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市場翹盼創業板深化改革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吳燕婷、閆鵬、劉玉龍)2009年10月30日,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集體上市,揭開創業板服務雙創企業的序幕。十年來,創業板一系列貼近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特徵的制度嘗試和創新,扶植培育了一批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企業。而今,創業板改革再度引發市場熱議,如何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上市的支持力度,優化融資服務功能,市場對此翹首以盼。

創業板十年服務“雙創”優勢突出

十年風雨兼程,伴隨著創業板市場的快速發展,大批新經濟企業在資本市場的支持下做大做強。創業板在引導、撬動大量社會資金流向急需資金支持和市場孵化的科技創新型中小微企業中起到重大作用。

據深交所統計,目前,創業板擁有776家上市企業,超過九成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超過八成擁有自主研發核心能力,超過七成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創業特徵明顯。

不同於其他板塊市場結構,創業板已具備鮮明的特色並形成示範效應: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549家公司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為代表的產業聚集效應明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例,已有208家公司登陸創業板,佔創業板比重近三成。

同時,創業板市場的發展為風險資本提供了重要的退出渠道,既實現了風險資本的增值,又持續引導資本流向創新領域,形成了創新與資本的正向循環,帶動風險投資基金、私募基金的活躍和壯大。

“儘管創業板開板之初因‘造富效應’受到市場詬病,但其示範帶動效應也是巨大的。”鋰電池行業上市企業欣旺達董事長王威告訴記者,2011年欣旺達在創業板上市的時候歸母淨利潤只有8000多萬,首次上市募資8個多億,隨後又在資本市場上有幾次再融資。2018年欣旺達歸母淨利潤7.01億元,複合增長率達35.73%。“可以說,因為搭上了資本市場的快車,使得我們這些民營企業有機會快速做大做強。”王威說。

華菁證券常務副總經理、投行業務負責人魏山巍表示,創業板在各類雙創的主體中起到了紐帶作用,形成了一個支持創新的生態圈,引導資源向高效率、高效益、高成長的領域聚集,促進創新資本的形成、流動和循環。

探路多層次資本市場制度創新

十年來,創業板不斷向更貼近高科技、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特徵的要求開展制度改革,針對創新企業的需求,推動制定差異化、多元化的發行上市條件及投資者管理制度,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穩定、可靠的投融資環境。

首先,考慮到創新型企業的特點,創業板的利潤門檻及現金流門檻更低。記者瞭解到,主板、中小板要求連續三年盈利且累計不低於3000萬元、三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入淨額累計不低於5000萬元或營業收入累計不低於3億元,而創業板為連續兩年盈利且累計不低於1000萬元或最近一年盈利且營業收入不低於5000萬元,並對現金流沒有要求,體現出資本市場的包容性。

再者,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在創業板試行並在其他板塊、市場得到推廣,使該項制度在我國資本市場落地生根。深交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國境內資本市場投資者散戶居多,投資者風險意識和風險承受力不足,這導致改革面臨較大的現實壓力。創業板啟動之初就實施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設置“兩年交易經驗”等門檻,是境內資本市場首次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上的制度創新。

此外,創業板首推信息披露直通車及行業信息披露指引,引導一批上市企業建立了現代化的管理體制。

“不得不說,創業板在引導公司規範信息披露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針對不同的行業還有行業指引規範。可以說,在這過程中,我們也相應建立了現代化公司的管理體系。”中科創達董事、財務總監王煥欣說。

市場翹盼創業板拉開改革序幕

十年再出發,擁有改革基因的創業板迎來了再次突圍的機遇。10月20日,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公開致辭稱,推進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創業板改革再度引發市場熱議。

“創業板的上市條件對於許多新興行業的包容性仍然不夠,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等對創業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創業板改革,提高其對新經濟企業的包容性迫在眉睫。”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夏說。

比如,業內普遍流傳創業板上市前存在更高“隱形門檻”,遠超過規定的連續兩年盈利且累計不低於1000萬的標準。

“從企業的生命週期角度來看,最需要融資的階段,可能正好對應著虧損的經營狀態。特別是對於互聯網型企業而言,盈虧平衡點對應的規模和市佔率都顯著高於傳統企業。”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表示,創業板應該提高上市標準的包容性,形成市場化進出有序的良性循環。

多位投行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很多新經濟企業已經放慢了赴美上市步伐,科創板在紅籌企業及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作為支持新經濟企業的創業板,希望也能儘快建立對新經濟企業包容度更大的配套規則,營造出更好的准入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