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著名的戲劇作家莎士比亞在其作品《十四行詩》中,寫道:

“真、善、美,過去是各不相關,現在呢?三位同座,真是空前”,並且他認為:文藝的最高追求,實質上也是最高價值。對於剛從神學、修辭學的束縛中擺脫出來的文藝而言,下一步的潮流是從低俗的市井娛樂中超拔出來?還是走向獨立的實現自身價值?這是要歸咎於下一個時代的人把文藝帶向何處的問題了。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什麼是“復興”

在某些西方文論的鉅著中,有些史學家把“文藝復興”理解為:指緊隨中世紀之後的一個歐洲文明的新時期,但又不是一個普通的歷史分期,因為一段的歷史分期都是後人提出的,而這個詞卻是當時人提出的。(關於這個詞的提出瓦薩里在1550年出版的《意大利藝苑名人傳》中就已經在用了這個詞)。

如果我們站在今天的歷史角度來審視:為什麼他們要把自己所屬的時代稱之為Renaissance呢?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我認為,這就是一種文化之價值的歷史判斷問題。而這種判斷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讚美,對方中世紀文化的否定。

文藝復興是“黑暗時代?”

在彼得拉克的個人歷史觀中,他認為歐洲中世紀是一個“黑暗時代”。

為此,他給出的個人理由是:如果把但丁以來新文化的發展看作新時代的曙光,這就無意義地認為:中世紀的“中”即是夾在古典和文藝復興之間的一個黑暗衰落階段,而在西方思想界中一直暗含貶義,但中世紀之後的新時代是重現古典的光明,也就包含“再生”、“復興”之意。故而,文藝復興一詞的出現即是順理成章了。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引發“文藝復興”的本源

從歐洲的歷史文集中,我們發現:文藝復興首先起源於13—14世紀的佛羅倫薩。但是,令我們難以相信的是:到底是什麼歷史原因萌發了文藝復興會發生在佛羅倫薩呢?

首先,我們應該看那時的佛羅倫薩舉國上下在幹什麼呢?

在進行一場國家改革。說具體點,國家在進行經濟、政治改革。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首先是佛羅倫薩藉助毛紡織工業和銀行業,在歐洲率先進入社會生產的資本主義階段,在生產方式上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在社會結構上,僱工佔了全城人口的多數,在政治上建立起了資產階級民主政府,整個城市是一個共和國,而資產階級又在政治與經濟上占主導地位。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故而,我們就不難理解文藝復興起的緣由便是:“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經濟所決定”。

正如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所言:“從13世紀起,特別是在15世紀,佛羅倫薩是一個資本主義城市,不管人們賦予資本主義什麼含義”。

故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文藝復興起的源頭:所有這一切都必定在文化上產生新的要求並帶來新的變化。因為經濟和政治的發展,需要知識與文化的支撐、技能、知識成為人們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文化成為了在城市中生存的基本需求,因此對文化的渴望與對教育的重視。其實,說白了,就是茶飯之後,人們交流的話題逐漸轉向了對文化和教育的討論。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

站在今天的歷史角度來看,我認為文藝復興帶給人們或者說歷史兩大好處:

其一:轉變的普通階層人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二:促進的古典文藝的復興與人文主義的思潮。

首先,為什麼說一場文學思潮會引發人們的思想轉變呢?

對於社會而言,隨著各階層人士財富的積累,隨著大資產者與中產者的湧現,新的問題產生了——如何面對財富?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當人們從原來的禁慾生活中,從自我約束的隱修式的田園生活裡走出來;投入到一種“積極”的生活中去,這種轉變實際上追求個人生活的幸福,追求權力與名譽,以及追求世俗生活在各個部分的舒適、優雅、華麗、美結合起來,而這一切都是與基督教所教授給人們的價值觀相悖的。

誠然,普通階層這種人生觀與價值觀的轉變,已經有充足的證據說明:文藝復興已經是是市民階層與資產者的時代了。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其次,為何文藝復興助力古典主義的復興外,還興起了人文主義思潮?

我們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麼,我們面對一種新興的事物或者說過時的事物時,何來的興趣呢?而這種興趣的內在表現則是熱情。

在14世紀的意大利,人們普遍表現出來了對古典文化的熱情,而真正激發民眾這種熱情的本源。我認為是:新的生活方式與生產對文化的需求。

那時的意大利人把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遺產視為一切知識的源泉,而我們所熟悉的亞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就成為了他們心目中的知識寶庫。

正是處在這樣一種全民皆愛讀書的社會氛圍中,以至於人們對古典文藝作品的強烈求知慾,本被教會湮滅於故紙堆中的作品,再次成為了民眾的案頭之物。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從14世紀起,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通過模仿古典作品和從古典作品中汲取靈感的方式,創造屬於他們的時代的文化,其中最著名的三位大咖,莫過於——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正是古典文獻的再發現,具有直接的推動力。

再加之,這些優秀代表藝術家對古典文學的借鑑用於彌補自己作品不足的表現。

故而,從這些的作品中所體現出的語言美、修辭美以及新的世界觀、科學觀和藝術觀和審美意識,加上古典中所表現出的所有的精神與情感因素,對於新文化建設和新藝術的創造,無疑是起到了加速發展的作用。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文藝的世俗性

在前文中,我們提及文學思潮在普通市民當中的盛行。

那麼,這就不得不讓我們為文藝的發展擔憂道:“它會不會在發展中趨於平民化、娛樂化呢?”

的確,這時的市民人文思想早已與基督教文化、基督教禁慾主義精神形成了明顯的對立的特性。說白了,此時的文藝思想已經不再是為基督教服務的傳聲筒。市民趣味和人文主義思想成為文學的主導精神,文學描寫市民與普通民眾的生活,體現出了寫實傾向。

同時,也開始吸引改造民族民間傳奇與史詩,歌頌“積極生活”,大膽想象,營造新奇壯麗的藝術空間,這和基督教文學所體現出隱喻、象徵、禁慾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是完全不同的。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而復興時期文學理論就是在這種思想文化背景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就其歷史發展來說,我認為:文學理論的發展正是在基督教文化與市民文化鬥爭的結果下繁榮起來的。

同時,這其中也包含的曲折而複雜的文藝領域內的思想鬥爭。而這一切的一切也構成了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理論所要面對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文藝理論面臨的三大問題

首要問題,該怎樣為文學的世俗化辯護?

隨著國家文化的興起,戲劇、詩歌等大量的文藝作品及文學思潮重獲生機,小說等新的藝術形式大放異彩。而與此同時,基督教文化的立場卻具有反藝術的傾向,它對於世俗文藝採取抵制的態度。

具體表現在: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中世紀教會把文藝看成哲學的奴婢、神學的附庸,把文藝當成基督教和道德說教的傳聲筒,並將之看成文藝唯一的功能和存在的理由。說白了,基督教會正式藉助於這股思潮的覺醒大肆宣揚他們的主張與精神。其實,在我看來:這就是西方主義所謂的通過某種意識或是思想為手段,逐漸達到控制大眾的目的。這種行動是具有極強的功利性的,但其文藝的本質卻是無功利性的。表面的可以理解為:不重視文學的獨立性,甚少估計到文學的美感價值。

為文學世俗化辯護的三大歷史意義:

①從教學和神學宗教的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文學理論重獲新生,我們既要肯定它的道德價值,也要肯定它的審美價值,並且確定文學的獨立性,使它成為人類精神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②肯定世俗文學的審美價值,發掘文學的美感因素,確定藝術美對於人生的意義和地位。

③在反對教會意識的偏見,替世俗文學辯護,肯定它的道德價值的同時,還發覺古代文學的優點,肯定它的審美價值,憑藉古典文學理論來總結文藝創作的規律。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第二個問題:怎樣讓文學承前啟後?

隨著古典文藝的復興,薄伽丘從兩個方面為詩進行辯護,一方面:用諷寓說解釋詩的真理性;另一方面:用教化說來闡述詩的社會作用。而另一位大咖——亞里士多德則用自己的《詩學》為其文藝復興提供著理論上的指導。

再加之,眾多文學思潮的出現,讓古典修辭學再次繁榮,而這時,眾多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需要做的則是在對古代遺產進行整理與闡述的同時,如何還能與文藝復興時代的文藝結合起來,利用它們的影響和地位為新文藝辯護。

第三個問題:文藝發展中存在的未解之謎。

隨著古典文藝的復興,眾多的文藝大師在對其前人總結的同時,也引出了一些新的話題,而正是這些話題的產生正是把文藝又推向了下一個階段的輝煌。

例如: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和羅馬時期的一些文學理論著作的再發現,人們在理論上一方面需要吸收和借鑑古典傳統,另一方面也要結合新時代文學的發展開拓創新。故而,一些古典文學思想無法給出合理解釋的新問題相繼出現。

  • ①悲喜混合劇的出現
  • ②對文藝的娛樂性質的認識
  • ③對各種文學形式的文體特徵和審美特色的探索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正如百家爭鳴時期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思潮如出一轍,這些對文藝理論的討論和探索也就推動了理論家們進行積極的理論概括與探索,對文學創作、文學欣賞、文學作品的風格、情節、結構、語言諸問題,還有文學體裁及其統一規則問題,特別是戲劇中的三一律問題,以及文藝的本質問題,文藝的真實性問題等,進入進行深入的反思。

故而,以上三個問題則是構成了文藝復興時期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最終,雖說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發展是通過沖破教會和神學的束縛所重獲新生的,但令我們遺憾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理論並沒有體現出成熟的系統性,歸咎其原因,我認為有這四點:

①古希臘、古羅馬文學是異教的產物,排斥異教就得排斥異教文學。故而,對文學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阻礙;

②教會提倡來世主義和禁慾主義,對人的生活,對人生的樂趣與幸福是持否定態度的,要求人過“隱修的生活”,而世俗文學是建立在現世主義基礎上的,它描寫人的生活,尊重人的情感,描述人的理想,在世俗文學背後,是人的積極性的生活態度。結果,教會反對世俗文學,就變成了反對現世的人生態度;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③基督教會的美學觀念,深受柏拉圖和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而柏拉圖要把詩人掃地出門的兩個原因是:

  • 其一:詩不真實,同真理隔了兩層;
  • 其二:詩不道德,惑亂人心,挑拔情慾,沒有教育意義。

基於這兩個理由,再加上,神學的原因,構成的基督教對以詩為代表的世俗文藝的否定。

④從神學的角度來說,上帝是真理的唯一本源,而文學的本源是虛構的,虛偽的。上帝是絕不會認同這些虛假之物的。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基於以上四點原因,教會人士和神學家們認為:詩本質上是不真實的,虛偽的;世俗文學都難免於浮沉於世俗的娛樂中,都不免引起人的慾念,而於道德有害。

故而,在這樣的背景下,為詩一辯只屬於文學理論中的當務之急。有些文學理論只是隨機而發,應時而答,理論家們往往針對自己所處時期的具體有些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往往就同一個問題展開討論。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在眾生喧譁之中,往往很難就個別文論文著作展示此時期文學理論的總體風貌。

古典文藝的人性光輝與世俗文學的繁榮成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兩大主題。在繼承古典語言的典雅雄肆之外,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戲劇、新理論的出現也極大地促進了文藝理論的“復興”。

文藝復興本是一場經濟改革,為什麼反而讓文學思潮興起?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文藝復興的侷限性,正是由於相關文學理論是片段化的、針對性的有感而發,並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系統性,這是比較遺憾的。但究其從歷史意義上來講,文藝復興的作用又是巨大的,推動了文學思潮的發展與前進。

作者:在下國華。專耕於職場領域,偶爾也寫寫哲學類、情感類的文章。若有些文中引述與別人重合時,請及時聯繫我。我將做出刪稿,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