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武則天能在寺院生下兒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李世民去日不多,五月二十六日,他下詔長孫無忌、褚遂良輔佐太子李治。沒幾天,他駕崩在終南山的翠微宮。六月,唐高宗李治在長安登上皇帝位子。皇帝死了,遺妃怎麼辦?大唐沿用北朝以來的慣例,讓先帝妃子中沒有子女的一律進入寺院削髮為尼。

就這樣,649年五月以後,唐太宗李世民后妃中無子女者被送入長安城北面的感業寺。按照《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的記載:“及太宗崩,遂為尼,居感業寺”。做了尼姑以後,武則天應該日日課經,為先帝超度亡靈。

為什麼武則天能在寺院生下兒

對於武則天在感業寺將近四(649年——653年)年的佛家弟子生活,史籍沒有過多記述。值得注意的是,武則天的第一個兒子——太子李弘生於652年秋冬季節。這就是說,武則天受孕和生子都是在感業寺當尼姑時候的事情(史籍似乎有意迴避了這個事實)。

尼姑生子,似乎是匪夷所思的事情。而恰恰是武則天在寺院裡生下了皇子,尼姑武則天還俗進宮的渴望才有了實現的可能。

我們順著李治和武則天關係發展的線索,就不難解開武則天尼姑生子的謎團。從十四歲當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開始,鴻運的大門一直沒有為武則天大開,近十年了,她雖然有才人之名,可幾乎沒有得到過太宗的寵幸,恰如一個待字閨中的少女,思春之心始終盪漾不已。武則天命運的轉機出現在公元646年以後。

這時候的唐太宗已經步入人生的晚年,患上了“氣疾”。人生走動了晚景,李世民便讓太子李治常來伺候自己,也方便給他傳授經國之道。史書記載:“高宗為太子時,入伺”。入伺的還有做著才人的武則天。李治和武則天的故事也就是因為共同伺候太宗而正式拉開帷幕。

太宗這時候常常去翠微宮、玉華宮、溫泉宮等地療養休憩,太子李治和才人武則天也便隨同前往。到底比自己大四歲的武則天如何折服了太子李治,史記的筆墨很是吝嗇,只用“悅之”兩個字說了李治的感受。

仔細琢磨這兩個字,頗有一番深意在焉。李治喜歡父皇的才人,這絕對不是政治婚姻的灰暗色彩所能比擬的,這是自由開放的花朵,是兩情相悅的的結果,是被感情潮水淹沒後的切身體會。開始的甜蜜被隨後而來的宮廷制度打上了酸澀的味道。太宗駕崩後,武則天御入感業寺。李武之間被深深的宮牆隔開。

武則天對高宗李治的思情被寺院的香火和誦經聲攪拌得越發不是滋味。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這首《如意娘》是尼姑武則天對高宗李治最好的一首情歌。

為什麼武則天能在寺院生下兒

自從進入感業寺之後,花季的武則天終日被思君所困,思念之情如滔滔江水,她居然神魂顛倒,以至於“看朱成碧”,淚雨紛飛。因為“憶君”,人已經是“憔悴支離”,柔弱不堪。真情至此,武則天是真實的,更是堅定的。“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她告訴高宗李治,我思念的淚水早已打溼了裙裾,倘若不信,你可以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淚痕。

時空可以阻斷期盼的眼神,可割不斷醇美的愛情素縞。只有高宗明白他們之間的情意,他一定知道感業寺裡的課經聲掩飾不住武則天的思念,他似乎透過深深的宮牆看見了武則天期待的眼神,入伺父親時和武則天相悅的情形註定讓他寢食不安。

終於到了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五月,先皇太宗的週年到了,高宗李治要選擇去感業寺為父皇祭祀祈禱。他要藉著祭祀祈禱這個噱頭,和自己的意中人見上一面。這是武則天期待了一年才等來的一次相會。

渴望得久了,相會的場面自然會讓武則天和高宗李治動容。“上因忌日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潸然”(《唐會要》)。四目相對,一言難盡衷腸,相擁而泣,感業寺上演了一幕愛情悲劇。這應該是一次轉折武則天人生的見面。

一發而不可收拾,這次見面之後,高宗常常來到感業寺和武則天會面(大約皇帝出宮和心儀女子的幽會之事,被史籍有意淡化了)。在希望與期待中,武則天懷上了李治的種子。公元652年秋冬之際,武則天在感業寺生下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李弘(高宗的五子)。

做著尼姑的武則天品賞到的是愛情之果帶來的歡欣,這枚在感業寺裡孕育成熟的果實打開了武則天的命運之門。

為什麼武則天能在寺院生下兒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高宗李治在王皇后的鼓動下,把做了將近四年尼姑的武則天召進後宮。不久,冊立她為正二品的妃子——昭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