。

《悟空传》是由今何在(原名曾雨)最先在新浪网金庸客栈上面连载发表的网络文学原创玄幻作品,全文共二十章。自2000年出版后引起广大网民的阅读高潮,在网络上一直享有“网络第一书”的美誉。2002年3月13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与今何在正式签约,购买了《悟空传》的影视及动画的全部改编权。

《悟空传》与《西游记》的异同

千百年后的今天,现代人今何在以现代人的某个角度重新解读了《西游记》的某些情节,讲述了悲剧英雄孙悟空对命运的抗争,并对仙佛等一切伪善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

“当命运早已注定,而你却无法改变时,你会做些什么?是做一只望着月亮哭泣的猪?还是反抗到粉身碎骨的石猴?”《悟空传》虽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背景,西天取经也仍旧是主线,但唐僧却已不再是那个唐僧,孙悟空也不再是那个孙悟空,仙佛更不再是那般仙佛,一切都已颠倒。

一个是传统文学中的经典,一个是网络文学中的翘楚,相同的背景,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领域写出不一样的故事,却同样牢牢吸引众人的眼光,绽放璀璨耀眼的火花。

《悟空传》与《西游记》的异同

一、《悟空传》与《西游记》的相同点

无论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还是21世纪今何在的《悟空传》都是以唐朝僧人玄奘西天取经为全书背景加以阐发叙述的,从体裁上看,都属于神话玄幻小说。虽然两者一个是古典主义小说的代表,一个具有浓郁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但在对统治阶级的讽刺上却惊人的相似。

“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西游记》通过刻画孙悟空那种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表现百姓反抗一切恶势力的信念与决心,而取经路上出现的各种妖魔鬼怪则象征了封建社会中的黑暗势力,他们中的大多数与天庭或西方神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某菩萨的坐骑,或是某大仙的童子。作者借此讽刺了封建社会中官匪勾结、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具有不容小觑的现实意义。

《悟空传》与《西游记》的异同

他颤抖着把琉璃盏捧到了王母面前。王母接过盏,看了看:“我要这东西还有什么用呢?”

她一松手,那盏坠下,重新摔成粉末。“不——!”沙僧就那样看着那五百年凝聚修复的盏在一瞬间重新美丽绽开。《西游记》中的沙僧是一个最不起眼、最不受重视的老实巴交的角色,但在《悟空传》中,却被刻画成了一个最阴暗也最可悲的人物,通过他在统治阶级的专制制度下“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经历折射统治世界的以王母、玉帝为代表的仙佛的伪善。

《悟空传》与《西游记》的异同

二、《悟空传》与《西游记》的不同点

(1)媒介载体、文本形态不同

传统文学使用的媒介是语言极其文字符号,传播的载体是物质性的纸介印刷传媒如文学书籍和报刊等,以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文本形式出现,它们陈列在书架上,摆放在案桌前,构成一种物质化的存在。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我们虽然能够在网上找到《西游记》的电子版,但却无法抹杀其作为传统文学最初是以物质载体形式出现,依靠印刷传媒广泛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事实。

而网络文学的媒介是数字化“比特”,其传播的载体是基于数码传输技术的互联网。网络文学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于电脑中,传输在互联网上。不借助计算机网络设备,它们看不见,摸不着;而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它们则万千曼妙尽显眼前。《悟空传》最初便是在新浪网金庸客栈上面连载发表的,已经发表便受到了读者的青睐,发展到现在,在起点中文网、腾讯读书网、纵横中文网等知名网站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点击率不断飙升。

《悟空传》与《西游记》的异同

(2)主体身份不同

传统的文学创作的主体身份是十分明确的,即是由社会分工中的“作家”来实施和完成的。在传统创作中,作者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艺术创新的追求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吴承恩自30岁时开始构思创作《西游记》,50岁时才完成前面的十几回,直到晚年才完成整本书的创作,历时约20年(具体时间不详,约20年这个结论是根据前人研究推断得来)。整本书创作虽然是在总结前人各类取经故事及野猴戏的基础上完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群人和作家的集体创作,但主要还是吴承恩自身埋首纸堆一字一字写就的。

网络文学则不然,它的作者一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作家,而是钟情于网上冲浪的“三无”(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网民,网上作品甚至没有确定的作者,它们可以是出自某个匿名或化名的网民之手,也可能是由许多彼此并不认识的网络漫游者共同完成的。“创作经历也单薄的很,就没正儿八经写过什么东西,《悟空传》也不是正儿八经当创作写出来的东西,搞纯文学的传统一点的估计都不太能接受我写的这东西。”这是今何在接受采访时被问起创作《悟空传》时的原话,由此可见,网络文学的作者并不是专业作家,它们甚至也许只是网民随意写出来过过瘾的。

《悟空传》与《西游记》的异同

(3)创作风格不同

1.情感表达方式

在论述《西游记》与《悟空传》的相同点时指出两者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对统治阶级的讽刺和对现实社会的反叛,但两者在表达这样的情感上却又使用了相反的方式——间接讽喻与直抒胸臆。

吴承恩在《西游记》通过描绘神圣的天宫表面气派不凡,至高无上的玉帝却贤愚莫辨、十分昏庸来折射封建社会;而地府森严,官官相护,贪脏枉法,无辜的人有冤难伸,也和地上的衙门并无两样;妖魔鬼怿杀人吃人,贪财好色,仗着魔力法术称霸一方,无恶不作,简直是人间恶霸、官僚的化身。《西游记》还写到了一些人间国度,那里的统治者大多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的”,这同样是明朝廷君臣祸国殃民罪行的写照。统观全书,处处描写都透着现实社会的影子,吴承恩正是通过这些间接表达了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丑恶势力的讽刺和批判。

《悟空传》与《西游记》的异同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这是《悟空传》中最经典的一句话。今何在借人物之口直接宣泄了对统治阶级的极度不满以及对自由的热烈渴望,作者的反叛欲望一览无遗。

2.由“神”到“人”的转变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集智慧、勇敢于一身的神话英雄,他的结局是非常圆满的,就连贪吃好色的猪八戒也修成了正果。吴承恩塑造的人物是十分典型的,迂腐、固执的唐僧,爱憎分明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老实无能的沙和尚,但他们最终都成佛成仙了。总的来看,《西游记》就是一部仙佛成长史,而《悟空传》却是一出英雄悲剧,孙悟空在佛界的迫害下灰飞烟灭,唐僧、猪八戒也都死去了。

《悟空传》与《西游记》的异同

虽然人物性格发生了改变,但其人物魅力还是不容忽视的,反而更为现代读者喜爱。原因在于,众人都从《西游记》中的神变成了俗世中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在《西游记》中唐僧是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出现的,而在《悟空传》中的唐僧却有着机灵、执着的个性特点,有《西游记》中的唐僧所不具备的纯洁的灵魂和崇高的人格。“你哪那么多废话?早死早超生,我才不怕呢。”唐僧说,“你真想听我最后一句话?”

怪树上下晃晃枝叶。“好吧。”唐僧深吸一口气,突然大叫道:“救——命——啊”“你叫了十七句了。我只让你说一句的。”怪树盯着唐僧。“你为什么流水?”“树爷爷,其实我真的很怕。我还年轻,才活了二十几年。”

《悟空传》与《西游记》的异同

“你活了二十年就有四肢五官,我活了几十万年才有一双眼,为什么?”“当人是要几百次轮回才能修到一次的,我等的时间不比你少,就让我多活几百年吧。”“我要放你,你还会离开我,剩我一个人,不行。”“我不走,我以我大徒弟孙悟空的名义发誓,一辈子留在这儿直到你死……后边的那位不要舔我好不?我很脏的。”“孙悟空?好象听过,唉,不记得那么多了,你还有徒弟?”“是啊,我二徒弟猪八戒很胖的。”

这段是森林里唐僧与树妖了对话,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这哪是那个正经的师傅啊,分明是一无赖,一个为了活命使尽浑身解数的凡人。猪八戒也从贪吃好色的猪摇身一变成为为记住爱情宁愿变成一头猪的“爱神”。今何在笔下的孙悟空更是彻底颠覆了《西游记》中那个智慧非凡,具有彻底的斗争精神的英雄形象,他变得更加真实,有自己的情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那玩世不恭的调侃的话语反映了现代青年对传统的困惑和反叛。

《悟空传》与《西游记》的异同

“我要天下再无我战不胜之物!”“那,我不问那个蛋是谁的了,我想问,盘古不是神造的,那他是妖精罗?原来神都是妖精造的吗?”“啊?这……哈哈哈哈哈……俺怎么没想到?神是妖精造的……哈哈哈哈!”也许这样的孙悟空才更加符合新时代青年人对这个角色的想象,使得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这个大花坛中的一朵奇葩,历经百年仍然美丽妖娆,而戏仿其的《悟空传》则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体现了新时代小说的新的表现形态。两者有共通之处,更拥有对方无法超越的独特风格,不论是作为传统文学代表的前者,还是从后现代主义视觉出发的后者,都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